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运用RAPD技术对笛鲷属3种鱼的群体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RAPD技术,从9个系列180种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6种,对笛鲷属的画眉笛鲷(Lutja-nus vitta)、金焰笛鲷(Lutjanus fulviflamma)_,金带笛鲷(Lutjanus vaigiensis)进行种群内及种群间遗传学分析,并利用UPGMA确定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三种鱼的种内遗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画眉笛鲷0.1949,金带笛鲷0.1107,金焰笛鲷0.1673;三者的多态位点比例(P)分别为69.4%、47.8%和59.0%;金带笛鲷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且金带笛鲷与金焰笛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三种鱼共检出10个可作为种的特异性鉴定的条带,可用于种质鉴定。  相似文献   

2.
根据体侧纵带颜色差异,暂将画眉笛鲷(Lutjanus vitta)分为黄带画眉笛鲷和褐带画眉笛鲷,应用RAPD技术,选用22个引物对黄带画眉笛鲷与褐带画眉笛鲷进行遗传多样性及分子标记研究。结果表明,黄带画眉笛鲷与褐带画眉笛鲷的遗传距离为0.832 9,其多态位点比例(P)分别为66.99%和85.28%,遗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161 7和0.289 3,种内遗传距离(D)分别为0.243 5和0.431 9,表明褐带画眉笛鲷的遗传多样性比黄带画眉笛鲷丰富。共得到OPP14-629bp和OPP14-674bp等11个特异性分子标记,可用于两种笛鲷的鉴定。  相似文献   

3.
紫红笛鲷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APD技术分析了湛江近海紫红笛鲷(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 Forskal)的遗传多样性。从1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了14个引物。14个引物共检测到173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比例(P)为68.79%,遗传距离(D)为0.2228,遗传多样性指数(日)为0.1904。结果表明,目前湛江近海的紫红笛鲷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仍然维持在良好水平,捕捞尚未对其造成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摘要: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从20对西大西洋笛鲷(Lutjanus campechamus)的微卫星引物中筛选适用于红鳍笛鲷(L.erythopterus)、勒氏笛鲷(L.russellii)、紫红笛鲷(L.argentimaculatus)和约氏笛鲷(L.johnii)基因组分析的微卫星引物,分析4种笛鲷的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生。经反应条件的优化,从20对引物中筛选出17对可稳定扩增出特异片段的引物。通过测序证实扩增产物含微卫星位点后,以该17对引物对4个种的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其中16对可在约氏笛鲷、勒氏笛鲷、紫红笛鲷基因组中扩增出重复性好的特异性条带,分别有65%、65%、60%呈现出种内多态:15对可在红鳍笛鲷中扩增出重复性好的特异性条带,并且全部呈现出种内多态。四种笛鲷中,红鳍笛鲷的多态性最高,高度多态基因座占检测座位的66.67%;勒氏笛鲷的多态性最低,低度多态基因座占43.75%。获得3个种间特异性分子标记。用风和DA两种方法计算4种笛鲷的遗传距离,构建了系统发生树。  相似文献   

5.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从20对西大西洋笛鲷(Lutjanus campechanus)的微卫星引物中筛选适用于红鳍笛鲷(L.erythopterus)、勒氏笛鲷(L.russellii)、紫红笛鲷(L.argentimaculatus)和约氏笛鲷(L.johnii)基因组分析的微卫星引物,分析4种笛鲷的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生。经反应条件的优化,从20对引物中筛选出17对可稳定扩增出特异片段的引物。通过测序证实扩增产物含微卫星位点后,以该17对引物对4个种的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其中16对可在约氏笛鲷、勒氏笛鲷、紫红笛鲷基因组中扩增出重复性好的特异性条带,分别有65%、65%、60%呈现出种内多态;15对可在红鳍笛鲷中扩增出重复性好的特异性条带,并且全部呈现出种内多态。四种笛鲷中,红鳍笛鲷的多态性最高,高度多态基因座占检测座位的66.67%;勒氏笛鲷的多态性最低,低度多态基因座占43.75%。获得3个种间特异性分子标记。用DS和DA两种方法计算4种笛鲷的遗传距离,构建了系统发生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矢耳石地标法在笛鲷种内及种间中的判别作用。【方法】利用2017年购自广西北海、海南文昌、广东阳江的87尾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ropterus)和76尾紫红笛鲷(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成鱼的矢耳石样本,基于地标点法分析耳石的形态差异,运用判别分析检验耳石形态差异在2种笛鲷的种间和同种不同群体间的判别功效。【结果】位于听沟前中部交叉点的两个地标点10、11贡献较大,解释了耳石形态变异的64.88%~65.85%,表明两种笛鲷耳石形态的种间差异和种内群体差异主要集中于听沟前中部。基于耳石形态的地标点方法对2种笛鲷的种间判别成功率为97.4%和100.0%;红鳍笛鲷和紫红笛鲷的种内不同群体判别成功率分别为85.7%、83.3%、80.0%和94.1%、78.1%、81.5%。【结论】矢耳石地标点法可作为2种笛鲷种间和种内判别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7.
RAPD技术是由 Williams[1]和 Welsh[2 ]领导的两个科研小组于 1 990年几乎同时独立创立的一种 DNA多态性分析技术 ,它的原理是利用一系列随机排列的寡核苷酸单链引物 ,以研究对象的基因组 DNA为模板进行 PCR扩增 ,通过扩增产物 DNA片段的多态性来检测基因组 DNA的多态性。该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种质鉴定、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及系统分类研究 [3~ 6]。但对海水鱼类RAPD研究报道较少。红鳍笛鲷 (L utjanus erythopterus Bloch)、紫红笛鲷 (L utjanus argentimaculatus Forskal)和勒氏笛鲷 (L utjanus russelli Bleeker)具有…  相似文献   

