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基于2005—2019年31省市区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各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评价后,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05—2019年各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逐年增长,都有了大幅度提升。但区域差异开始显著,由2005年东西部两极分布,到现在出现梯度分布,总体沿海地区优于中部地区,再优于西部地区,鲁、苏、闽三地已经成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第一梯队。(2)本地产业非农化水平、科教水平、金融水平、消费水平对本省产业融合发展作用显著,对邻省具有显著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城镇化水平和乡镇企业就业水平对邻省具有显著负向的虹吸效应。据此提出应加快中西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村金融发展、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完善农产品物流网络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揭示珠江流域碳排放时空演化和空间集聚特征,对推进流域地区低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耦合夜间灯光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能源消费数据构建碳排放估算模型,从流域、城市和网格尺度分析了珠江流域碳排放空间变化趋势,使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和修正引力模型探讨了城市碳排放时空动态变化和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珠江流域碳排放总量从2005年的2 9 497万t增长至2019年的31 877万t,东莞、深圳和广州始终是高碳排放城市。网格尺度上高碳排放集聚区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核心向周边扩张,中上游高碳排放区呈点状分布。珠江流域碳排放存在正向空间相关性,空间交互效应呈下降趋势。时空动态分析显示相邻城市碳排放存在正向协同发展趋势。城市碳排放关联强度均值由5.93增长至18.97,核心节点城市对外辐射能力得到提升,碳排放关联网络结构呈集中化趋势。该方法耦合多源数据开展碳排放估算研究,具有潜在的实用价值,可为碳排放时空动态分析和低碳减排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重庆市五大功能区1998-2013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调查和能源消耗数据进行分析,运用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研究了重庆市五大功能区16年间建设用地扩张与碳排放效应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1)重庆市建设用地扩张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回归模型关系呈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关系,且拐点即将到来;(2)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建设用地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关系;(3)城市发展新区建设用地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呈一次线性关系,显示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集约水平的初级特征;(4)渝东北生态涵养区建设用地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呈正U型二次曲线关系,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4.
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上海市镇域2009年建设用地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上海镇域的建设用地面积、GDP、固定资产投资额、总人口和城市化率都有显著的空间相关特征,说明传统计量分析低估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增长的作用,也忽略了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邻近区域的建设用地的增长的“溢出效应”,忽略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的传统估计模型已不再适用,须考虑引入空间变量对传统模型进行修正。空间误差模型检验表明,建设用地扩张主要受GDP和人口增长的驱动,其中总人口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化水平提高对建设用地规模影响甚微。因此,合理把握人口增长节奏,促进农村建设用地集约水平提高,是当前缓解土地资源紧缺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为面向冰冻圈服务功能核算,采用投入产出法和ESDA分析,评估了2012-2016年间西藏自治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并解释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运用GlobalMoran's I指数和Local Moran's I指数作出空间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公路建设直接和间接创造的增加值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空间分布上,各地市公路建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自治区范围内存在差异,但未呈现出固定的变化趋势。由于公路对经济增长巨大的溢出效应,应高度重视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拓展通达里程与空间分布,在冰冻圈服务功能核算中纳入交通设施建设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充分考虑冰冻圈气候变化等因素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危害影响,确保区域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6.
