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美国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分异动态变化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的投资环境产生分异变化必然导致美国外商直接投资产生区域分异的动态变化。本文借助定量分析方法对美国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分异动态变化特征和成因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美国外商直接投资有向沿海沿边集中的趋势,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分布差距在持续扩大;外商直接投资分布与美国人口和产值分布之间的匹配呈加强趋势,外商直接投资的市场导向性进一步明显;外商直接投资与基础设施建设之间有很强的互动关系;美国制造业分布区位对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具有较强的刚性,其聚集作用一般不会随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发生较大的改变;外商技术导向性投资要付出较高成本;美国矿业分布对外商直接投资吸引力降低,外商资源导向性投资进一步弱化。  相似文献   

2.
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和行业分布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20年来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和行业分布特征的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是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期;欧洲、拉美和加拿大是美国主要的投资区,集中了总投资的80%;从对外投资的行业分布特征来看,集中在制造业和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特别是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对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和行业分布特征的研究,应从宏观经济和微观企业层面相结合的角度进行分析,才能把握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实质。通过对跨国公司投资行为的时空变化研究,相对落后国家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吸引投资,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美国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分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八十年代以来,大量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美国,逐步使美国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净流入国,文章分别以美国大区和洲为研究地域单元,多角度地分析了美国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分异特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在大区层面上,各大区的投资比例具有不平衡性,高投资比例的大区与低投资比例的大区之间的不平衡性具有稳定性,且低投资比例的大区比高投资比例的大区的稳定性强,在洲际层面上,外商直接投资分布有沿海性倾向,呈“U”型分布状态;投资密度以密西西兹河为界,东西对比格局强烈;制造业带所在地区整体位次上升快,显示了制造业带的较强的聚集效应,一般而言,人口少,面积大的洲,人均投资额高。  相似文献   

4.
公维民  张志斌  高峰  李瑞红  马晓梅 《地理研究》2021,40(11):3154-3172
基于微观企业数据从关联性视角对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分布特征和模式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其区位选择因素的异同。研究表明:①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布局均呈现出以主城区为主体、外围局部地区为补充的“中心-外围”空间格局,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的主城区,制造业集聚区则呈现出明显的郊区化趋势,二者在空间上存在关联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可分性。② 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了以城市中心区和郊区国家级新区及卫星城镇为多元空间载体的“紧凑型-中心性”模式,制造业则形成了以国家级新区和产业园区为空间载体的“离散型-郊区化”模式。③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企业的区位选择需在产业环境、要素禀赋以及政策导向方面进行权衡,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较为关注区域整体发展氛围,制造业企业则更注重自然因素、区位历史和产业政策的影响。④ 传统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区位选择受到地方化经济、区位资源禀赋的影响最为显著,现代型和高端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则更容易受到政策的导引从而形成空间集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主要依附在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且交通便利的地区,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倾向于具有产业政策优势及土地成本优势的开发区和新区布局,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受成本要素的制约较小且更加注重集聚经济的外部效用。  相似文献   

5.
厦门是台商投资大陆最早和影响较大的城市之一.通过对厦门1 016条台企及其类型统计,并计算其地理集中指数;结合调查问卷和GIS技术,进行台企空间特征和台商投资厦门区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厦门的台企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岛内密集并逐渐向岛外迁移的趋势;在产业类型上以制造业为主,但其地理集中指数低于服务业;从台商投资区位选择角度分析,影响厦门台企分布的主要区位因子是市场、政策和环境,但近年来也面临着地区竞争和其他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制约,使得台企向厦门周边和其他地区迁移.  相似文献   

