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首先通过对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地震活动性质以及动力环境的分析,认为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主要受兴都库什-帕米尔构造结的动力控制。其次分析了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与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两地区强震成组活动存在一定的同步特征;进一步考察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中源地震与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之间关系,发现两者同样存在同步特征,且该区中源地震的活动强度和频度越大,天山地震带的强震活动越剧烈,其分布范围也越广。该结果从地震活动的角度反映了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对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的动力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疆地震构造带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地震活动特征,块体活动性质、地质构造特征、深部构造和震源力学,将新疆地震构划分为五个强震构造带。分别讨论了各带的地震活动和构造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3.
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与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先通过对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地震活动性质以及动力环境等的分析,认为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主要受兴都库什-帕米尔构造结的动力控制.其次分析了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与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两地区强震成组活动存在一定的同步特征;进一步考察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中源地震与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之间关系,发现两者同样存在同步特征,且该区中源地震的活动强度和频度越大,天山地震带的强震活动越剧烈,其分布范围也越广.该结果从地震活动的角度反映了兴都库什-帕米尔地区对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的动力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藏东南及周边地区地震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浪平  邵志刚  晏锐 《地震》2011,31(3):9-18
藏东南及周边地区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动力碰撞的影响区, 该区历史地震活动强烈, 曾发生过1950年墨脱—察隅8.6级和1951年当雄8.0级地震。 本文首先介绍藏东南及周边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 其次通过考察该地区强震活动情况和活动地块边界带相关段落的加卸载响应比(LURR)时序特征, 分析了研究区的强震活动状态。 从历史地震活动看, 安达曼弧地区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强震活动存在一定的动力关联, 当前研究区域的周边动力环境表现为安达曼弧地区地震活动强烈和东构造结地区的持续平静。 从地震活动图像看, 1980年以来6级以上地震在藏东南及周边地区已经形成空区, 表现类似于1950年墨脱—察隅地震前的空间分布特征。 从活动地块边界带相关段落LURR时序特征看, 喜马拉雅带东段现处于高应力状态, 其次为澜沧江带与三江带。  相似文献   

5.
在忻定盆地进行工作的基础上,认为本区活动断层以正断层为主。强震活动多集中发生在一定的活动构造带的某些地段,其往往是地质构造特殊部位。 根据活动构造的特殊部位并结合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的活动特征,在忻定盆地圈定出三个地震危险地段。即: 1、阳明堡——崞阳地震危险段; 2、忻州——石岭关地震危险段; 3、子干——播明地震危险段;  相似文献   

6.
泉州—汕头地震带的地震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泉州—汕头地震带是华南沿海的强震带。按已释放的地震能量统计,甚至超过海峡东侧的台湾西部地震带而远大于该带以西的各地震构造带。泉汕带作为统一地震构造带的时期可能开始于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加强并持续至现今。泉汕带发生强震的原因,除自身的地质构造特征外,还明显地受菲律宾板块活动的影响。它和台湾东、西地震带共同组成的“地震屏蔽区”,屏蔽了广大的华南内陆地区。  相似文献   

7.
地震活动加速模型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文政  马丽 《地震学报》1999,21(1):32-41
运用岩石破裂的亚临界扩展理论,推导出区域地震活动性加速模型的基本公式.我们把中国板内的3个地震块体:华北亚板块、川滇块体和新疆亚板块按地震活动性及构造条件的差异分为7个研究区域,使用Sornette和Sammis的改进公式,分别对每个区域进行地震活动性加速模型分析.对于已经发生过的区域强震,模型能给出与实际强震较接近的震级与发震时间,表明地震活动性加速模型同样能适用于板内的地震活动.文中给出了地震活动加速模型预测的山西地震带、鄂尔多斯地震带、博乐——托克逊地震带和阿因柯——乌恰地震带未来强震可能的发生时间和震级.在同一亚板块内或块体中,各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期在时间上较为相似.加速模型中参数可以用来表征区域地震活动强度,对于中国大陆,一般为0.4.对于台湾地震带和一些构造活动复杂的地震带,地震活动加速模型目前尚不能预测未来强震的震级和发震时间.   相似文献   

8.