8.
采用RAPD技术分析了湛江近海紫红笛鲷 (LutjanusargentimaculatusForsk l)的遗传多样性。从 12 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了 14个引物。 14个引物共检测到 173个位点 ,其中多态位点比例 (P)为 6 8.79%,遗传距离 (D)为 0 .2 2 2 8,遗传多样性指数 (H)为 0 .190 4。结果表明 ,目前湛江近海的紫红笛鲷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仍然维持在良好水平 ,捕捞尚未对其造成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应用已知的标签序列通过RACE-PCR和RT-PCR方法成功克隆红笛鲷(Lutjanus sanguineus)α-珠蛋白和β-珠蛋白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α-珠蛋白和β-珠蛋白基因的cDNA全长分别为560和563 bp,开放阅读框分别为429和444 bp,各编码143和148个氨基酸,理论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5690和16400,理论等电点为7.79和6.61。氨基酸序列BLAST结果表明,红笛鲷α-珠蛋白基因和β-珠蛋白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鱼类的相似性分别在59%~79%和55%~80%之间。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构建的α-珠蛋白基因和β-珠蛋白基因的系统发育树表明,红笛鲷与真鲷(Pagrus major)、金头鲷(Sparus aurata)和鰤(Seriola quinqueradiata)等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0.
在水温26±2℃、盐度28条件下,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F)按5 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和口灌红笛鲷(Lutjanus sanguineus),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恩诺沙星在红笛鲷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结果显示:注射和口灌后红笛鲷血浆的药时数据均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血药达峰时间(tp)分别为0.75和1.5 h,血药质量浓度峰值(cmax)分别为5.22和3.94μg/m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36.98和17.24 mg/(L.h),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13.28和9.18 h;恩诺沙星在组织中分布较广,注射和灌服给药肌肉、肝脏和肾脏的cmax分别为3.53和3.40μg/g、4.08和3.98μg/g、11.23和5.40μg/g,tp分别为1.5和2.0 h、1.0和2.0 h、0.75和1.5 h,AUC分别33.17和23.12 mg/(L.h)、39.36和18.20 mg/(L.h)、98.97和56.69 mg/(L.h);EF在红笛鲷体内消除速度较慢,注射和灌服给药肌肉、肝脏和肾脏的t1/2β分别为22.08和83.32 h、41.52和94.47 h、20.94和21.81 h。表明恩诺沙星注射给药在红笛鲷体内的吸收和消除均快于口灌给药。  相似文献   

11.
以红笛鲷Lutjanus sanguineus弧菌病的主要病原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为抗原制备兔抗血清,以辣根过氧化酶标记的羊抗兔血清为酶标二抗,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技术。通过棋盘滴定法测定,得出溶藻弧菌菌悬液的最佳工作浓度为5×108mL-1,兔抗溶藻弧菌血清的最佳稀释度为1∶16000,酶标羊抗兔抗体的最佳稀释度为1∶2000。应用本实验建立的间接双抗体夹心法对红笛鲷进行现场检测,患病红笛鲷特异性抗体的检出率为70%,外观健康红笛鲷的检出率为20%。结果表明,本实验所建立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法可以用于红笛鲷弧菌病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而且可以检测出隐性感染状态下的红笛鲷。  相似文献   

12.
以三亚外海的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ropterus)自然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磁珠富集法开发19个适用于红鳍笛鲷的微卫星DNA标记,其中16个为多态性标记,等位基因数为2~11,期望杂合度为0.242~0.896,观测杂合度为0.156~1.000,Ler 14、Ler 29、Ler 49等3个位点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P<0.0031),Ler9-Ler18、Ler12-Ler19、Ler46-Ler47、Ler46-Ler49、Ler18-Ler50、Ler14-Ler51等6对位点间检测到明显的连锁(P<0.05),Ler29、Ler13、Ler49、Ler19、Ler24、Ler25、Ler14、Ler51、Ler18、Ler9等10个位点属于高度多态位点[多态信息含量(PIC)>0.5],Ler47、Ler12、Ler15、Ler46等4个为中度多态位点(0.25>PIC>0.5)。  相似文献   

13.
RAPD分析中最适样本量和位点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25个引物,对40个样本扩增,研究了勒氏笛鲷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中的最适样本量和位点数。结果显示:在样本量达到20且位点数达到70个以上时,遗传距离趋于一个稳定的数值,即在RAPD分析中,样本数应达到20且位点数应达到70才能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胸鳍覆盖处的体表鳞片为研究勒笛绸年龄的鉴定材料,判断年轮的依据是以环片切割现象为主,结合环片排列的疏密现象。鳞径(R)与体长(L)的关系为L=19.8159+63.3696R。用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可表达体长、体重与年龄的关系为L=469.8[1-e-0.2425(t+0.3762)]、Wt=3366.6[1-e-0.242 5(t+0.376 2)]3,生长拐点tr=4.15a。作为渔业管理对策,勒氏笛鲷捕捞年龄应定在4龄以上,人工养殖年限以2~3龄最好。  相似文献   

15.
一种复方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红笛鲷网箱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黄芪、当归、甘草和山楂等粉碎后按一定比例配伍制成复方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后,按质量分数0.5%、1.0%、1.5%和2.0%添加到基础饲料中,连续投喂红笛鲷(体重234.95±19.26 g,体长24.76±1.42 cm)56 d,研究复合中草药制剂对红笛鲷生长、成活、免疫和抗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基础饲料中添加本复方中草药饲料添加剂能够显著促进红笛鲷的生长,增强其血清中的抗菌活力和溶菌酶活力,提高红笛鲷成活率及其对溶藻弧菌的免疫保护率,其中以添加1.5%(质量分数)和连续饲喂28 d效果为最佳(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