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研究黑石山矿区矽卡岩型多金属矿成因,本文分析了矿区地质背景、矿床(体)特征,总结围岩蚀变特征,认为矿区是以铜铅锌为主的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矿体主要产于金水口岩群地层与岩体的接触带即矽卡岩中。黑石山铜多金属矿床经历了矽卡岩期、石英硫化物期、热液叠加交代期及表生成矿作用期,形成了多种围岩蚀变现象,矿床形成主要与地层、岩浆岩、构造关系密切,接触交代作用形成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2.
通江岭铜钨矿区内矿体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于花岗闪长斑岩与茅口组碳酸盐接触带附近,矿石矿物以黄铜矿、白钨矿为主。区内成矿岩浆岩为花岗闪长斑岩,其锆石U-Pb年龄为(143.31±2.70)Ma。通江岭矿区存在“上铜下钨铜”的矿化分带特征,矿区石炭系、奥陶系碳酸盐岩与花岗闪长斑岩接触带或五通面、奥陶—志留系所形成的硅钙界面,找钨潜能大。  相似文献   

3.
骆驼峰铜钼矿床是祁漫塔格成矿带新发现的斑岩型铜钼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缘,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古元古界金水口岩群片麻岩类;岩浆岩以印支期花岗闪长岩类为主,花岗闪长岩为区内主要含矿岩性;构造以北东向张性断裂为主,为区内主要的控矿构造。区内地表及外围矿体以热液脉型铜多金属矿为主,深部矿体以斑岩型钼矿为主,总体形成以含钼斑岩体为中心的斑岩型钼矿,外围为热液脉型铜多金属矿的岩浆热液成矿系列,从地表向深部总体具绿泥石化—钾化—硅化+绢英岩化的矿化蚀变分带特征,初步建立了“上铜下钼”的成矿模式,今后的找矿思路是加强对斑岩体时空分布、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对比的研究,进一步建立找矿模型,为祁漫塔格地区乃至东昆仑地区铜钼多金属矿床的找矿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4.
蒋斌斌  祝新友  黄行凯  邹滔  徐巧  刘孜 《地质学报》2020,94(10):2844-2855
内蒙古白音诺尔铅锌矿床是我国北方著名的超大型矽卡岩型铅锌矿。矿区出露的岩浆岩主要有花岗闪长岩、晶屑凝灰熔岩、石英斑岩、闪长玢岩、花岗岩。矿体呈脉状和囊状,产于中二叠统哲斯组大理岩中,受硅钙面及北东向断裂构造的控制。关于白音诺尔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存在燕山期成矿和印支期成矿两种不同的观点。本文通过厘定与矿体空间位置关系密切的岩浆岩的成岩年龄推测矿体的形成时代,坑道地质调查发现矿体切穿了区内晚侏罗世满克头鄂博组的火山岩后又被闪长玢岩切穿,因此可推测矿体的形成时代介于两种岩浆岩之间,通过锆石LA- ICP- MS U- Pb定年,获得了火山岩的年龄为149. 9±2. 5Ma,闪长玢岩的年龄为140. 3±2. 6Ma,由此限定成矿年龄在140. 3±2. 6~149. 9±2. 5Ma之间,属于晚侏罗- 早白垩世,与区域上锡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时代一致。在白音诺尔铅锌矿床中已有锡的显示并在其周边地区发现了锡矿体的存在,区域上锡多金属矿床的形成与晚侏罗- 早白垩世的高演化花岗岩关系密切,因此认为白音诺尔铅锌矿的成矿地质体可能为同期隐伏高演化花岗岩,暗示矿床深部仍存在巨大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5.
卡尔却卡地区是青海省重要的铁、铜、铅、锌、金多金属矿集区,具有特征明显的构造-岩浆岩带。在分析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及接触带等控矿因素与成矿的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找矿标志;根据区内的成矿特征,初步认为卡尔却卡多金属矿床为斑岩型矿床成矿系列,有斑岩型、夕卡岩型和蚀变岩型3种成因类型,形成斑岩-夕卡岩-热液成矿系统,成矿作用均与中-晚三叠世底侵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6.
姚家岭矿床控矿因素分析及找矿方向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家岭锌金多金属矿床是"十五"至"十一五"期间由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812地质队在安徽铜陵矿集区发现的一处特大型多金属矿床。该矿床形成于燕山晚期,产于姚家岭花岗闪长斑岩体内灰岩捕虏体群(带)中。矿体主要以脉状、似层状、透镜体状分布于捕虏体上下接触带及裂隙带。为受深断裂控制的中-低温热液型锌金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7.
桂花冲铜多金属矿床是铜陵矿集区沙滩角矿田近年来新发现的一处中型矿床。矿床有主矿体3个,呈北东及北东东走向,倾向北西,局部倾向南东,倾角25°~65°。矿体呈透镜状产出,其形态、产状受岩体的接触带构造及断裂破碎带所控制。该矿床是一个以矽卡岩型为主的矽卡岩-斑岩型复合型矿床,具有多期多阶段成矿特征。主要控矿因素是构造、岩浆岩,三叠系下统南陵湖组灰岩(大理岩)是良好的成矿围岩。  相似文献   

