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可可西里盆地早渐新世雅西措群沉积环境分析及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刘志飞  王成善 《沉积学报》2000,18(3):355-361
可可西里盆地是青藏高原腹地最大的第三纪沉积盆地,第三纪沉积地层包括早始新世 -早渐新世风火山群、早渐新世雅西措群、早中新世五道梁群。其中,雅西措群为紫红色、砖红色泥岩、含膏泥岩与紫红色粉砂岩、细砂岩韵律互层,夹白色石膏薄层和石膏结核层,沉积厚度为 6 70.0m,沉积环境主要由河流和湖泊环境组成,并以湖泊环境为主,古水流方向反映盆地沉积中心逐渐向东向北迁移。雅西措群中石膏层的突然大量出现发生在底部地层距今约32.0Ma,体现了渐新世最早期的全球变冷变干事件在青藏高原北部的记录。  相似文献   

2.
鲁西南地区分布着近东西向大致平行排列的早第三纪盆地群。在蒙阴、莱芜盆地早第三纪沉积称为官庄组,在平邑盆地称为卞桥组。依据沉积物特征和沉积旋回都能分为下段、中段和上段。通过对哺乳动物、介形类、轮藻、腹足类和孢粉等化石的研究可确定中段的沉积时代为早始新世,通过对轮藻、介形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研究能确定下段和上段分别为始新世早期和中期。在卞桥组中段和官庄组中段发现介形类Cypridea属,该属起源于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在早白垩世繁盛,晚白垩世逐渐衰落,灭绝于晚古新世或早始新世,在早始新世沉积中的发现,是迄今在我国发现的最高层位。  相似文献   

3.
管-清洪泛盆地系沉积盆地的一种类型。形成时间为中新世中期,组成岩性为峰山组砂砾石层,沉积物成因以冲、洪积堆积为主。其赋存的三个基本条件是:  相似文献   

4.
银额盆地厚层粗碎屑岩沉积特征与地层沉积年代的厘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简称银额盆地)中生界中下部广泛发育一套厚层粗碎屑岩,结合沉积特征,利用U-Pb定年、孢粉和介形虫资料对其沉积年代进行的厘定结果显示,这些粗碎屑岩可能是凹陷形成初期扇三角洲、水下扇等环境接收的沉积,相对稳定的湖盆沉降和沉积速率形成了银额盆地沉积地层"广泛发育、局部巨厚"的分布特征。锆石U-Pb测年厘定的粗碎屑岩沉积时间为115.6~137.0 Ma,对应年代为早白垩世。粗碎屑岩段的孢粉以Classopollis-Protoconiferus-Perinopollenites组合为特征,介形虫化石主要有单肋女星介、圆星介、狼星介等。这些古生物特征与前人建立的银额盆地及其周缘盆地早白垩世化石特征相似。因此,该粗碎屑岩的地层年代应该为早白垩世,其底界应该是下白垩统底界,可以作为区域性标志层。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银额盆地中生界下白垩统底界划分依据不明确、划分方案不统一的问题,也能为中生界断陷湖盆形成时期的确定、该区地层普遍缺失的三叠纪-侏罗纪时段的构造演化特征研究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沱沱河盆地渐新-中新世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沱沱河盆地保存着青藏高原内部至今发现最完整的渐新世至中新世连续沉积记录,由渐新世雅西措群(31.3~23.8 Ma)和早中新世五道梁群(23.8~21.8 Ma)组成,总厚度2 393 m.雅西措群主要为紫红色、砖红色砂岩、粉砂岩与泥岩韵律互层,五道梁群为一套内陆湖泊相泥灰岩、内碎屑灰岩和叠层石灰岩沉积.沱沱河盆地渐新-中新世沉积环境经历了3个阶段的演化:(1)早渐新世,以河流环境为主,古水流以北向为主,反映古气候条件比较干燥;(2)中晚渐新世,以湖泊环境为主,古水流以东北向为主,古气候条件相对温暖潮湿;(3)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主要为湖泊环境,古水流转为南向,沉积岩性由雅西措群项部的砂泥岩互层为主转变为五道梁群的泥灰岩为主,反映当时的物源区发生重大转变,构造活动趋于稳定,古气候条件由温暖潮湿转为干燥.沱沱河盆地渐新-中新世气候和构造活动历史对于研究青藏高原早期隆升作用和全球气候变化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羌塘地区晚三叠世构造-古地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羌塘地区晚三叠世构造-古地理面貌总体呈多岛海格局,自北向南可分出3个次级构造-古地理单元:北羌塘弧后前陆盆地、龙木错-双湖残留盆地、南羌塘边缘海。