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入河排污口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做好入河排污口的调查与分析,对入河排污口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廊坊市多年来入河排污口调查监测工作成果,从污水和污染物入河量的角度出发,并结合排入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分析入河排污口调查与监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对应措施建议,为更好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2021,(1)
以承德市为例,为研究承德市水污染现状,对承德市入河排污口排污量进行调查,并从水系划分方面对承德市入河排污口污染物排放量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可知:承德市入河排污口20个,有13个排污口污染物排放超标,超标率为65.0%; 2012-2018年各水系监测入河污水总量为11 391.3万t/a,入河COD总量2854.4t/a,入河氨氮总量225.3 t/a;针对水污染现状,应通过采取加强水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建立健全配套法规、建立入河排污口常规监测制度以及积极开展污水治理等措施改善承德市水污染状况,促进区域水生态环境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于焕民 《地下水》2005,27(6):429-432
本文在调查、分析了漳河上游入河排污口分布、度污水入河量及污染物入河量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入河排污口的治理措施及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4.
毛玉凤 《地下水》2014,(4):167-168
通过对本溪市太子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的调查情况和监测结果,对本溪市市区、本溪县及细河入河排污口、入河废污水量、入河污染物进行统计,并运用等标指数法和污染负荷法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张文同 《地下水》2009,31(2):89-91
通过对原平市入河排污口的调查,从排污口的地理位置、排放方式、废污水性质、废污水量等进行了计算统计。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和污染物浓度超标倍数法对排污口的污染程度进行了分析。指出原平市重点入河排污口的具体位置。  相似文献   

6.
李青山 《水文》1997,(2):61-63
发挥流域中心作用开拓水环境监测工作新局面李青山(松辽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1加强水环境监测工作,为水资源管理提供高效服务水环境监测中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对江河、湖库水质状况例行监测,对入河排污口进行监督性监测,对水环境质量和污染源作出科学评...  相似文献   

7.
寇利卿  寇利敏  刘刚 《地下水》2012,34(6):99-100
水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大局。通过对保定市主要河流干、支流上的排污口水质调查、监测数据,采用《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污水分析和采样方法"对保定市区内主要入河排污口进行分析评价,对污染源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建议,为保定市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水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水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大局。通过对邢台市主要河流干、支流上的排污口水质调查、监测数据,采用《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污水分析和采样方法"对邢台市区内主要入河排污口进行分析评价,对污染源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建议,为邢台市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水...  相似文献   

9.
任战  丁厚钢  张甲芳 《地下水》2010,32(4):63-65
根据淄博市丰、枯水期水质监测资料,按地下水分区,分析了地下水类型、矿化度、总硬度分布情况,进行了地下水质评价,阐明了地下水资源质量状况,并提出了加强水库与饮用水源地管理保护,严格执行排污许可和入河排污口监管制度,积极做好退水水质监督管理,实行水环境质量公布制度等六项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孔繁力  赵哲 《水文》2008,28(1):67-69
功能区水环境承载能力和污染物入河控制量直接关系到污染物排放权的分配,是水资源保护规划核心任务之一.本文通过示例分析阐明了入河控制量确定方法的系统误差,通过误差分析确定了计算入河控制量模型的适用范围,提出了污染物入河控制量的计算方法,在水资源保护工作中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2015,(5)
乌鲁木齐市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地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319 m3,属极度缺水城市。乌鲁木齐市的水源主要有冰川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乌鲁木齐市同时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本文分析了乌鲁木齐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存在水体污染严重,污水处理能力低等问题及针对性的提出合理开发水资源,实行排污审查,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等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张正强 《水文》2007,27(3):93-96
针对芒市河污染现状,结合近年收集的相关资料,对芒市河流域污染源、水质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与评价,找出了主要污染物及污染源。计算了芒市河水环境容量、污染物削减量,为做好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改善水环境质量、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张跃生 《地下水》2011,(6):92-95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根据河流水功能区水体纳污能力分析计算,提出限制入河排污总量意见,为水资源保护提供决策依据.对编制流域水环境承载能力及限制排污总量方案中水功能区纳污能力的计算、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及限制排污总量合理性检验等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韩燕 《地下水》2019,(3):54-55
衡水市位于河北省的东南部,选取2016-2017年全市的六处重点水功能区混合入河排污口的核查和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得出:衡水市近年随着排污整治力度的加大和污水处理厂的启动,大部分排污口已改排或汇入污水收集管网,但仍有少量污水超标排入沟渠、河道、洼地,造成了水质恶化和环境污染。并针对入河排污存在的水污染问题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针对吉林市铁合金厂排污口下游江水的污染情况,设计研究江段,分段、分层取样。通过野外与室内实验,分析研宄了江水污染物的主要成分,并对NH4^ 的纵向、横向、垂向上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垂直方向污染物扩散可以瞬时完成,在极短的时间内基本能达到完全混合;在横向和纵向上,岸边排放污染物一般只在近岸扩散,污染范围一般也只在靠近排污口一带;随着离排污口距离增大,污染物浓度降低,横向变化率较纵向大。本研究为排污口的污染物控制与治理、水资源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郭金巨  张武云 《水文》2006,26(2):64-67
鉴于目前入河排污口流量测验手段不足,尝试采用测试电导率方法进行排污口流量测量,并与常规流量测验方法容量法进行比对,试验证实本方法简便易行,适应性强,可以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蔡云标 《地下水》2018,(5):250-252
水环境污染可划分为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面污染源主要来自农牧区生活污水、垃圾,农牧区农药、化肥的使用、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的牲畜排泄物和来自灌区的农田排水。本文以哈密市为研究对象,参照《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大纲》要求,采用污染负荷当量法对该市各类面源污染现状进行调查,并对污染物入河量进行估算分析,结果可知:哈密市污染物入河量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贡献最大,主要来源为化肥污染,占比达82.96%。应将化肥污染作为主要控制项目,通过推广节水灌溉和农田水分管理、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和推广人工湿地技术等控制措施减少污染,保证哈密市经济发展与水生态环境保护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8.
刘槐亮 《地下水》2014,(4):135-136
宁夏地处黄河流域上中游,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欠发达是基本区情。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生态建设用水的快速增加,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通过对宁夏城市和农村饮用水安全及水源地保护现状调查,分析饮用水安全和水源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主要原因,提出保障饮用水安全和加强水源地保护的对策:加强水源地保护管理立法与执法;建设骨干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水源地实时监测传输系统;加强对地下水超采区管理;争取水源地保护资金,落实水源保护措施等。  相似文献   

19.
《地下水》2015,(6)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健康的水环境是经济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廊坊市水资源基本情况、水资源保护工作开展情况等方面对廊坊市水资源保护中的主要做法进行了阐述。结果认为,廊坊市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地下水》2015,(5)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制度保障。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现有考核体系进行评价分析,提出各考核指标在体系中的权重分布。结果表明:在制度建设和措施落实情况分项中,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体系、取水许可管理、地下水管理与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体制及资金投入机制所占权重较大,水生态系统保护及修复、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管理及水资源论证也是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行政主管部门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工作中,应着重落实水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同时加大地下水与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对当地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