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厦门和东山外来物种沙筛贝的种群动物和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建军  黄宗国 《台湾海峡》1999,18(4):372-377
1990年首次在中国大陆沿岸厦门马銮湾和东山八尺门海堤西侧发现外来物种沙筛贝。通过挂放试板和定点取样,研究其各动态和结构,包括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季节分布,以及壳长的组成。  相似文献   

2.
沙埕港污损生物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传燕  林盛 《台湾海峡》1994,13(2):111-117
1990年3月至1991年2月,在闽沂交界处的沙埕港进行周年污损生物挂板试验,共记录生物70年,其中,海藻13种,动物57种,以泥藤壶,网纹藤壶,僧帽牡盛,中胚花筒螅,太平洋侧花海葵,香港网筛苔虫和多种端足类为优势种,全年 生物附着,夏,秋春,冬季的优势种有显著不同,优势种突出,附着量特别大,夏季底层板(6-8月)的湿重生物量达28.03kg/m^2,为目前全国沿岩港湾生物量之冠。  相似文献   

3.
厦门和东山外来物种沙筛贝的种群动态和结构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1990年首次在中国大陆沿岸厦门马銮湾和东山八尺门海堤西侧,发 现外来物种沙筛贝(Mytilopsis sallei)。通过挂放试板和定点取样,研究其种群动态和 结构,包括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季节分布,以及壳长的组成。  相似文献   

4.
厦门港试验浮筏污损生物的群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李传燕  黄宗国 《台湾海峡》1992,11(2):167-173
1989年6月至1990年5月在厦门港防污、防锈试验的浮筏群进行了周年的污损生物挂板。记录了90种生物,其中网纹藤壶、泥藤壶、僧帽牡蛎、翡翠贻贝、中胚花筒螅、太平洋侧花海葵、厦门膜孔苔虫和多种端足类是优势种。全年都有生物附着,夏、秋和冬、春季的优势种有显著的不同。附着量较大,夏季3个月的湿重生物量高达22.7kg/m~2。这个结果可为防污、防锈试验提供较确切的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厦门港污损生物物种多样性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7年2月至2008年10月在厦门港进行4个季度和周年逐月的挂板试验数据研究污损生物物种多样性和分布特征。共记录污损生物86种,隶属于11个生物门类,主要优势种是中胚花筒螅(Tubularia mesembryanthemum)、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网纹藤壶(Balanus reticu-lates)和长鳃麦杆虫(Capprella equilibra)等;全年都有污损生物附着,月板附着湿重周年变化呈双周期性,最高峰出现于6~7月,次高峰出现于3~4月;季板附着高峰期在夏季。不同试验点的附着生物量差异极大,位于港湾的试板污损生物附着量远大于码头,3个测站附着湿重依序为:港湾浮筏桥墩。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厦门马銮湾外来物种沙筛贝Mgtilopsis sallei入侵5年(1992—1996年)的3次海洋生态学调查资料,并整合近年来的有关资料作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沙筛贝对浮游植物数量时空分布及该湾生态系产生了较大影响:沙筛贝入侵前,由于该湾富营养化逐年加重,浮游植物的丰度达到发生赤潮的数量级(1 000.0个.m-3),第Ⅰ、Ⅱ次网采样品密度分别为21 386×104和110 138×104个.m-3,增幅达5倍,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以耐污种优美伪菱形藻Pseuo-Nitzschi a delicatissima占绝对优势,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下降到富营养化的阈值水平(H=1.0);但自1995年外来物种沙筛贝大量繁殖后,浮游植物的丰度稳定在同一数量级,第Ⅱ、Ⅲ次水采样品密度分别为1150.7和1 300个.cm-3,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也发生了变异,厦门海区常见种尖刺伪菱形藻Pseuo-Nitzschiapungen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被取而代之,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上升到1.29。  相似文献   

7.
深圳湾位于珠江口东岸,属半封闭海湾,2006年12月至2007年11月,在湾内进行污损生物周年挂板试验,共记录污损生物24种,隶属于7个动物门。月板平均附着生物量表层2780.72g/m2,底层4110.10g/m2,最高峰出现在7月份;四季板平均湿重表层2521.13g/m2,底层4382.10g/m2,最高峰出现在秋季;半年板平均湿重表层4065.10g/m2,底层4298.30g/m2;年板平均湿重表层6212.20g/m2,底层20009.10g/m2。四季优势种显著不同,华美盘管虫、总合草苔虫和藤壶在春、冬季附着量较大,夏季没有附着。沙筛贝和总状真枝螅在夏、秋季的附着量较大,冬季没有附着。  相似文献   

8.
舟山虾塘纹藤壶的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挂板试验方法,研究了舟山对虾养殖塘纹藤壶的繁殖生物学。底径为5.0~12.0mm间的怀卵个体数量最多,怀卵率随底径的增大而升高;受精卵的卵径,随胚胎发育逐渐增大。幼体表现出随机分布的附着方式。底径增大、壳高增长和湿重增加是生长表观现象。  相似文献   

