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适应湿润半湿润地区水资源评估的水文模拟方法,对水资源总量,地下水量,陆面蒸散发和蒸散发能力等的评估模拟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理论系统性,成果客观性和生产实用性。并通过水文模型参数的规律性研究,初步解决了缺乏水文资料地区的水资源评估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化水资源稀缺评价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徐中民  龙爱华 《地理学报》2004,59(6):982-988
水资源稀缺是我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水资源稀缺评价是水资源管理中最基础性的工作。在界定水资源管理阶段、引入社会适应性能力概念的基础上,将水资源稀缺评价问题拓展到了社会经济领域,强调社会资源在水资源稀缺评价中的作用。同时根据计算的社会化水资源稀缺评价指数,对2002年我国各省 (市) 水文水资源稀缺指数和社会化水资源稀缺指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和广西省由于相对高的社会适应性能力,其社会化水资源稀缺程度指数的相对排序得到了改善;河北、河南、贵州、云南省因相对低的社会适应性能力使其社会化水资源稀缺指数排序有所降低。同时探讨了社会适应性能力对水资源稀缺程度的影响,并指出运用社会资源来适应水资源的稀缺也是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3.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在总结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基础上, 以城市化地区为重点从水循环过程出发, 探讨 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下水资源的形成和转化规律, 分析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探讨城市化地区水 资源承载力的理论研究基础, 即: 变化环境下的水循环理论、城市化与“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 与环境”系统交互胁迫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并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 提出城市化地区水 资源承载力量化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 将城市化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纳入到区域“社会经 济—水资源—生态与环境”复合系统中, 从水循环动力过程出发, 揭示水资源承载力的本质。研究 成果可为城市化地区节水战略的实施、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河流域城市化与水资源利用关系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比较分析塔里木河流域1990—2005年城市化水平、用水总量、产业结构、用水效益的变化过程,建立城市化水平与用水效益、用水总量之间的数学关系。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与用水效益呈线性增长关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塔里木河流域及各市用水效益都在不断提高;水资源对城市化进程存在明显的约束作用,塔里木河流域的城市化水平与用水总量之间对数增长关系不明显;总结归纳了塔里木河流域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利用之间初级矛盾、扩张矛盾、适应矛盾、适应协调4个发展阶段特征。今后需调整产业结构,建立集约的水资源利用体系,调整水资源利用与城市发展关系由矛盾状态为适应协调状态,缓解水资源对城市化进程的约束。  相似文献   

5.
适应性是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及可持续科学领域的新视角,为地理学科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支撑。通过对国内外适应性相关文献的梳理,回顾适应性概念的起源与发展,总结适应性研究的方法、研究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结果发现:(1)21世纪以来适应性研究进展迅速,表现为研究视角的多样化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2)适应性研究框架包含适应主体、适应对象、适应过程以及适应性评价与调整5个方面内容;(3)国内外适应性研究在内容和方法上体现出一定的共性和个性,在理论建构、学科互补和方法创新上有待拓展;(4)未来适应性研究应完善适应性概念框架和理论体系,加强多尺度与跨尺度的研究,关注耦合系统适应性过程与机制,探究适应性驱动因素与演化机理,构建适应性动态评价与管理系统,实现适应性评价与综合实践,满足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  相似文献   