北羌塘前陆盆地又分出5个古地理单元:以复理石沉积为特征的藏夏河-明境湖半深海;以细碎屑岩沉积为特征的唐古拉浅海陆棚;以碳酸盐沉积为特征的菊花山台地;以含煤碎屑岩系沉积为特征的土门格拉-双湖滨岸-三角洲和以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喷发为特征的那底岗日-各拉丹东火山岛弧。盆地基底显示为南浅北深的箕状格局;盆地充填物为南薄北厚的楔形沉积体;盆地具有双物源、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不一致等特征,表明北羌塘盆地具有前陆盆地构造-沉积特征。南羌塘边缘海自北向南可分出3个古地理单元:以基性火山岩、碳酸盐岩和砂泥质碎屑岩为特征的肖茶卡浅海;以碳酸盐岩为特征的日干配错台地;以泥页岩夹粉砂岩、泥质灰岩为特征的南羌塘南缘半深海。南羌塘盆地基底显示为南、北低,中部高的丘状格局,盆地充填物为南薄北厚的楔形沉积体;盆地物源来自北部的中央隆起和那底岗日岛弧、盆地沉降中心在北部,而沉积中心在南部等特征,表明南羌塘盆地具有边缘海构造-沉积特征。羌塘地区晚三叠世构造-古地理研究对恢复南、北羌塘原型盆地的构造属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沱沱河盆地渐新-中新世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沱沱河盆地保存着青藏高原内部至今发现最完整的渐新世至中新世连续沉积记录,由渐新世雅西措群(31.3~23.8Ma)和早中新世五道梁群(23.8~21.8Ma)组成,总厚度2393m。雅西措群主要为紫红色、砖红色砂岩、粉砂岩与泥岩韵律互层,五道梁群为一套内陆湖泊相泥灰岩、内碎屑灰岩和叠层石灰岩沉积。沱沱河盆地渐新-中新世沉积环境经历了3个阶段的演化:(1)早渐新世,以河流环境为主,古水流以北向为主,反映古气候条件比较干燥;(2)中晚渐新世,以湖泊环境为主,古水流以东北向为主,古气候条件相对温暖潮湿;(3)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主要为湖泊环境,古水流转为南向,沉积岩性由雅西措群项部的砂泥岩互层为主转变为五道梁群的泥灰岩为主,反映当时的物源区发生重大转变,构造活动趋于稳定,古气候条件由温暖潮湿转为干燥。沱沱河盆地渐新-中新世气候和构造活动历史对于研究青藏高原早期隆升作用和全球气候变化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珠江口盆地荔湾井区珠江组深水扇沉积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荔湾深水区为油气勘探有利区域,通过岩石学和古生物组合特征研究,认为该区珠江组下部属于典型的深水扇沉积,可划分为早期盆地扇和晚期斜坡扇两种类型,两类深水扇都以发育颗粒流、砂质碎屑流及低密度浊流等顺坡重力流沉积为主,同时夹有少量内波和等深流等深水牵引流改造沉积。砂质碎屑流为两类深水扇水道砂体的主要沉积类型,发育有逆-正粒序层理、平行层理和水平层理,粒序层内可见各种丰富的液化变形和生物逃逸构造,而水平层内发育有更多的生物钻孔和扰动现象。两类深水扇的沉积构造和古生物特征有明显差异,其中盆地扇水道砂岩中普遍含硅质小砾石,水道间泥岩中含有较多保存完好的抱球虫化石,斜坡扇水道砂岩以富含炭泥屑为典型特征,水道间泥岩含有更丰富的颗石藻和抱球虫化石,其中部分抱球虫和颗石具有遭受海底溶蚀作用的现象,指示斜坡扇相对盆地扇有更大的水体深度。平面上两类深水扇具有相似的重力流沉积的分带性,都具有自陆架坡折向盆地方向由颗粒流沉积逐渐向砂质碎屑流和近源高密度浊流、远源低密度浊流等单向演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藏北羌塘盆地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沉积构造特征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侏罗纪早期是研究羌塘盆地形成过程、判别盆地性质的重要时期.通过开展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的沉积相、古流向、沉积厚度统计等分析,恢复了该时期羌塘盆地的古地理面貌,提出了侏罗纪早期羌塘盆地并非前陆盆地,而是伸展构造背景下形成的裂陷型盆地.该时期盆地以中央隆起带为界,南部为陆缘开阔海盆地,形成滨岸-浅海陆棚相碎屑岩沉积;北部为陆缘近海湖盆,成盆初期(托尔期)发生强烈的裂陷活动,形成一套火山碎屑岩沉积体系,可识别出三个北西向分布的裂陷槽,巴柔期快速下沉,沉积一套厚达2 000 m以上的冲积扇-湖泊三角洲-湖盆相碎屑岩夹少量灰岩和石膏沉积,沉降中心位于湖盆南部,表现出明显的继承性,随后逐步向北东迁移,海水自中央隆起带中段频繁向湖盆浸漫.巴通期中央隆起带进一步下沉,南、北羌塘连成一个统一的拗陷盆地,从此沉积作用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形成稳定的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10.
