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夏季降水观测中的动力损失及其修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大庆  康尔泗  张寅生  姜彤 《气象》1989,15(1):22-27
本文论述雨量计观测降水中动力损失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通过不同雨量计观测降水对比实验资料的分析,评价了不同降水形态下各种防风圈的防风作用;揭示雨量计捕捉降水率与降水时段平均风速的关系,建立修正方案,确定真实降水量,修正乌鲁木齐河源夏季降水观测中的动力损失量。  相似文献   

2.
李茂功 《山东气象》1999,19(3):55-55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明确定义:降水量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为了严格按照降水量定义的规定,国外部分国家把标准雨量器口缘的高度定为0cm(坑式雨量器口缘与观测场地面同高)。50年代以来,我国台站常规雨量器的高度一直是70cm,为了获取与标准雨量器所测得记录的差值,在中国气科院大气所指导下,我站从1992年下半年开始进行了70cm和0cm高度降水量记录的对比观测,现将1993~1998年各月观测结果进行分析。1 结果分析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3.
我国气象台站现使用的雨量器,是安装在离地面70cm高处的,因受风力和降水产生的反弹力(溅出)影响,所录降水量与大自然实际降至地面的水量存在误差。为了寻找更准确的测量方法,中国气科院发明了坑式雨量器。增城市气象局,于1991年开始了坑式雨量器的测量试验。试验主要手段是进行降水的对比观测。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l试验用仪器和观测方法1.l仪器(1)坑式雨量器一个。该雨量器由雨量器、防溅网、地坑和排水管道组成。其安装规定是:防溅网水平安装在地坑口之上,上沿面与周围地表面齐平;雨量器水平置于坑内,器口与防溅网上沿面…  相似文献   

4.
高留喜  张飒 《山东气象》1998,18(3):42-44
1天气概述1998年夏季(6—8月)我省的天气气候特点是:气温接近常年;降水偏多且降水时段相对集中。汛期7月1日开始。全省季平均气温为254℃,比常年偏高02℃。全省季平均降水量为5039mm,比常年偏多576mm(偏多129%)。但降水时...  相似文献   

5.
祁连山林区大气降水特征与森林对降水的截留作用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通过对连山寺大隆林区定位站1975-2000年的降水特征与森林对降水的再分配分析,建立了祁连山大隆林区降水与温度,降水与湿度,林冠截留的关系式。该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33.5mm,年变幅在326.4-539.7mm;降水量最大出现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5.70%;海拔高度每升高100m,年了量平均递增4.55%,林区温度和湿度均与降水有较好的拟合关系。青海云杉林与祁连圆柏林林冠对大气降水的平均截留率分别为37.5%,31.7%,灌木林的截留率平均高达66.5%。青海云杉林林冠层平均截留率随着降雨量的增大逐渐减小,当降雨量为18.67mm时,林冠截留量达到最大,为14.72mm;青海云杉树干径流量占降水量的0.51%,当降雨量超过12.0mm时,才开始产生树干径流。青海云杉林枯枝落叶层对降雨的截留量随降雨量级增加而增大,截留率则随降雨量减小而增大,枯枝落叶层所具有的截留降雨和调蓄降雨作用使祁连山林区基本不发生地表径流。分析结果表明,祁连山林区对水源涵养和水流出山的时间调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开展不同高度、不同条件、不同器口面积的雨量器承接降水量对比观测试验,力求找出各不同雨量器承接降水量的偏差及其变化规律;验证了标准雨量器(口径20cm,器口距地面高度0.7m)承接的降水量比实际降水量偏小。建议:在0.7m雨量器上安装防风圈,继续开展降水量对比试验,以便取得更加准确、接近实际的降水量资料。  相似文献   

7.
中国降水测量误差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20世纪 ,国际上许多国家对降水测量进行了对比试验工作 ,以研究降水测量中的误差大小与分布。由于各个国家降水测量仪器的型式、尺寸以及安装高度不同 ,试验对比的降水测量误差的大小也就不同。为了弄清中国降水测量误差的大小 ,中国气象局选择了 30个基准基本站 ,建立标准雨量站网进行试验对比。本文介绍了中国标准雨量站网的设置以及对比资料的获取情况 ,对比分析了中国降水测量的随机误差、沾湿与蒸发误差、风场变形误差。经 30个标准雨量站 7a 2 90 0 0多次的 1台坑式雨量器、2台台站雨量器的对比观测 ,给出了中国降水量测量误差的大小、降水测量中的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的分布情况。经分析 ,对于收集口口径为 2 0cm ,安装高度为 70cm的台站普通雨量器 ,每次测量随机误差累计平均值为 0 .0mm ,沾湿误差为 0 .2mm ,蒸发误差为 0 .0mm ,降雨风场变形误差为 0 .19mm ,降雪为 0 .32mm。降雨测量的平均相对误差约为 4 .34%~ 15 .2 8% ,降雪测量的平均相对误差约为 6 .17%~ 39.99%。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1—2020年降水量数据分析黑龙江省多降水期和少降水期的转折年及不同时期降水差异,得出结论:(1)1961年以来,黑龙江省年降水量经历多—少—多—少—多的演变,1966年以前降水量偏多,1967—1982年偏少,1983—1998年偏多,1999—2011年偏少,2012—2020年偏多。(2)黑龙江省多年平均降水量526.2mm,中部山区偏多,西南部和西北部偏少。多降水期(PM)平均降水量596.6mm,相对基准气候期降水偏多13.4%,偏多区主要在46—48°N之间;少降水期(PL)平均降水量485.8mm,相对基准气候期降水偏少7.7%,主要是西部和中南部偏少。(3)PM1时期黑龙江降水量554.6mm,相对基准气候期偏多5.4%;PM2时期降水量638.6mm,偏多21.4%;PM1时期降水主要多在西南部,PM2时期降水主要多在东北部;PM1时期,冬季和春季降水量却表现出偏少,冬季全省偏少15.3%,春季偏少8.6%;5月中下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上旬的日降水量PM2时期较PM1时期偏多,7月中旬降水量较PM1时期少。  相似文献   

