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梅梁湖和五里湖水-沉积物界面的物质交换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从人工湿地水生植物根系实际生长深度、微生物及酶的空间分布以及不同深度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效果比较出发,研究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净化空间,以种植香蒲Typhaangustifolia和灯心草Juncuseffusus的人工湿地为例,水生植物根系主要分布在湿地基质上层25cm区域;微生物的数量随深度增加而递减,且35cm层的数量远远的低于上层;5-10cm层的磷酸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活性亦大于20cm层;60cm深的人工湿地与20cm深的人工湿地对污水中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基本一致。可以推断,人工湿地在净化污水的过程中,其上层存在一个较佳的净化空间。  相似文献   

2.
香蒲、灯心草人工湿地的研究─Ⅲ.净化污水的机理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通过香蒲Typha angustifolia和灯心草Juncus effusus人工湿地微生物分布状况的调查,水生植物生长状况的观察,研究了介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三者净化污水的作者,探讨了人工湿地对污水中污染物质的去除机制。研究表明,人工湿地对污水的氮、磷的化学耗氧量的去除作用是介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综合作用的结果,粘性土壤和花岗石介质更利用于污水中磷的去除。  相似文献   

3.
香蒲、灯心草人工湿地的研究——Ⅰ.净化污水的效果   总被引:75,自引:5,他引:70  
本文研究了种植香蒲Typha angustifolia或灯心草Juncus effusus的人工湿地对城镇污水和人工不污染物的净化效果,调查了香蒲,灯心草不同季节的生长差异及高浓度污水冲击负荷对其生长的影响。香蒲,灯心草人工湿地净化城镇污水,出水水质总体上达到国家Ⅱ,Ⅲ类地面水标准,灯心草湿地对人工污水中凯氏氮,总磷,化学耗氧量地去除率维持在94%以上,氨氮的去除率为82.7%-99.7%;在正常  相似文献   

4.
人工湿地植物根区微生物与净化效果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2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具有净化效果显著、建设和运行费用低廉、管理简便等优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受环境影响较大,研究人工湿地在不同季节的净化功能对于充分发挥其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对不同季节的芦苇(Phragmite saus-tralis)、茭白(Zizania caduciflora)和香蒲(Typha latifolia)等湿地系统植物根区、无植物对照基质微生物分布状况以及净化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种植不同植物的湿地系统根区微生物数量不同,其湿地净化效果也不同;(2)季节变化显示湿地系统秋季的细菌总数量比夏季高;但对照系统夏季的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明显高于秋季;(3)湿地系统总磷(TP)的去除率夏季高于秋季;(4)相关性分析发现湿地植物根区的细菌总数与BOD5的去除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而根区微生物数量与TP、CODCr和凯氏氮(KN)的去除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具体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潜流湿地中微生物对三峡库区微污染水净化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明  黄磊  高旭  马晓霞  杜刚 《湖泊科学》2012,24(5):687-692
为了探讨潜流湿地对三峡库区微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在野外构建芦竹、菖蒲、空心菜和无植物(空白)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研究人工湿地系统中微生物基本菌群和功能菌群数量分布,探讨污染物去除与微生物菌群种类和数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实验湿地系统运行情况良好,植物湿地系统对各污染物指标的去除效果优于空白湿地系统;芦竹、菖蒲、空心菜和空白湿地系统的微生物数量均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少,其中,植物湿地系统的微生物数量高于空白系统;各湿地系统的微生物数量与水质指标去除率之间的相关性较强,在夏季,不同人工湿地系统的细菌总数与CODMn的去除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真菌、亚硝酸细菌总数与铵氮去除率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在冬季,不同人工湿地系统的反硝化细菌总数与总氮去除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人工湿地废水处理系统的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48,自引:3,他引:45  
成水平 《湖泊科学》1996,8(3):268-273
主要阐述了人工湿地废水处理系统中生物学基础的研究进展,至今,对作为湿地生产者的水生植物研究较多,水生植物除直接吸收利用废水中的营养物质,吸附和富集重金属外,还起输送氧气至根区,形成根区多种微环境和维护湿地水力传输的作用;而对作为湿地分解者的微生物的研究较少,湿地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是废水中有机物质降解的基础机制。  相似文献   

