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通过对受到围垦工程影响的江苏弶港海岸两条潮滩剖面的多期高精度实测高程及沉积物粒度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淤涨型潮滩剖面对围垦工程的响应特征及剖面演化模式。结果表明,在物源充足的淤涨型潮滩围垦,可导致沉积物在围垦堤附近海域快速堆积、沉积物粒径变细;离海堤越远,沉积速率及沉积物粒度参数的变化越不显著。围垦堤附近海域是潮滩低能区,沉积物在此汇聚,造成潮滩剖面凸点的向岸迁移及双凸型剖面的塑造。另外,大型潮沟及其迁移也是影响剖面发育的重要因素。未来需结合海平面变化,研究围垦背景下的长周期潮滩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江苏中部海岸潮沟形态对滩涂围垦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海东  沈永明  康敏 《海洋学报》2016,38(1):106-115
根据2001-2013年江苏中部海岸的遥感影像和野外观测数据,对滩涂围垦影响下潮沟的形态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潮沟在大规模滩涂围垦影响下整体有明显的退化和消亡趋势,潮沟集水面积由2001年的293.94 km2逐渐降低到2013年的103.40 km2,潮沟长度随着其集水面积的缩减呈幂函数减小(R2=0.98),而潮沟宽度随着潮沟长度和集水面积的变小呈指数方式变窄(R2分别为0.87、0.93),总体上研究区每围垦1 km2滩涂,潮沟长度和宽度分别减小约2.60 km和0.67 m,在整个滩涂围垦过程中,落潮后期潮滩的主要排水方式逐渐由潮沟排水向滩面排水方式转变。江苏中部海岸潮沟形态在统计上具有多尺度分形结构,总体上研究区分纬值从大到小依次为潮沟分维值、各潮沟系统分维值、单支潮沟分维值。研究区潮沟的分维值(无标度区间25~210内)在滩涂围垦影响下呈波动性降低,由2001年的1.26逐渐降低到2013年的1.13,各潮沟系统的分维值随着其分汊个数减少呈线性降低(R2=0.89),各单支潮沟的分维值随着其蜿蜒性减小呈线性降低(R2=0.86)。根据潮沟的退化和消亡过程反推潮沟的起源和发育过程,本研究认为研究区最早出现的一类潮沟可能是陆源水流侵蚀型潮沟,而滩面水流冲刷型和潮流辐聚侵蚀型潮沟是随着潮滩淤积变宽过程逐渐发育的,其最初的发育形态可能是潮滩下部的冲刷凹地。  相似文献   

3.
苏北弶港现代潮沟沉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表明:(1)弶港潮滩是在两股强潮流以弶港为中心辐聚辐散的控制作用下形成的,由于潮流对海底物质的冲刷、搬运和堆积,使潮沟水系发育;(2)湖沟在滩面上纵横交错,规模较大,横向迁移摆动迅速,对潮滩沉积物起着重大的改造作用;(3)本文总结了潮沟沉积物特征,提出判别这类沉积物的标志,并概括了潮沟发育的阶段性,为探讨古代类似环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潮滩潮沟体系的分维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利用分形分维方法对黄河三角洲潮滩和潮沟的地貌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潮滩和潮沟的分维值可以较好地反映潮滩潮沟的发育演化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潮沟潮滩的进一步发育,黄河三角洲潮沟的分维值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而潮滩的分维值则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两者在分维值的变化上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该研究为黄河三角洲潮滩发育时空谱系的建立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和新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5.
滩涂围垦是沿海地区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手段。如何进行合理的围堤选线,尽可能减小围堤对潮滩水沙环境的影响,使匡围后的潮滩演变不影响海堤安全,是围海工程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以江苏辐射沙洲内缘区仓东垦区匡围工程为例,运用潮滩均衡态概念框架,对条子泥西侧岸滩平均高潮位点变化、师地岛形成及潮沟活动性等潮滩演变特征及趋势进行了分析,并重点探讨了其在围堤选线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以江苏弶港潮滩为典型研究区,基于2007—2012年在潮滩及条子泥匡围工程实施期间采集的9条潮滩断面高程数据,建立潮滩剖面形态的二次函数统计模型,并结合同步采集的表层沉积物粒度数据,对围垦影响下的潮滩剖面演化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受围垦工程影响较小的北部潮间带上部的淤积强度要大于潮间带中下部淤积强度,潮滩剖面呈上凹型;正在实施的围垦工程加剧了垦区内潮滩的淤积,尤其在下部呈现高强度淤积而造成垦区内潮滩剖面的上凸趋势减缓,剖面曲率减小。此外,由于垦区内逐渐失去潮汐水动力作用,与附近非垦区类似潮滩带相比,垦区内滩面沉积物呈细化趋势。围垦工程在潮间带中下部筑堤坝,对涨潮水体有阻滞作用,使得外海带来的细颗粒沉积物在围堤外侧快速堆积,造成原潮间带下部快速淤高,形成垦区外向海侧微下凹的潮滩剖面形态。  相似文献   

