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柴达木盆地全球末次冰期介形类动物群的演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晚更新世晚期,柴达木盆地达参1井井深46m以下的沉积物内,水生生物化石有很高的丰度和分异度。介形类为 Cyprideis torosa-Ilyocypris inermis组合,伴生有轮藻类、腹足类、双壳类、植物和鱼类等化石。井深46m~10m,为全球末次冰期盛冰阶(25ka~10ka B.P)沉积,当时气候极端干冷,出现干盐湖地质事件(playa),沉积物由湖相泥岩迅速演变为石盐层,生物化石罕见,几近绝迹。平均40m厚的石盐沉积遍及三湖(台吉乃尔湖、达布逊湖和霍布逊湖)地区,形成了该区天然气赖以保存的最后一道屏障-天然气藏的盖层。井深约10m以上,为全新世暖期或称现代间冰期沉积物,渐变为浅湖相泥岩和粉砂岩夹膏盐沉积。当时处于氧同位素阶段1,湖水盐度逐渐降低,水生生物丰度和分异度再度增高,介形类更替为半咸水-淡水介形类Candona neglecta-Candoniella lactea组合,伴生有丰富的轮藻、腹足类、双壳类等。直到现代,台吉乃尔湖、达布逊湖和霍布逊湖以南由于受昆仑山充足的淡水补给影响,水生生物丰富。三湖以北,远离主要淡水补给区,水体较咸,介形类则为典型的盐湖介形类Eucypris inflata所替代,膏盐沉积比三湖以南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2.
司伟民  席党鹏  万晓樵 《地质学报》2010,84(10):1389-1400
实测松辽盆地东部宾县地区鸟河畔的两条剖面。鸟河剖面上下岩性变化较小,以灰绿色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含数层黄铁矿薄层及介形虫灰岩薄层。红石山剖面岩性岩相变化较大,下部为灰绿色,黄绿色泥岩,上部出现大套红层。通过介形类组合特征,判断出这两个剖面属于青山口期沉积。其中,鸟河剖面对应青山口组一段上部,含介形类Triangulicypris torsuosus-Triangulicypris torsuosusvar.nota组合带。红石山剖面属于青山口组二段下部,含介形类Cypridea dekhoinensis-Li mnocyrpridea copiosa组合带;及叶肢介Nenestheria sp.、Cratostracus sp.、Dictyestheia sp.,化石富集成层。通过介形类古生态分析,松辽盆地宾东地区在青一段沉积时期为浅湖环境,湖水约为半咸水至微咸水。介形类的属种单调,但优势种Triangulicypris torsuosus极为繁盛。青二段沉积时期为滨浅湖环境,湖水盐度较青一段沉积时期降低,为淡水或微咸水。生物组成以腹足、轮藻、叶肢介以及带瘤介形类的出现为特征。宾县地区在青山口组沉积时期生物具有与松辽盆地其他地区相同的化石面貌和古生态特征。其一致性表明该时期宾县地区同属于松辽盆地。青一段至青二、三段之间微体化石古生态特征发生转变,暗示松辽盆地水体条件在该沉积阶段的演变。  相似文献   