6.
区域新兴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地理学的关注重点。尤其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背景下,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区位特征备受关注。本文选取风电设备制造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根据2005-2012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统计》整理了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数据库,发现中国的内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大多由相关装备制造业企业投资设立,并位于投资企业所在城市;外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倾向于布局在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的城市。风电设备制造业企业的空间扩展即子公司主要集中在三北(东北、华北和西北)和东部沿海等风力资源丰富和风电场重点建设的地区。在实证部分,利用零膨胀负二项模型探讨中国风电设备企业及其子公司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风力资源禀赋主要影响风电设备企业子公司的区位选择,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城市风电设备企业子公司个数较多;②产业基础主要影响风电设备企业母公司区位选择;③地方政府支持主要影响风电设备企业子公司的区位选择;④风力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地方政府支持同时作用时,产业基础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对风电设备企业的区位选择和地方政府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制定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佳洺  孙威  张文忠 《地理研究》2018,37(12):2541-2553
以微观企业数据为基础,采用核密度空间平滑和条件逻辑选择模型等方法,重点关注企业在城市内部微观尺度下的区位选择,并对北京典型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区位选择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 北京中小型制造企业倾向于在集聚区分布,符合马歇尔式产业集群的特征,而服务业则是大型企业更倾向于集中布局;② 尽管微观尺度下多样化和上下游产业链对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依然有重要影响,但是与宏观尺度下不同的是对于现代服务业来说过度多样化并不利于其发展,对于制造业来说区域专业化劳动力规模而非专业化程度更为重要;③ 政府对地铁等公共设施布局选址将对现代服务业的微观区位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碳管控政策下的制造业空间转移和碳排放相互作用机理分析出发,使用融入区位要素的准成本-收益分析模型,构建了基于碳管控政策对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引力机制与离心机制,推演制造业空间转移对碳排放格局的“重塑机制”。从实证的角度,运用基于参数改进的空间临近影响模型与地理加权回归法验证了制造业空间转移、碳管控政策对碳排放格局影响的空间效应,为中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策建议和实践指导。研究发现:(1)碳管控政策对企业生产行为与区位选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离心作用,限制性碳管控政策倾向于导致制造业企业区位转移。(2)无论何种碳管控政策,企业都倾向于以碳排放上限进行生产,地区碳排放是企业生产行为和区位选择、碳管控政策选择共同作用结果。(3)从“十二五”到“十三五”时期制造业空间转移呈现明显的跳跃式扩散和就近扩散的特征,产业转出地和转入地分布集聚。(4)区域碳排放格局是政府和市场通过引力机制和离心机制作用于企业的均衡结果。低碳和高碳制造业企业在转出地和转入地之间的转移使得碳排放格局呈现相对集聚-相对分散-绝对集聚的状态。(5)“十三五”与“十二五”时期相比,碳管控呈收紧态势,政策强度和力度...  相似文献   

9.
基于OPM模型的 北京制造业区位因子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楚波  梁进社 《地理研究》2007,26(4):723-734
基于北京1996年和2001年两次基本单位普查等数据,本文采用OPM模型和GIS分析等方法,定量研究了期间北京制造业区位因子特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北京制造业企业整体呈现出郊区化发展态势,且这一进程仍在继续;各主要区位因子对企业择址影响不尽相同--训练有素的劳动者的分布作用尤为突出;就企业而言,外资企业初期为规避风险倾向于城区,而后期为降低成本倾向于郊区,但规模变量似乎不重要;市场指向性强的行业偏好城区,资源型产业偏好郊区,技术密集型产业偏好高素质劳动力"供应地"集中的城区;集聚经济推动制造业企业往郊县的工业园区集中;保护生态的政策使得企业更易选择在环境管制较少的地区发展,而交通运输的便利提高了企业城区择址的几率。  相似文献   

10.
外商直接投资在山东省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采用热点分析、数据包络分析和演化树模型,分析2005—2013年山东省17个地市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异及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地主要集中在东亚、北美洲和欧洲中西部地区,英属维尔京群岛、新加坡的投资额度较高;按照类型划分,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地可以分为社会联系密切的国家或地区、区位优势明显的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和离岸金融中心4类;山东省各地市外商直接投资的利用效率呈现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的趋势,在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和技术效率上存在明显的市域差异;山东省17个地市按演化树模型分析结果可划分为第三产业显著的综合性城市,制造业显著的综合性城市,无主导产业的小型综合性城市,矿产资源型城市,制造业、建筑业、其他第三产业明显的中等综合性城市。根据各地市发展现状和演化特征,提出山东省吸引外商投资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enforcement of air polluting facilities in the state of New Jersey, as listed in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s Aerometric 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 Results show that air‐polluting facilities tend to concentrate near minority neighborhoods, although this relationship is partially explained by factors of population density,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 and land use. Other results suggest that facilities in areas with a relatively high percentage of minority population tend to have a weaker record of environmental enforcement as compared to other facilities. Of the socioeconomic variables considered, employment in manufacturing appears to be the most strongly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enforcement.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enforcement of air polluting facilities in the state of New Jersey, as listed in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s Aerometric 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 Results show that air-polluting facilities tend to concentrate near minority neighborhoods, although this relationship is partially explained by factors of population density,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 and land use. Other results suggest that facilities in areas with a relatively high percentage of minority population tend to have a weaker record of environmental enforcement as compared to other facilities. Of the socioeconomic variables considered, employment in manufacturing appears to be the most strongly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enforcement.  相似文献   

13.
Many scholars have argued that the ownership of sequential stages in goods production fragmented in the 1980s, although few scholars have produced concrete evidence substantiating vertical disintegration. In this study, two measures are used to estimate vertical integration in U.S. manufacturing sectors in 1977 and 1987. Total vertical integration is the proportion of all shipments in a manufacturing sector dispatched by establishments to all other establishments belonging to the same companies. Manufacturing vertical integration estimates the proportion of manufacturing shipments that firms internalize. Both measures are calculated for aggregate manufacturing and all two-digit manufacturing sectors. Manufacturing vertical integration is also calculated for 79 four-digit producer goods sectors.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vel of vertical integration in aggregate manufacturing was modest in 1977 and that a small decline occurred in the following decade. Individual manufacturing sectors underwent both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disintegration in the period. The findings cast doubt on the claim in the flexible specialization thesis that ownership in production chains generally splintered in the 1980s.  相似文献   

