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江中游港口腹地演变及港口-腹地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丹  高鹏 《地理科学》2016,36(12):1811-1821
运用场强模型计算2001年以来长江中游主要港口的场强值,分析长江中游港口腹地演变特征及趋势,参照钱纳里多国模型划分腹地经济的发展阶段,运用协调发展度和相对发展度模型对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腹地与其所属港口的协调关系进行评价,从而把长江中游港口-腹地隶属关系和协调关系纳入统一的研究框架。研究表明:2001年以来长江中游主要港口的场强在递增的同时区域异质性不断扩大。各港口腹地范围差异显著,但总体空间格局变化不显著,且港口腹地演变呈现扩大、缩小和趋于稳定3种态势。港口与腹地的综合协调关系整体处于港口发展滞后于腹地经济发展的磨合阶段,且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自然条件、交通运输等因素对各港口与腹地经济的协调关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港口腹地对特定区域内港口功能的合理定位和港口体系的构建意义重大,为明确山东沿海主要港口腹地的动态演化过程、特征及机制,在Huff模型基础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构建交通运输地理信息数据库,集成网络分析法与栅格分析法,设计港口腹地动态演化模拟的技术实现路线,据此考察了山东省沿海主要港口腹地格局的动态演化。结果表明:港口腹地结构上,青岛港与日照港腹地呈现典型的以交通干线为轴线的放射型结构,烟台港腹地呈现典型的圈层结构;港口腹地演化上,2000年以来,在区域内各港腹地交相扩张的相互作用下,山东省沿海主要港口腹地格局经历了"北上—南下"的动态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基于力学平衡模型的长三角港口物流发展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士琳  曹有挥  蒋自然  王佳韡 《地理科学》2017,37(11):1624-1631
基于港口物流协调发展理论分析框架,构建相应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协调性判别模型,对长三角13个港口物流发展协调性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长三角已形成较为明显的以上海港为核心,宁波-舟山港、苏州港和南京港为副中心,其余港口为重要补充的多层次港口物流规模等级结构;港口物流协调发展层次总体偏低,以低水平协调型为主,且港口物流发展协调度与综合发展度间存在紧密联系,呈现明显的“U”型曲线特征;港口物流协调发展偏离方向集中化特征不明显,制约不同港口物流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存在较大区别,同时就物流运营发展滞后型、城市支撑发展滞后型和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型港口分别提出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4.
环北部湾经济圈不仅是我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也是我国与东盟各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门户。该文以环北部湾港口群内湛江港、北海港、防城港、钦州港为研究对象,构建港口与腹地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和协调度评价模型,测度四港口与其所在城市的腹地经济耦合协调度,探索2000-2014年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发展变化,并对影响港口与腹地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四地市港口与其直接腹地经济耦合协调度存在一定差异,湛江明显优于广西北部湾三地市;整个研究期内,大部分时段四地市港口与腹地经济处于不协调或低协调发展阶段;港口规模和腹地经济规模对提升耦合协调度有积极影响,而港口基础设施、港口集疏运系统、腹地经济结构和腹地经济质量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港口腹地系统是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和空间结构重塑的重要力量,是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基于港口腹地演化理论及生态学理论,根据港口腹地发展新特征,从概念界定、演化模式、演化机理等方面提出了港口腹地“大树理论”,将其分为港腹树干生长、港腹树根生长、港腹树冠生长、港腹全树形生命空间结构生成4个时序阶段,对各阶段演化模式进行刻画和解析。其次,从港腹空间系统、经济系统、交通系统等角度对港腹全树形生命空间结构演化机理进行系统揭示。最后,以大连作为实证研究案例,验证港口腹地“大树理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海港空间效应的识别与测度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韩增林  郭建科 《地理学报》2014,69(2):243-254
