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大雾过程2002年7~9月,我省共出现3次10站以上大雾过程(表1)。2暴雨过程2002年7~9月,我省共出现6次10站以上的暴雨过程。其中7月20~21日暴雨是汛期结束最后一场暴雨;7月27日暴雨是东风波暴雨;8月7~8日是12号热带低压暴雨。其中星子235mm创历年本月日降水新高(表2)。3强对流天气过程2002年7~9月,我省出现2次较明显的强对流天气过程:(1)7月17日上午到中午,湖口、上饶出现了雷雨大风,庐山、湖口、瑞昌、铜鼓、万载、上饶、井冈山、全南出现了1h强降水。其中9:50左…  相似文献   

2.
1暴雨天气过程2001年7~8月全省每天≥10县、市的暴雨天数有4d(表1),与历史同期相比,属偏多年份。而9月份没有出现≥10县、市的暴雨日,与历史同期相比,属偏少年份。2高温天气过程7~9月是我省的盛夏季节,2001年的盛夏我省出现了2个时段的高温天气过程:7月1~12日和7月20~31日(表2、表3)。其中7月20~31日的连续过程每天都有≥29站的最高气温超过了35℃,持续时间之长居历史同期第6位。另外,7月11日和30日2d,除井冈山和庐山外,全省其它县、市的最高气温均超过了35℃,范围…  相似文献   

3.
1997年广东省10~12月天气的主要特点是冷、暧空气势力强盛而交替频繁,忽冷忽热天气明显;雨水分布前期和末期偏多、中期偏少,12月下旬初省内大部分地区降大雨到暴雨,并出现冬雷的罕见现象。1 冷暧天气频换  10~12月,共受5次强冷空气入侵,比历年同期多1次。5次强冷空气分别在10月25日,11月16日、29日,12月7日、22日影响广东,广州市过程降温分别达8-4、11-2、7-9、10-2和8-6℃,其中11月中旬和12月上旬后期的强冷空气使北部地区出现低温霜冻天气,12月10~13日广州…  相似文献   

4.
2002年9~10月2002年9~10月新疆主要天气气候特点是气温:北疆持续偏高,南疆前低后高;降水:北疆前少后多,南疆9月克州、喀什、和田三地区异常偏多,10月基本无降水。两月全疆大部分地区光照适宜,气象条件对玉米充分灌浆、成熟、收晒以及冬小麦的播种、出苗有利,对棉花吐絮及采摘也较有利。但受9月2~4日强降水天气和9月16日晚大风天气影响,克州、喀什、和田三地部分地区遭受洪灾和风灾,给当地工农业生产造成一定损失。1月平均环流及旬平均环流形势特征分析1.1100hPa月平均环流形势(图略)9月份,…  相似文献   

5.
2001年7~9月江西省气候特点是:(1)炎凉相间。7月份高温天气集中,天气酷热;8月晴雨相间,天气偏凉;9月秋高气爽。(2)冷空气强度弱。9月份没有出现寒露风天气。(3)我省中北部7月和9月分别出现中度伏旱和秋旱,但由于大部分县市积极开展了人工增雨作业,有效地减轻了旱灾。2001年7~9月平均气温全省为25.7~28.2℃,距平为-0.9~0.6℃,北部、西部略偏高,南部、东部略偏低;降水全省为117~737mm,距平为-6.5~7.2成,赣北赣西北偏少2~5成,赣南及武夷山西侧偏多2~5成;总…  相似文献   

