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两年,我国地震开始重新活跃起来,大家对地震预报问题更加关注.国家地震局局长安启元不久前向新闻界介绍了地震预报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问题.唐山地震以后,北京、沈阳、上海、成都、昆明、兰州相继建成了6大电信传输地震台网.仅北京台网就有40多个台站,覆盖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同时,还在全国一些多震区建立了12个区域无线遥测台网,基本覆盖了人口密集的地震区、带.另外,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9个数字化地震台站今年开始试运行.安启元说:从1966年邢台地震至今,我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从实际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2.
唐山地震10周年之际,人们不仅议起以往劫难,更加关注今后的命运,希望了解我国目前地震科研及预报达到了什么水平.记者请国家地震局局长安启元向本报发表谈话.安启元介绍,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解放以来,我国发生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315次,其中7级以上强烈地震46次,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失.对此,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早在1956年就把地震预报研究列入了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并从1966年邢台地震后开始了地震预报及研究.他说,唐山地震之前,我国曾较好地预报了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可是,却没能对唐山地震作出预报.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是没有从科学上认识地震孕育发生的规律,预报方法是经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的地震预报探索从邢台地震开始,已经走过50余年的漫长道路,经历了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唐山地震预报的失败及汶川地震预报的无奈,经验与教训很多。地震短期和临震预测预报究竟路在何方?梅世蓉先生在"新形势下地震预报战略问题的探讨"[1]一文中已做出回答。现将笔者初步学习的点滴体会汇总如下。由于本人水平所限,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1梅世蓉先生的最新地震短临预报理念梅先生在唐山地震后的30多年里,始终  相似文献   

4.
记者从国家地震局获悉:我国地震监测系统正在向现代化迈进,增添了一系列灵敏度高、监测效果好的仪器设备,使得地震监测能力有了提高.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山至地中海地震带的汇合地区,是个多地震的国家.1976年唐山地震的发生,更引起了国家对地震工作的重视.国家这些年曾拨出专款加强地震监测系统的现代化建设.现已建成的北京、上海、昆明、成都、兰州等六个电信传输地震台网,能够通过电子计算机,有效地把地震和有些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在台网中心迅速记录下来.天津、太原、滇西、呼和浩特等12  相似文献   

5.
地磁场短周期变化与b值异常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鸾声  林金狮 《地震研究》1990,13(2):181-188
本文对唐山7.8级、荷泽5.9级、隆尧5.8级三次地震前地磁短周期变化和b值异常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从孕震过程的角度初步探讨了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某种联系和规律,对于地震预报、综合分析和判断或许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国家地震局局长安启元昨天在北京举行的记者招待会指出,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为了防御、减轻地震灾害,我国的地震工作方针是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多路探索,加强地震预报和工程地震研究,推进地震科学技术现代化,不断提高监测预报水平,减轻地震灾害,发挥科学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他说,地震预报尚处于探索阶段,探索有多种手段和方法,根据实践经验,试  相似文献   

7.
国家地震局局长安启元今天在记者招待会上提出一项忠告:切勿轻信地震的谣言和误传,以致造成无谓的紧张.今年,天津、上海等地都出现过类似传言.安启元指出,个人根据单项观测手段进行“预报”,是引起地震谣传、误传的原因之一.由于地震孕育过程及相应的前兆表现很复杂,所以许多手段、方法在地震预报中虽然发挥一定作用,但试图依靠某单一手段解决地震预报问题是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8.
在成功预报的海城地震之后发生的唐山地震,为什么未能预报?这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地震一般发生在15公里左右的地壳中,人类目前还无法直接探测震源深处的情况;一个大地震在同一地区重复发生的周期在百年甚至千年以上,人们从事地震预报实践的机会很少;另外,地震预报是世界上的科学难题之一,甚至比癌症更难攻克.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开展了地震预报的探索和研究,已取得海城、松潘等大地震和南黄海地震安全预报的成功事例,预报水平处在世界前列.但是,预报尚处在探索、经验阶段,人们还没有认识和掌握地震孕育、发展、发生的规律,未能找到震前必然出现而无震情况下不出现的“必震前兆”,未能掌握不同震型、不同地区的地震前兆规律.因此,目前的预  相似文献   

9.
引言云南省地质构造运动复杂、剧烈,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是一个多地震的地区。从1957年昆明地震台建成开始,到1965年云南的地震工作有了很大发展,建立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开展了川滇建设地区地震烈度区划,并在此基础上酝酿筹划地震预报的研究工作。1970年通海强烈地震发生以后,全面展开了地震预报的实验  相似文献   

10.
鉴我国地震工作,特别是地震预报及其有关问题为社会广大公众所关心,为做好宣传工作,本文作为宣传提纲从4个方面阐述了有关问题的基本观点:1.减轻地震灾害的途径和新时期地震工作的方针。2.关于监测预报问题,包括20年来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的成就;地震预报具有广泛的社会经济影响;地震预报的现状和水平;为什么唐山地震未作出短临预报。3.关于工程地震问题,包括地震危险区的工程和城市建设必须重视抗震设防;工程地震工作是工程和城市抗震设防的科学依据;我国工程地震工作效益显著、水平先进。4.地震社会学和地震对策问题,包括地震社会学和地震对策的任务及内容;我国地震社会学及地震对策研究的主要进展。本文并指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是当今科学发展的趋势,地震社会学包括地震对策正是这两大科学领域之间的新兴的综合边缘学科。  相似文献   