3.
新疆库木库里盆地发育有巨厚的渐新统一更新统陆相沉积序列,记录了青藏高原西部自渐新世以来的隆起过程和幅度,盆地主夷平面形成于中中新世以后,上新世以前,该盆地中新世山旺生物群及上新世Cyprideis介形类动物群的发现显示了青藏高原中新世夷平作用这后的再次隆升并对中国自然环境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中国西部生物组合由中新世晚期类似于现代江南山地的种类转变成为上新世以适应咸水环境为优势的组合,形成了西部内陆强蒸发的干旱环境,生物分异度大幅度降低,特别是库木里盆地晚更新世晚期乳动物化石的发现和含化石层的研究及区域对比,表明20-30ka以来高原存在一次幅度超逾百米的快速隆升。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介形类动物群特征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介形类动物群依其属种组成及埋葬学特征可区分为河流、滨湖沼泽、浅湖(0~12m)、半深湖(12~25m)和深湖(>25m)等多种组合。湖相介形类化石组合始见于始新世中期沉积的下干柴沟组下段上部,它们既不同于淡水湖介形类,也不同于湖介形类,而是典型的陆源半咸水—咸水湖介形类动物群;该组合的首次出现,是本区古近纪以来第一次大规模湖侵的标志。介形类动物群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系中的纵向横向分布表明,在中、晚始新世(下干柴沟组上段—上干柴沟组下段沉积期)发生规模最大的湖侵,渐新世(上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期)的湖区虽仍继续向东扩大,但水体明显变浅,标志着湖侵已接近尾声。这一湖侵与邻区塔里木盆地西南始于古新世而结束于始新世末至渐新世初的古近纪海侵相比,发育时期大不相同,在起源上两者间应无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5.
察尔汗盐湖的突然形成与地表系统巨变——据介形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根据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中6个钻孔岩心介形类的研究,确定了咸水湖相、微咸水湖相、淡水浅湖-湖滨相和池沼相4类介形虫组合,发现该湖区在0.78MaBP以来长期处于寒冷、干燥气候背景下,基本是浅湖-湖滨相环境,只是在末次盛冰期开始时才突然形成盐湖。由于柴达木盆地西部自上新世末即为盐湖,故而盐类矿床沉积中心的迁移是地表系统巨变的反映,即地表径流及大气降水突然减少导致湖泊成盐。   相似文献   

6.
笔者较系统地对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扶余油层和杨大城子油层(以下简称扶、杨油层)介形类的组合特征、分布范围以及古生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扶、杨油层沉积时期的介形类自初期少量出现,之后发展并繁盛,末期全部绝灭。这种变化不仅表现为介形类动物群的属和种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且其壳饰类型、分布范围与壳体保存状况也发生了规律性变化,但总体上仍为壳饰简单、属种类型较多、大小个体混生并生活于浅水湖泊环境的介形类群体。对介形类的埋葬环境与分布范围的分析表明,仅含有少量介形类化石碎片的杨五组、杨四组的沉积环境为冲积平原环境,而含有较丰富介形类化石的杨三组—扶上组的沉积环境则以浅湖环境为主,并自杨三组沉积时期在该区中部出现大范围的浅水湖泊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湖泊分布范围与水深在缓慢的扩大或增加,至扶下组沉积时期该湖泊向西已扩大至大庆长垣以西,从而与齐家—古龙地区的湖泊连为一体,组成统一的松辽古湖泊。湖泊水体浅、气候干燥、氧化作用强,可能是造成该时期湖相砂、泥沉积物呈现红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柴达木盆地察尔汗贝壳堤剖面记录了约39.7~17.514CkaB.P.期间古湖泊高湖面扩张、收缩的演化历史。剖面中丰富的介形类,皆为我国东部山间盆地~平原区系与西部高原区系常见种。依据青海地区现代介形类分布调查,可知研究剖面高湖面发育期为淡水湖,其中高分异度介形类组合代表近静水的浅湖环境,单种或近单种土星介大量出现层位指示缓流水环境,大量原生双壳类共生可能指示静水、较深水环境。据地层中介形类分布,自下而上划分为7个组合-沉积环境带,分别为:①少量湖沼种出现(积水洼地形成带)——湖泊前期,②单种缓流水种连续出现(湖泊初始形成带)——高湖面初始形成期,③高分异度组合、介形类富集(浅水大湖带)——高湖面水深加大期,④中分异度组合、介形类少量出现(深湖带)——高湖面最盛期,⑤中分异度组合、介形类少量出现、双壳类连续富集(湖泊变浅带)——高湖面略下降期,⑥缓流水介形类繁盛、双壳类多少不等(湖泊水位下降带)——古湖泊退缩期和⑦介形类稀少带——古湖泊快速消亡期。贝壳堤剖面所见双壳类在现代介形类调查区域没有发现,它们在地层中的出现,进一步指示大体相当MIS3阶段时期柴达木盆地比现代更温暖的气候背景,降水条件好于现代。  相似文献   