在财政赤字和政策制度等压力下,地方政府"双二手"供地策略使得公共物品供给不均衡、产业结构升级滞后等问题日益突出,地区经济增长缓慢。本文基于2004~2017年全国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公共物品和产业结构门槛下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进一步验证门槛效应的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在跨过公共物品和产业结构第二门槛后分别下降了0.04、0.07;在跨过第二门槛值后,东中部地区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普遍低于西部地区。由此可见,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门槛效应,尤其是在东中部地区。具体影响路径包括公共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房地产和低端制造业的无序扩张。提出了提高民生指标在官方考核中的比重、扩大节能环保产业土地供应、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范珂珂  耿晓伟 《地下水》2011,(4):162-164
在大西安旅游圈旅游客源市场基本情况和经济情况的分析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区域旅游收入与经济的关系。利用2000年以来10年的旅游统计资料,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定量分析了区域旅游外汇收入对GDP增长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旅游业对大西安旅游圈GDP的溢出结果显著,根据区域的空间距离,资源富裕度、基础设施等提出了促进大西安旅游圈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STIRPAT模型的甘肃省交通碳排放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IPCC清单指南的数据, 采用"自上而下"的碳排放计算方法, 对2000-2013年甘肃省交通碳排放进行测算, 对交通碳排放总量、人均量、交通能源碳排放结构及碳排放强度进行动态分析. 基于STIRPAT模型, 运用岭回归统计方法对甘肃省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 甘肃省交通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煤炭、汽油、柴油、电力四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占交通碳排放量的绝大部分; 交通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 城镇化水平、客运周转量、货运周转量、人均GDP每增长1%, 导致交通碳排放分别增长0.221%、0.137%、0.174%和0.125%. 建设低碳交通体系将成为甘肃省交通部门减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城市人文驱动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使中国西北地区由过去发展的腹地转变为开放的前沿。通过引入STIRPAT模型,研究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城市人文驱动因素对环境的影响,设定了三种情景分析节点城市未来低碳发展情况。结果表明:人文驱动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较大,模型拟合优度达到95.2%,能源消耗强度(T)、富裕程度(A)和人口数量(P)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511、0.285和0.222,基准情景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呈现稳步上升态势,政策情景和低碳情景下碳排放存在“拐点”,预计碳排放峰值将在2025-2033年间出现,低碳情景峰值比政策情景提前8 a到达,峰值总量减少40.79×104 t。最后针对分析结果就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城市人文驱动因素对环境的影响提出了相关建议,即控制人口数量、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污染治理。  相似文献   

10.
产业转移背景下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格局时空格局变化是近期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以处于产业转移期的泛长三角地区为例,以工业能源消费为对象,分析了1990,1995,2000,2005和2010年5个年份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和演变规律,探索了产业转移对碳排放格局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工业碳排放稳步增长,高值区集中于长三角核心区;碳排放增长的区域差异较大,热点区域由长三角核心区向外围区转移;碳排放格局发生变化,排放重心呈现先东南向、后西北向移动的态势;工业重心和碳排放重心空间分离,但移动过程类似。研究认为,产业转移所引起的各地区工业产值、产品结构和碳排放强度的变化,与碳排放格局变化具有较大关联性,是影响区域碳排放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毛磊  张岩  龚绪龙 《江苏地质》2020,44(3):332-336
当前,城乡聚落空间正由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存在差异的等级体系转变为密切联系的网络化结构,城乡融合已经成为中国城乡聚落空间演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以苏南地区为例,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乡聚落空间演化过程及其格局特征进行分析,发现2000年以后城镇聚落扩张强度远高于乡村聚落,城乡聚落空间结构可进一步归纳为集中、双心、多核和密集4种基本格局。该研究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城乡聚落空间优化布局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景观格局视角出发借鉴PSR模型,构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的环鄱阳湖城市群空间冲突测度模型框架,运用空间统计、数理分析等相关方法对环鄱阳湖城市群的空间冲突强度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及演变规律进行研究。