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皇甫岗  王晋南 《地震研究》1993,16(4):384-390
本文对非粘土断层泥带宽度与断层错距在断层(带)发育中期线性相关的实验结果为依据,对滇西北地区断层破碎带宽度(W)与断层错距(D)的关系作了统计分析,目的在于建立一种从断层破碎带几何特征反演断层背景位移的新方法。通过对该区中等发育程度的33条断层48组样本的统计,得到相关性较好的D=18.5W的经验关系式,同时还就这一关系式的适用范围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应用D-W关系,确定了直线型的剑川断裂中  相似文献   

2.
滇西北地区断层破碎带宽度与断层错距的统计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非粘土断层泥带宽度与断层错距在断层(带)发育中期线性相关的实验结果为依据,对滇西北地区断层破碎带宽度(W)与断层错距(D)的关系作了统计分析,目的在于建立一种从断层破碎带几何特征反演断层背景位移的新方法。通过对该区中等发育程度的33条断层48组样本的统计,得到相关性较好的D=18.5W的经验关系式,同时还就这一关系式的适用范围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应用D—W关系,确定了直线型的剑川断裂中北段的背景位移分布,并提出断层的背景位移分布可作为断层分段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断层泥的厚度、粒度与断层错距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断层泥是断层活动的产物。故断层泥必然包含有大量断层活动的信息。本文从构造物理的角度评述断层泥的厚度、粒度与断层错距的关系,对于断层活动度的评价及断层泥形成过程的划分将提供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沿着有非均匀摩擦力的断层的索米格连纳位错传播的二维模式。断层滑动是由随时间缓慢增加的均匀的外界剪应力驱动的,位错在断层平面上的最小摩擦区成核,此区域被周转较高摩擦区(凹凸体)所限制。所研究的情况是具有平滑边界具有恒定摩擦梯度特征的凹凸体。对于弱带摩擦的外界剪切应力值来说,由于出现凹凸体,位错的传播被缓慢降下来,只是当它越过边界时,位错前缘才以逐渐增加的的速度前移。模式表明:在给定的外界剪切应  相似文献   

5.
李海艳  马宏生  邵志刚  王芃 《地震》2016,36(1):87-104
震间断层强震危险性研究是地震中长期预测中的基础科学问题, 其中断层运动及应力演化的研究对认识地震的孕育发生、 破裂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为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首先回顾了震间断层运动模型的理论研究进展; 其次, 简略地回顾了断层不均匀性和断层摩擦定律的研究历程, 论述了确定摩擦参数、 圈定凹凸体的发展趋势与研究动态, 并阐述了基于断层不均匀性和断层摩擦定律的强震过程数值模拟的应用; 最后, 论述了基于断层运动和应力演化分析断层中长期强震危险程度的应用, 并叙述了与地震短期、 临震预测密切相关的断层运动成核过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一些主要断裂(包括阿尔金、昌马、毛毛山等断裂)的断层泥首次进行了研究。在对断裂带的内部结构、围岩成分、断层泥的厚度及石英颗粒表面特征等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断裂的活动年代、活动方式及断层泥形成的深度进行了讨论。石英颗粒表面上溶蚀程度(颗粒表面的光滑程度、凹凸现象及孔洞发育情况)可划分为6种类型并且每种类型都有相应的年代。根据断裂的粘滑、蠕滑特征,对该区的各活动断裂进行了粘滑段与蠕滑段的划分。用红外光谱与稀土元素的分析结果,算得断层泥形成的深度在地壳10km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模拟断层泥的摩擦实验对地震的成核及断层带变形组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辉长岩摩擦实验中的断层泥变形组构及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 ,以期从实验室角度来理解地壳深部断层活动的性质和特点。断层泥剪切组构中的边界剪切带 ,R1,Y剪切面比较发育 ,T裂隙次之 ;R2 ,P ,X剪切面不发育。R1面与边界面的夹角较小 ,平均在 1 1°左右 ,为单剪变形过程中达到破裂极限状态时形成的 1组库仑破裂面。分析表明R1面密度随正应力的增加而明显增高。而在相同的正应力下 ,随温度的增高 ,R1面的密度也有增加的趋势。当温度高于 5 0 0℃时 ,断层带内的斜长石出现塑性变形特征 ,R1剪切面与矿物的压性面理组成典型的S -C组构  相似文献   

