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进一步加深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临床及CT表现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方法:搜集32例DAI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DAI的CT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32例,脑实质内出血灶23例,呈单发或多发,直径小于2cm,主要分布于皮髓质交界,胼胝低,基底节区和脑干,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脑室内出血7例,合并硬膜下/外血肿8例,颅骨骨折7例,结论:DAI的临床与CT表现特点,对早期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笔者分析了39例MRI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图像资料,并对CT、MRI、DSA的诊断价值进行了比较,MRI多次出血信号特征和CT钙化灶是其特点,笔者认为CT、MRI综合分析,是对本病进行无损伤性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CT对42例脑血管病急性期病人进行检查,结果表明:CT在脑血管病急性期定性诊断中具有首选价值.尤其对出血性脑血管病最为实用,对超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虽然不如MRI敏感,但应用CT动感观察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这对无设备的单位更为重要,DSA对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型、脑血管狭窄的诊断较特异。  相似文献   

4.
急性颈椎损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目的是分析急性颈椎损伤(ACT)的CT征象,评价CT在ACT诊断中的价值及限度。方法:78例颈椎外伤患者行平片、薄层CT检查及三维重建,并做对照分析。结果经影像学诊断60例ACT,CT诊断59例,1例CT阴性而由平片确诊 1例。平片与CT的骨折检出率分别为 53. 3%和 98.3%。结论:CT比X线平片可发现更多的骨折,并能明确骨折块与椎管的关系。这对临床处理严重颈椎损伤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脑血管意外后抑郁症量表与CT表现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ZungDHAMDSCL-90-D调查了98例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抑郁心理状态,CT片上观察的指标有AP%、PP%、LY%和病灶部位(皮层或层下)。结果表明:(1)PSD的发生率较高,急性期为43%,慢性期为55%;(2)不论皮层还是皮层下病灶,急性期左半球前部损伤均产生较高的抑郁程度,AP%与抑郁程度呈显著负相关,(3)慢性期患者CT上损伤部位与PSD关系不明显,作者的结论是:PSD量表得分与有一定关系,CT可预测PSD发生的可能性及抑郁程度大小.  相似文献   

6.
本文收集了总结了40例脑囊虫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CT表现及病理进行了对照分析,其中脑实型16例,脑膜型4例,脑室型2例,混合型18例。作者认为CT诊断脑事虫病具有很大的特征性:(1)低密度囊状病灶,(2)高密度点状或结节状病灶(3)低密度囊状病灶壁有点状结节状高密度影。CT检查在显示脑囊虫的数目,位置及分型方面明显优于其它检查。  相似文献   

7.
本文的目的在于评价Gd-DTPA增强扫描在正确诊断不同表现的转移瘤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应用平扫及Gd-DTPA增强扫描,对55例脑转移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其既往病史、临床表现、病变部位及MR特征进行分类。结果:第一、二组有或无既往肿瘤病史,MR见脑内多发占位,病变典型,易于诊断;第三组无既往肿瘤病史,MR见脑内单发病变,无典型特征,诊断较困难。结论:多数脑转移瘤具有典型特征,易于诊断:少数非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94例围产期窒息引起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其早期CT表现为水肿、梗塞和出血.缺氧缺血性脑梗塞早产儿主要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足月儿则为皮质-皮质下局部梗塞,严重者为全白质梗塞。后期改变有两侧脑室对称性不规则扩大、局限性和弥漫性脑实质萎缩、脑软化灶、脑穿通畸形囊肿、积水性无脑畸形、脑积水等。本文就CT表现与预后关系作了初步探讨,其中以脑水肿预后最佳;脑室周围白质软化Ⅲ级.全白质梗塞合并颅内出血预后最差.  相似文献   

9.
CTM-DI磁力仪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鉴定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制的CTM-DI磁力仪,1993年12月10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持下,通过了由学部委员秦馨菱等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的鉴定。该委员会在鉴定意见中一致认为:CTM-DI...  相似文献   

