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0 毫秒
1.
1、1982年6月16日7时24分,在四川省甘孜县发生了6级地震。微观震中为北纬31°50'',东经9°51''。宏观震中在甘孜县下扎科公社麦玉弄村附近,即北纬31°52'',东经99°45''。震源深度17公里。震中烈度Ⅶ度强。  相似文献   

2.
三湖地区指柴达木盆地东部达布逊湖、霍布逊湖以及小柴达木湖所围绕的地区(北纬36°40''-37°50'',东经95°00''-97°00''),是青海高原地震密集的地区之一,也是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罗城地区的地质构造与注水采盐诱发地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省犍为县罗城地区(北纬29°17''-29°27'',东经103°55''-104°10'')位于威西盐矿厚度带上,历史上没有地震记载。四川省五通桥盐厂分别于1967年和1976年在罗城地区上了第一、二期基本建设工程,运用钻井注水采盐工艺对威西盐矿的岩盐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泾阳震群和地裂活动区位于渭河断陷盆地北缘的嵯峨山一带,即北纬34°14''~47'',东经108°42''~58''。  相似文献   

5.
1986年8月26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6.4级地震。仪器震中为北纬37°42'',东经101°34'',位于冷龙岭主峰北东方向。地震发生以后,青海省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等单位先后进行两次考察。  相似文献   

6.
1888年景泰地震是老虎山北缘断裂带现今继承性活动的结果,地震破裂带由四条不连续的断层组成,走向北西60°-70°,全长48公里,尤以中段表现清晰,可见断坎,地震滑坡和基岩崩塌以及微地貌断错的地质证据。该地震水平断距2-5米,平均3.6米,垂直断距1-1.5米,最大为2米,地震的宏观震中在陈家庄-上西沟附近,其地理座标是东经103°47''北纬37°05''。根据野外考察和史料记载重新圈定了此次地震的等震线,并修正了该地震的震级为6 (3)/(4)-7级。为了确定地震破裂带的年代,本文利用邻区资料,粗略给出了次生黄土坡的蜕变曲线及θ=83.87-25.21OGT关系式,并用树木年代学的新方法确定了地震破裂带的年代。用古地震法和活断层法求得古地震的平均复发周期为800-1000年。  相似文献   

7.
根据甘肃地震台网测定,1982年6月8日17点40分49.6秒在北纬37°40'',东经102°34'',即武威县上坊寺一带发生一次4.0级(Ms)地震。震中区听到地声,有感强烈,人们惊逃户外,个别干垒土坯墙摇倒,上坊寺林扬路连陡坡塌方。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五日,江西龙南县发生5.0级地震。震中为北纬24°44'',东径114°48'',深度16公里。自此至3月11日,据流动地震台网观测,总计有ML ≥ 1.0级地震270次,其中4.0 > ML ≥ 3.0有9次,3.0> ML ≥ 2.0有52次,此后,截止11月底,又发生ML ≥ 2.0级8次。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重力和航磁资料解译,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部东西向构造特征。在该区域存在6条大型东西向构造带,它们的共同特点是:(1)东西向延伸超过1000km,南北宽约60km;(2)越向深部东西向构造越明显;(3)两条相邻构造带的间距为1°20'',显示等间距分布特征;(4)在大型东西向的构造带之外还有次级东西向构造带存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强震活动与东西向构造有密切的关系,这是由于在北东向主压应力作用下东西向构造左旋剪切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河西构造系及其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震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西系是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的北10°-30°西向右旋挤压构造带的总称。其主体构造由三个隆起带、四个拗陷带及其间的断裂带组成。构造活动影响至地壳中下部,东部边缘构造带可深及岩石圈底部。河西系对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中强以上地震主要发生在其一级隆起带边缘与北西西向断裂复合部位。  相似文献   

11.
余震震源机制变化的原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震以后,跟随着一系列的余震,其震源机制有的和主震一致,有的则大不一样,这表现在P波初动的反向,反应了震源应力场的变化。 余震震源机制变化的原因,既不是岩块的错动过头,也不是液体流出的下陷,而是发生大震的滑动岩块对其前后邻接岩块产生的转换应力场所引起的剪切破裂。  相似文献   