8.
油气区断层再活动会造成过断层井的井壁不稳定,增加生产井剪切套损风险及油气渗漏风险甚至诱发地震.浅埋断层带中广泛发育的断层泥对断层摩擦滑动具有重要影响,在特定地质条件下断层泥对断层带摩擦强度具有显著的弱化作用.传统的断层稳定性评价方法多数采用断层摩擦强度的均质模型.然而大量研究表明,断层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空间上表现出明...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沿着有非均匀摩擦力的断层的索米格连纳位错传播的二维模式。断层滑动是由随时间缓慢增加的均匀的外界剪切应力驱动的,位错在断层平面上的最小摩擦区成核,此区域被周围较高摩擦区(凹凸体)所限制。所研究的情况是具有平滑边界且有恒定摩擦梯度特征的凹凸体。对于接近弱带摩擦的外界剪切应力值来说,由于出现凹凸体,位错的传播被缓慢降下来,只是当它越过边界时,位错前缘才以逐渐增加的速度前移。模式表明:在给定的外界剪切应力值的条件下,滑动幅度在有限的和恒定的摩擦梯度情况下比在具有陡峭边界的凹凸体情况下要大些。与传播速度不一样,滑动速率在位错过程中永远是增加的。该模式指出在什么程度上,位错受断层上摩擦分布的影响。要理解断层上摩擦不稳定性的机制,需要详细地了解滑动速率和滑动历程。  相似文献   

10.
断层泥在基岩区断层新活动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断层泥在基岩区断层新活动研究中的意义在于:利用断层泥中粘土矿物的组合、成分、结晶程度可以判定断层活动时的物理环境;断层泥带的宽度与断层的位移量有一定的线性关系,从而可用于确定断层的位移量;断层泥的显微构造特征及其中石英碎砾的表面结构,可以提供有关断层活动方式、性质、期次、时代等重要信息。对断层泥进行包括野外详细观测、室内显微构造分析以及年龄测定在内的综合研究,是确定基岩区断层新活动特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许东俊  耿乃光 《地震研究》1991,14(3):293-300
为了研究水分对断层泥抗剪特性的影响,在湖北省当阳县砂岩岩体中的天然断层带上进行了现场大尺度的剪切实验。实验用直剪法进行。试体的尺度为30×50×60cm~3。以含水粘土断层泥的天然断层面为剪切面。剪切面的面积为3000cm~2。先对试体在一个确定的正应力下进行剪断实验,然后继续对它在不同的正应力下进行摩擦实验。实验表明,剪断实验表现为塑性破坏及随后的位移强化现象。摩擦实验的摩擦强度略高于剪切破坏强度。剪切破坏强度方程为:τ=0.03+0.30σ。其中σ为正应力,τ为剪应力。单位均为MPa。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断层泥对断层滑动方式有着重要影响。断层的滑动方式又与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紧密联系。研究断层泥与断层滑动方式的关系是很有意义的。一、非粘土断层泥的研究 Shimamoto和Logan(1981)[1]在缩短率为2×10~(-4)cm/s,围压可高至300Mpa,室温干燥条件下的三轴装置中,研究了不同种类非粘土断层泥对砂岩模拟断层滑动方式的  相似文献   

13.
郯庐断裂带最新活动的断层分布于潍坊至嘉山一带, 而安丘—莒县断裂是郯庐断裂带的重要活动断裂之一。 基于地质考察、 高密度电法探测和钻孔联合剖面, 对安丘—莒县断裂小店—大店段断层活动证据及断层泥分布特征进行研究。 地质考察发现紫红色砂砾岩逆冲到全新世耕植土上方, 两者之间发育断层泥带, 断层泥内含少量角砾岩, 为全新世活动逆断层。 高密度电法探测结果表明断层通过位置电阻率差异明显。 钻孔联合剖面揭露的地层: 全新世耕植土、 全风化砂质泥岩、 强风化砂质泥岩、 碎裂岩、 断层泥带及中风化砂质泥岩。 钻孔K1和K2揭露深灰色断层泥带, 倾向西, 倾角约为74°, 厚度约为13.9 m, 与南侧出露的断层泥带产状相协调。 工作区范围内, 发育多处褶皱、 破碎带和断层泥带, 断层表现为全新世逆断层性质。  相似文献   