7.
人工湿地植物研究   总被引:203,自引:10,他引:193  
本文阐述了植物在人工湿地污水净化过程中作用及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研究人工湿地植物的一些设想,植物在人工湿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但直接摄取利用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吸收富集污水中的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而且输送氧气到根区,提供根区微生物生长、繁殖和降解对氧的需求;还能维持和加强人工湿地系统内的水力学传输,但目前人工湿地植物的应用还存在着枯死衰退、杂草丛生和根系扩展较浅等问题,影响人工湿地的净化功能,通过对人工湿地植物生理生态特性如气体代谢、光合作用、逆境生理和相生相克等研究,筛选出优良植物种类,创造适宜人工生,将有利于发育发挥湿地植物功能,提高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   总被引:66,自引:1,他引:65  
本文阐述了植物在人工湿地中的作用和选择人工湿地植物的一些原则,并分析了人工湿地在我国的应用前景.植物在人工湿地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去除污染物质,维持湿地环境,而且具有生态美学和经济价值;选择了人工湿地植物应考虑植物的适应性、耐污能力、净化能力、根系、经济和观赏价值以及物种间的合理搭配.最后指出,人工湿地技术在我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人工湿地对城市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及机理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赵建  朱伟  赵联芳 《湖泊科学》2007,19(1):32-38
针对采用人工湿地系统净化镇江市内污染较为严重的古运河河水中遇到的问题,采用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小试装置,研究人工湿地系统对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及净化机理.镇江古运河水质调查结果表明,河水中悬浮态污染物质含量较高,为劣V类水体;当水力负荷为750mm/d时,人工湿地系统对CODMn去除率约为50%-60%,TN去除率约为40%-50%,TP去除率约为30%-40%,能够将劣V类水处理为Ⅳ类水甚至Ⅲ类水,表明其对污染河水处理的有效性.研究人工湿地内部污染物浓度的沿程变化规律,可以发现河水中污染物质的去除主要发生在湿地下行池,尤其是表层30 cm处,而上行池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分析表明与可能与污染河水中的碳氮比有一定的关系.通过本次实验发现湿地表层对污染物的去除表现为滤料及植物根系的过滤、吸附、截留以及微生物的降解、植物吸收等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0.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具有国际意义的候鸟越冬地. 近年来,鄱阳湖水文情势异常使得候鸟越冬环境更加复杂. 本文以2020年鄱阳湖出现夏季极端水位为背景,基于2019和2020年鄱阳湖越冬水鸟同步调查数据,探讨了夏季极端水位对越冬水鸟丰富度和空间分布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夏季极端水位条件下鄱阳湖越冬水鸟的总数量、群落结构和优势物种组成相对稳定,水鸟数量由597307只下降至572358只,主要是鸭科、鸥科、鹳科、鸬鹚科和鹮科鸟类数量明显下降;食块茎、食种子和食鱼集团水鸟数量均有所下降. 水鸟的整体空间分布格局变化不大,主要栖息地仍为鄱阳湖保护区和上饶湿地的碟形湖及人控湖汊,越冬水鸟向人工湿地扩散加剧. 2019年在人工湿地主要记录到灰鹤926只、白鹤3只;2020年则记录到白鹤2215只、灰鹤7294只、白头鹤88只、白枕鹤378只、豆雁550只、鸿雁3100只、灰雁3200只和小天鹅1543只. 2020年冬季人工湿地中的越冬水鸟数量比2019年增加显著. 鄱阳湖夏季极端水位导致沉水植物群落崩溃,造成植食性水鸟在天然湿地中的越冬食物短缺,从而导致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出现明显变化,这也是鹤类和雁类水鸟前往人工湿地觅食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夏季洪水频发的背景下加强人工湿地管理,是当前解决越冬水鸟天然湿地食物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水生植物对湿地无机氮素去除效果的模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分别以芦苇、花叶水葱和苦草构建成小规模人工湿地模拟系统,开展不同类型水生植物湿地中无机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去除效果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分别以芦苇、花叶水葱和苦草构成的模拟湿地单元中,虽然氧化还原等环境条件呈现较大差异,但不同类型水生植物湿地单元的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去除率并没有显著差别,这与以往关于不同类型水生植物对氮素去除贡献的认识有所不同;水生植物对模拟湿地体系中氮素的去除具有重要作用,在相对较低的氮负荷(NH4^+-N约为2.85mg/L,NO3^-N约为1.07mg/L,相当于一般城市污染河流)条件下,有水生植物湿地单元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10d去除率分别在39.32%和21.91%以上,而无水生植物的空白湿地单元对铵态氮和硝态氮的10d去除率分别只有34.68%和13.86%;在提高模拟湿地体系水体氮(NH4^+-N约为5.50mg/L,NO3^-N约为3.37mg/L,是一般城市污染程度的2倍)负荷条件下,有水生植物湿地单元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10d去除率分别大于或等于66.87%和78.92%以上,而无水生植物的空白湿地单元对铵态氮和硝态氮的10d去除率仅为40.62%和31.77%,为人工湿地对原污水或初沉池出水的处理提供了有力依据。试验结果还表明,水生植物能有效促进湿地的氮素转化过程,显著缩短无机氮素在湿地中的寄宿时间。  相似文献   