山西地震构造带内与强震活动有关的断裂多为北北东—北东走向的高角度正断层,是位于重力梯度带上的深断裂、新生代以来长期活动、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下沉地段、是许多强震的发震区.山西地震构造带下部上地幔是个隆起带,许多强震发生在上地馒隆起的斜坡带上,那里是地壳厚度变异带,分布有切割莫氏面的深断裂.地壳上层构造与深部构造相互结合、互相制约是山西许多强震发霉必要的地质构造条件.水平与垂直相互叠加的应力场是强震发震的应力条件,而且垂直挤压应力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2001年以来全球8级地震呈现新的活跃态势, 7.5级以上强震在空间上呈优势分布, 强震相对集中在西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 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汇聚边界带上尤为突出。 2009年全球发生20次7级以上强震, 其中有15次发生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 近期仍具有延续全球强震活动优势空间分布。 本文在以往关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运动方式以及相关地震活动研究基础上, 将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分为印度亚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 依据强震应变释放资料分析中国大陆西部、 印度板块边界和澳大利亚板块边界之间强震活动可能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西部地区与印度板块边界的强震活动有较好的相关性, 印度板块边界与澳大利亚板块边界活动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1914—1993年时段的中国大陆西部地区5个完整强震释放时段与印度板块地震活动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 且中国大陆西部地区强震活动相对印度板块边界地区滞后0~5年, 这对于中国大陆地区强震趋势跟踪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吉尔吉斯北天山地震活动区建有两个综合预报实验场,15个高灵敏度地震台,7个地磁台,5个地电台,7个地球化学台,6个水动力台,2个自动地震台以及阿拉—阿尔恰地震地球物理观象台和Ⅰ级大地测量网。此外,这里还有苏联科学院高温研究所所属的地电、地磁和光测距台网。该区地震平静期为19—22±6年,地震活动具有周期性特征。强震震源沿北天山地震活动带迁移。文中还确定了与地震酝育相关的地震活动性、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水文地球动力学等一系列参数,描述了一系列强震前兆效应;指出了强震发生时间的综合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99—2007年山西断陷带GPS站点位移速率,采用格林函数法计算了山西断陷带地壳10 km深处的最大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变化,并与区域地质构造、中强地震活动及其震源机制解等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山西断陷带中强地震活动受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控制,现今应力场变化强烈的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高,地震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变化特征一致性较强;构造应力场变化和中强地震活动还受构造相关区强震活动的影响,2009年以来忻定盆地原平段至石岭关隆起区中强地震活跃可能与汶川8.0级地震影响有关;山西南部尤其是运城盆地具有较高的背景应力水平,应进一步关注该区域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
新疆伽师及帕米尔东北侧地区强震活动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苏乃秦 《内陆地震》1999,13(2):105-111
为了研究新疆伽师及其邻区地震活动的特征和未来地震形势,按照从大区到小区、从外区到内区的层次性分析思路,对地处喜马拉雅地震带东、西两端的中缅区和帕米尔区、帕米尔东侧区和西侧区、帕米尔乌恰区和伽师-柯坪区强震活动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上述3组地震区具有共同的物理力学成因基础和地质构造背景,其强震活动确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一结果不仅对认识地震活动的相关特性有意义,而且可以据此预测相关地震区的地震形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山西地震带的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的资料,采用有限单元法对该带的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似,综合分析了该带地震地质、地震活动和构造应力场的特征,初步估计了该带未来强震活动的趋势。主要的估计结果如下: 从1993年到2015年间,在山西地震带将可能发生一个M_s=6.2±0.4地震,其可能地点有三个,若依发震可能性大小的顺序排列将是:(1)霍县~洪洞一带;(2)大同~怀仁~应县~浑源所围地区;(3)灵丘以东至涞源断裂两端所围地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我国西南及其邻区作为一个整体,分析了1887年以来 M≥7级地震的时间、地域、强度的活动图象,并按“大区—省区—带一段具有逐级制约地震活动”的观点,提出了西南、川滇亚区、省(区)、带等不同地域强震的基本活动特征,探讨了活动图象相应的地震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5.