9.
辽宁夏季积云降水发生频率及人工影响潜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辽宁14个台站的常规地面观测记录,统计分析了6~8月各类积云的发生频率及其降水特征,结合沈阳站的探空资料,分析了各类积云的降水能力和人工影响潜力。结果表明:①辽宁夏季积云出现概率很大,每站年均41.5d,占夏季总云日的50%以上;②平均每年每站有11d以上的积云降水,为夏季总降水日数的36.9%;③各地区平均积云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33.5%,其中积云暴雨量占总暴雨雨量的43.1%;④有层状云伴随出现的积云、积雨云出现的概率较大,但多数情况降水效率不很高,具有较多的人工增雨作业机会和潜力,可以作为人工催化的主要作业对象。  相似文献   

10.
2003年汛期全省降水偏多,与常年同期比较,10个县气象站夏季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最大值。气温起伏较大,局地冰雹灾害严重。6月上中旬和7月下旬出现高温少雨时段,但与常年同期相比,6—8月平均气温正常偏低。9月全省气温偏高,降水大部地区显著偏多。8月下旬至9月  相似文献   

11.
1995年盛夏7月辽宁省降水特征是主讯期来得比较猛,降水集中、强度大。强降水过程主要出现在7月下旬后期,全省月降水距平百分率较常年偏多5.7成,仅次于1963、1964、1975、1985年。特别是辽河流域较常年偏多5~10成。由于降水时段集中、强度大,造成辽宁省特别是辽河流域发生了建国以来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辽河流域有多站出现了1951年以来的月降水量极值,为近40年所罕见。  相似文献   

12.
我国旬降水年变化特征的区域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全国多年平均旬降水资料,通过旋转EOF分解,将全国各地旬降水的年变化特征划分为6大类别,在地理分布上归属为8个区域,各区域的降水除了夏季多,冬季少的共同特征外,还有其地域性特点。各区域特征时段降水量间的显著统计相关有一定的中期天气预报意义。各区域特征时段降水量和年降水量近44a来有不同的趋势变化,部分区域可用特征时段的降水变化特征表示年降水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武江林 《贵州气象》1995,19(3):47-48
本文应用1951~1992年钢仁地区11站夏季(6~8月)平均降水总量和同期出现的厄尔尼诺事件资料,分析了铜仁地区夏季降水量与厄尔尼诺事件的相关关系。其结果表明:厄尼诺事件的发生,对银仁地区夏季降水有影响,在厄尔尼诺年的当年铜仁地区6~8月降水量偏少,厄尔尼偌年次年铜仁地区6~8月降水量偏多。其统计显著性水平达90%。  相似文献   