10.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CT影像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是探讨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CT影像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为回顾分析30例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CT资料。结果得到临床上主要以发热,头痛,呕吐,抽搐等症状发病;脑CT示:基底池渗出物(18/30),脑实质结核瘤和粟粒性结节(8/30),脑积水(20/30),脑梗塞(2/30).结论认为结核性脑膜炎的CT特征表观可以为其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CT扫描还有助于判断结核性脑膜炎的病期,病变范围,部位和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基底池及大脑中线CT动态观察的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对2007年5月至2009年7月间收治的150例资料完整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基底池及大脑中线的CT改变与患者的预后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按照基底池变窄及中线移位程度共分为Ⅳ型,本组数据显示脑外伤患者的死亡率随CT分型的加重而显著提高;动态观察显示死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脑皮质层状坏死(CLN)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经CT及MRI随访诊断的77例CLN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总结其病因及影像表现特点。77例CLN患者中男45例,女32例,年龄24~88岁(平均66.53±3.1岁)。本组均行MRI检查,71例同时行CT检查,均有3次以上影像学检查资料(平均3.8次),随访复查时间20d~18m(平均2.3月)。结果:77例中脑梗死58例,创伤性颅脑损伤9例,自发性脑出血5例,脑肿瘤术后4例,缺血缺氧性脑病1例。77例中累及双侧大脑半球者3例,单侧大脑半球病变74例。单个脑叶受累28例,两个脑叶受累35例,多个脑叶受累14例。影像学随访可见病灶侧皮层弥漫性或局灶性萎缩,皮质表面线状或沿脑回走行的CT平扫高密度及MRI T1WI高信号,部分病灶可深达基底节区或海马区。结论:CLN病因复杂多样,影像学随访中CT平扫脑皮质出现脑回状高密度影及MRI上T1WI脑回状高信号,结合临床病史可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急性期脑梗死伴有微出血病变中的诊断价值,以及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复查的监测意义。方法:对64例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行SWI、MR常规序列、DWI(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CT扫描。分析上述序列对所有急性脑梗死病例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的检出率及在SWI上的分布特点,并根据SWI序列上CMBs的检出数量,对其进行分级。对所搜集病例中行溶栓治疗的患者48h后复查。结果:在64例急性脑梗死病例中,SWI序列、常规MR序列、DWI序列、CT扫描对CMBs的检出率分别为:39.0%、0.03%、7.8%及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急性脑梗死患者CMBs数量进行分级,轻、中、重度比例分别为20%、64%、16%。CMBs中度患者最常见。行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8h后复查,SWI检测出新出血灶,并且微出血灶体积增大、数量增多,SWI比常规MRI更敏感地检测出脑出血灶。结论:SWI与常规MR、DWI序列及CT相比,在CMBs的检出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这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抗凝溶栓治疗筛查及评估具有重大价值。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的复查中能敏感地检测继发性出血灶,具有重要的预后监测作用。SWI有望替代CT扫描,成为急性脑梗死伴有微出血病变患者的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对急性结肠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可疑急性结肠出血9例患者行多层螺旋CT检查,采用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并结合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图像分析诊断,部分病例经手术或临床随访证实,部分与DSA对照。结果:9例临床拟诊急性结肠出血患者,多层螺旋CT明确诊断出血部位7例,出血显示率77.7...  相似文献   