在全球化和世界产业转移浪潮推动下,沿海港口已成为全球生产链条与地方网络链接的地理枢纽。与此同时,港口发展演化在推动港口自身运输体系及港口空间演化的同时,对腹地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首先,从经济地理学视角,提出海港空间效应的概念及其内涵,从港口势能、港—腹引力、作用通道三个方面阐述海港空间效应的动力结构和形成要素。其次,以海港空间效应的动力结构为理论依据,建立海港空间效应的测度模型。最后,以我国东部沿海港口为研究样本,运用海港空间效应测度模型,得到海港空间效应指数。以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外贸吞吐量为指标表征沿海港口对腹地的运输效应分布格局,以港口城市工业、对外贸易和金融指标表征沿海港口对腹地的非运输效应格局,对不同区域特点和差异进行比较分析,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结果表明,模型可较好地从宏观尺度识别不同港口及其腹地的港口经济空间效应,对于揭示港口的区位本质,比较不同区域的临港化倾向,刻画港口—腹地型城市地域系统的空间联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地理学会联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公布的24种人文地理学领域中的高质量中文期刊进行筛选,重点分析了1982―2022年的552篇港口地理研究相关论文,以揭示中国港口地理研究的发展脉络以及研究特征。结果发现:1)中国港口地理研究大致经历了初创阶段、探索阶段、快速发展阶段、视角转变阶段。2)腹地划分的研究侧重在经济腹地和港口腹地一体化发展。物理和物流腹地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3)港口的集中与分散度测量是港口体系研究的重点。多式联运的发展促使港口体系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学者倾向于从宏观的角度解释影响港口竞争的因素。4)港口网络的研究主要涉及拓扑空间布局、网络结构变化以及网络安全评估等内容。5)港城关系研究中,空间关系的考察集中在港城界面的发展,尤其是滨水区发展与规划。港城之间的经济关系相对复杂,学者尚未达成共识。6)中国港口地理研究具有服务国民经济应用的显著特征,港口布局和选址等内容是研究的重点。目前,中国对近些年西方强调的社会、制度、文化、供应链等内容关注较少。未来应重视极端天气与地缘政治的影响,深化港口内部码头以及企业的相关研究,推动AIS大数据的应用,加强相关理论的构造。  相似文献   

8.
辽宁沿海港口成长的影响因素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地状况是决定港口成长的关键,但腹地发展的哪些因素对港口成长的作用最大,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港口发展,这些问题的研究仍没有形成系统和普遍共识。另一方面,腹地存在不同的地域空间层次,港口发展的不同阶段与腹地联系的地域空间层次也不尽相同。该研究首先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测算了辽宁沿海6个城市、辽宁省以及东北三省3个空间层面的腹地与辽宁沿海港口成长的关联程度,得出沿海港口群与东三省的关联度最高。在此基础上,构建港口成长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脉冲响应分析探讨了9个因素对港口作用的动态变化过程,从而揭示不同因素对港口影响的内在动态作用过程。据此,将影响港口发展的因素概括为拉动型、有限促进型、波动型和滞后型4个类型。最后,探讨不同因素对港口成长作用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而提出辽宁沿海港口今后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以辽宁港口群内大连港与营口港为研究对象,选择2000—2010年港口与腹地经济协同度为切入点,测度两港的发展水平并分析未来发展态势。大连港、营口港与腹地经济协同度虽然略有差异,但总体上均呈现逐年提升的态势;两港与腹地经济高协同区域由沈大交通线向沿海地区转移;大连港与腹地经济中心沈阳市的协同度高于营口港;营口港与腹地经济协同度有提升态势,大连港、营口港与沈阳市的经济协同度相对于其他地级市出现逐年弱化现象。进一步探究双港驱动腹地经济协同发展的内部机制,发现在不同阶段自然条件与区位条件展开博弈;出现由市场需求和地方政府共同推动的主导港地位之争;港口与腹地经济的协同度受腹地中心城市的影响较大;外部环境及地方政策导向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演进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浙江省1981-2006年的环境与经济数据,运用三次环境库兹涅茨模型对工业"三废"排放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模拟,研究发现浙江省工业"三废"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完全符合典型的"倒U"型的库兹涅茨特征,而是呈N型波动或同步关系。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的EKC呈"U+倒U"型曲线组合得到的"倒N"型,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EKC呈"倒U+U"型曲线组合得到的N型,工业废气排放量的EKC与经济发展关系呈同步关系,目前这些曲线尚未达到转折点,仍处于上升期,表明浙江省目前还未进入工业化后期,仍处于由中期向后期转变的过程中,并据此提出了浙江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目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