西藏措勤盆地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沉积充填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间的措勤盆地,在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具有以且坎-古昌-阿索裂谷带为沉积、沉降中心向南北两侧展开的古地理格局:①中晚侏罗世时期,裂谷带内由深水浊积岩、放射虫硅质岩和浅水碳酸盐岩、碎屑岩岩片及基性-超基性岩等组成;裂谷带两侧由滨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成。该期盆地古地理演化具有先变深后变浅的沉积序列。②早白垩世早中期,裂谷带内仍由基性-超基性岩、深水复理石碎屑岩及放射虫硅质岩和浅水碳酸盐岩及碎屑岩组成;裂谷带两侧的日松-革吉-它日错分区主要由浅海相碎屑岩和灰岩组成;盆地南北部的措勤-申扎分区和木嘎岗日分区主要由滨岸.三角洲相碎屑岩及火山岩组成。各相带在纵向上均具有向上变深沉积序列。③早白垩世晚期,盆地以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裂谷带附近以发育台地边缘礁滩相沉积;裂谷带两侧的日松-革吉-它日错分区主要由开阔台地相灰岩组成;盆地南北部的措勤-申扎分区和木嘎岗日分区由局限台地相灰岩和陆源进积碎屑岩组成。  相似文献   

11.
库泰盆地是印度尼西亚最大、最深的第三系含油气盆地,也是该国最主要的产油气盆地。盆地经历了断陷期、拗陷期和反转期三个发育阶段,充填的第三系沉积物厚度达14 km。盆地发育四套烃源岩,其中,中中新统三角洲平原煤和三角洲前缘碳质泥岩是滨浅海区有效烃源岩,上中新统富含碳质碎屑浊积岩是深水区有效烃源岩;油气纵向上主要富集于中中新统、上中新统及上新统,平面上主要富集于背斜构造中。综合分析认为,深海平原区上中新统斜坡扇、盆底扇砂岩是下库泰盆地潜在勘探领域,渐新统—下中新统是三马林达复背斜带有利勘探领域,始新统盆地边缘上超尖灭砂体是上库泰盆地潜在勘探领域,始新统—中新统台地生物礁是库泰盆地深层潜在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2.
孙龙德 《古地理学报》2004,6(2):252-260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与塔西南坳陷的白垩系沉积厚度大,岩石类型多,既有碎屑岩,又有蒸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相类型丰富,包括海相、海陆交互相和陆相,并以陆相碎屑岩沉积为主。库车坳陷与塔西南坳陷在早白垩世虽为分隔性的沉积盆地,但其陆相碎屑沉积具有几乎相同的特征:均以冲积沉积体系发育为主,相带分布和储层发育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对应山前断陷盆地的不对称性,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在靠近山前的陡坡一侧,正常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在湖盆缓坡一侧。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由冲积扇、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等构成,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由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等构成。储层主要发育于扇三角洲或辫状河三角洲的辫状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及分流河口砂坝中,在库车坳陷和塔西南坳陷都形成了优质的储集岩。砂体厚度大,分布广,储集条件好。冲积沉积体系的普遍发育预示了白垩系储集岩在盆地内的分布可能是十分广泛的。近年在喀什凹陷、英吉苏凹陷相继取得的勘探成果大大拓宽了其勘探领域,白垩系正逐渐成为盆地内主要的勘探目的层之一,展现了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3.