地震活动性研究及其应用于地震预测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健 《中国地震》2005,21(3):451-456
依据20世纪上半叶的强震资料对全球地震活动性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强震活动呈带状分布,其实质是揭示了全球大尺度地壳介质的非均匀性。地震带与板块的活动密不可分,对认识板块活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基于悠久的历史地震资料和地质构造活动特征划分了20多条地震带,这是对大陆内部地壳介质非均匀性的一种认识,也是统计预测方法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6.
晋获断裂带构造和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获断裂带是华北地震区中一个次级构造单元,也是地震活动中的一个地震活动亚带。从分析该带的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特点出发,分析该带的分段性,发现变形强度由北向南递减、构造层次由北向南抬高。结合历史地震活动和现今地震活动,得出该带北段是该地震亚带主要的地震活动场所。在此基础上,由震级一时间模型对未来北段的强震活动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7.
以福建及粤赣地区内陆为分析区域,基于该区域的地质构造环境,主要使用测震学分析方法,结合GPS、形变等手段的研究成果,研究分析该区域与周边地区地震活动的互动关系。结果发现,青藏亚板块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强震活动对福建及粤赣地区内陆地震活动有影响,地震活动具有较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晋冀蒙交界地区(E111°—116°,N39°—41°30′)位于山西断陷地震带与阴山—燕山地震带交汇地区,构造上具有强震背景,是历史上强震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近年来该区先后发生了和林格尔6.3级地震和丰镇5.8级地震,地震形势引人瞩目。本文侧重研究了上述两个地震震前地震活动和测震学指标的前兆特征,并粗略分析了怀来地5.4级地震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9.
岷山断块位于中国南北强震构造带的中段, 区域地质构造复杂, 活动断裂众多, 强震频发。 4条不同走向的活动断裂NE向龙门山构造带的茂汶断裂、 NWW向东昆仑断裂带的塔藏断裂、 近NS向的岷江断裂和NNW—NS向的虎牙断裂构成岷山断块的南北西东边界。 638—2017年该区域共发生了10次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 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就是其中之一。 结合区域构造背景, 对岷山断块所发生的6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构造特征、 地震活动特性进行归纳总结, 综合分析该区域地震地质特征及地震危险性, 得出以下认识: ① 地震分布空间分区特征显著, 破坏性强震发震构造多为活动性较强的岷山断块东西边界断裂, 震中位置多位于两组或多组活动断裂构造的交会或穿切部位; ② 地震分布时间特征表现为随着时间发展具有迁移回返和原地复发性等特点; ③ 岷山断块东西边界断裂破坏性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时间关联性, 东边界虎牙断裂1973—2017年的地震序列为西边界岷江断裂1933—1960年地震序列约40年后的地震构造响应; ④ 未来岷山断块仍应是继续关注的强震潜在危险区, 岷江断裂中北段的强震潜在危险区是近期值得深入研究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活动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大陆及周边活动地块与活动地块边界带研究和划分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陆区6个Ⅰ级活动地块区和22个Ⅱ级活动地块之间的共计24个活动边界带上的强震活动特征。从各边界带上强震活动的频次和单位时间、单位长度的地震应变能释放出发,讨论了各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强震总体活动水平;并从震级频度关系出发,计算了各带的理论最大震级与复发周期。通过与实际地震记录对比发现,由中国大陆各主要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地震活动参数(a/b)所推算的强震活动强度与实际地震活动强度总体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强震复发期与构造活动速率则呈明显的反向变化关系,这也表明本研究给出的各边界带的a,b值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文中还利用历史强震资料以及各带强震活动的离逝时间,基于泊松分布,探讨了各活动边界带的现今地震活动水平及其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