8.
日阿铜多金属矿是在1∶25万邦多、措麦幅区调中发现,铜多金属矿床的成因类型有接触交代和岩浆岩型2类,其形成与岩浆活动关系密切,空间分布严格受岩浆岩和断裂的控制。区域化探异常显示研究区是寻找铜、铅、锌多金属矿的有利部位,显示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9.
刘斌  马启波  张哲 《地质与资源》2000,9(3):149-154
延边东北部地区中生代陆相火山断陷盆地处于吉黑褶皱系延边优地槽褶皱带延边复向斜内;区内中生代以来不同方向的断裂发育,火山活动强烈,岩浆侵入频繁;与中生代火山-岩浆活动有成因联系的金、铜金金属矿床多处,矿化蚀变线索也较多,构成了著名的五凤-小西南岔近东西向火山-岩浆期后低温热液型金、铜多金属成矿带;区内中生代火山-岩浆岩的形成是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使大陆边缘拉张活动不断加剧,造成上地幔岩浆上侵的结果;并伴有成矿作用的发生,在岩浆岩体内外接触带的有利部位形成金、金铜或铜金多金属矿床;从远源至近源的成矿分带为Au-Ag→Au-Cu-Ag→Cu-Au-Pb-Zn→Cu(-Mo-Au);成矿作用表现出从低温至高温、从低硫到高硫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粤东新寮岽铜多金属矿区钻孔深部矿体铜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寮岽铜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粤东地区新发现的铜多金属矿床之一,矿区位于东南沿海锡、钨、铜等重要矿产发育地区,成矿地质条件非常好。本文通过对矿体中黄铜矿的铜同位素研究表明,其δ~(65)Cu值(-0.34‰~+1.37‰)与斑岩型矿床的δ~(65)Cu值基本一致,成矿物质Cu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成矿流体显示为中高温(250~420℃)岩浆热液特征,Cu的分馏与岩浆热液活动关系密切,矿体的形成与成矿流体出溶有关。铜同位素组成随深度增加有增高趋势,能形成规模矿体。同时,铜同位素可以直接指示热源的位置,在热液流体石英脉出现的区域,铜矿体δ~(65)Cu值都低于0,在热液接触带、特殊的赋矿围岩和构造作用部位铜同位素值较高,预示着主矿体的边缘或前锋,是最为明显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1.
论安徽铜陵地区侵入岩的岩石系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铜陵地区是我国长江中下游铜-铁-硫-金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育众多的铜、金、多金属矿床,同时燕山期岩浆岩广泛分布.区内金属矿床和岩浆岩一直是地质学家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2.
杨斌  赵磊  陈正乐  莫火华  鲁捷  谭友 《中国地质》2021,48(2):495-506
江西省兴国县见龙铜钨矿床位于南岭东西向构造-岩浆岩带东端与武夷山隆起带西侧之雩山坳陷带交汇部位,是赣南地区新近发现的铜(钨)多金属矿床。矿体产于佛子山岩体与震旦系浅变质岩的内、外接触带内,包括石英脉型矿化和云英岩型矿化。前人对本矿床鲜有研究,文章基于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分别采用LA-ICP-MS锆石U-Pb法和辉钼矿Re-Os等时线法对见龙铜钨矿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云英岩中的辉钼矿进行精确定年。获得花岗岩单颗粒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值为(154.2±1.7)Ma,云英岩型矿体的辉钼矿Re-Os等时线加权平均年龄为(155.9±1.2)Ma。研究表明成岩与成矿作用几乎同时发生,厘定矿床成岩成矿时代为晚侏罗世。见龙铜钨矿与区内已知的画眉坳、张家地和岩前等钨矿床成岩成矿时代相近。结合前人资料,进一步证实南岭东段钨多金属矿床主要形成于170~150 Ma。矿石中辉钼矿的铼含量为6.484×10~(-6)~21.346×10~(-6),结合硫同位素分析结果,综合分析认为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壳幔混合。  相似文献   