12.
选择合适的人造地震动时程是高层建筑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地震作用的基础。介绍了徕远广场结构设计地震波的确定方法及过程。鉴于各条地震波输入进行时程分析的结果的离散性,提出可以采用场地土层反应分析得到的地表加速度时程及按照《高层技术规程》设计规准谱拟合人造波作为结构设计地震波。  相似文献   

13.
柯坪塔格前缘断裂东段是柯坪推覆构造系前缘的一条活动断裂,野外调查获得了其晚第四纪错断洪积扇、冲沟阶地面的证据,实测了变形地貌面上的断层陡坎,分析了断层的形变量,通过采样测年估算了断层的缩短速率。由7个观测点的断层陡坎剖面测量,计算了观测点处断层的水平缩短速率,结果表明,断裂弧顶部位的五道班、三间房以西及其大山口道班附近,断层错断了Ⅰ级和Ⅱ级洪积扇(阶地)。断层在这些地点最新活动强烈,水平缩短平均速率全新世以来为0·35~0·44mm/a,更新世晚期末以来为0·16~0·30mm/a,而在非弧顶部位的巴楚磷矿、三岔口以北及大山口北断层只错断了更新世晚期Ⅲ级洪积扇,且水平缩短速率较小,断层水平缩短平均速率更新世晚期以来为0·05~0·07mm/a  相似文献   

14.
蒙脱石的脱水作用对断层摩擦本构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高温双轴摩擦装置,研究了含蒙脱石的断层带在不同温度下摩擦滑动的速度依赖性,以期了解脱水作用对摩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断层带摩擦强度随温度而升高,而速度依赖性较为复杂,以1.4u/s为界,室温和100℃时,低滑动速率下表现为微弱的速度弱化,高滑动速率下则表现为速度强化;200℃时均为速度强化;300℃时高滑动速率下仍为速度强化,但低滑动速率下转变为速度弱化;400℃以上,均为明显的速度弱化。摩擦行为的变化与脱水过程及相应的断层物质变形方式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许多地震工作者对地震波速的大量研究工作,已证实了在大地震发生之前,孕震区内及其周围地区,可能会出现地震波速度或波速比的下降异常。例如海域、松潘、新丰江、宁蒗等地震,震前都出现过波速比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6.
建筑物基础隔震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建筑物基础隔震技术的原理。基础隔震技术是通过设置在结构物底部与基础顶面之间的隔震消能装置,来增加结构的变形能力和滞变阻尼。目前结构基础隔震体系按隔震机理不同划分类型,主要有橡胶垫隔震体系、滑动摩擦隔震体系、复合基础隔震体系等类型。总结了基础隔震技术应用和理论研究的发展,指出隔震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青海省工程地震研究院是青海省地震局下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民所有制科技开发企业,是地震工程、岩土工程和环境地质领域从事科研、生产、人才培养的经济实体,具有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桩基检测甲级资质,岩土工程勘察、咨询乙级资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丙级资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从队伍建设、能力建设作业绩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王碧泉  马秀芳 《地震学报》1983,5(3):257-267
用模式识别方法研究了大地震的发生时间与中等地震活动性、太阳活动水平、地球自转之间的关系.由模式识别所得的性质提出,大地震前中等地震活动达到一定水平是大地震可能发生的重要性质.而太阳活动极值前后及自转加速度变化较大时段可能触发大地震.   相似文献   

19.
20.
晋中南地区地壳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是对陕西长安、山西代县和太谷等地工业爆破的资料采用时间项法研究晋中南地壳结构的初步成果。文中首先结合长安爆破观测资料的总结,对时间项方法作一介绍。为使用太谷等缺乏起爆时刻的爆破资料,对时间项方法作了一些改进,使对于那些未有起爆时刻的爆破资料亦能用于确定时间项。使用上述爆破和各台记录的初动到时获得了晋中南地区的界面速度为7.95±0.04公里/秒,求得了41个点的时间项,取莫霍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v0=6.4公里/秒反演求得了各点的莫霍界面深度,并对所得的结果结合晋中南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及部分地震震源机制结果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