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建筑结构基础隔震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详细地阐述了基础隔震的基本原理与特性,分析了隔震体系的类型及其特点。提出了隔震结构基于位移设计的设计指标和设计准则,并给出了设计步骤和实例。  相似文献   

2.
针对基础隔震体系遭受强地震时隔震层位移较大问题,提出了将调谐质量阻尼器(TMD)与基础隔震技术联合应用,形成一种新型的混合减震体系,以此控制隔震层的位移,同时减小上部结构响应。以一栋七层基础隔震体系为仿真算例,分别分析地震激励下基础隔震结构、调谐质量阻尼器(TMD)设置于基础隔震结构底层和顶层的混合减震体系地震响应。仿真结果表明:附加调谐质量阻尼器(TMD)不但能够有效减小隔震层的地震响应,同时对上部结构的响应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对于附加调谐质量阻尼器位于底层而言,质量调谐阻尼器(TMD)位于顶层能够更有效的减小基础隔震体系的地震响应。  相似文献   

3.
组合基础隔震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隔震作为一种新的抗震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新建和加固的建筑工程,同时,许多新型式的支座得到了开发和应用。组合基础隔震是一种新的隔震设计思想,能充分应用不同类型隔震支座的特性,有效降低上部结构地震反应。本文介绍了组合基础隔震在某一工程中的应用,工程中使用的支座包括普通橡胶隔震支座、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和弹性滑板支座三种类型,对全部使用支座进行了常规检测,结构计算采用等效线性法、能量包络法和时程反应分析等方法,计算结果表明:组合基础隔震能有效降低上部结构的反应,隔震层的变形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4.
宿迁市文体馆基础隔震非线性时程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宿迁市文体馆4500座位,约13000m^2,位于8度抗震设防区,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空间框架,钢网壳屋盖。该工程采用基础隔震技术设计,在桩基顶面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架空层,用作安置设备管道及隔震层。隔震层由叠层橡胶隔震支座和粘滞阻尼器组成。对主体结构基础隔震采用空间模型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基础隔震措施可显著降低结构地震作用,上部结构水平地震作用减震系数可按0.25采用;设置附加粘滞阻尼器能较好地解决降低地震作用和限制隔震层位移之间的矛盾,对提高隔震体系的性能具有重要作用。技术经济比较表明,本工程采用基础隔震措施,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近断层地震动中长周期、短持时和高能量的加速度脉冲将对高层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的减震性能产生不利影响,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SSI效应)后的隔震结构将产生动力耦合效应,可能进一步放大隔震结构地震响应。为此,通过一幢框架-核心筒高层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考察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框架-核心筒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的层间位移角、楼层加速度和隔震层变形等响应规律,揭示隔震体系的损伤机理。基于集总参数SR (sway-rocking)模型,分析不同场地类别与不同地震动类型对隔震体系动力响应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高层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的减震效果相比普通地震动减震效果变差,楼层剪力、层间位移角和隔震层变形等超越普通地震动作用下的1.5倍;对于Ⅲ和Ⅳ类场地类别,考虑SSI效应使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进一步放大,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随着土质变软增大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层间隔震技术评述   总被引:37,自引:5,他引:32  
层间隔震结构是隔震技术的新发展,它将隔震层设置在建筑物某层柱子和楼板之间进行结构的地震反应控制。层间隔震结构在减震机理、振动特性以及设计方法等诸多方面有别于基础隔震结构和屋盖隔震结构。本文对层间隔震结构的适用范围、优点以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最后,指出了层问隔震结构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应用情况表明,层间隔震结构具有明确的减震效果,施工方便,是一种具有发展前途的减震体系。  相似文献   

7.
基础隔震技术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以减轻结构的地震响应.值得注意的是,在隔震体系中减小主结构的加速度响应是以牺牲隔震器变形为代价的.调谐惯容系统(TID)和隔震器组成的混合隔震体系可减小隔震层的位移响应.与传统调谐质量阻尼器(TMD)结构类似,TID 由惯容、调谐弹簧和阻尼元件组成.因此,可直接利用 TMD减震系统的设计公式来确定 TID 的最优参数.首先基于单自由度体系(SDOF)附加 TID的运动方程,推导分析两种 TID和 TMD设计公式,对两者设计公式的前提条件和适用性进行深入的探讨.其后,借助基础隔震体系的benchmark模型来检验设计 TID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不增加主结构绝对加速度响应的情况下, TID能够显著减小基础隔震结构的位移响应和基底剪力.  相似文献   