11.
10年前的7月28日,一场7.8级强烈地震,突然在唐山发生了.顷刻之间,将这座拥有百余万人口、具有百年历史的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灾情之重,为世界地震史上所罕见.在唐山地震10周年之际,人们不禁会忆起那劫难的日子,思考那些与自己今后命运相关的问题;当初为什么能在1975年2月4日成功地预报了海城7.3级地震,而与海城相距仅350公里、发震时间仅相隔18个月的唐山地震却没能在临震前打个招呼?当今我国的地震预报水平究竟如何?从海城、唐山等大地震中得到哪些启迪?今后将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来推动地震预报工作和整个地震事业的迅速发展?下面,我想就这些人们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根据预测和分析,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上海近期会发生破坏性地震.”这是市地震局局长、副研究员王明球昨天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的.近来,关于地震的传说颇多.不少读者来电、来信询问上海地区的地震情况,记者向市地震局局长王明球、副局长叶世元和总工程师张奕麟等提出了这些问题.关于社会上流传外国电台广播上海要发生大地震的问题,市地震局总工程师、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总工程师张奕麟说,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制订的国际间地震预报准则,任何国家都无权跨国公开发布别国或别地区的地震预报消息.所谓外国电台广播上海要发生大地震纯属谣传.记者提出,不少群众反映,最近出现“老鼠搬家”等现象,对这些现象怎么看待.王明球、叫世元和张奕麟都认为,  相似文献   

13.
由梅世蓉、冯德益、张国民、朱岳清、高旭、张肇诚六位地震专家撰写的《中国地震预报概论》于今年6月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发行.它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地震预报理论基础及预测预报方法的专著,也是我国20多年来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科学总结.全书共分五篇,三十六章,约80万字,275幅图.第一篇 绪论,论述我国地震活动概况和地震预报研究概况.以邢台、海城、唐山、松潘大地震及80年代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进展为线索,介绍了中国地震预报的思路、途径、特色的形成历史与工作体制.  相似文献   

14.
地震预报由于尚处在探索阶段,1976年唐山大地震没有预报出来,地震发生后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唐山地震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地震谣言最为盛行.几乎举国上下,谈震色变,约有几亿人口采取不同方式避震.如在河北省滦县出现一起地震谣言,盛传“1980年要发生特大地震,唐山将由陆地变成大海”.又如1980年中美两国地震学家曾到云南省下关、河北省文安和霸县进行联合科学考察.不久,在群众中谣传美国人作了地震预报,要发生大地震,搞得这两个地区人心惶惶.1981年8月陕西省汉中地区暴雨成灾,又发现蛇过道、鼠搬家等一些动物反常现象,便出现要发生7至8级大地震的谣传.据不完全统计,自1980年1月至1982年2月,在两年多的时间里,  相似文献   

15.
7月的北京,天气炎热.敏感的人一想起唐山地震,就会不寒而栗.在新盖起的全国地震预报中心大楼,我们见到了国家地震局科技司副司长陈章立.从他那始终严肃的表情,我体察到折磨地震工作者整整10年的沉重心情.“20年来,我国地震监测从未中断,”陈章立告诉记者,“当时唐山地震没有预报,是人们对地震成因还不全知造成的.”1966年3月8日,邢台发生6.8级强烈地震.在余震未断,惨状令人目不忍睹的时候,周恩来总理三次视察灾区,提出地震工作要以预防为主.从那以后,国家从中国科学院、地质部、石油部、测绘局等单位抽出人力,组建了国家地震局,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回顾了唐山地震前华北地区开展地震预报等背景情况,重点结合漏报唐山地震原因的分析论及地震预报的复杂性,总结了值得引起今后重视的某些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7.
地震预报是当今世界地震学家潜心钻研的一大难题,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这是中国科协“三大”期间中国地震学会秘书长陈鑫连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宣称的.陈教授说,国际地震界评述中国在经济上属第三世界,在地震科研方面与美、苏、日并驾奇驱.他说,当今有些科学发达的国家对地震研究之所以不如中国,其主要原因是他们缺少丰富的观测资料和实践机会.而中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有3000多年丰富的历史资料,近代又积累了多次大地震的经验,使中国能够在这方面为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里根总统访华时曾提出在地震预报研究方面美国要与中国合作.陈鑫连教授是50年代留苏的大地测量学家,从事地震专业研究和领导工作20多年.邢台地震到唐山地震10年中9次大地震,他都经历过.他告诉记者,中国1975年预报海城大地震的准确性曾轰动中外.唐山突发性的地震则是属于科研上的难点.对地下的钻探,目前只能达到10余公里深处,再往深目前尚难达到.自从唐山地震后10年,中国又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一支1.6万人的地震科研队伍,其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西部地区地震预报对策和发展战略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加林 《高原地震》2002,14(3):9-11
根据多年来对我国地震预报水平现状和城市地震灾害特征研究,对我国西部震情长趋势判定及对我国西部特殊历史和现实地位的认识,提出我国西部地区地震预报对策和发展战略应采取“把握地震大形势,突出重点地区,以7级以上地震的预报为重点,狠抓包括短临预报在内的地震孕育各阶段的预报,为实现地震预报敢于创新争先”。  相似文献   

19.
就中国现阶段的地震预报水平而言,唐山1976年里氏7.8级地震能否预报出来呢?我们认为这是不太可能的.我们的看法是根据1976年被中国地震学家们成功地预报出来的其它两个大地震——龙陵和盐源地震的详细资料中分析得出的,何况除中国之外,还没有健全的地震预报程序.中国的十日简报为撰写本文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应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邀请,经国家科委批准,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地球物理所所长,国际地震及地球内部协会地震预报委员会秘书长埃维森(F.F.Evison)教授和夫人,于1980年5月19日至6月10日来我国访问,先后访问了北京、昆明、西安和上海等地。参观考察了白家疃、大灰厂,昆明和余山等专业地震台站,同时还访问了群测点,北京大学和上海虹桥人民公社,并游览了各地的名胜古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