BASIN-RANGE TRANSITION AND GENETIC TYPES OF SEQUENCE BOUNDARY OF THE QIANGTANG BASIN IN NORTHERN TIBET  相似文献   

14.
《China Geology》2019,2(1):85-93
The internal seismic architectures of the Middle Miocene in Beikang Basin,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were investigated and described using regional 2D seismic data from Guangzhou Marine Geology Survey. In particular, five typical seismic facies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a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the amplitude, continuity, contact relationship, and morphologies of seismic reflections. Bathyal-abyssal fine-grained sediments, deltaic front sandy bodies, turbidites, and small-scale turbidite channels were developed in the Middle Miocene according to the tectonic-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the sedimentary basins i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deltaic front sandy bodies and turbidites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two major types of deep-water clastic reservoirs for the depression stage of Beikang Basin. A well-developed source-reservoir-cap assemblage was composed by deep rift-stage source rocks, deep-water clastic reservoirs of the Middle Miocene, and bathyal-abyssal deep-water fine-grained sediments after the Middle Miocene, implying a good potential f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2019 China Geology Editorial Office.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东北部新生代介形类与沉积环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塔里木盆地东北部库车以东地区下第三系化石罕见。该地区主要为红色含膏盐的粗碎屑岩沉积。中新世以来 ,由于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 ,天山不断隆升 ,导致本区加速沉降 ,出现滨浅湖沉积环境 ,介形类逐渐繁盛。中新世中晚期半咸水介形类 Cyprideis爆发 ,广泛出现Cyprideis占绝对优势的半咸水浅湖环境含膏砂泥岩沉积 ,与东邻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以南地区相似。上新世以来 ,本区沉降速率猛增 ,堆积速率更快 ,基本上处于超补偿沉积 ,湖泊大规模萎缩 ,介形类数量锐减。由于喜马拉雅运动晚期的影响 ,天山山脉库车—库尔勒一线以北的山峰不断隆升 ,本区第四纪湖区规模比上新世大大扩展 ,湖泊范围比中新世显著向南迁移 ,Cyprideis再度繁盛并占优势 ,早更新世晚期距今大约不足百万年 ,本区尤其是库南 1井地区 ,除继续出现丰富的 Cyprideis外 ,突然出现淡水 -微咸水介形类 ,形成一个属种多样的高分异度介形类动物群 ,与柴达木盆地南部昆仑山北麓的介形类组合类似 ,主要有 Candona torosa,Candoniella lactea,Candona neglecta,Candona arcina,Cypridopsis vidua,Limnocythereinopinata,Cypris subglobosa,Ilyocypris gibba,Ilyocpyrisbiplicata,Eucyprisinflata,Candoniellaalbicans,Darwinula sp.,Stenocypris sp.等。  相似文献   

16.
王学军  赵玉光 《地质科学》2012,(4):1223-1237
波斯湾盆地是世界著名的富油气盆地,同时也是受多期构造演化控制的叠合盆地,通过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认为盆地经历了前寒武纪-石炭纪陆内断陷盆地沉积与反转、二叠纪-中白垩世新特提斯被动陆缘盆地沉积和晚白垩世-新生代前陆盆地沉积演化3大演化阶段。断陷盆地演化阶段受近南北向陡直断裂控制,以碎屑岩和膏盐岩和碳酸盐岩建造为特征,碎屑岩在该阶段最为发育。被动陆缘盆地演化和前陆盆地演化阶段以碳酸盐岩和膏盐岩建造为主要特征。盆地叠合演化形成了前寒武系-下寒武统、志留系、侏罗系以及中下白垩统等多套富含有机质的烃源岩,与盆地内叠合联片发育的前寒武系-下寒武统、上二叠统、下三叠统、上侏罗统和中新统等多套膏盐岩构成了盆地内最佳的源盖组合,成为盆地油气富集的基础。每套优质的盖层之下都发育了一套优质的储层,并与构造作用形成的圈闭形成了盆地良好的储-圈组合,成为油气富集的必要条件。勘探成果显示,盆地西北部以断褶构造圈闭为主要特征,东北部以盐构造和断褶构造圈闭为特征,前陆斜坡区则以大型古隆起控制的圈闭为特征,盆地油气具有自山前带向斜坡区,含油气层位逐渐变老的特征。因此,对盆地的油气勘探,在不同的地区要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7.