8.
层间隔震结构是基础隔震结构的发展与延伸,作为一种复杂结构体系,基础隔震结构的工作机理不一定完全适合,延长结构的周期可能无法同时降低上、下部结构的地震响应。此类体系以往的理论及试验研究,隔震层的阻尼多由铅芯橡胶支座提供,采用天然橡胶支座及黏滞阻尼器作为隔震层,进行了层间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设计了一个4层的钢框架模型,依次进行了基础固接、基础隔震、1层顶隔震、2层顶隔震及3层顶隔震的振动台试验研究,测定结构的加速度、层间位移及层剪力系数。试验结果表明:黏滞阻尼器层间隔震结构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建立了层间隔震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将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9.
基础和屋顶隔震混凝土结构的地震振动台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使用平面尺寸为4.0m×4.0m的地震模拟器即振动台,对基础和屋顶隔震体系的控制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包括三个三层无隔震、基础隔震和屋顶隔震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屋顶隔震包括板和叠层橡胶支座(LRB)。输入振动台的模拟地震动分别是1940N-S地震动、人工模拟山东地震动和人工模拟上海地震动。通过分析三个三层模型在白噪音扫描下的动力特性,首先评价了基础隔震与屋顶隔震体系的控制性能。实验结果显示,尽管基础隔震与屋顶隔震有着不同的工作原理,但基础隔震和屋顶隔震体系都能够明显地减小结构的位移和加速度响应(包括层间位移)。而且前者有更好的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屋顶隔震体系由于实施相对方便,因而可能成为减小中低层建筑结构地震损伤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0.
砂垫层具有取材方便、造价低、施工简便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在农居工程建设中推广应用地基砂垫层隔震技术,通过制作农村房屋结构模型,进行地基砂垫层隔震体系与无隔震体系的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了地基砂垫层隔震体系的隔震性能。基于结构加速度反应、结构位移反应和结构应变反应三个方面,对比分析无隔震试验和地基砂垫层隔震试验的结果,研究地基砂垫层隔震体系的隔震性能。结果表明:地基砂垫层隔震体系能够有效地减小上部结构的地震加速度反应、层间位移反应和应变反应,具有良好的隔震效果;输入地震动的量级是影响地基砂垫层隔震体系隔震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面对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尽可能地延长地震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使有限的投入能在罗长时间发挥更大效益,是地震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介绍河北省地震信息系统(HBEIS)建设与维护的初中和收到的效果,阐述了在系统的规划设计、具体实施、应用开发和维护管理等各阶段应遵从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史勇军  陈述新 《内陆地震》2009,23(2):263-274
结合新疆防震减灾中心的实际,论述了系统集成项目的建设概况、集成设计与实施内容,以及集成实施后集成成果和其发挥的效益.系统集成建设满足了各台网部的工程设计要求,同时达到了在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化,大大提高了整个防震减灾中心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地震灾害符号的研究已经成为地震应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借助于符号学及传播学的方法论,在分析地震灾害符号的符号学内涵、使用人群和传播内容的基础上,探讨了地震灾害符号体系的特点及构建原则。地震本身的特殊性和破坏性决定了地震灾害符号体系的特殊性和时间性,本文在遵循实用性、主次性及概括性三个原则的前提下,提出了一套地震灾害符号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可为地震灾害符号体系的构建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廖丽霞 《内陆地震》2006,20(2):166-171
从现存分析预报体系数据库现状分析入手,指出了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共享和发挥最大功效,同时阐明数据仓库的面向主题、可重复使用、数据挖掘、高效的萃取功能及层次体系结构等优越性正好弥补了现存地震分析预报体系的不足,并根据地震系统的具体情况对数据仓库地震综合预报系统作初步设计,简要介绍了数据仓库地震综合预报系统的基本模型,最后对其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地震应急管理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简要回顾了我国地震应急管理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概括了现阶段地震应急管理的体系建设框架,最后,提出了推进地震应急管理的发展构想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多地震国家,而云南省又是一个地震多发省份,仅1970年通海7.8级大地震就造成过万的死伤人员。近些年来政府部门在地震科普方面也加大了宣传力度,地震部门在防震减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一代代地震人的长期摸索和发展,地震台作为地震监测系统的基层单位,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探讨云南地震台站如何更好地拓展和发挥好以分析研究为主、服务好社会经济发展,充分在防震减灾工作中以及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了辽宁地震安全基础数据库与技术平台系统,该成果是在辽宁省十五、十一五项目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集成了辽宁省现有的地震安全基础信息数据,以ArcGIS9.2为软件平台,进行的项目建设,该项目的实施将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履行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奠定基础,同时大大提升我省整体综合震害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震害防御业务内涵与外延不断演化发展。按照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基本要求,首先阐述震害防御业务发展历程,遵循风险管理原则给出地震灾害风险基本概念;然后基于灾害风险管理过程,重构震害防御业务流程,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对震害防御业务组成元素进行分析;最后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以地震灾害风险调查、评估、防治与应对为基础序列的震害防御业务体系架构,给出组成震害防御业务体系的23项基本业务及121个组成元素,为震害防御工作管理与标准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新疆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基础地理信息平台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建军  宋立军 《内陆地震》2009,23(2):242-250
探讨了基于GIS的新疆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基础地理信息平台设计的目标、关键技术、架构和功能,研究了地震应急平台中基础数据库各类数据的结构及集成的技术设计及实现方法,分析了地震数据图形和属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开展天地一体化地震观测是目前推动地震短临科学研究取得突破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卫星观测为主要手段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是实现对我国及临区进行地震电磁效应高精度、大范围和大动态连续观测的有效途径,并且为地震短临预报开创空基监测的新思路。地面传输系统是连接地震电磁卫星各应用系统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它的科学设计是地震电磁卫星项目建设的基础。本文拟从国内外发展现状、系统建设指导思想、系统组成、链路功能描述、系统运行性能指标等方面对我国即将建设的地震电磁卫星地面传输系统进行简要分析介绍,从而为地震电磁卫星地面传输系统初步设计的完成提供一个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