14.
断层阶区对滑动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断层带几何非规则体对断层活动的力学影响,对于理解断层带上的地震活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通过中尺度标本岩石力学实验,研究了走滑断层带最常见的一种非规则体.断层阶区对滑动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拉张断层阶区由于强度较低而很容易发生破裂,破裂后的阶区对断层的滑动无明显阻碍作用,但阶区的微破裂对断层滑动失稳具有指示作用;含拉张阶区的断层带具有速度弱化特征,可用速率一状态摩擦定律表述.挤压阶区由于破坏强度很高,使得断层滑动较为困难,但随着应力水平的增加,阶区外断层端部拉张区的微破裂为断层在阶区未破裂之前发生粘滑失稳提供了变位条件,并因此可作为断层失稳的前兆;挤压阶区可作为断层分段的稳定标志,直到阶区完全破裂使两条断层完全连通.  相似文献   

15.
西藏格林错断层带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格林错断层带是一条晚白垩纪以前形成,第四纪以来具明显活动性质的右旋走滑断层。断层带由4条次级走滑断层呈右行右阶羽列排列而成,在两条次级走滑断层的连接部位分别形成孜桂错、格林错、瓦昂错拉分区。格林错断层带是西藏中部地区的主要发震断层之一,全新世以来,至少有4期地震地表破裂沿该断层带发生。第四纪晚期,断层具明显的分段活动性质,并且断层活动有从北西向南东、向南迁移的迹象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断层岩石在断层带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其摩擦强度和摩擦滑动稳定性对于断层活动性的影响,我们采集了龙门山断裂带地震发生区段出露的自然断层泥样品和后山断裂带韧性剪切带中的富含层状硅酸盐矿物的糜棱岩样品进行了水热条件下的摩擦滑动实验研究。我们根据自然断层泥样品的XRD分析结果选取了5种具有不同矿物组合及含量的自然断层泥样品并在50MPa的初始围压和25℃~15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了摩擦滑动实验。  相似文献   

17.
断层泥力学性质与含水量关系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断层泥是影响断层运动的重要地质因素。研究它的力学性质和影响其力学性质的各种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最近完成的我国五大断裂断层泥基本力学性质的实验结果,分析了含水量对断层泥力学性质的影响。发现断层泥的粘滞系数、杨氏模量、抗压强度和残余体应变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明显地减小。断层泥的韧度随含水量的增大而增大。断层泥的体积模量、弹性波速和抗剪强度与含水量的关系不明显。天然断层泥是粘土、断层碎屑和水的混合物,水在其中的作用比水对岩屑或粘土本身的作用更复杂。强调了对天然断层泥进行实验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断层泥的再生显微结构特征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秉良  李建国 《地震地质》1995,17(3):204-206
三轴剪切摩擦实验后的断层泥与天然断层泥的再生显微结构特征研究表明,断层泥的显微结构特征与断层滑动方式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稳滑使断层泥变形均匀,产生低角度剪切(<14°)、布丁构造和颗粒碎裂流动。粘滑使断层泥局部发生强烈变形、高角度剪切(>14°)和碎粒出现随机裂纹等。断层泥的再生显微结构特征可用作鉴别古地震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席道瑛  谢端 《地震》1993,(6):55-60
本文对郯庐断裂带大水场黄绿色粘土型断层泥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其本构特征。该本构模型能描述断层泥的弹性性态。破坏性态和帽盖性态,适应范围较广。  相似文献   

20.
邹谨敞  邵顺妹 《地震研究》1997,20(2):236-243
利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海原断裂带西段断层泥的粒径分布,5微米至1厘米的粒径段,断层泥具有自相似特征,断层面的粘滑摩擦的特征位移参数可由分维上限(约1厘米)确定。同时用分形理论分析了断层泥粒度分重量百分比的分形结构特征,探讨了粒度成分分维值与断层运动特征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