设置“生态优先”“经济优先”“规划限制”三种不同城市发展预测情景,借助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模型(PLUS模型)模拟三种预测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同时分析不同情景下的城市空间冲突分布状况,并结合研究结果与城市发展现状,提出缓解城市空间冲突的优化策略与建议。结果表明:(1)受到空间压力、空间结构状态以及空间格局等波动变化的影响,环鄱阳湖城市群的空间冲突强度整体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2)较低冲突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西部、东部的山地,且主要位于研究区域边界地区,呈块状分布;较高冲突区零散分布于整个研究区域内的核心城市内部;低冲突区与高冲突区占比最高,且均呈片状分布在较低冲突区与较高冲突区的过渡区域。(3)生态优先情景下,生态结构优势明显,整体空间冲突强度最低;非生态优先情景下,建设用地扩张使得生态用地发展受到限制,空间冲突强度增加明显。(4)增加森林覆盖率,提升生态用地的面积,降低城市建设用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全球气候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任何气候变化都可能对具体地域生产即起有利作用,也造成不利影响。本文从全球气候变化入手,分别在热、水、光等方面讨论了其对我国西北地区土地利用、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开展土地整治,强化土地管理等政策和技术措施。这些政策和技术措施将进一步促进我国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对实现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保证西部大开发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如何在主体功能区规划框架下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基于地理学第一定律及时空邻近度概念等,引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构建资源环境成本核算模型,从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视角提出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度、相对协调发展度模型.应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测度1978年以来我国大陆省区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同效应,在此基础上从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甘肃、宁夏等7个典型寒旱区主体功能规划的视角,初步探讨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决策问题.结果表明:1978-2012年,中国大陆省区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成本由1.52×1012元攀升至9.65×1012元,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度由0.232提高到1.029,新疆等7个典型寒旱区的相对协调发展度由0.379下降到0.177.北方各省区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度具有空间异质性,空间负相关省区增至12个且有进一步扩张趋势;东南和西部地区分别形成高-高、低-低集聚区,但受北方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溢出的影响、空间正相关的显著性持续降低.未来,我国典型寒旱区及有关经济欠发达地区应积极完善中小尺度的主体功能规划,抓住机遇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损失成本等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高淼  吴秀芹 《中国岩溶》2023,(4):763-774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原料供应地,但工业化进程缓慢致使碳排放增长显著,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减排号召,探究广西历史及未来碳排放规律,以期尽早实现碳达峰目标。由于县级碳排放数据可获取性方面的限制,研究以2003—2017年广西县级碳排放数据,进行广西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及碳排放压力的时空变化分析,划分广西不同地域碳排放类型和碳排放情景,并利用可扩展的随机性环境影响模型(STIRPAT)对2022—2035年间广西各地域碳排放类型进行了不同情景下碳排放达峰预测。(1)2003—2017年间,广西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压力增幅明显,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碳排放总量变异系数总体趋势平稳,呈高强度变异。(2)依据碳排放总量、强度、压力分级组合,碳排放可分为高总量-高强度-高压力型等6种地域类型,根据广西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划分基准情景、节能情景等7种情景。(3)广西全域达峰预测结果显示,4种节能发展情景均能在2030年前完成达峰目标。不同地域类型达峰预测结果显示高总量-高强度-低压力型与高总量-低强度-低压力型采用节能情景可以实现达峰目标。高总量-高强度-高压力型和高总量-低强度-高压...  相似文献   

16.
陈曦 《岩土力学》2023,(4):1075-1088
节理裂隙控制着岩石工程的剪切滑移稳定性。现有的节理峰值抗剪强度模型多为经验模型,且较少考虑粗糙节理峰值抗剪强度的采样点距效应及各向异性。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了5组吻合的粗糙光敏树脂节理模具,利用水泥砂浆复制了25组相同壁面强度的人工粗糙节理,开展了5种法向应力水平下节理直剪试验。基于改进的接触面积比-视倾角门槛值关系,建立了仅含一个方向性粗糙度参数的三维粗糙节理峰值抗剪强度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除粗糙度参数外无需拟合其他参数。对比分析发现,新模型比文献中的经验模型预测精度更高。新模型预测效果受采样点距影响较小,且能有效地反映节理峰值抗剪强度的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17.