13.
白面山锡石硫化物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白面山锡石硫化物型Sn、Zn、Sb等多金属矿床,处于广西姑婆山复式花岗岩岩体南部接触带的内凹部位。矿床北东部出露有岩体之主体,西、南部出露有主体之补充侵入体(浮船岭岩体)和一组走向NE的中酸性岩脉。赋矿围岩主要为中泥盆统信都组碎屑岩类和东岗岭组碳酸盐岩类。地层褶皱构造简单,主成矿构造为近SN走向、朝西陡倾的F_2断裂带。矿体形态以似层状为主,次为穿层脉状,少数为不规则状。  相似文献   

14.
哈勒尕提-木祖克铁铜铅锌矿床是近年来在新疆西天山博罗科努成矿带内发现的一处典型的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目前为中型规模,有达到大型矿床的潜力。矿体赋存于大瓦布拉克岩体与上奥陶统呼独克达坂组(O3h)大理岩、大理岩化灰岩的接触带。成矿受岩浆岩、地层岩性和接触带构造"三位一体"联合控制。大瓦布拉克岩体主要岩性为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岩石地球化学显示高硅、准铝、低镁、富碱、富钾,为I型花岗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具俯冲带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点。呼独克达坂组(O3h)碳酸盐岩地球化学性质活泼且富含铜、锌,有利于含矿热液交代成矿,是区域找矿的优势层位。接触带构造既是成矿地球化学障,又是良好的成矿热液运移通道,直接控制着矿体的产出。  相似文献   

15.
经过对宝山铜多金属矿床的野外地质调查,认为该矿床主要由斑岩型铜钼(银)矿体、矽卡岩型铜、钼(银)矿体、角岩化变质粉砂岩内热液充填型铜金(钼、银)矿体组成。与成矿密切相关的构造为北东向F1断裂和北西向F2断裂。斑岩型铜多金属矿体呈细脉状、稀疏浸染状-稠密浸染状产出于花岗闪长斑岩中,矿体形态似层状、透镜状。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体以浸染状和细脉-网脉状分布于花岗闪长斑岩与奥陶系碳酸盐岩接触带及其围岩裂隙中,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角岩化泥质粉砂岩中热液充填型铜多金属矿体,规模较小,均以细脉-网脉状黄铜矿、辉钼矿石英脉的形式分布于与花岗闪长斑岩接触带附近的志留系殿背组、清水组泥质粉砂岩中,呈透镜状产出。三类矿体在成因上存在联系,成矿作用主要受控于花岗闪长斑岩,只是成矿物质沉淀的空间位置存在区别。宝山矿床为与高钾钙碱性重熔型花岗闪长斑岩成因密切联系的构造-岩浆岩"三位一体"的成矿机制,即矿体赋存于斑岩、矽卡岩、角岩化泥质粉砂岩中所形成的"斑岩-矽卡岩-热液充填"复合型矿床。  相似文献   

