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地球质心偏移与各圈层形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地幔结构的地震层析图象显示热心南偏和质心北偏可能是地球南北反对称的动力基础。建立了南北半球密度反对移分布的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地壳地幔南北半球的密度不均匀人分布可使地核偏离地球质心1-3公里,完全符合张焕志1982年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2.
地球南北半球的非对称性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依据新的计算分析和空间观测数据,进一步论述了地球南北半球的非对称性. 全球热散失量的计算得出,南半球高出北半球33髎;南半球地幔热散失量是北半球的2倍. 比较南北半球S波速度分布,得出南半球的上地幔为低速、高温,北半球的上地幔为高速、低温. 计算地幔各层的质心位置发现,地球的质心偏于北半球. 计算地球经、纬圈长度的年变化率表明,南半球在扩张,北半球在收缩. 用空间大地测量数据的检测结果证实,南半球处于扩张状态,北半球处于压缩状态. 对地球的非对称性作了初步的动力学解释.  相似文献   

3.
大地震纬向分布的基本规律与动力学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计了 1 90 0~ 1 999年全球大地震 (M≥ 7.0 )的纬向分布 ,进一步证实了全球大地震的分布的确存在不对称问题 ,北、南半球大地震发生的次数不对称 ,北半球多 ,南半球少 ;二个半球大地震集中分布的区域不对称 ,北半球大地震集中分布的区域为 1 5°~ 55°,南半球集中分布的区域为 0°~ 35°;北半球有 3个明显的大地震分布区间 ,即 1 5°~ 2 0°,35°~ 45°,50°~ 55°;两极地区无大地震。并且导出了计算日、月对地壳纬向水平引潮力达到极值的计算公式 ,根据日、月水平引潮力达到极值时的纬度分布的规律 ,较好地解释了全球大地震分布的不对称问题  相似文献   

4.
全球地震纬度分布特征和北纬35°峰值异常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取1900年─1980年全球Ms≥6.0地震7936次分析后发现,地震发生在南北回归线(23°5N—23°5S)之间占49.69%,发生在南北极因(63°5N—63°5S)之间占99.17%,发生在南北极圈外只占0.83%,即很少发生地震;其中8级地震98次,在35°N线为高峰。又分析了公元648年─1979年全球M≥8级地震257次主要亦集中在35°N线附近。尤其是历史上破坏性极大的地震在35°N线附近者多。这些现象可能和地球自转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利用卫星重力数据计算地球内部密度异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球外部重力场是由地球内部物质分布决定的。本文利用RAPP81180阶卫星重力位系数根据异常源埋深与重力位系数阶数的关系和重力场分离方法计算了经度为90°E的地球密度异常剖面,得到了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的密度异常结果,并初步作了地球物理解释.计算结果得到的深度为65km处的低密度异常带与地球模型的LID层和C层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有限单元法和布辛涅斯克方程解分别计算了拟建龙滩水库区的初始构造应力场和库水附加应力场。计算结果和地震地质资料表明:目前,本区主压应力方向大约为北85°西左右。在这个区域应力作用之下,北西西—北西向断裂、北东东—北东向断裂是本区主要活动构造。考虑水体荷载产生的附加应力作用,坝区西南北西西—北西、北东东—北东走向的纳么、八南、党明—平腊、逻西等断裂可能会诱发地震。  相似文献   

7.
1989年、1991年四川西北高原上的小金县两河口地区相继发生了震级分别为5.0级、6.6级和5.0级的三次地震,其后,只有数量很少的余震。在6.6级地震的震中区内发育了一组与北30°西方向的地震断层,地震等烈度线长轴呈近于直交的北50—60°东张扭性地裂缝带。在对震区地震地质,宏观破坏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判译了该区航、卫图象后发现,1)该震区的最新构造格架是由北30°西和北50°—60°东的两组相互交叉的断层或线性构造构成的网格状基本构造格局。2)但控制该区地震孕育,迁移和发生的却只是经历过多次构造作用的北30°西方向断层带;3)北50°—60°东向的地裂缝只是追踪同方向的晚期断层或线性构造生成的地裂缝带。因此今后对震区及附近作地震预报,烈度区划及防震、抗震等工作时,应注意的重点仍然是北北西方向的断层带及断层带延伸的端部地区。  相似文献   