探究中国农业碳效应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可以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参考,有助于提高该研究领域的广度与深度。以2009—2021年中国知网收录的708篇高水平期刊论文为基础数据,使用CiteSpace软件对作者、机构和关键词等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现状方面,年发文量经历快速增长和稳定发展2个阶段,发文作者呈现“大体分散、局部集中”状态,大部分发文机构独立开展研究;(2)研究热点方面,发现了农业碳排放、碳排放、低碳农业、温室气体、农田生态系统和碳汇等核心关键词,识别出农业碳排放、土壤固碳、碳足迹、低碳农业、农业碳排放效率和碳减排6个聚类,找到了土壤固碳、土壤有机碳、低碳农业、温室气体减排、低碳经济、固碳减排、温室气体、对策、碳汇、lmdi模型、固碳速率和农业碳排放效率12个突现词,当前研究热点可以归纳为农业碳源/碳汇研究、农业固碳研究、农业碳减排研究、农业碳足迹研究和低碳农业研究五大类;(3)研究趋势方面,初现关键词集中在2009—2014年出现,农业碳效应研究呈现研究热度阶梯式上升、研究主题断崖式减少和研究方法逐渐多样化等趋势。最后,从中小区域、综合视角、全产业链、农户行为...  相似文献   

18.
作为地铁车站结构地震破坏机制大型振动台系列模型试验之一,开展了近、远场强地震动作用下软弱粉质黏土场地框架式地铁车站结构体系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测试分析了模型地基的加速度、孔压、地表震陷和模型结构的加速度、应变、水平位移反应等。结果表明:地震波在模型地基的传播过程中呈现出自下而上低频增大、高频减小的现象;强地震动作用下模型地基的基频明显降低,呈现出明显的低频聚集(放大)、高频滤波效应;模型地基的孔压比增长较小,在不同特性地震动作用下模型地基孔压比的发展过程存在较大的差异,并显示出显著的空间效应;近、远场地震动作用下模型地下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存在明显差异,模型地下结构对软土地基地震动加速度反应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效应;模型地下结构相对变形小、未出现明显上浮现象,地震动频谱特性对其侧墙的变形模式和大小存在显著的影响;模型结构中柱为地震损伤最严重部位;模型结构整体损伤情况较轻、处于非破坏状态。  相似文献   

19.
为弥补当前水资源空间均衡评估中对指标模糊性和信息动态性考虑不足的缺陷,基于可变集原理及偏联系数方法构建一种新的水资源空间均衡评估模型。采用可变集方法计算评价对象的相对隶属度,获取级别特征值;利用偏联系数方法探究信息演化对级别的影响,得到基于支持度最大原则的定级策略;综合二者结果对水资源空间均衡状况进行评估。将模型应用于2017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结果表明:①中国东南地区水资源空间均衡程度良好,西北地区较差,南方优于北方、东部优于西部;②北京市等17个省级行政区的水资源空间均衡状态呈现不同程度的负向演化态势,亟待进一步加强管理,其余地区呈现良性的发展态势;③四川等省份各指标的均衡程度差异较大,需针对性地进行调控与优化。  相似文献   

20.
碳排放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从碳减排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同的目标。CO2是航空飞行排放中最丰富的气体,尽管在人类活动碳排放总量中占比不大,但其影响会成数倍增加,因此,全球性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行动使得航空运输业必须重视CO2排放。随着我国民航业快速发展,航空燃油消耗所产生的碳排放也在不断增长,这就给我国实现碳减排目标徒增压力,所以,民航飞行碳排放的气候变化效应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且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国内外特别是国际上就这一课题进行了较多研究,形成了较丰富的成果。通过对相关主要成果的深入研阅和凝练,从碳排放测算、碳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等方面评述了目前较为主流的航空飞行碳排放及其气候变化效应的研究进展和工作动态,并提出了未来的探索方向。通过对航空飞行排放影响的另一个角度的梳理总结,有助于未来更加全面地认识气候变化问题,以期为相关部门学者和科技工作者开展我国科学全面的减排对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