16.
德能铜多金属矿是在1/5万隆格尔-措麦地区矿调中发现的,有6条铜矿体,并伴生有铅、锌、金、银等多种有益组分.成矿地质条件较好,矿体主要赋存于岩体外接触带及构造破碎带中,其中Cu4矿体规模最大,经深部钻探工程及地表槽探验证,矿体品位和厚度沿走向和倾向变化系数较小,伴生组分较多,铜多金属矿床的成因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其形成与岩浆活动关系密切,空间分布严格受岩浆岩和断裂的控制.矿区激电异常和化探异常显示矿区是寻找铜、铅、锌多金属矿的有利部位,找矿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7.
云南个旧锡矿阿西寨矿区矽卡岩型硫化矿为地下隐伏的铜、锡矿床,其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沿燕山期隐伏花岗岩体与三叠系中统个旧组(T_2g)之接触带分布。属花岗岩接触带的矽卡岩型硫化矿床;花岗岩体的侵入形成大量的矽卡岩,同时为区内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热源及矿物质来源。岩体围岩蚀变矽卡岩化、云英岩化、硫化物化是主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8.
凤太矿田,位于秦岭中段,陕西省凤县至太白一带。西接“西成矿田”;东邻“柞山矿田”。属秦岭泥盆系多金属、铁成矿带的一部分。本区铅锌矿产丰富,已经发现矿床、矿点数十处,其中大中型矿床四处。对于矿床成因,前人多认为属“中低温热液矿床”。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发现凤太矿田内之铅锌矿体,主要赋存于中泥盆统古道岭组上岩段与星红铺组地层界面附近,严格受此地层层位控制;矿体形态多呈层状、似层状分布,沿走向和倾向均较稳定,矿体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多呈整合接触;矿石中矿物组份简单,主要金属矿物为闪锌矿、方铅矿;矿石中见有浸染状、胶状、条带状、细纹状等原生沉积作用所形成之构造残余;矿田内岩浆岩不发育,而且矿体空间分布和岩浆岩无明显的直接联系。因此,目前认为应属层控铅锌矿床。自一九七九年以来,在此认识的指导下,经过四年来的找矿实践,使原来四个中小型矿床发展成为四个大中型矿床,储量成倍增长,并在矿田内划分了七个矿化带,使找矿远景不断扩大。为了查明层控铅锌矿床形成规律,我们试图对主要含矿层位-一中泥盆统古道岭组上岩段沉积期的岩相古地理环境进行研究,以总结规律,继续扩大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19.
都庞岭地区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了都庞岭地区花岗岩和锡多金属矿床特征,提出蚀变花岗岩型是区内主要锡多金属矿床类型,矿床共同特征是主要矿体与蚀变岩体融为一体,矿床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花岗质岩浆的分异、熔离、自交代作用是该区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的主因。  相似文献   

20.
<正>二连-东乌旗成矿带位于兴蒙造山带中段与大兴安岭晚中生代构造岩浆岩带的交汇部位,成矿地质条件优越,铜、铅锌、银、铁、钨、铬、钼、镍、金等金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东乌旗境内各类金属矿床(点)共23处,包括大型矿床1处,中型矿床5处和小型矿床5处(张万益,2008)。其中,巴彦都兰铜钨矿是近年来发现和开采的小型多金属新矿山。矿区内第四系覆盖较广,出露地层主要为泥盆系,其次为二叠系、侏罗系及白垩系。勘查区内褶皱构造不很明显,区内泥盆系地层呈简单的单斜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