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骆文英  张保钢 《北京测绘》2010,(3):79-80,90
回顾了模拟测绘和数字化测绘时期地理信息产品质量检验的流程、内容、手段、标准,论述了信息化测绘及信息化测绘时期质量检验的特点,并对三个时期的地理信息产品质量检验作了对比。  相似文献   

2.
王树连 《测绘工程》1997,6(2):42-47,53
在考证的基础之上,概述了秦汉时代的测绘管理及测绘职官的设置、疆域测量、地图绘制与天文观测及其重大成果,由此得出了秦汉时代是我国古代测绘体系基本形成时期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论新时期测绘科技档案的提供利用和开发全国测绘资料信息中心曾荣桂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测绘是国民经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前期性的工作,没有一样建设能离开测绘的.而测绘科技...  相似文献   

4.
王树连 《测绘工程》1997,6(3):40-45
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测绘管理及职官设置,疆域测量了及地图绘制,天文观测及其新发现等史实,勾画出了这一时期测绘发展的轮廓。  相似文献   

5.
彭光明 《四川测绘》2005,28(4):147-152
原《四川省测绘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1994年12月3日由四川省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实施的。《条例》实施十二年来,对规范四川省测绘活动,加强测绘管理,保障测绘事业发展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条例》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初期制定的,不可避免地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在它实施的十年中,也正是我国进行体制改革时期,同时也是我国测绘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测绘生产结构、产品形式、服务方式、服务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在测绘事业发展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1)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实行的是统一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测绘管理体制,在执法中必然形成职能交叉和部门保护的弊端。(2)测绘市场混乱,没有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无证测绘、测绘项目承发包不规范、层层转包、压价竞争等问题时有发生,成果质量明显滑坡。(3)测绘成果汇交与共享制度不健全不完善,责任不明确。  相似文献   

6.
喻沧 《测绘工程》1997,6(4):42-49
介绍隋、唐,五代时期测绘职官,天文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地图制图等简史,盛唐时期是中国测绘继汉代以后发展的又一高峰。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史料和考古成果,对汉代有其以前测绘,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器具,工程与地图以及人物诸方面进行论论述,认为我国古代测绘科技体系在汉代已形成,此后进入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8.
《测绘信息与工程》为测绘专业应用技术期刊,其宗旨是:贯彻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的办刊原则,面向测绘行业发展的实际,发表对测绘行业具有直接指导作用的技术、管理和教育文章,沟通测绘研究和应用的联系,普及测绘新技术,提高测绘行业的技术含量及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本刊开辟的栏目均面向读者需要,并已形成特色和优势,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本刊为湖北省优秀期刊,全国优秀测绘期刊,收录本刊论文的数据库主要有CAS、P〉K等。本刊读者对象为测绘及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教育人员以及大学生、研究生等。  相似文献   

9.
综合测绘系统是新型的测绘手段,实现了从野外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到数据库建立和图表自动输出全数据流程的工作方式。它由野外测绘工作站和室内计算机处理系统两部分组成。野外测绘工作站完成野外观测读数的自动采集、实时处理、现场编码和记录存贮,并具有异步通讯和数据拷盘等数据输出形式。室内计算机处理系统依据野外数据编码和测站工作草图,对野外测量数据进行打印、计算、整理、图形编辑等数据处理工作,建立测绘数据库,最终输出形式多样、比例尺可变的地图和各类数据表册。  相似文献   

10.
刘自健 《测绘工程》1998,7(4):75-80
介绍明代和清代测绘的概略历史。这一时期,是中国从封建社会晚期最后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时期也是中国测绘从传统的古代测绘逐步发展为近代测绘的时期,在中国测绘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  相似文献   

11.
空间地球科学是利用空间观测的手段,研究地球系统、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各要素和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化机制及其发展演化的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为科学家开展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新手段、新思路和全新视角。空间地球科学的发展推动航天技术、遥感和测绘科学、地球系统科学包括气象、海洋、水文、生态等一系列学科的发展,是全球变化背景下促进全球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基石。本文主要回顾空间地球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以全球水循环为例阐述空间观测在地球系统关键循环过程研究中的作用,并对中国未来空间地球观测进行展望,以期盼中国空间地球科学事业迈向新篇章。  相似文献   

