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述了地震前这种短临异常现象的普遍存在。在新疆米泉县魏家泉5号井(XMW-5)用浮子式自记水位计对这种异常现象进行了长达九年的连续观测,其间共捕获到4次异常事件。观测表明,这种异常现象的水位曲线有着特定的形态。对这种异常水位曲线的典型形态进行分析后,作者认为这是由于震前一种未知的快速变化的应力场压缩观测水层造成的弹性形变渗流效应,由此提出了“在矩形脉冲状变构造力作用下单一水层二维径向非稳定流弹性渗流模式”的成因假说。据此,从理论上定量地合成了异常水位曲线。该假说构成了作者“弹性形变渗流理论”(The Elastic Deformation Vadose theory)—EDV理论的主要基础。  相似文献   

2.
当发生喷涌异常的XMW—5井附近有断层影响时,我们深入研究了该井异常恢复水位阶段的过程。根据DSF理论给出了此阶段剩余降深与时间对数的关系曲线,它近似为由两条直线段组成的折线,且两直线段斜率的比值ξ=2。从而为用场地观测资料检验DSF理论做好了准备。使用本文作者在成果(A)中引用的两次震例资料,即1984年6月、1986年3月XMW—5井两次喷涌异常事件,把它们异常的恢复水位观测值(剩余降深)与相应观测时间对数的数据画出观测曲线,其结果与理论曲线形态完全相同,且由两次异常观测曲线测得的ξ_1=2.14,ξ_2=1.998,与理论值ξ=2,非常接近。至此,DSF理论获得了场地资料的验证。  相似文献   

3.
作者在研究了许多震前地下油、水喷涌型异常以后,曾提出一个“在脉冲状构造力作用下单一水层二维径向对称非稳定流渗流模式”作为该异常的前兆机理。本文根据两次震前地下水喷涌型异常的观测资料,定量地验证了这种机理解释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根据这种理论反演出一些地震前局部应力场的快速变化:1979年7月9日新疆米泉县4.3级地震震前约30天,作用在该地区5号井1600米深处水层上的地下应力垂直分量突增1.3×10~5帕斯卡,持续约几十分钟后恢复正常;1983年6月1日该区5.3级地震震前4天,同一井的水层处应力突增4×10~3帕斯卡,持续11小时40分钟恢复正常;同理,估计在1965年11月13日该区6.9级地震震前2个月,应力突增1.7×10~5帕斯卡,持续几十分钟恢复正常。本文还对这些现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在地震研究中,人们常常遇到“应力传递”这一概念,这种提法是否正确?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要看传递的具体涵义是什么。一个面上的应力就是一种力,因此可以先讨论力传递的涵义。 在理论力学中,一般认为力照原样大小、方向,从物体一端瞬时的传到另一端,可以叫传递。这就只有在刚体或可以用刚化假定的平衡物体中才讲力的传递,而应力是变形体的概念,一般情形不称传递。虽然  相似文献   

5.
地震孕育非线性动力学过程研究的“扩展概率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认为,小破裂可以扩展成大破裂,“扩展”行为是随机发生的,任何一个大破裂都可以视为小破裂随机“扩散”的一次“实现”研究小地震破裂“扩展”成大地震破裂的概率特征,是合理研究地震孕育动力学过程的一个有效方法,对于理想的分形介质,给定任何一组成年等比数列增大的破裂尺度S0,S1,...Sn存在一个不变的“扩散”概率P,使得破裂出Sf“扩展”为Si+1,的概率为常数,如果假设地壳介质是理想分形介质,则可  相似文献   