8.
全球大洋混合层深度的计算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2005-2009年的全球网格化Argo数据,分别采用温度判据和密度判据计算了全球大洋混合层深度(Mixed Layer Depth, MLD),讨论了障碍层(Barrier Layer, BL)和补偿层(Compensated Layer, CL)对混合层深度计算的影响,得到了合成的混合层深度,并研究了其时空变化特征. 研究表明:(1)在赤道西太平洋(10°S -5°N,150°E-150°W),孟加拉湾,热带西大西洋(10°N-20°N,30°W-60°W)是障碍层高发区域. 冬季的北太平洋副热带区域(30°N附近)以及东北大西洋(40°N-60°N,0°-30°W)是补偿层发生的区域. (2) 在各个半球的夏季MLD都比较浅,在各个半球的冬季MLD则普遍比较深. 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MLD的分布和变化比较相似,印度洋MLD受季风影响显著,呈现半年周期变化. 太平洋和大西洋的MLD 的经向分布大致呈现出"两端深,中间浅"的拱形特点. (3)混合层深度距平场EOF第一模态时间变化为周期的年信号,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南大洋(尤其是南极绕流区)都是MLD变化剧烈的海域,第二模态显示全球大洋混合层深度距平存在着一个半年的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9.
刘光夏  赵文俊 《地震学报》1993,15(1):115-118
古陆,泛指前第三纪变质基底:“刚体”,则相对第三纪柔性岩石而言.我们把台湾的基础地质和布格重力异常等资料,通过三维重力正演,得到了深部重力异常.与布格异常相比较,提出了两个地壳深部构造问题:(1)在北纬23.5-25.2°的台湾西部,潜伏着一个密度较高的块体,可能是陆壳;(2)北纬23.5°以南,还有一个密度更高的块体,可能是现代海洋地壳.作者初步认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陆自由空气重力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地面实测的重力资料计算并构制了从1°×1°到10°×10°平均的中国大陆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图,并对这套图中所反映出来的基本事实进行了分析和解释,且就这些基本事实与大地构造、地壳均衡、地震活动的关系及其可能的地球动力学过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伊洛瓦底盆地热-沉降史模拟及构造-热演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首先运用EASY% Ro反演法对伊洛瓦底盆地由北向南进行了热史的恢复,北部钦敦凹陷的平均古地温梯度为13.0~15.0 ℃/km,中部沙林凹陷的平均古地温梯度为18.0~22.0 ℃/km,南部三角洲凹陷的平均古地温梯度为33.0~37.0 ℃/km.从模拟结果可以看出,盆地由北向南地温梯度逐渐升高,生烃门限的深度由深变浅.然后模拟了盆地的构造沉降史.模拟结果表明,盆地具有幕式构造沉降特征,这反映了伊洛瓦底盆地可能处于弧间或弧后的构造背景.伊洛瓦底盆地北部和南部具有不同幕次的构造沉降史,北部在早始新世时期(53~51 Ma)经历了一幕拉伸过程,然后进入了热沉降期,并伴随局部的快速隆升;南部则经历了两幕拉张过程,分别是在早始新世时期(53~51 Ma)和中中新世时期(21~13 Ma).盆地的这种南北构造沉降的差异很可能是造成盆地地温梯度北低南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的震中烈度为Ⅺ度,但位于地震烈度为Ⅹ度区边缘的绵竹县汉旺镇,无论是房屋毁坏情况还是遇难和失踪人员的数目,均高出周边地震烈度Ⅰ度,接近极震区的破坏程度。文中从汉旺镇周边地表地震破裂带展布方式的角度讨论了这种震害加重现象的原因,介绍了位于汉旺镇北面和南面出现的2条相距1.5km呈左阶斜列展布的地表破裂带。其中,位于汉旺镇北侧的地表破裂带,垂直位移1.4m,水平右旋位移0.44m;位于汉旺镇南侧的地表破裂带,垂直位移量由西向东递减,为3.0~0.2m。尽管这2条地表破裂带没有从汉旺镇中心通过,但汉旺镇正位于这2条地表破裂带夹持的左阶阶区,致使阶区内建筑物除遭受来自震源的振动外,又受到阶区内的挤压,由此加重了汉旺镇建筑物的破坏,也显示出地表破裂带对建筑物破坏形式的多样性。汉旺镇汶川MS8.0地震震害实例表明,地表破裂带的阶区,也是遭受地震时破坏加重的特殊构造部位  相似文献   