12.
科技奖励是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对于某一行业或领域引导科技创新发展方向、激励创新主体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从科技奖励角度,通过统计和对比"十一五"以来测绘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数量、分布和完成主体的变化趋势,对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新形势下对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出发,提出了科技奖励在科技研发重点、推进区域协调的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激励重要创新主体等几个方面引导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发展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3.
The Digital Earth (DE) movement is gaining momentum. Much of it is unstructured. This paper examines a number of recent developments including those in health sensors (Wearable Absence, Q-Sensor, and Guardian Angels) and systems frameworks (Gelernter's Mirror Worlds, Virtual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Consideration is given to the implications of DE for citizens and on citizen science, including those of ethics. A suite of principles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DE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14.
从测绘学科发展看GIS专业的学科建设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分析了GIS专业在高校蓬勃发展及测绘科技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阐述了GIS专业的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学科建设及测绘学科发展的分析 ,提出了学科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确定学科研究方向 ;明确学科发展目标 ;组建合理的学术梯队 ;建设学科的重点项目等。  相似文献   

15.
先简要介绍了多媒体电子地图的概念,并对《南北极电子地图集》的制作软件TeleAtlas3.2作了简要描述。重点介绍了《南北极电子地图集》的重要科普价值和优势,以及它的制作特点和数据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6.
针对观测环境恶劣且纹理信息不丰富和特征不明显的风沙地物,该文以徕卡ScanStation C10三维激光扫描仪为例,提出了一套适用于风沙领域的观测方案,并梳理室内外工作流程。详细阐述观测方案中控制点、设站、活动标靶等空间布设要求及拼接方式,总结技术难点并提出解决方法。通过与传统测量设备全站仪进行比对,检验该方法的可靠性。基于风沙地貌、风沙灾害和防沙措施效益评估等研究方向的实践与应用表明,该方案不仅确保测量精度,提高野外工作效率,还可降低后期数据处理的工作量和难度。  相似文献   

17.
简要介绍了电子杂志的特点,以及其可用作科普教育的一种方式的优越性。重点介绍了科普性南极电子杂志的形式特点,软硬件环境和数据组织形式,对其设计和制作流程进行了简要概括并对它的功能特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相似文献   

18.
对工程测量学的地位和应用领域,通用和专用仪器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简要地叙述了工程测量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Global challenges (such as economy and natural hazards) and technology advancements have triggered international leaders and organizations to rethink geosciences and Digital Earth in the new decade. The next generation visions pose grand challenges for infrastructure, especially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 The gradual establishment of cloud computing as a primary infrastructure provides new capabilities to meet the challenges. This paper reviews research conducted using cloud computing to address geoscience and Digital Earth needs within the context of an integrated Earth system. We also introduce the five papers selected through a rigorous review process as exemplar research in using cloud capabilities to address the challenges. The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demonstrate that spatial cloud computing provides unprecedented new capabilities to enable Digital Earth and geoscienc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 several aspects: (1) virtually unlimited computing power for addressing big data storage, sharing, process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ing challenges, (2) elastic, flexible, and easy-to-use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 to facilitate the building of the next generation geospatial cyberinfrastructure, CyberGIS, CloudGIS, and Digital Earth, (3) seamless integration environment that enables mashing up observation, data, models, problems, and citizens, (4) research opportunities triggered by global challenges that may lead to breakthroughs in relevant fields including infrastructure building, GIScience, computer science, and geosciences, and (5) collaboration supported by cloud computing and across science domains, agencies, countries to collectively address global challenges from policy, management, system engineering, acquisition, and operation aspects.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的地球信息科学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廖克 《测绘科学》2001,26(2):1-6
分析了地图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的发展 ,为地球信息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论述了地球信息科学的内涵、理论基础、技术体系以及地球信息图谱等基本概念 ,阐述了地球信息科学在资源清查与管理、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决策与管理、城市规划与现代化管理、农业规划决策与生产管理、灾害预测与灾情评估、环境污染与生态变化监测、全球变化监测与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