6.
基于Rough Set理论的油层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介了智能信息处理中新出现的Rough Set(RS)理论,讨论了RS理论进行决策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将连续属性离用化的最优化思想,并探讨了RS理论用于测井数据判别油水层的问题。判别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速度快,易实现,可优选属性等特点,且判别符合油水层的问题,判别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速度快,易实现,可优选属性等特点,且判别符合率优于手工方法与BP网络方法,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统一引力场表示理论”的作者指出,这是一种新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扰动位能满足重调和方程,亦即异常(扰动)密度能够满足调和方程,这样就可以用边界上的值唯一确定地球内部异常密度的分布,从而用牛顿位公式统一了地球的内外引力场.究竟能否用边界上的结果将地球的内外部引力场进行统一,这种异常密度能否满足调和方程,“统论”所定义的内部密度是否与真实地球内部密度有关,本文对以上及有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产油井套管变形断裂,造成油井的报废,这种现象影响了石油的生产。本文指出,由于开采石油,减低了含油层的孔隙压力,致使含油层被压缩,油层的压缩给固结在油层中的套管以一个纵向附加压力,当含油地层倾斜时,套管除受到纵向压力外,还受到一对横向水平剪力的作用。这种因油层压缩而产生的力,是造成套管变形的一种可能解释。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大气重力波触发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并导致大尺度赤道扩展F的理论.重力波作为外部扰动派触发等离子体扰动,这种扰动在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的作用下继续增长,经过400s扰动幅度就能增长到50%,经过700s后幅度趋近100%,即为完全的等离子体泡.由于E区的影响,赤道扩展F主要出现于晚上.本文的理论阐明了重力波与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相互作用的性质,揭示了大尺度赤道扩展F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10.
橡胶座非线性弹性压缩特性的理论和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系统地研究分析了与橡胶隔震支座(以下简称为橡胶座)压缩特性有关的基础理论,提出了原点纵向压缩弹性模量、原点压缩刚度、偏压弹性模量、偏压竖向刚度的基本概念,同时还提出了计算剪切变形状态下橡胶座竖向刚度的计算理论。基于纯压缩原点竖向刚度和偏压原点刚度理论,提出了预测橡胶座压缩变形量的计算理论。文中针对新提出的概念和计算理论采用天然橡胶和铅芯橡胶座共计16个原型试件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工作,试验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计算理论能够较理想地定量分析橡胶座的刚度和变形特性。  相似文献   

11.
第五种力是物理学中提出不久、且尚待研究的一种新型中程力.因其与自然界中已有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万有引力、电磁力、强力、弱力)不同,故称为“第五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简称“第五种力”.虽然第五种力的强度约为引力的1%到0.1%,但其存在意义重大.它将对万有引力常数G、地球的质量、重力梯度和局部重力异常等产生影响.有关第五种力和牛顿引力反平方律的实验检验,国际上已有不少,但因其效应微弱,不易检测,所以目前尚不能定论.本文就有关第五种力的理论与实验情况作一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来自海底高速层径向波的理论地震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各向异性反射率技术计算理论地震图,提出海底高速薄层会产生沿高速层水平传播的波(简称径向波),这种波在水层中作为P波,在固液界面激发下行横波,该均匀横波以临界角入射高速薄层,在层内作为超临界角的非均匀横波水平传播,再以临界角转换为上行传播的均匀横波,最终在固液界面上行透射转换为水层中P波.高速薄层传播的径向波不同于界面折射波,也不同于具有频散的面波和通道波.理论地震图的研究表明,径向波具有线性时距,能与海底强反射具有同等振幅水平;径向波有其振幅、时距位置和斜率这些观测记录参数,分别对应高速层的厚度、深度和近似的横波速度;径向波可以克服折射波解释中遇到的振幅强弱和高速层速度等困难.径向波可作为探测海底高速薄层的有力工具,对于研究高速层屏蔽、海底反射类型的多样性和相应的资料处理解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黑龙江省地震局“九五”和“十五”地震台网的理论最小监测能力进行计算和对比,为地震台网的布局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为以后的地震台网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海洋地震勘探中,水层多次波是一种常见的干扰波.水层多次波的存在常常会造成地震资料分辨率降低,损伤地震资料频带,产生虚假同相轴等假象,严重影响波组特征与地震资料解释.SRME(Surface Related Multiple Elimination)和MWD(Model-based Water-layer Demultiple)方法的提出为多次波预测压制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但SRME方法并不能适用于浅水以及起伏海底的OBC(Ocean Bottom Cable)观测数据的多次波压制,而常规的MWD方法构建格林函数进行多次波预测时仅仅考虑了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时移和几何扩散等运动学特征,不能很好地将多次波进行精确的重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基于克希霍夫衍射理论在格林函数中加入角度算子,使预测结果更加准确、更具有动力学特征,并根据多次波射线路径提出了一种相对更加灵活的适用于浅水的水层多次波预测方法,精确预测了水层多次波,结合曲波域多次波提取技术使水层多次波得到了有效压制.  相似文献   