7.
崇明岛东滩潮沟体系及其沉积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崇明岛东滩潮沟系在盐沼带内特别发育,其形成与潮滩围垦工程和盐沼带的宽度密切相关。泥滩上潮沟的发育和演化与盐沼带潮盆大小、潮时(大小潮)和降雨量等相关,潮沟体系规模小,涨潮流不受其控制,退潮时潮沟成为主要泄水通道,未沉降的细悬浮颗粒和浮泥层在重力作用下向潮沟汇集,使潮沟内沉积物比滩面细。崇明岛东滩潮沟体系形成、演化及沉积物分布,完全不同于目前研究非常详细的欧美河口湾/港湾型潮道-潮沟体系,后者潮道以涨潮流占优势,沉积物明显比滩面粗。崇明岛东滩潮沟体系是发育在快速淤长的三角洲类型海岸上,通过与其他类型的对比研究,可以更全面地认识潮道-潮沟体系对泥滩和盐沼发育、演化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潮沟是潮滩的主要地貌类型之一,是潮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潮沟的研究,可以为潮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高分辨率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技术作为1种高效的对地探测手段,具有全天候、全天时获取信息的能力。本次研究利用2009年12月25日获取的Terra-SAR-X高分辨率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数据,采用增强LEE滤波对TerraSAR-X影像去噪,再利用数学形态学的方法成功提取了九段沙的潮沟信息,实验证明该方法对高分辨率雷达影像的潮沟信息提取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潮滩既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亦是潜在的土地资源。过去几十年来,中国沿海潮间带的开发以围垦为主要驱动力,表现为海岸线主体向海推进。随着围垦规模和速度加快加大,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及土地利用问题,因此对于围垦适宜性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浙江省为例,利用遥感技术首先获取了大陆海岸线阶段性变化特征。接着从地貌均衡的角度,依据潮滩垂向淤涨速率和垂直岸线的潮滩剖面形态估算适宜的潮滩围垦速率。最后,比较海岸线实际推进速率与估算所得的围垦适宜速率,进行围垦适宜性分级评价。研究表明,1985-2015年间,围垦活动是浙江省大陆海岸线向海推进的主要原因。从时间进程来看,1985-1995年浙江省大陆海岸线向海推进缓慢,受围垦活动影响较小;1995-2015年间围垦活动频繁,人工岸线比例增加较多。围垦适宜速率的估算显示,杭州湾南岸围垦1 km后所需恢复时间最短,围垦适宜速率为12.5~64.3 m/a,其次为象山港和台州湾,围垦适宜速率分别为2.0~38.3 m/a和6.0~22.2 m/a;三门湾和温州湾围垦后所需恢复时间最长,围垦适宜速率分别为1.2~18.5 m/a和1.7~3.8 m/a。基于潮滩淤涨速率的围垦适宜性评价表明,1985-2015年间,浙江省主要围垦区域中围垦速率过快的是三门湾的下洋涂、蛇蟠岛和温州湾岸段,围垦速率较快区域为杭州湾南岸庵东浅滩部分岸段和象山港的莼湖镇、涂茨镇岸段以及台州湾的南洋涂,围垦速率略快的是庵东浅滩以及台州湾的北洋涂,围垦速率适宜的岸段仅有象山港的高湖塘和蒲门村岸段。浙江省过去30年的围垦进程和岸线变化启示,围垦活动应充分考虑潮滩环境的地貌动力均衡和自然恢复潜力。  相似文献   

