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3 毫秒
1.
匡自革 《地球》2012,(4):161-165
地球永恒自转与圈转,在地球上观测宇宙,每时每刻都在改变视觉角度。如果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不管银河是不是在围绕太阳旋转,夜晚观测银河就会有明显移动。在冬季出现日环食,夏季出现日全食,也明显说明了地球没有围绕太阳旋转,月球也没有围绕地球旋转。如果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当地球旋转到相距太阳较近时期(夏季),月球也旋转到地球与太阳之间,同时地球、月球、太阳在一条直线上,只可能解释为日环食,如果解释为日全食,就会永远没有日环食出现。当地球旋转到相距太阳较远时期(冬季),月球也旋转到地球与太阳之间,同时地球、月球、太阳在一条直线上,也只能解释为日全食,如果解释为日环食,就会永远没有日全食出现。在现实当中,偏偏都是夏季出现日全食,冬季出现日环食,充分说明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月球围绕地球旋转的观点有错。地球在太阳一侧圈转,地球轨道圈在月球轨道圈之中,才是唯一客观存在的天体动态。  相似文献   

2.
发刊词     
地球科学包括地质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大地测量学,气象学,海洋学等等都是观测的自然科学,都是同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本身打交道的。必须根根观测地球上的自然现象来探讨其规律并研究规律的本质,为人类造福。我们从事于地球物理的研究工作,如果不精心观测,那就象无水之鱼,必然会一事无成的,以地震预报的研究来说,不到地震现场作观测,就会搞无米之炊,什么也突破不了,因为仅凭假定、推导,演算和室内模拟是无济于事的,肯定不了多少问题的。  相似文献   

3.
新西兰南阿尔卑斯山的大陆碰撞研究亨耶等1993年4月5—10日,在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召开了一次专题讨论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在新西兰南阿尔卑斯山开展一项地球物理科学研究计划。这是美国与新西兰科学家的合作研究项目。该专题讨论会由新西兰惠灵顿地质和原...  相似文献   

4.
授予菲利普.H.艾布尔森(Philip HaugeAbelson)的史密斯奖章是为纪念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科学,特别是地球物理学的两位科学家而设立的。艾布尔森对科学的贡献,包括他个人的研究工作,任《科学》杂志编辑期间的卓越的工作,以及他曾任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长等都是众人皆知的。但是人们可能还不太知道他在把《地球物理研究》(JGR)杂志创办成为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的主要杂志和世界主要的地球物理编年史中所起的作用。在50年代中期,随着国际地球物理年来临,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的成员可在诸如地震学会、美国气象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学会之类的一些组织的专刊或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学报等专业杂志上发表文章。这些学报试图起到多  相似文献   

5.
你或许会由地震想到建筑物倒塌造成的破坏或海啸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时间尺度内,虽然地震可能令人联想起灾难,但在地球的演化中,它们却是造山、造海的非凡的地质力。在许多方面,地震是自然的提示之一,提醒我们生活在地球薄薄的地壳之上,其内部仍在变冷。  相似文献   

6.
本文概述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的地球物理研究成果.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沿断面补做了多方法地球物理调查,对原有资料重新解释,综合新、老资料,给出了断面岩石层构造的地球物理解释模型.研究结果认为,青藏高原是一个拼合的增生大陆,是世界上一种新型的俯冲加逆冲叠覆的复杂类型造山带.  相似文献   

7.
正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它提供给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但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有些又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毫无节制地开发,不仅会破坏地球的生态平衡,还会让人类陷入资源枯竭的生存  相似文献   

8.
诗一首     
参加 管 东 北 地 区 地 震 工 作会 议有 感、山、山、一.一;,】2,人。9. 舀褥蛇河畔翠柳柔。—…地震战士会忻卅。青史斑斑震灾泪,今朝济济央雄谋。首都来兵析旱震,介休师生攀上游。但有红旗簸指路,愿将毕生战地球。诗一首@霞蔚~~  相似文献   