14.
刘霄泉  孙铁山  李国平 《地理研究》2018,37(8):1575-1586
北京市域制造业在结构调整的同时也在不断发生空间格局的变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下,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不断加速,将进一步加剧北京制造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影响空间格局的演化。利用2008年和2013年北京市经济普查数据中街道、镇乡的制造业大类的就业数据,从街乡的尺度,分析探讨北京市域内制造业的空间演化特征与趋势。研究显示:2008-2013年北京市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均趋向集聚,增长产业是制造业空间集聚的主导力量,在引导制造业空间进一步集聚的同时,形成了明晰的空间分异,增长产业更加趋向于在专门化程度更高的地区集聚,就重点街乡来看,北部地区的空间发展趋势将较为稳定,南部地区可能成为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高变动区域。  相似文献   

15.
制造业地理集聚的区域差异研究——江苏和安徽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贺灿飞  朱晟君 《地理科学》2008,28(6):715-721
产业地理集聚既取决于产业特征,也依赖于区域特性。采用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资料企业数据对比江苏和安徽两个差异显著的省区制造业地理集聚。总体而言,制造业在安徽省较江苏省更为集聚,两省最为集聚的产业是一些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最为分散的产业是需要接近资源或地方化市场或地方保护较强。一些资源加工型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在江苏省和安徽省集聚态势差异明显。制造业地理集聚的区域差异可能源于产业在不同省区的技术水平、规模强度以及功能的差异,但区域性因素仍然是主导。两省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以及基础设施的差异是安徽省大多数产业较江苏省更为集聚的一般解释,资源区位及其可得性、地理位置、产业传统以及制度性差异等进一步造成了一些产业在两省地理集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京津冀地区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升级、协同发展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战略对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提出更高要求.论文基于2000-2013年京津冀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微观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法和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等方法,探究京津冀地区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地区全部制造业总体格局相对稳定,高值区集聚于京...  相似文献   

17.
基于点状数据与GIS的广州大都市区产业空间格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2004年数字城市数据,研究了广州大都市区产业内部、产业之间的空间关系,比较了广州大都市区中心城区和新城区各种产业的空间格局。将广州大都市区行业分为制造业、批发和运输、零售、生产服务业、房地产业、管理服务、教育、医疗保健及社会扶助和娱乐设施等10类。利用1 km2格网画出了各行业点状密度,并通过分区产业百分比及区位商分析了各产业企业的空间分布,中心城区的主导产业是管理服务、房地产、零售及金融保险等服务行业,而在新城区其主导功能是制造业、批发与运输及生产服务业等。利用平均最邻近距离分析广州大都市区中心城区和新城区各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空间关系,广州大都市区各产业企业都呈凝聚分布,在中心城区金融行业分布最集中,其次是房地产、生产服务业、娱乐、管理服务等。利用邻近性指数分析了各产业之间的空间关系,发现生产服务业和管理服务业、教育和医疗保健与社会扶助、娱乐和零售等邻近性较大。  相似文献   

18.
基于POI数据的上海市餐饮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锦玥  何益珺  塔娜 《热带地理》2020,40(6):1015-1025
以上海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兴趣点(POI)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刻画餐饮业空间格局,并构建OLS模型、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探究餐饮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餐饮业空间分布呈块状聚集、多中心发展的格局。其中,西餐业高度集中于内环线以内,呈东西向延伸;快餐业在中心城区和高校集聚的城郊结合部大规模集聚。空间计量回归结果表明,餐饮业分布受到人口、经济、交通、空间4类要素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规模大、交通优越、相关业态丰富会促进集聚,而周边业态的混合度过高则会抑制集聚,城市空间结构也会影响餐饮业分布,商圈、中心城区的餐饮业密度更高;中餐、西餐、正餐、快餐4类餐饮业分布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性,西餐企业倾向于分布在地价较高的地区,中餐企业对交通可达性有更高的需求,正餐企业的分布与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显著相关,快餐企业的分布与各类文娱公共设施的分布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9.
江汉平原乡村农户就业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乡村就业变迁是透视乡村人地关系变化的重要视角。论文基于湖北省京山市乡村常住农户抽样调查和实地访谈数据,沿循类型—空间—模式的逻辑主线,通过变化率指数、就业转移矩阵揭示案例地区农户就业变迁特征;同时运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表明:① 2007—2017年乡村农户就业类型已由纯农就业主体演变为兼业就业主导,非农就业增加显著;② 农户就业区位距离衰减特征弱化,村域作为农户就业转移的出发源与回流汇地位突出;③ 村域纯农就业仍是乡村农户就业的主流模式,但就业方式多元化成为农户就业新趋势;④ 农户就业模式选择是农户就业需求、地方就业供给、环境就业媒介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能够为中国农区人地关系变化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