13.
卫星重力资料揭示的新疆天山地区构造动力学状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楼海  王椿镛  王飞 《地震学报》2000,22(5):482-490
利用最新的地球重力场模型,计算了新疆及邻近地区的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大地水准面扰动异常、地壳和上地幔平均密度异常以及地幔对流引起的岩石层底界面粘滞应力场分布.根据计算结果,对新疆天山地区的构造动力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推断,认为天山处于地幔对流形成的挤压沉降环境中,在南北不对称的挤压应力作用下快速隆升,挤压应力场中心在天山以南.这种应力场特征有利于塔里木板块向天山之下俯冲的观点.天山南北两侧的准噶尔盆地南缘和塔里木盆地北缘,是地壳内质量缺失区,是由于南北两侧地壳向天山下挤压而弯曲造成的.中国天山东段的深部密度分布特征与中段和西段的不同,可能是地幔对流分布的东西向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闽粤海外的历史地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毓寿 《地震学报》1991,13(4):505-516
闽粤海外地震集中分布于晚更新世以来活动最为强烈的近岸海域断裂靠近南澳和泉州的两个地段.1918和1906年南北两段分别发生过7.3和6.1级地震.笔者以这两次地震的仪器测定参数为准,通过宏观资料对比,参考地震背景,估定各早期地震的参数,编制了历史地震序列表.南、北两区地震活动基本同步,所记最大地震均在7.3级左右.大震以前,地震活动常有增强.主震后余震频繁,但强余震多发生在1至几年以后.15世纪晚期以来,出现过两次地震活动高潮:第一次在1600年前后,两区各发生43级以上地震8次,其中南区最强为6.7级,北区约7.5级;第二次在19世纪初,南区地震18次,最强达7.3级,北区仅6.1和5.5级地震各1次.1942年以来,整个地带极少中强震活动.究竟系减震作用影响,还是北区正在酝酿较强地震,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新的野外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六盘山东麓断裂是一条第四纪以来的活动逆断裂构造带。根据断裂走向、活动时代及活动性质的变化,可把该断裂带分为北、中、南3段。北段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中、南段以倾向逆冲运动为特征。活动时代北新南老,水平位错北强南弱。晚第四纪以来断裂活动特征的这种变化与西华山 六盘山条形地块东向滑移受阻及断裂走向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6.
红河断裂带断层泥基本力学性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红河断裂带断层泥的某些基本力学性质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红河断层泥的体积压缩模量为104巴的量级,杨氏模量为102—103巴的量级,泊松比为0.3—0.4,单轴抗压强度由数巴至数十巴,单轴抗剪强度为数巴,粘滞系数为1010—1011泊的量级,弹性波速为1.5—2.2公里/秒。对比红河断裂带南北两段断层泥的力学性质,看出南段断层泥的体积压缩模量,杨氏模量、抗压强度、粘滞系数和弹性波速比北段断层泥高。此外,南段断层泥弹性波速基本上各向同性而北段断层泥弹性波速显示出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介从新疆叶城至西藏狮泉河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它北起塔里木盆地,横跨昆仑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地区到冈底斯西段,全长800余公里.探测结果表明,不同测点的地壳内部有的有两个低阻层,有的则只有一个低阻层,壳内第1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10-35km,第2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30-65km。在南昆仑缝合带以南,壳内低阻层的埋藏深度有从南向北不断加深的趋势;而在其以北的壳内低阻层的埋藏深度则与此相反.上地幔第1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在100-150km之间,第2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在350-550km之间.  相似文献   

18.
徐叶邦 《地震学报》1991,13(3):372-379
活动断裂带中地震时空分布的信息维 D1避免了容量维 D0的缺陷,考虑了每一地震事件对信息所作的贡献,从新的角度反映了地震分布时空结构特征.计算表明,炉霍大震前鲜水河断裂带地震分布时间结构信息维 D1=0.1051,这是该区大震活动的一个参考性判据.安宁河断裂带十七年现今地震分布时间结构信息维:北段,D1(tN)=0.1363;南段,D1(tS)=0.06710.地震空间分布信息维:北段,D1(KN)=1.053;南段,D1(Ks)=0.7758.南北两段分属信息维维数不同的两个自相似系统.南段地震活动自组织程度较高.这有助于强震重点监测区内主要危险段的判定地震时空分布 D1特征探索对于活断层研究以及地震预报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向志勇  柏美祥 《地震地质》1994,16(2):155-159
二台活动断裂南段全新世期间曾发生过2~3次古地震事件。古地震遗迹具有北多南少,北老南新的现象,与该活动断裂带北老南新的特征一致,显示二台活动断裂的破裂过程有向南扩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1INTRODUCTIONTheHaiheRiverBasinislocatedinNorthChinawithareaof262.6km2.Itisaquicklydevelopedareawithmanyimportantcitiesandindustrialhubs,includingBeding,Tianjin,Tangshan,Cangzhou,DezhouandHuanghua.Theareawatchedfastprogressesinurbanizationinthepastdecades,andhumanactivitieshaveresultedingreatinfluencesontheenvironment,riverhydrologyandsedimentbudget.Theareaisprojectedtobemoreprosperouswithmoreoilandgasfields,chemicalindustrybases,anddenserrailwaysandexpresshighwaysinthenextcent'Ury.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