12.
针对人工湿地冬季净化能力不足以及不同湿地植物种植方式可能影响其净化效果的湿地构建问题,通过小试实验,研究了沙基法和浮床法种植水芹(Oenanthe javanica(Bl.)DC.)对冬季人工湿地净化富营养水体效果的影响.在整个冬季,4个实验周期中,处理期间总磷(TP)和总氮(TN)去除率表现出显著差异:对照组(CK)、沙基种植组和浮床种植组4个周期对TP的去除率平均值为20.17%±19.23%、59.60%±7.54%和45.44%±29.22%;对TN的去除率平均值依次为:29.83%±19.65%、64.89%±23.01%和60.50%±25.86%.与CK组相比,冬季种植水芹可显著提高湿地对TP和TN的去除率;与浮床种植方式相比,沙基种植方式的TP和TN去除率略有提高.而对于COD的去除率,沙基种植组周期间波动较大(-27.5%~52.92%),浮床种植组组周期间更为平稳(10.83%~40.42%),浮床种植组在全部4个周期的平均去除率(23.13%±14.41%)略高于沙基种植组(19.38%±35.38%).2种种植方式下,水芹均可安全适应冬季温带气候;与沙基种植法相比,浮床种植方式更有利于植物总生物量的增加,特别是根系生物量的增加;相对于浮床种植,传统的沙基种植法能使水芹根系在温带冬季大部分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活力和泌氧能力.因此,考虑到建设成本,在浅水区域可优选传统的沙基(或底泥)种植方式;在深水区域,使用浮床种植的方式,也能保证耐寒水生植物安全度过冬季和保持较高的净化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综合厂址及区域地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地震构造法、综合概率法和最大历史地震法分别计算了辽宁核电站温坨子厂址的极限安全地震动(SL2),计算结果分别是177cm/s2,175cm/s2和89cm/s2,取其中的最大值177cm/s2。为安全起见,建议将SL2取值200cm/s2。运行安全地震动(SL1)按50年0.1超越概率和SL2/2选取,采用两者的较大值,确定为100cm/s2。  相似文献   

14.
武汉东湖沉积物中轮虫休眠卵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里  周洁  黄祥飞 《湖泊科学》1996,8(1):51-60
报道了1992年8月 ̄1993年7月间武汉东湖营养类型不同的3个湖区沉积物中轮虫休眠的卵数量和分布。不论湖区营养类型如何,沉积物中的休眠卵数量均呈“V”形垂直分布,表层高,底层低,由表向底数量逐渐递减。在3个湖区中,休眠卵的数量随水体营养水平的增高而增加。营养水平最高的Ⅰ站其休眠卵数量年平均为1.32个/cm^3,营养水平较低的Ⅱ、Ⅲ站分别为0.74个/cm^3、0.71个/cm^3。休眠卵的数量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1964 ̄1998年期间全球震源数据库和IRIS的资料,对土耳其周边地区地震频度的纵向和横向变化进行了分析,利用不同的震级尺度校正以建立统一的震级目录。由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导出的参数深度分布揭示出,有关频度分布的α值和ь值与深度有关。地震报告中多数不知道震源深度(0cm、10cm、33cm),从而引起这些参数在纵向分布的变化很在。还观测到不论是参数α或是ь都不能单独作为度量所研究地区的区  相似文献   