6.
1大雾天气过程2001年10~12月我省共出现了5次大雾天气过程(表1)。2暴雨天气过程2001年10~12月,我省出现了1次大范围暴雨过程,时间是11月1日20时~2日20时。这次过程共有25站出现暴雨、7站出现大暴雨。暴雨落区主要在宜春、南昌、上饶3市和抚州市北部,大暴雨出现在浙赣线东部。这次过程的暴雨站数、大暴雨站数均为我省历史同期(1950年以来)之最。表12001年10~12月大雾天气过程一览表时间站数(站)主要落区10月10日24赣中、赣南、赣西北、赣东北10月24日25全省11月1…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人工增雨作业期间北方天气系统云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979~1988年,4~6月、9~10月全省125个站逐时降雨量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山东降雨的时空分布。针对这期间飞机人工增雨特点,将其中北方天气系统影响的340个降雨日分为2类5种天气形势,对其形势特点、降雨特征、云状与降雨的关系作了较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今年10~12月 ,我省天气的主要特点是 :气温偏高 ,降水特少 ,季内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1999年10~12月 ,我省北、中、南3片平均气温分别比历年平均值偏高0.9、0.8、0.5℃ ,降水量分别比历年平均值偏少5.5、6.9、7.6成。10月有3次冷空气影响我省。10月2~3日受较强冷空气影响 ,过程降温幅度为8~11℃。15日中等强度冷空气影响我省 ,过程降温为8~10℃。30~31日受冷空气和中层切变影响 ,赣北普降大雨 ,九江地区7县 (市 )出现暴雨 ,其中以彭泽77mm为最大 ,赣中普降中雨 ,局部大雨 ,赣…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对邻近地区天气系统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卿清涛  钟晓平  王春国 《气象》2000,26(1):19-24
利用LASGη坐标有限区域数值预报模式,模拟了1998年4月28日和8月9日四川盆地的两次暴雨过程中高原地形高度变化对500hPa和200hPa高度场、温度场和流场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1)高原地形高度的降低使本地的大尺度系统进一步加强,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进一步加强,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减弱或消失;(2)高夺地形高度降低,本地温度升高,盆地的温度下降,而且春季的影响比夏季大得多;(3)高原地形对流  相似文献   