南海南沙海域沉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钻井、地震剖面、区域地质及磁异常条带分析解释,南沙海域及其邻区的主要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受裂谷起始不整合面和破裂不整合面分隔,可分为前裂谷期、裂谷期和后裂谷期3个构造阶段。大中型油气藏相关数据的统计表明,南沙海域及邻区大中型油气藏的成藏要素和油气田发育受构造阶段控制。(1)烃源岩发育具有分期、分区特征,礼乐盆地发育前裂谷期、裂谷1幕烃源岩;万安、曾母、西北巴拉望盆地发育裂谷2幕烃源岩,文莱-沙巴盆地发育后裂谷期烃源岩。(2)储层发育具有分期、分带特征,表现为外带老(裂谷2幕)、内带新(后裂谷期)。(3)圈闭类型包括构造、岩性地层圈闭及构造-岩性地层等因素形成的复合圈闭,大致具有内带以地层圈闭为主,外带以构造圈闭为主的特征。(4)大中型油气田分布具有外带砂岩富油气、内带碳酸盐岩富气特点。(5)南沙海域及邻区发育两个后裂谷期主含油气区,即东部巴兰三角洲砂岩背斜油气区和西部卢卡尼亚碳酸盐台地气区。其中,大中型气田的成藏要素组合为裂谷2幕烃源岩、后裂谷期碳酸盐岩储层和地层圈闭;大中型油气田则为后裂谷期烃源岩、砂岩储层和背斜圈闭。  相似文献   

18.
广西十万大山盆地演化过程及油气资源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西西南部十万大山盆地,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华南板块的西北缘,是在华南板块与扬子板块拼接之后,晚古生代华南洋再一次打开,又接受沉积的。泥盆纪一早二叠世,该地区形成被动大陆边缘;晚二叠世末,随着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该地区转变成弧后盆地;早三叠世一伤罗纪,进一步转化成前陆盆地。在被动大陆边缘的碎屑岩陆架沉积阶段,生成碎屑岩烃源岩;在碳酸盐台地沉降阶段,发育砂屑灰岩、藻灰岩、礁灰岩和暴露作用生成的白云岩储集岩。因而其早期被动大陆边缘阶段构成了古生新储组合;前陆盆地早期,在前渊盆地内沉积了一套碎屑岩烃源岩,它与早期的储集层构成了新生古储组合,同时也对下伏地层起到了封闭作用。随着逆冲体向西推进,沉积地层也逐层向克拉通斜坡上超覆,发育地层圈闭。前陆中期阶段快速沉积的巨厚的复理石和晚期的磨拉石促进了早期烃源岩的迅速埋藏、成熟和保存。十万大山盆地具备了典型前陆盆地的生烃成藏地质条件,因而该盆地有较好的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盆地南缘(简称"准南")二叠—三叠纪原型盆地性质与沉积环境演化一直以来备受争议。通过准南6个地层小区18条典型剖面野外实测、岩相和沉积环境分析以及区域地层对比,认为准南西部(88°E以西)和准南东部(88°E以东)二叠—三叠纪在岩石组合、地层序列、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准南西部以碎屑岩、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组合为特征;准南东部以碳酸盐岩、火山岩和碎屑岩组合为特征。准南西部早—中二叠世地层普遍缺失或被埋藏,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为陆相冲积扇—扇三角洲的粗碎屑岩沉积,中—晚三叠世发育滨浅湖相细碎屑岩。准南东部晚石炭世发育深水浊流,早—中二叠世以滨浅海相细碎屑岩为主,中二叠世后期以芦草沟组潟湖相油页岩和碳酸盐岩发育为特征;晚二叠世,普遍进入河湖相演化阶段,以细至粗碎屑岩为主;中—晚三叠世发生湖泛,主要发育三角洲和滨浅湖相碎屑岩。研究表明,准南及邻区二叠—三叠纪为裂谷盆地,经历了断陷—坳陷沉积演化阶段,准南西部和东部伸展程度的差异性导致沉积特征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