16.
黎刚 《华南地震》2006,26(2):1-8
利用收集的地震深度数据,讨论了南海北部及周缘陆区不同地壳结构地震震源深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华南大陆、大陆架、大陆坡区壳内地震分布的下界深度在30km左右,平均深度华南大陆最浅、大陆架区次之,大陆坡区最深;(2)华南沿海大陆型地壳区地震集中分布于5~15km的"优势层"内;大陆架和大陆坡区地震的垂向分布也具有"优势层",但厚度明显增加;而在南海海盆区,地震深度分布范围较大,有相当数量的地震分布于地幔内;(3)地震震源深度的分布特征与岩石圈热-流变结构密切相关,地震主要分布于地壳(岩石圈)的脆性层内.由于南海北部由陆向海脆性层底界深度加深,导致了地震"优势层"厚度加厚.(4)地壳上层的流变结构可能对南海北部及周缘陆区地震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田翠翠  肖邦定 《湖泊科学》2016,28(4):835-842
铁作为地壳中丰度最高的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对湖泊沉积物的氧化还原作用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水生植物根系泌氧在根际形成微域的氧化圈,根际是氧化、还原同时发生的生物活跃区.以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为研究对象,利用微电极和荧光定量PCR探讨根系泌氧作用对沉积物中典型铁氧化菌(嘉利翁氏菌)和典型铁还原菌(地杆菌)的影响.结果表明,轮叶黑藻生长迅速,通过根系泌氧作用影响沉积物中铁的价态和形态,是根际铁循环的重要参数,并对根际微区微生物有一定的影响.根系泌氧使根际嘉利翁氏菌和地杆菌数量增加,进一步影响根际微生物铁循环.实验结果可为微生物对根际铁循环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滇池水生植被演替及其与水环境变化关系   总被引:30,自引:7,他引:23  
通过滇池水和植被和水体污染状况的全面高调查(1995-1997年),揭示了水生植被的演替动态与环境质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滇池现有水生植物22种,以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arPhiloxeroides)、龙须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和取草(Myriophyllum spicatum)等为优势种,其水生  相似文献   

19.
湖泊湿地的水质净化效应——以太湖三山湿地为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解湖泊湿地的水质净化效果,以太湖三山湿地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遥感、GIS技术、现场水质监测、实验室分析和模型模拟等方法,分析三山湿地对污染物的拦截净化效果,进而探讨湖泊湿地对水体氮、磷污染物的削减渠道及其贡献率.结果表明三山湿地对太湖水体和三山岛生活污水均有明显净化效果.2014年三山湿地的总氮(TN)、总磷(TP)输入通量分别为549.45和19.4 t,通过水草打捞/收割分别去除20.99和4.52 t,湿地水体内TN、TP变化量分别为528.46和14.88 t,这部分营养盐输出途径包括沉积到底泥、降解转化、水体交换等.湿地的TN、TP拦截能力分别为2723.56和102.48 kg/(hm2·a).水生植物收割打捞与底泥疏浚是提高湿地水质净化能力的有效措施.水动力模拟结果显示,三山湿地建成后使附近水域水体流向发生变化,流速减小,对湿地内水质产生多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黄晓龙  李松阳  李宽意 《湖泊科学》2022,34(6):2083-2094
植物根系在地球生物圈物质循环中起到关键性作用.陆生植物中目前基于根系具有对称性和自相似性假设建立的L系统已经做了较好研究,但在水生植物中相关的研究较少,更缺乏根系动态生长模型的构建.本文拟通过发展L系统来模拟水生植物从初生结构到次生结构,从简单根系到复合根系的动态生长过程.根系动态生长模型主要包含根系伸长规则和根系分支规则,并包含由主根与侧根的夹角θ和径向角γ确定初始根系生长方向.特别地,系统建立了2种代表性水生植物——世界上入侵严重的水生植物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和被研究较多的水生植物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根系动态生长模型.结果表明凤眼莲成熟根系总长度可达到2042.78 m,可能有利于其占据较多的空间和资源,使得凤眼莲在与本地植物的竞争中占有优势.穗状狐尾藻的总根系长度为73.08 m,由于穗状狐尾藻表现出最为典型的叉状分支构型,表明其对沉水生长环境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