10.
潮滩前缘盐沼植被簇团可以通过改变水动力及泥沙运动等过程影响潮沟系统的地形地貌,而潮沟系统的地形特征也会影响盐沼簇团的生长、扩张与侵蚀,但对盐沼簇团与潮沟系统地貌演变的相互作用机制尚缺乏认识。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构建了考虑盐沼植被动态演变的潮滩生物动力地貌耦合模型,模拟了盐沼植被簇团生长扩张与潮沟系统地貌演变过程,分析了不同初始数量的盐沼植被簇团与潮沟系统的空间格局及形态参数间的双向反馈。结果表明,潮沟先迅速向海陆两侧延伸,后发育出大量分汊;盐沼簇团向周边扩张后未被潮沟切割区域逐渐连成片。少量盐沼簇团能够增加潮沟密度,促进边缘冲刷式潮沟系统的发育。潮沟的走向受盐沼簇团分布位置及数量的影响,多个盐沼植被簇团间的水流集中比单个簇团的边缘水流冲刷更易形成潮沟。在盐沼植被簇团与潮沟系统共同发育初期,潮沟系统发育受盐沼植被簇团的促进作用较大,后期潮沟内比簇团边缘更易形成水流汇聚,盐沼簇团的影响逐渐由促进作用转为稳定作用。此外,潮沟的存在限制了盐沼植被的横向扩散,切割了盐沼植被簇团,影响盐沼植被的空间分布格局。本研究揭示了盐沼植被簇团与潮沟系统地貌耦合演化机制,可为盐沼潮滩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海岸滩涂围垦的适宜速度研究——以江苏淤泥质海岸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滩涂围垦是基础设施建设占用大量耕地情况下江苏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途径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土地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滩涂围垦与海岸带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但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目的的滩涂围垦需要以滩涂总量动态平衡为前提才能保证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对江苏海岸的发育和围垦历史以及淤蚀动态的分析,提出以滩涂总量动态平衡为前提的滩涂围垦适宜速度,并对江苏海岸不同岸段的适宜围垦速度进行计算分析,提出围垦活动的强度应当同时综合考虑围垦后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与拟围滩涂所在岸段的自然淤蚀状况(即滩涂的承载力),以实现同时满足围垦活动与滩涂资源保护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海岸滩涂围垦的适宜速度研究--以江苏淤泥质海岸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滩涂围垦是基础设施建设占用大量耕地情况下江苏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途径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土地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滩涂围垦与海岸带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但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目的的滩涂围垦需要以滩涂总量动态平衡为前提才能保证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对江苏海岸的发育和围垦历史以及淤蚀动态的分析,提出以滩涂总量动态平衡为前提的滩涂围垦适宜速度,并对江苏海岸不同岸段的适宜围垦速度进行计算分析,提出围垦活动的强度应当同时综合考虑围垦后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与拟围滩涂所在岸段的自然淤蚀状况(即滩涂的承载力),以实现同时满足围垦活动与滩涂资源保护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江苏Jing港潮滩地处北温带,是典型的淤涨型淤泥质潮滩。通过对2001年冬季Jing港潮滩的野外观测和样品的室内处理,在分析江苏淤泥质潮滩海冰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探讨了温带潮滩上海冰的分带性;阐析海冰作用下潮滩微地貌类型——擦痕、冲刷坑和泥斑的形成机制:最后对浮冰带的稳定性、潮沟和盐沼植被对浮冰形成的影响,海冰对潮间上带淤积过程的作用和浮冰作用形成的侵蚀型微地貌在地层中保存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江苏小庙洪牡蛎礁的地貌-沉积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利用卫星影象和野外实地勘察资料对江苏小庙洪牡蛎礁的地貌-沉积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牡蛎礁发育在强潮淤泥质潮坪上,造礁牡蛎主要是近江牡蛎和长牡蛎,表层的鲜活牡蛎为褶牡蛎。牡蛎礁区海水属盐度较高(27—30)的半成水,含沙量较大,为0.2—0.3g/L。活体牡蛎堆积体顶面高于周围潮间下带滩面1.0—1.5m。潮流较强,多在0.5—2.0m/s。海岸剖面可分为4个带,即礁后潮间带、潮沟、礁体生长带及礁前斜坡带。由于处于海岸侵蚀段,礁后潮坪缺失潮上带和大部分的潮间上带。礁后潮坪主要以粗粉砂为主,礁后潮沟冲淤变化较大,故礁体生长带时而为一沙洲,时而又与岸滩相连。礁体生长带分布在潮间下带,可看到独立的斑状礁体、带状礁体和大面积环状礁体群。环状礁的微地貌可以划分为礁塘(泻湖)、塘口和塘沟、塘口三角洲、礁墙和礁平台等。  相似文献   

15.
泥质潮坪磁组构特征及其意义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在1988年-1993年期间,对河北歧口及上海南汇海岸带泥质潮坪现行滩面积浦西曹杨新村近代亚潮坪沉积剖面进行了沉积动力环境与沉积动力环境与沉积磁组构特征测量分析。现行开敞海岸同物源潮坪沉积磁且构参量量值特征显示出,其K值高滩为高值,低潮滩次之,中潮滩为低。亚近开敞海岸泥质潮坪沉积剖面磁组构测量结果;K值是区分潮坪沉积动力活动带的高分辨率标志;P、L、F、q是分析潮坪沉积结构的分辨率标志;q是分析潮  相似文献   

16.
江苏沿海滩涂围垦现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江苏沿海滩涂土地资源丰富,围垦活动较为频繁,了解围垦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江苏沿海围垦资料的统计,分析了建国后江苏沿海滩涂围垦的特点、目的和差异,并将之分为4个阶段;讨论了江苏沿海滩涂围垦的地区分布是以盐城为中心的不平衡状况,分析了围垦对江苏沿海自然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影响;预测了江苏沿海滩涂围垦的发展方向,提出条子泥等地区是江苏沿海滩涂未来围垦的潜力地区。  相似文献   

17.
1Introduction Asanimportantcomponentofthecoastalsys tem,tidalflatsareformedbytidalactionunderthe conditionofabundantfine grainedsedimentsupply;theybecomeafocusofthestudyonland oceaninter actioninthecoastalzonebecausetheseareasare subjectedtointensehumana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