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开展水化观测工作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966年邢台地震后就已开始此项工作,于1968年正规建点进行系统观测。现就十二年来所取得的资料和成果,对该手段进行初步评价。一、观测点的布局:我们根据在重要构造部位上建立观测点和在重要监视区建立观测网的布点原则,在华北形成了以京津唐为中心的水化观测网,在南北地震带形成了水化观测井(泉)带,以测氡为主的观测点则遍布全国。这种布局使我们能够在震前取得震中、震中附近及外围数百公里水化组分变化的资料,在海城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鲁西地区地震水文地球化学背景场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围岩组分、构造条件和构造活动性是影响水气组分的主要因素。位于活动构造带上的井、泉中的水化学组分变化对地震反映敏感。各井、泉映震的敏感因子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3.
张北地震前、在中期阶段,多井水氡出现负异常变化;短期阶段出现区域水氡差分异常的月频次增加;短临阶段则出现怀来4井水汞的多次突跳。大同地震前多井出现水氡的趋势性正常,是张北地震水化前兆最显著的不同之处。本文分析了张北地震水化方法预报失误的原因。讨论认为,水氡负异常做为中期前兆的信度较低;为提高水化预报地震的效能,必须与其它前兆手段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采用四川理塘毛垭51泉46年的人工观测水温数据,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水文地球化学、气象等资料,分析了水温的基本动态特征、水温异常的映震特征及其在漾濞MS6.4地震前的异常变化,并初步讨论了异常机理。结果表明:理塘毛垭51泉水温在不同背景温度下的震前水温上升幅度指标存在差异,2009年以来温泉变为低温温泉,水温上升异常阈值由原8℃降低为6℃。理塘毛垭51泉具有深循环特征,且处于构造交汇部位,水温异常变化能够反映地壳深度热流和构造活动信息,对青藏高原东南缘中强震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优势预测区域为川滇交界西侧。  相似文献   

5.
耿杰  王忠民 《地震》2003,23(1):95-101
据沂水观测井的构造背景、环境条件和泉的成因结果, 经过前兆异常现场落实和采样分析, 并结合活动断裂、地震活动以及流磁观测结果对山东沂水水氡自2001年以来的异常变化从形成机制上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沂水观测井位于沂水-汤头断裂与沂水-沂源断裂交汇部位, 系断层上升泉, 具有应力易集中的地质构造环境; 沂水水氡的下降异常变化与沂沭断裂带中南段的应力活动增强和沂水-汤头断裂与沂水-沂源断裂构造活动加剧有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水化观测技术、测试仪器、观测点的环境条件及干扰因素、预报地震效能、水化异常机理等方面作较深入系统的清理研究,总结了16年来我国水化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经验教训。 大量的实际资料表明,地震前后,地下水气体—化学组分出现明显变化,地壳运动和地壳应力应变引起的深层及浅层的地球化学信息,有可能通过地下水迅速传到地表。地震水文地球化学前兆信息的提取,扩大了用传统的地球物理方法探索地震信息的领域。利用水文地球化学方法进行地震预报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进展,但是由于水化组分变化受多种因素的控制,特别是现有观测系统方面存在的弱点和局限性,当前的观测预报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文中对存在问题及今后攻关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蔡仲琼  许秋龙 《内陆地震》1995,9(2):150-157
水化群体异常的演化趋势与地震活动密切相关。中强地震前,水化异常变化速率值呈现“增长-地震”的普遍规律。在月、旬和五日等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水化群体异常演化图式,具有显著的自相似性和可重复的特征,并可分别作为地震的短期、短临和临震前兆标志与发震的判别依据。  相似文献   

8.
泉水和井水温度长期观测资料的初步统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依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前兆数据库中的水温数据,绘制了中国大陆用于地震监测预报的泉水温度分布图以及井下50—149m和150—250m的水温分布图,统计了人工和数字化观测水温中长期趋势性上升或下降的测点,分析了数字化观测水温长期趋势性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泉主要分布在川滇、青藏高原东北缘、中天山、郯庐断裂带及邻区、北京西北和福建沿海等地,这些泉与断裂构造具有较好的空间相关性;其中水温大于25℃的温泉多分布在中强地震多发区;井水温度的空间分布具有北方地区水温低于南方地区、小区域内的温差不显著等特征,其主要受控于气候因素;井下150—250m与50—149m水温相比,符合随深度增加水温升高的地热规律;人工观测水温中10%为客观的长期趋势性变化;数字化观测水温中24%为长期趋势性变化,其中一部分是水温的客观反映,另一部分是水温仪零飘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近年来我们在现场开展水氡干扰因素试验研究的结果,集中论述了当前视为较好临震指标的水氡突跳中的各类干扰因素及其原因。指出气象因素(如降雨等)、地质因素(如滑坡)、水文地质因素(包括水动力条件的改变)、水点自然环境因素(包括出露条件)以及某种偶然因素等都可程度不同的引起水氡突变,必须因泉(井)制宜的开展试验,掌握并排除干扰,才能有效的突出地震异常。我们还就识别、排除干扰的方法作了探讨,提出在构造区域范围内布点,开展多点水化(氡、气和其他化学组分)综合观测、试验、研究,是识别干扰和判断地震异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深入剖析新疆新04井(泉)水文地质构造背景的基础上,探讨了新04井(泉)流体测项长程趋势变化与区域地震活动性、气温等物理场的相关性。新04井(泉)流体测项长程趋势变化是由于区域应力场增强与浅层水渗入量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六十年代以来,不少国家利用地下水化学方法探索地震前兆,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 近20年的工作基础上,各国科学家已形成了共同的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当前讨论的重点已不是水化地震前兆是否存在的问题,而是如何向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重点监视区布设水化地震观测台网,利用灵敏度高、稳定性强的仪器、采用统一的水化学观测方法,探索水化地震前兆的时、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包头西6.4级地震前后水化异常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八五”攻关水化、水位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分析研究了1996年5月3日包头西6.4级前后震中周围300km范围内水化群体异常随时间的变化特征与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可以对包头西6.4级地震发震时间进行短临预测,证明了该方法在地震预报中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乌鲁木齐10号泉流量的映震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监测泉点的水地质概况入手,结合近16年来的震例,分析并总结了10号泉流量的映震特征:流量的地震前兆异常基本上都是正异常,且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即流量测值遵循背景值一趋势性上升(或突升)-最高值一趋势性下降(或突降)一恢复到背景值。而地震常常发生在流量测值由高变低的过程中,最后,初步认定了泉点较好地地震构造环境是造成该泉流量具有映震灵敏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地下流体能敏感地反映地下温压场的变化。研究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其在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变化特征,以捕获震兆信息,已日益受到国内外地震工作者的重视。由于地震活动的宏观性,以及不同水点的地质与水文地球化学特性的差异,需要开展多水点多组分的区域性水化综合观测研究。在水化观测与研究工作中,人们已经注意到对  相似文献   