9.
地壳俯冲和大陆碰撞是板块构造理论的核心,而认识大陆碰撞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是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关键.根据俯冲地壳的性质,业已认识到不同类型的板块俯冲带.根据碰撞块体的性质及其衍生岩石的成分,已经认识到大陆碰撞形成了两种类型的造山带.弧陆碰撞造山带既含有古老地壳物质,也含有新生地壳物质,它们在碰撞后阶段的再造就能够产生不同地球化学成分的岩浆岩.而对于两个相对古老大陆之间的碰撞所形成的造山带来说,碰撞后岩浆作用只是俯冲带古老地壳的再造.碰撞造山带在岩石圈拉张作用下发生活化再造,不仅再造作用在构造体制上具有继承性,而且再造产物岩浆岩在地球化学成分上也具有继承性.因此,研究碰撞后体制下的造山带再造,认识大陆碰撞造山带深部物理化学差异、俯冲地壳性质与碰撞后岩浆岩之间的成因联系,建立碰撞后阶段大陆构造演化的基本规律,是构建大陆动力学体系、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本文基于龙门山断裂带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结果,以及高精度的地形数据、大地热流测量数据,建立了以龙门山断裂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有限元模型;以GPS观测数据、构造应力场和震源破裂过程研究结果为约束,研究了此次强烈地震的动力学背景.模拟实验结果显示:在考虑青藏高原物质向东挤压流动的同时,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地形差异和流变强度差异、断层摩擦强度差异和断层产状形式均对地震起始破裂的发生位置和断层错动形式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利用地球动力学的有限元软件模拟了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在龙门山断裂带上传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陈晓雯 《地球》2021,(1):32-35
地球内部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某种形式释放,比如灼热的岩浆会在强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侵入近地表或直接喷出,形成火山。这种“地球的焰火”是地球上最壮丽的自然景色之一。  相似文献   

12.
正对于板内造山带变形过程和构造演化的研究是当今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课题。横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天山,是目前全球最为活跃的板内造山带之一,这使其成为现今研究板内造山带变形过程的天然实验室。天山山体由多条东西走向的山脉组成,分割开了北部的哈萨克斯坦地块和准噶尔盆地以及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同时在山体内部还散布着多个大小不一的山间盆地(如:伊塞克盆地、伊犁盆地、尤鲁都斯盆地、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解释了三维重力正、反演的计算结果,提出龙门山重力梯度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壳幔斜坡或陡坎。并进一步指出该重力梯度带的范围、发震断裂的深浅关系、次级构造的存在及其复杂图象等一系列深部地震地质问题都有待于揭示和认识。地震地质和地球物理两个学科的密切配合有可能回答上述问题,找出强震在龙门山重力梯度带乃至整个南北地震活动带内的蕴育发生规律。这对地震预报和工程地震都是有意义的,也将丰富大地构造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4.
罗璐 《地球》2020,(4):36-41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生存发展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地球。然而地球究竟是怎样诞生的,又何以成为人类独一无二的家园?始终是人类面临的终极科学问题之一,也是人类关于自身发展与地球命运的哲学命题。  相似文献   

15.
东秦岭造山带的流变学及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分析,建立了东秦岭地学断面带地壳二维深度-强度剖面,揭示了该造山带的地壳结构和流变学分层性.脆性的上地壳南薄北厚;中、下地壳包括莫霍面呈现水平流变状态,南端蠕变特征更明显;上地幔流变强度较大其地壳类型是栾川以南为H型地壳,构成中、新生代造山带的核部,具有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的特征,栾川以北为C型地壳,中、新生代的大陆汇聚带.东秦岭地学断面带整体上看为C-H型地壳,反映了后造山期陆内造山的构造特征.地壳物质为长英质-石英闪长质壳内软层具有低速、高热、强网状反射和低强度蠕变的地球物理特征,是后造山期经过调整的水平流变层.  相似文献   

16.
岳尚华 《地球》2013,(11):104-107
最新资料表明,最早的人类出现作600多万年前,这似乎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但如果把它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年龄做比较,就会发现人类的幼小。地球已经拥有46亿年的发展历史,而地球上最早的生命也早在38亿年前就诞生了。  相似文献   

17.
正地震波以3种基本方式传播(图1):一是地球体内的体波(横波S和纵波P),传播路径呈弯曲状;二是表面波,呈圆环带状四面扩展开,在地球的对跖点汇聚之后,还会绕地球表面转几圈才衰减;三是地球自由震荡,造成地球出现环型扭转和极型涨缩的震荡。研究工作都涉及到几何手段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前言近代大地测量学上的数据,不论在数量上抑或在精度上的飞速进展封於理论上的严格要求越来越感到迫切了。在一百多年前司督克斯所发展的用来推算地球形状(或严格地说:大地水準面的形状)的经典理论使我们可以推算出以球面为参考面的地球形状。但是很明显,要将司督克斯理论应用於椭球形的地球是会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陆地壳与上地幔地震各向异性研究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壳与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在地球动力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科学意义,其研究有助于许多地质和地球物理基本问题的解释.中国大陆的各向异性研究,在地壳与上地幔两个尺度上都有许多重要进展,并在基本理论和岩石实验研究中取得进步.文章认为,各向异性研究揭示的科学问题将会是广泛的和深远的.  相似文献   

20.
<正>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的8.0级特大地震引起了国际地球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地震发生后,综合已有的地震地质、地球物理与形变测量资料,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刚性块体挤出"、"下地壳管道流"、"多单元组合"等多种模式解释汶川地震的力学成因。在构造应力场方面,许多学者从构造地质、地震活动、地应力测量等方面对龙门山断裂带的区域构造应力场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许多新的认识和资料,并大体上确立了人们对龙门山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