15.
本文总结回顾了CT在78例急性脑外伤和脑血管病中应用,认为CT在帮助临床上定位,定性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为临床正确诊断和治疗手段上提供了客观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多层增强CT检查对外伤危急症患者腹部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外伤危急症患者的多层CT急诊平扫和增强检查资料。结果:15例外伤危急症患者中,骨盆骨折8例(CT增强显示:1伴动脉血管破裂出血:1例左侧髂总动脉破裂,5例伴一侧髂内动脉分支破裂出血,2例双侧髂内动脉分支破裂出血;2伴肝破裂出血2例,脾破裂出血3例,肾破裂1例);小肠及系膜损伤并多发断裂1例伴肝脾破裂;肝破裂1例;脾破裂4例;左侧臀上动脉破裂1例。增强CT可直接显示造影剂外溢及脏器破口外伤改变。结论:多层增强CT与单纯平扫CT比较,在显示血管破裂及脏器出血定位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有条件的医院可积极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度和CT表现的对照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临床CT表现和分度的关系。方法:对85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及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HIE的临床诊断标准,轻度26例,中度38例,重度21例。颅脑CT显示全部85例均具有脑内异常密度减低区,CT值约6~18Hu(平均11Hu);合并颅内高密出血(52例),CT值约58~85Hu。依据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诊断标准:轻度26例,中度38例及重度21例。48例进行了CT复查。其中19例轻度患儿脑水肿均在11天内消失而恢复正常;12例中度病例中,脑水肿征象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消失,蛛网膜下腔出血已吸收,1例出现硬膜下少量积液;17例重度患者,其中出现脑软化6例,硬膜下积液3例,脑萎缩3例,脑积水2例,脑内钙化灶2例,脑穿通畸形1例,死亡4例。结论:本组资料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诊断分度与CT诊断分度有着很好的一致性。颅脑CT能准确显示HIE患儿脑内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CT复查能显示患儿脑内病灶的恢复及遗留病变。颅脑CT表现结合临床分度能对本病的进行早诊断、早干预,减少脑损伤后遗症的发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行高压氧(HBO)治疗前、中、后脑部CT所表现的动态变化与临床效果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HIE新生儿的临床和CT资料,按照治疗前脑部CT表现分为轻、中、重三型,行HBO及常规辅助治疗于1、2、3个疗程后分别行脑部CT复查,对三型HIECT转归情况与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85例患儿行HBO治疗前CT检查,其中轻度HIE20例,中度HIE42例,重度HIE合并脑出血23例;HBO及常规辅助治疗1个疗程后复查CT,轻度HIE中有9例转阴,临床症状恢复正常,还有11例轻度的和中度的、重度的HIE与治疗前CT检查结果相比有好转,临床症状减轻,CT总转归率为11.12%(9/85);HBO及常规辅助治疗2个疗程后复查CT,轻度的20例HIE全部转阴,中度的HIE中有30例转阴,CT总转归率58.82%(50/85),其中中度的12例及重度的23例与治疗前CT检查结果明显好转,临床症状亦明显减轻;HBO及常规辅助治疗3个疗程后复查CT,中度的HIE全部转阴,重度的HIE中有12例转阴,CT总转归率87.06%(74/85),其中重度的HIE合并脑内出血的11例患儿,CT示出血全部吸收,留下软化灶,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论:应用CT显示新生儿脑部动态变化对HBO治疗HIE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放射性肺损伤的CT表现,评价其CT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放射性肺损伤病人160例,对其CT表现回顾性分析与平片表现进行比较。结果:160例首诊表现为放射性肺炎者66例,过渡期者40例,瘢痕期者54例。CT表现:急性放射性肺炎期表现为照射野内出现均匀的密度稍高影或仅表现为轻度的肺野透光度减低,过渡期表现为照射野内出现均匀的密度稍高影或仅表现为轻度的肺野透光度减低,过渡期表现为照射野内索条影夹杂小斑片影,瘢痕期表现为照射野内浓密的索条影及斑片影,范围缩小。CT显示急性放射性损伤平均较平片早1-2周,且对于隐秘部位病灶显示、各期区分、肺损伤与原发灶(或复发)区分CT明显较平片更容易、精确。结论:CT能明确显示放射性肺损伤的影像学表现及大体分明,具有较平片更高的敏感性,对临床有较好的指导与鉴别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