6.
水足迹是基于消费基础的水资源利用情况的指示器.水足迹分析可定量反映城市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系统产生的压力和程度,为城市水资源可持续规划与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本文以上海市为案例,计算了2005年上海市的水足迹,并分析了1999-2005年间上海水足迹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2005年上海市总水足迹为243.04×108m3,人均水足迹1 366m3/cap/a,水匮乏度高达8.16;近7年间万元GDP水足迹逐年下降,但人均水足迹明显上升.这说明上海市水资源利用呈不可持续状态,今后需要注重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倡节约型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及实施虚拟水战略等来减少其水足迹,逐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水资源复杂适应配置系统的理论与模型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在对水资源配置系统的复杂性及其复杂适应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构架出了全新的水资源配置系统分析模型,同时对系统的动力机制、主体行为特性和系统状态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描述,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用于分析水资源配置系统的演化规律,并应用这种分析方法对南水北调工程对受水区水资源配置的影响进行了简要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水空间管理与水资源的可持续性   总被引:26,自引:12,他引:14  
邓伟  翟金良  闫敏华 《地理科学》2003,23(4):385-390
水资源的赋存需要特定的空间结构,水空间对于维系水资源系统的完整性、保障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可再生能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人类活动极大地干扰了地球表层系统,水空间结构遭到严重破坏,破坏了水资源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能力。水空间的丧失极大地改变了流域尺度上的水循环过程,加剧了水资源的负均衡性。科学规划水空间,建立水资源安全的水空间格局和预警系统,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保障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西南喀斯特山区三水转化与水资源过程及合理利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腊春  史运良 《地理科学》2006,26(2):173-178
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由于地质背景和地貌结构的特殊性,致使三水转化与水资源形成过程不同于非喀斯特山区。文章探讨该区三水转化机理、水资源补给方式和形成过程,得出喀斯特流域对于相同或相似降雨过程的响应,不同的流域结构决定了补给方式、三水转化、径流调蓄和输移特征。提出喀斯特山区水资源合理利用模式应按照因地制宜、因土制宜、因水制宜及因需制宜原则,采用以小微型为主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实施分散拦蓄、分散供水,以化整为零方式解决喀斯特山区的整体性干旱缺水。  相似文献   

10.
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苏飞  莫潇杭  童磊  郑珂  曹轶蓉 《地理科学》2020,40(2):280-288
适应性思想和方法因符合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对实现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改善旅游地社区生计具有重要意义,业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对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研究文献系统分析基础上,从研究尺度、研究对象、评估方法和分析框架4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与评述,研究发现:研究尺度宏观微观相结合,以小尺度研究居多,中尺度研究需加强,研究对象需要多维度融合;研究结合多角度框架分析,主要包括“脆弱性-适应性”“恢复力-可持续性”和“恢复力-适应性”3种类型,促进多元化评估方法在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研究中的应用;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需综合多学科领域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1.
12.
13.
塔里木河流域人水和谐定量评价及调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左其亭  张云 《干旱区地理》2008,31(2):164-174
针对人水和谐难以量化的难点问题及塔里木河流域缺乏定量评价研究的现状,详细介绍一套完整和系统的人水和谐量化方法体系,并在典型干旱区的塔里木河流域进行了详细的应用实例研究。通过实例的应用及分析,该方法经过定量计算得到了塔里木河流域的人水和谐度,比较客观的反映该流域的人水和谐程度。本文所做的工作丰富了人水和谐量化理论的研究,将人水和谐理念付诸于水资源管理实践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激励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分析了目前黄河水资源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目前黄河管理机制的必要性。提出了通过合理制度安排,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流域内不同成员的行为相互协调,加强在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方面的合作,实现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吐鲁番盆地水资源利用与绿洲经济发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傅小锋 《地理研究》1996,15(4):74-81
吐鲁番盆地为我国一个独特的地理区域。其地形封闭,气候极为干旱,有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制约着绿洲的生存与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盆地水资源特征及其开发利用过程及盆地经济发展进程,阐述了水资源与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盆地今后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李忆春  陈发虎 《山地学报》2001,19(5):465-469
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民勤绿洲面临的严重问题。本文在分析民勤盆地水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本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从加强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发展节水农业生产体系,以及开源调水和减少人口等方面,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勇 《地理科学》1999,19(2):171-175
围绕当前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工作中需要先行搞清的一些理论和方法问题进行了议论。讨论了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评价标准,在概括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目的,内容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加快我国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研究工作纵深化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通过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认为流域水资源已经严重超载,进行流域综合治理已刻不容缓。针对流域面临严峻的水资源及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分抢救和治本两个阶段来解决问题,近期以抢救为重点。按照南护水源、中建绿洲、北防风沙的治理思路,实行治理上游、改造中游、拯救下游的流域综合治理,以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目标,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以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为保证,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9.
哈萨克斯坦水资源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哈萨克斯坦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分布差异较大。在低地平原河网较密集,并从北向南逐步递减,东部山区降水丰富,河流分布也较多。常年大型河流多分布在边远地区,中部则多为季节性河流。在开发利用方面,该国引水量主要来自河流等地表水,农业用水占据了总用水量中的绝大部分,是影响全国用水变化的主要因素。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气候变化和地表水过度开发、耕地面积增加、浪费等自然与人为因素,哈萨克斯坦存在着水资源供应相对紧张、局部水体面积缩小、污染状况严重以及与跨境水资源分配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