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
姚静娴  王宗山 《海洋学报》1992,14(4):124-127
关于东海黑潮变异的原因,管秉贤曾提出东海黑潮的变化是受北太平洋副热带上空风应力涡度的影响,即东北信风边界处的风应力场几乎控制了东海黑潮的变异.那未,如何解释这种海-气之间的遥相关呢?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大洋上空风应力场的变异引起大洋水位的升降,大洋海平面的变化导致大洋环流(北赤道流)强度的变化,进而导致近海环流(东海黑潮)强弱的变化这一海气相互作用系统,对上面提到的海-气之间的这种远距离相关关系作进一步的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2.
在大洋环流模式中,铅直混合的参数化方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将大洋细结构混合参数化方法首次应用于世界大洋环流模式中。使用中科院大气所(LASG)发展的20层世界大洋环流模式(OGCM)ML20,月平均风场作为强迫场,利用ML20模式在稳定初始状态下运行300a后的计算结果作为本实验进行数值模拟的初始场。该参数化方法对世界大洋环流模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永久性温度跃层的厚度明显变薄;对深层水和底层水的模拟有改进;对南极中层水的模拟比较成功;但是对赤道海区的模拟结果欠佳。  相似文献   

3.
为加快我国大洋钻探船的设计和建造,填补国内该领域的空白,保障我国对深海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利用,文章概述世界主要大洋钻探船的基本情况,分析我国建造大洋钻探船的必要性和经验基础,并提出我国大洋钻探船的功能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的大洋钻探船主要包括美国"格罗玛·挑战者"号、"乔迪斯·决心"号和日本"地球"号;从开发利用深海矿产资源和深度参与国际海底事务的角度,我国对大洋钻探船的需求迫在眉睫,且我国已在深水勘察船和钻井船等的设计和建造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我国大洋钻探船的功能设计主要包括船型、总体布置、推进和定位方式、钻探和岩芯采集系统以及船载实验室等方面,应参考其他相关和类似船舶,结合我国深海大洋勘探和开发利用的具体任务需求综合设计。  相似文献   

4.
全球大洋中脊研究十年科学规划(2004-201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大洋中脊协会(InterRidge)是由多个成员国于1992年成立的国际合作项目。它的宗旨是协调世界各国对大洋中脊的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包括航次的调配、人员的培训等。这个宗旨在今后十年仍将是国际大洋中脊协会的核心。目前主要成员国(Principal Members)为  相似文献   

5.
深海大洋面积广阔,远离大陆,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世界各国已经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国际海域事务的讨论,试图获得话语权。我国也意识到深海大洋必将成为未来世界各国关注和竞争的焦点。文章从大洋数据类型、数据特点及共享平台建设等方面,讨论了近年来国内大洋数据管理与共享现状,结合国际海洋数据共享情况,分析了国内大洋数据管理与共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世界各大洋中,水深2000米到6000米的地方,是人类难以到达的"黑暗的深渊"大洋底。这里没有一丝光线,海水几乎不流  相似文献   

7.
E.  BB 徐伯昌 《海岸工程》1997,16(2):84-92
将世界大洋表层水温(SST)多年观测资料(COADS)采用时间、空间状况分级分析方法进行了分类,得到了世界大洋SST距平时间、空间变化的样本。划分并了太平洋和大西洋中出现的同步和准同步偶极子遥相关的几种类型;划分出了世界大洋SST距平的全球模态。该模态在世界大洋的整个近赤道带有其独特的形式,而且与近海面大气压全球模态的时间相关性极好,并能描述El-Nino现象。  相似文献   

8.
世界大洋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因为海洋几乎占地球面积的四分之三,而且,现代自然科学家向海洋学家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世界大洋的研究对于实践——发展渔业、远洋航行及航空都有不少的重要作用,它是国民经济中一切部门所需要的一门学科,没有这一学科的资料就  相似文献   

9.
一场新的“蓝色圈地运动”正在世界各大洋、海域间展开,世界开始进入一个全面争夺瓜分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0.
一场新的“蓝色圈地运动”正在世界各大洋、海域间展开,世界开始进入一个全面争夺瓜分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1.
东海及邻近地区百年来的温度变化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阎俊岳  李江龙 《海洋学报》1997,19(6):121-126
东海是紧邻我国大陆的西北太平洋边缘海之一,由于处在大陆和大洋的交绥地带,陆-海-气相互作用相当强烈.揭示有关东海气候长期变化规律,不仅是东海海洋生态环境及渔业资源研究的主要课题,而且对于陆上气候变化研究和预测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世界大洋锋区研究的总趋势是详细地定量描述锋区中发生的不同起因和不同尺度的各种过程。 目前,缺乏有组织的观测系统和有关大洋锋热力学的实际资料,因此,不可能对大洋锋区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世界大洋冬夏季温度跃层特征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选用最新制作的世界大洋数据集(WOD98)调查资料,进行了数据质量控制、单站跃层程序判断及人工研判、跃层类型归类分析、跃层方区统计,编绘了世界大洋季节跃层大面分布图,大尺度地反映了大洋水体中浅水跃层和深水跃层的分布规律、跃层特征值的变化规律及温度垂直变化的结构特性。  相似文献   