15.
除个别大地震外,余震的分布区通常近似为椭圆形.目前,尚无人对余震分布形状进行理论研究.一般认为,余震是主震断裂残余滑动、能量重新分配导致岩石破裂的结果.所谓在某地发生余震,从力学角度表明该处增加一个力,使能量高度集中、断层滑动.岩石的这种受力状态可以用解析法求出.本文假定破裂端部能量积聚最大,并受剪切应力作用而破裂.研究表明,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6.
地震总伴随着地磁场的变化.这是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已确认了的事实.但是,从种类繁多且随机性很大的干扰磁场背景中,提取这种尺度和频率范围尚不清楚的微弱的地震磁异常讯息,却因其困难性很大尚无一种方法得到普遍的确认.我们知道,只有拿到真正的地震磁异常,才能谈得上“地磁报震”.因此,尽快地总结出一套排除干扰、突出地震异常的方法,是当前地磁工作者一项迫切的任务.现有日均值法、低点位移法、日幅差法、幅差二倍法、磁暴倍九法、红绿灯法等资料处理方法,然而这些方法是否能达到排除干扰、突出地震讯号的目的呢?我们认为,有些方法的某些部分还符合排除干扰的原理,能较好地突出地磁异常,但有不少部分却只是从经验出发,其运用方法与排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了板块边界地震,华北中强以上地震及其与邢台应力“窗口”效应的关系,认为,三者均反映了大范围区域动力的变化。这对地震预报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动态光弹性技术,实验研究了几种与地震孕育构造背景相近的组合裂纹在双轴压缩下的扩展规律,对裂纹扩展路径、稳定性作了分析,并与单轴压缩情况进行了对比,同时还研究了摩擦力对裂纹扩展的影响。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了压剪应力场中裂纹稳定扩展等结论。  相似文献   

19.
张正炳  桂志先 《地球物理学报》2010,53(11):2747-2753
海量数据给地震勘探数据的传输、存储和处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地震数据压缩是解决海量地震数据传输和存储问题的关键.本文定义了SEG Y地震勘探数据文件中的头段数据所占比例(简称头段比例),给出了头段比例计算式,并导出了SEG Y文件压缩倍数与头段比例、头段压缩倍数和样点压缩倍数之间的关系式,从而发现SEG Y文件压缩倍数随样点压缩倍数变化的理论极限是头段压缩倍数与头段比例之比值,并据此从理论上阐明了对头段数据进行高效无失真压缩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本文对SEG Y数据文件中的头段数据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卷头数据和道头数据各自的统计规律,为对头段数据实现高倍压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适合于对SEG Y头段数据进行高效压缩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保证无失真的情况下,本文方法可对SEG Y头段数据实现30~1000倍的压缩,这远高于用Winzip和WinRAR压缩SEG Y头段数据所达到的压缩倍数.  相似文献   

20.
雅鲁藏布江“大峡弯”是地球“热点”的证据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首先从应用的角度给出了“热点”的定义 .再从固体地球物理方面指出大峡弯是一个“高温、低密、低磁、负重力、多地震、强构造运动”地区 .根据已有资料初步定出了“热点”中心位置 ,发现各气象站 1月份的地气温差 (ΔT)与距热点中心的距离呈反比 .利用地表面能量平衡方程计算得到“热点”中心的地下热流强度可达 2 5W /m2 .最后指出 ,此“热点”区是全球降水最多、热带森林纬度最高的地区 ,也是气候变化的“启动区”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