10.
2002年10~12月总的天气特点是:降水量明显偏多,尤其是中南部出现历年同期最大值;气温接近常年;日照偏少。10~12月我省暴雨、大雾频繁,12月25~30日受强冷空气影响,我省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中南部出现了1次较明显的降雪天气过程。2002年10~12月降水全省明显偏多,赣北为383mm,较常年偏多1.1倍,位居历史同期第3位。赣中、赣南分别为407、450mm,偏多1.3、1.9倍,位居历史同期第1位。10月全省降水量明显偏多,南部特多。赣北北部偏多1~2成,赣北南部偏多7成~1.5倍,赣中、…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2月20—21日和2010年1月3日天津地区分别出现了历史同期罕见的暴雪天气。为了提高对这种极端天气发生机理的认识,利用多种资料对这两次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雪过程均属于回流型降雪,但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的演变却不尽相同。影响系统分别为高空横槽(高空槽)、850 hPa切变(850 hPa低涡切变)和地面倒槽(地面气旋),水汽源自700 hPa西南气流和边界层东风的水汽输送。由于两次过程均与边界层东风相伴,特别对渤海西岸边界层东风对降雪天气的影响和作用进行探讨,表明偏东风不仅为本地输送一定量级的水汽,同时这种具有冷湿特征的东风还会与内陆具有暖湿结构的偏南风形成地面辐合线,加强地面的动力抬升作用,产生上升运动,有利于雨雪天气的加强和维持,因此可以认为边界层东风对暴雪的发生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渤海西岸边界层东风与暴雪天气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12月20-21日和2010年1月3日天津地区分别出现了历史同期罕见的暴雪天气。为了提高对这种极端天气发生机理的认识,利用多种资料对这两次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雪过程均属于回流型降雪,但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的演变却不尽相同。影响系统分别为高空横槽(高空槽)、850 hPa切变(850 hPa低涡切变)、地面倒槽(地面气旋),水汽源自700 hPa西南气流和边界层东风的水汽输送。由于两次过程均与边界层东风相伴,特别对渤海西岸边界层东风对降雪天气的影响和作用作了探讨,表明偏东风不仅为本地输送一定量级的水汽,同时这种具有冷湿特征的东风还会与内陆具有暖湿结构的偏南风形成地面辐合线,加强地面的动力抬升作用,产生上升运动,有利于雨雪天气的加强和维持,因此可以认为边界层东风对暴雪的发生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河西走廊中部寒潮、霜冻天气过程对比分析及预报着眼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玉琴  曹玲 《干旱气象》2006,24(4):51-56
从天气实况、影响系统、数值预报产品等方面对1994年5月1~4日和2004年5月1~5日发生在甘肃河西走廊的2次较强寒潮、霜冻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了此类天气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4.
用WRF与MM5模拟1998年三次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孙健  赵平 《气象学报》2003,61(6):692-701
使用NCAR和NOAA的新一代中尺度模式WRF(WeatherResearchandForecast)和UCAR/PSU的MM5 (v3)模式 ,对 1998年发生在中国的三次强降水过程 ,即 5月的 1次华南暴雨过程 ,7月初的 1次淮河流域暴雨过程和 7月下旬的 1次长江流域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 ,WRF模式能够成功模拟这几次不同性质的降水过程 ;与MM5对比 ,WRF更好地模拟了引起这几次降水过程中的主要天气系统的位置和移动过程 ,从而使WRF模拟的降水落区好于MM5。但在这几次过程中WRF模拟的降水都较MM 5为小 ,也小于实况值 ,分析可见 ,WRF模拟的垂直速度明显小于MM5的模拟结果 ,这可能是导致模拟的降水偏小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2006年春季寒潮天气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ICAPS资料,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对2006年3月9日~12日和4月10日~12日的大范围寒潮天气及相伴的北方沙尘暴过程的环流背景、成因以及物理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是在前期强烈升温的基础上,有强冷空气向南侵袭造成的,但由于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冷空气的发展、移动路径不同,两次过程造成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16.
两次冰雹过程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长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2008年4月8日和2009年3月21日发生在湖南的两次春季冰雹天气对比分析发现:这两次过程前期形势均为500 hPa西风槽以阶梯槽的形势影响湖南,槽前配合有冷锋南下,锋前的西南倒槽明显发展,低槽、切变以及冷空气是其主要影响天气系统;通过雷达产品对比分析发现,4月8日过程是一次典型的超级单体过程,3月21日过程为一次强飑线过程,在降雹前VIL值均有明显的反应。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资料、探空资料和雷达垂直风廓线资料,对2012年11月5-6日、11-12日吉林省东南部山区两次雨转暴雪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的影响系统是高空冷涡配合不同发展阶段的地面气旋东移发展,强降水性质分别为锢囚锋区降水和地面气旋的暖区降水。系统的动力抬升条件与长白山区地形抬升作用结合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和加强,当天气系统从不同路径进入山区,强降水的位置不同。低层充足的水汽是大到暴雪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两次过程的水汽分别来自东南风带来的海上暖湿气流和槽前西南急流的水汽输送。雨转雪和纯雪持续的主要原因是系统带来的冷空气降温,气温的降低可以促使雨转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北京地区降水的特殊性及其预报方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实际业务预报中,北京地区降水经常发生两种特殊情况,即明显系统移来时北京地区降水明显比周围偏多或偏少。对此,选取两个实例,利用中尺度非静力模式(MM5)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模式较成功地模拟出了这两次天气过程及其相关的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还显示,凝结潜热对迎风坡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地表特征对背风坡天气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地形在两次天气过程中都起着主要作用,低层潜在不稳定能量的储备和输送是暴雨发生不可缺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新一代天气雷达在临近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张沛源  杨洪平  胡绍萍 《气象》2008,34(1):3-11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制作临近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必须从天气雷达观测入手.需根据临近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需求制定观测方法.不同预报对象,要采取不同的雷达资料的数据处理方法,以便突出预报对象的回波特征.制作临近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的主要依据是雷达回波分析,掌握回波演变的全过程是雷达回波分析的基础,根据回波特征判断识别影响本地区的天气系统,通过回波分析判断回波的未来发展趋势.为了从回波上识别灾害性天气,需要建立各种灾害性天气的识别判据和方法.预报的主要方法是外推法,但预报结果还需要预报员根据预报经验最后作出预报结论.为了做好临近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建立预报流程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影响广西的强雷电天气启动机制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两次大范围强雷电天气的分析得出:冷锋切变线南压和副热带高压西伸都能造成广西大范围强雷电天气,其中,2007年4月17日过程具有干冷空气的中层入侵,大气雷电性不稳定非常明显,而2004年7月21日过程主要是由于东南气流加强和地形的影响,造成气流辐合抬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