9.
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潮滩大型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2002年1月对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潮滩0~10、10~20、20~30cm层的大型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羽须鳃沙蚕主要分布在10~20cm层,奇异稚齿虫、德氏狭口螺、尖刺樱虫、寡鳃齿吻沙蚕、莫顿长尾虾、沼蚓和小头虫主要分布在0~10cm层.大型底栖动物在0~10cm层呈高密度分布是各种类型潮间带生物分布的共性,其原因是沉积物越深含氧量越低、食物越少.大型底栖动物个体的分布深度与其种类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了建立生态、高效的扇贝幼虫附着和变态诱导技术,采用底栖硅藻生物膜附着基对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开展了附着和变态诱导的现场实验。实验围绕底栖硅藻在扇贝幼虫培育池内的数量变动、存活状态、在栉孔扇贝食谱组成中的贡献以及其对两种扇贝附着和变态的诱导效果开展。结果表明,底栖硅藻附着基能极显著提高海湾扇贝和栉孔扇贝幼虫的附苗量和变态率(P<0.01)。在海湾扇贝实验中,底栖硅藻处理组比对照组附苗量提高220.19%(P<0.01),变态率和壳长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栉孔扇贝实验中,底栖硅藻处理组比对照组附苗量提高43.02%(P<0.01),变态率提高87.31%(P<0.01),底栖硅藻处理组壳长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附着基比对照组早3d检查到变态的稚贝。底栖硅藻附着基在进入幼虫培育池的黑暗环境后光合作用受限,对于扇贝幼虫的日常管理导致底栖硅藻脱落,数量有一定的下降,但丰度最终能保持为56.0-183.9个/mm2。使用基于混合模型对栉孔扇贝稚贝食物来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对稚贝的食物贡献较高,底栖硅藻的贡献较低,其0.95水平的置信区间的贡献率为0%-44%,表明底栖硅藻也是扇贝物来源之一。本研究为底栖硅藻生物膜在贝类幼虫附着变态过程中作用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生态、高效的商业化苗种培育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3个海域沙筛贝遗传差异的DNA分子标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技术,对3个海域的沙筛贝进行了地理遗传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福建东山湾与厦门马銮湾沙筛贝的遗传距离为0.2764,深圳湾与马銮湾沙筛贝的为0.3067,深圳湾与东山湾沙筛贝的为0.3305.这说明马銮湾与东山湾的沙筛贝种群遗传距离较近,而东山湾与深圳湾的沙筛贝种群遗传距离较大.对厦门马銮湾沙筛贝的18S rDNA进行了测序,在基因库上查得同科另外3个种的18S rDNA序列,构建了分子系统发育树,发现沙筛贝与Mytilopsis leucophaeata同源性比较高.  相似文献   

12.
外来物种沙筛贝(Mytilopsis sallei)是一种滤食性软体动物双壳类,它有着很快的生长速度和很强的摄食能力.为了探索沙筛贝在不同盐度下对微藻的摄食能力,采用颗粒计数仪,测定了沙筛贝在15、20、25、30、35等5个盐度梯度下对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摄食率,比较了不同沙筛贝个体大小对小球藻的摄食率.结果表明,沙筛贝对等边金藻和小球藻的摄食率均在盐度25时达到最大,分别为3.42×104cells/(ind.h)和6.72×104cells/(ind.h).沙筛贝对等边金藻的摄食率随时间推移而降低,一是因为沙筛贝摄食率随着藻类密度的降低而减小,二是当海水盐度下降,沙筛贝渗透压改变,导致了进入其外套腔的海水体积的减少,从而摄食率也减少.个体较大(壳长2.8~3.5 cm)的沙筛贝对小球藻的摄食率明显高于个体较小(壳长1.7~2.4 cm)的沙筛贝的摄食率,这与其他贝类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厦门海洋生物入侵的危害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郑冬梅 《台湾海峡》2005,24(3):411-416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厦门海洋生物入侵的成因、现状、危害及治理方法,认为互花米草和海洋动物沙筛贝是主要的入侵物种,其严重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危害不可低估.同时明确防止海洋生物入侵的总体目标,进而提出强化管理的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14.
海水养殖污染区鱼肝EROD酶活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海峰 《台湾海峡》2002,21(3):292-295
对马銮湾和宝珠屿海域网箱养殖的美国红鱼 (Sciaenopsocellatus)肝脏微粒体EROD酶活性测定发现 ,马銮湾样品中的EROD酶活性 [0 .0 0 2 1U/(mg·蛋白质 ) ]大大低于宝珠屿海域样品EROD酶活性 [0 .0 0 63U/(mg·蛋白质 ) ],表明马銮湾水体受多环芳烃 (PAHs)的污染比宝珠屿海域受PAHs污染更轻微 .  相似文献   

15.
厦门马銮湾水域无机氮的化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张晓萍 《台湾海峡》2001,20(3):319-322
根据1998年5,9,11,12月对马銮湾的调查结果,讨论了湾内水体无机氮的化学特征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銮湾无机氮含量已达到富营养化水平,在水温较低的季节,NO3-,N为溶解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态,在水温较高的季节,NH4-N则为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态,马銮湾DIN的季节变化与叶绿素的变化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作者认为改变现在养殖模式,将大大降低马銮湾的富营养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厦门西海域拟疏浚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水平及分布,并对其污染状况进行了潜在生态危害评价,为进一步开展疏浚物去污染技术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海域的相比,马銮湾及其湾口外、筼筜湖的Cd、Hg、Cr、Zn含量较高.综合来看,厦门西海域拟疏浚沉积物重金属含量不很高(RI<150),属于轻微生态危害.但东渡码头外的X4站、马銮湾M2站沉积物中的Cd,及马銮湾M2站和筼筜湖Y2站沉积物中的Hg含量(40≤Er <80)都达到中等生态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17.
-Morphology, reproduction, ecology and isoenzyme electrophoresis of a Capitella complex in Qingdao were examined from 1983 to 1984. We determined that the Capitella complex in Qingdao was composed of at least three sibling species: Capitella cf capitata, Capitella sp. I and Capitella sp. IT. Although these three species are very similar in morphology, they differ in: three kinds of isoenzyme electrophoresis, staining reactions, developmental pattern, larval morphology and dispersal, reproductive strategies, breeding season and population ecology. In addition, they show a series of minor quantitative variations in adult morphology, especially in number and morphology of setae. Such differences can be detected only at the population level. Some ecological data such as density, growth rate, mortality and sex distribution are also provid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