14.
中国降水极值变化趋势检测   总被引:215,自引:9,他引:206  
翟盘茂  任福民  张强 《气象学报》1999,57(2):208-216
利用中国296个分布均匀的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中国过去45a中降水量、降水频率、降水强度等方面的极值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总体上讲,中国年降水量、1日和3日最大降水量以及不同级别的强降水总量没有发现明显的极端化倾向,但伴随着降水日数极端偏多的区域范围越来越小的变化趋势,平均降水强度极端偏高的区域范围表现为扩大的趋势。中国降水极值变化还反映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在中国东部,平均降水强度极值出现的范围趋于扩大。如华北地区在年降水量明显趋于减少的同时,年降水量极端偏多的范围减少,1日和3日最大降水量、日降水≥50mm和100mm的暴雨日数极端偏多的情况也趋于减少,而平均降水强度极值显著增加。在年降水明显趋于增多的西北西部地区,降水日数的极值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年降水量、1日和3日最大降水量以及日降水≥10mm的降水总量极端偏多的区域范围均反映出趋于增加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降水测量对比试验及其主要结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芝花  李伟  雷勇  熊安元  涂满红  王柏林 《气象》2007,33(10):96-101
为了实现国内固态降水测量的自动化,同时了解我国降水测量与国际标准仪器DIFR间降水测量的差异,2006年中国气象局在大西沟、长春、通河气象站进行了为期近1年的降水测量对比试验。分别针对固态和液态降水分析了我国台站长期使用的普通雨量器的捕捉率大小及其与风速的简要关系、不同安装方式的雨量器间的防风效果。根据降水捕捉率及观测过程中的实际状况,对参加对比试验的7种自动化雨量计进行了性能分析,为业务上完全实现降水自动化观测而提供依据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称重与人工观测降水量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更好地使用降水观测数据,对引起称重观测和人工观测的差异原因进行分析,选取北京市15个国家级地面观测站2012年11月—2014年1月称重式降水传感器与人工观测降水量业务资料,探讨称重观测与人工观测累积降水量的差异,并细化为对固态降水和液态降水两种降水类型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称重观测与人工观测日降水量相关系数为0.9990, 88.0%的对比次数中, 两者日降水量差值满足业务要求;在出现固态降水时,称重观测较人工观测降水量偏大,在出现液态降水时,称重观测较人工观测降水量偏小;两者在日降水量等级判断差异较小,小量降水时称重观测的能力较优;防风圈可显著提高称重观测固态降水的捕捉率,而称重观测内筒蒸发对夏季降水测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彭莉莉  邓剑波  谢傲 《湖北气象》2020,39(2):201-206
利用南岳山南坡不同海拔高度上的3个气象观测站2015年9月1日-2018年8月31日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南岳山降水日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从山底到山顶总降水量逐渐增加,存在3个降水峰值时段,分别在清晨、午后和傍晚,清晨雨量峰值主要由该时段降水频次较高所致,午后与傍晚雨量峰值主要与该时段降水强度较大有关,山顶高山站与山底站降水量差异主要体现在午后与傍晚时段;小时最大降水量主要出现在午后至傍晚,山底站短时强降水出现时段较分散,山腰和山顶高山站短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午后至傍晚时段;持续时间小于等于6 h的短持续降水频次多于持续时间大于6 h长持续降水频次,其主要出现在午后至傍晚,长持续降水过程多出现在凌晨至中午,其对总降水量的贡献大于短持续降水。  相似文献   

18.
利用贵阳基准站2004—2020年17 a的自动翻斗雨量器、人工雨量筒、虹吸雨量计降水量资料,对3种观测方式的年、月、日降水量偏差程度及自动与虹吸自记观测小时降水量差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动比人工、虹吸自记观测降水量偏大,偏差集中在±5%以内,人工与虹吸自记观测降水量偏差最小。日降水量≤10 mm的天数占总降水日数的75.2%,其中自动与人工雨量观测偏差超常的天数占6.8%;剩余日降水量>10 mm的天数中自动与人工雨量观测偏差超常的天数占26.6%。自动与虹吸自记观测小时降水量偏差超常时的差值绝对值与小时降水量呈高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东营市气象局激光雨滴谱仪于2012年投入应用,为评估分析其探测降水量的准确性,选取东营国家级气象观测站2012—2017年间46个月的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与激光雨滴谱仪观测资料,共计245个过程降水量、1 302个小时降水量数据,按不同降水量级对两种仪器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过程降水小雨量级,激光雨滴谱仪较自动站平均偏多0.38 mm,降水量越大,差值越大;中雨量级两者差值较小,雨滴谱仪较自动站仅偏多0.24 mm;大雨量级,雨滴谱仪较自动站降水量明显偏少约2.8 mm;暴雨时雨滴谱仪较自动站常偏多。2)小时降水Rh<2.5 mm时,雨滴谱仪较自动站偏多约0.1 mm;2.5 mm≤Rh≤4.9 mm时,激光雨滴谱仪与自动站降水量平均差值为0.0 mm;5.0 mm≤Rh≤16.0 mm时,雨滴谱仪较自动站常明显偏少,偏少值约0.9 mm;16.0 mm<Rh≤20.0 mm时,两者降水量较接近;Rh>20.0 mm时,雨滴谱仪较自动站可能出现极端偏多、偏少或两者相近情况。3)降雪时雨滴谱仪降雪量常明显偏多。4)雨滴谱仪和自动站过程累积降水量趋势较一致,且雨滴谱仪分钟降水量能较早反映出降水量峰值及降水强度的变化。通过分析可见,雨滴谱仪雨量数据有较好的可靠性,可在辅助降水现象观测与订正、人工影响天气效果评估和短临预报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馆藏新书     
杨玉霞 《气象》2004,30(2):57-57
从理论上讲雨量器与虹吸式雨量计测得降水量应该比较接近,但在实际降水观测中,经常出现测得降水量不一致,有时差值也比较大,严重影响降水观测的准确性。通过对本站历史降水资料的分析,找出影响准确性的因素,提高观测质量和仪器的使用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