15.
依据区域水地质、地球化学环境特征,研究了濮阳市地震台2号井水化动态的变化原因。濮阳台2号井属多层一混合型井孔,采用双含水层进行水化观测,其水化动态的变化受地下水开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水化异常空间非均匀性指标Cv值的映震效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理了首都圈1989年以来的水化群体资料,考虑到水化观测台站分布的非均匀性,计算其空间非均匀性指标Cv值 。结果表明,水化前兆群体非均匀性指标Cv值异常与首都圈6 级以上强震的发生有较好的相关关系,说明Cv值的变化与地震孕育、发生过程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据此可以对未来的地震趋势作出一定预报。  相似文献   

17.
李建华 《地震地质》2005,27(3):374-381
利用多时相、多波段卫星图像,研究1979年五原6.0级地震、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和1996年包头西6.4级地震震区的构造活动信息,结合前人的烈度调查资料,探讨这些强震发生的地质构造环境。研究表明:1979年五原6.0级地震发生在NE向海子堰断裂与NW向五原西断裂交会的部位。五原6.0级地震高烈度区等震线长轴呈NE向,与海子堰断裂一致,是五原地震的发震构造。1996年包头西6.4级地震发生在由陡崖和沟槽地貌显示的NEE向乌拉山北缘断裂与NW向新生砂石厂断裂交会的部位。包头西6.4级地震高烈度区等震线长轴呈NE向,与乌拉山北缘断裂接近,该断裂是包头西6.4级地震的发震构造。2次地震高烈度区长轴与低烈度区长轴走向相差近90°,这是因为除发震构造外,烈度区还受一组与之交会的共轭断裂活动的影响。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发生在从六棱山腹地向大同-阳高盆地延伸的NNE向大王村-西要泉断裂上,该断裂是大同-阳高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18.
柏美祥 《内陆地震》1992,6(2):206-216
地震构造系潜在震源区的蕴震及发震构造,也是地震所产生的断层和形变带,受活断层及活动褶皱控制。 新疆主要的地震构造位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碰撞的喜马拉雅碰撞带的后陆,多在碰撞期后形成。这些碰撞期后构造就是新疆主要的地震构造,分布于羌塘板块、冈底斯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相互碰撞地段,即塔里木盆地南北缘、准噶尔盆地南缘及东北缘、伊犁盆地两侧、塔什库尔干谷地、布伦口各地以及鲸鱼湖盆地南缘。 从新疆历史地震断层或形变带的时间及空间分布来看,其活动顺序为:1716年特克斯活断层→1812年喀什河活断层→1842年巴里坤洛包泉活断层→1895年塔什库尔干活断层→1902年托特拱拜孜—阿尔帕勒克活断层→1906年准噶尔盆地南缘活断层→1914年鄯善碱泉子活断层→1924年阿尔金活断层→1931年可可托海—二台活断层→1985年卡兹克阿尔特活断层,反映了地震构造活动的新生性及迁移性。7—8级地震迁移距离为120—1340km,平均为640km。这些地震构造一般都发生过多次古地震,其平均复现期为千年左右。由布伦口活断层、策勒活断层、木孜塔格—鲸鱼湖活断层及霍尔果斯—吐谷里活断层上古地震断层的发现,拜城、库尔勒、吐鲁番和木垒古地震遗迹的展布,以及地震迁移规律等表明,今后十年北天山、南天山  相似文献   

19.
殿沟泉气氡浓度在汶川地震后经常出现成簇高频震荡异常。应用数据挖掘方法,采用正规化、聚类、特征值计算等方法对氡观测数据和地震目录进行预处理,提取气氡异常、震级、震源深度和地震分区等参数,在此基础上采用贝叶斯网络模型开展殿沟泉氡异常与周边区域地震活动统计关系研究。利用聚类开展的地震分区结果显示与构造分区基本吻合,反映出不同构造单元地震活动的丛集性特征;贝叶斯网络模型结果表明泉点气氡异常与周边地震活动有关,特别是与汶川地震主震区龙门山断裂中段和临近区青川断裂区域的地震活动有关。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泉点气氡对周边地震响应的差异性特征,对未来该泉点气氡异常的判断与地震预测有参考意义。为地震前兆异常分析和地震活动分区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聊城地震水化站水温观测井于2008年8月出现奇异变化,水温大幅度指数型下降。作者在收集分析井区-水文地质背景条件的基础上,调查研究了奇异变化的可靠性、产生的原因及作为地震前兆异常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奇异变化可能是井管老化微裂,导致新的低温含水层中地下水渗入井内而引起的,作为地震前兆异常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