14.
群山 《海洋预报》1990,7(4):69-70
南极海冰时空发展变化的主要规律取决于世界大洋南极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南极表层水的变淡是主要的自然地理因素之一。变淡的海水能决定南极表层水垂直结构的特点(即有强活动层和弱暧舌)。由于这种原因,提高了大洋上层吸收太阳能的能力,增加了大洋的热含量。此外,参入与大气热交换的大洋热量的多少、南极冰反照率的变化、雪覆盖层等因素都会影响南极海冰的时空发展变化规律。观测到的南大洋海冰实况完全证实了这一点。在全年中,流冰的最大发展是在9月份,平均面积为1930万平方公里,最小发展是在2月份,只有320万平方公里,在流冰面积增加(7个月)和减少(5个月)的年变化中存在着明显的非对称性。 冰情时空变化规律(作为冰情和航行条件的主要指标)决定于大洋活动层聚集力和密跃层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王珏 《海洋科学》1989,13(2):65-68
根据世界各地验潮资料的统计分析,全球平均海平面在过去一百年内上升了l0—15cm,且在最近几十年内呈现加速上升趋势,它是全球增温导致大洋水热膨胀和山地冰川融化及大气中CO_2等温室效应气体浓度增加的结果。 一、近百年来世界海面上升 1940年,Thorarinsson 利用冰川研究资料,提出近几年来海平面以>0.5mm/a的速率上升的观点。然而,对海面变化最直接可靠的记录来自沿海的验潮站。1941年,Gutenburg  相似文献   

16.
西北非洲深水边缘连着大陆坡和陆隆,为世界大洋主要地貌构造单元之一。如今大陆坡被视为21世纪油气开发的主要后备资源区。因此,评价陆坡碳氢主要资源是研究西北非边缘的首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基于Argo资料的世界大洋温度跃层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02年至2007年Argo浮标温度剖面资料,计算温度跃层特征参数,判定跃层的类型。在此基础之上,绘制了世界大洋四季温度跃层特征分布图。分析结果初步揭示了世界大洋温度跃层深度和强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冬、夏两季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正>国际大洋中脊计划是国际地学领域的重要科学计划之一,由国际大洋中脊协会(InterRidge)提出,旨在协调世界各国科学家对大洋中脊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国际大洋中脊协会创办之初,洋中脊研究主要在少数国家单独进行。第一个十年科学计划(1994—2003)的实施不仅促进了西南印度洋脊考察研究、推进了洋中脊全球取样,更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使该协会发展成为完整的联合团体。第二个十年科学规划(2004—2013)仍以促进学科间交流、通过各个国家的  相似文献   

19.
20 0 0年 5月 ,北京大学李江海副教授在河北遵化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 ( 2 5亿年前的 )大洋岩石圈残片。去年国庆 ,他率领科研小组又在辽西地区发现了新的古大洋遗迹 ,从而证实华北古大洋遗迹构成的缝合线至少超过了 2 0 0km。据悉 ,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大陆碰撞最早的直接证据 ,也是迄今唯一带有大洋岩石记录的大陆缝合线。李江海博士估计真正的大陆缝合线可能在60 0 km左右 ,这还要做大量的工作 ,还要到几个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专家认为 ,大洋岩石圈往往消失在大陆碰撞之中 ,2 5亿年前的大洋地壳历经沧海桑田后一直残留至今 ,实在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20.
首次《世界大洋全球综合控制》国际讨论会于1983年10月2日-10日在苏联塔林举行。讨论会由苏联科学院主席ЛM布列霍夫斯基主持。会议研究和讨论了涉及大洋生态和物理控制等方面的科学问题,交换了这方面最新成就的信息,提出了关于国际协作的建议。来自26个国家和组织的150多名专家参加了讨论会。会上,与会代表以极大的兴趣听取了各国专家的报告——“生态学和世界大洋全球综合控制问题”,“世界气候调查规划中的海洋综合控制”“预报短期气候变化的海气相互作用调查”等。与会代表提出如下建议:1.世界大洋全球综合控制十分必要。建议联合各国专家的力量,在联合国系统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