8.
大港油田中部滩海新近纪古湖泊发育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港中部滩海新近系层系是重要的油气后备勘探领域和战略接替区.前人普遍认为新近系层系发育曲流河和辫状河沉积.借鉴渤海海域浅层油气勘探经验, 基于遗迹组构、微古生物、生物有机化合物、碳氧同位素以及地震等地质资料分析, 认为中部滩海东部发育开阔的古湖泊, 其证据为: 发育见于国内外浅湖环境的典型的Palaeophycus遗迹组构; 发现丰富的见于正常浅湖环境的浮游绿藻化石; 发现较多的仅分布在古代和现代湖泊中的介形类——Candona、Cypris; 干酪根类型、生物有机化合物、碳氧同位素以及地震等地质资料也证明了古湖泊的存在.馆陶组中、晚期至明化镇组沉积早期为湖泊逐渐扩张达到鼎盛发育的时期.   相似文献   

9.
柴达木盆地鸭湖地区水上雅丹地貌成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青海柴达木盆地鸭湖地区构成水上雅丹的地层序列和沉积相、地层形成时代、地层形成后演化为雅丹地貌的构造条件、气候条件和人为因素的研究,认为构成研究区水上雅丹的地层为中新世上油砂山组,所含介形虫组合指示其形成时代为中新世晚期;沉积相和孢粉组合分析揭示本区在中新世晚期为温暖干旱的气候下的古湖环境,接受湖相和湖泊三角洲前缘沉积;上新世在区域构造抬升和干旱化气候的双重作用下,古湖逐渐萎缩;更新世在极端干旱和强劲的季风环境中,被抬升到地表的上油沙山组上部地层在风蚀为主的外营力作用下形成雅丹;晚更新世末期—全新世由于末次间冰期的到来,气候转向温暖湿润,湖水再次入侵。近年人类活动改变了湖泊分布格局,导致湖泊淹没了部分陆地上的雅丹,呈现为奇特的水上雅丹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10.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纪古生态特征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多门类化石古生态和岩相、沉积构造等资料,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纪的古气候和沉积环境。介形类、轮藻、叶肢介、双壳类和植物等化石在地层中的产出特征反映了当时以湖沼及滨浅湖为主的沉积环境,广泛分布的植物及孢粉化石组合面貌的变化揭示出盆地北缘早、中侏罗世为热带-亚热带温湿气候,早侏罗世晚期和中侏罗世晚期古气候两度明显干热化。陆生植物与湖沼相动物化石的交替出现,反映了盆地北缘侏罗纪湖泊、沼泽与低山相间分布的古地理面貌。早侏罗世湖泊多期发育但规模较小,中侏罗世中晚期湖泊规模最大。  相似文献   

11.
察尔汗盐湖作为柴达木盆地第四纪的沉积中心,沉积了巨厚的第四系湖相沉积,其演化历史研究对于揭示柴达木盆地及青藏高原北部第四纪古气候、古环境演变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AMS 14C测年的基础上,以察尔汗盐湖晚更新世钻孔(ZK53630-1)岩芯中介形类微体化石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采样和室内分析,共识别出7属10种。基于分类学研究,识别出2个介形类组合(自下而上):Ilyocypris biplicata-Limnocythere inopinata和Ilyocypris bradyi-Ilyocypris sebeiensis。介形类及其伴生化石均显示察尔汗古湖在距今34~28 ka期间的晚更新世晚期(MIS 3a)主体为淡水—微咸水湖泊,气候温暖湿润,与现今极端干旱的盐湖环境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2.
With a thick sequence of early Eocene to Pleistocene terrestrial records, the Qaidam Basin on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provides an important sedimentary archive for understanding the paleo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 the northeast Tibetan Plateau. In this study, specimens of fossil fish remains are collected from the late Middle Miocene (Serravallian, ~12Ma) of the middle member of the Shang Youshashan Formation, Dahonggou (DHG) section, in the northern Qaidam Basin. Based on 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se materials, the remains have assigned to Cyprinidae, with typical pharyngeal teeth and dorsal fin spines with serrations on the posterior edge. Our discovery improves understanding of the cyprinid fish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Qaidam Basin during the Cenozoic. Co-occurrences of terrestrial brackish ostracod species Cyprideis and long chain alkenonesin the layer indicate that the studied cyprinid fish lived in a generally large brackish to saline water body during the late middle Miocene (Serravallian), when the climate of Qaidam Basin was still not sufficiently dry to form an extreme saline water lake.  相似文献   

13.
河套盆地东部第四纪中晚期介形类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河套盆地东部DTLC孔介形类组合及其岩性、岩相的分析,着重地探讨了该区第四纪中、晚期介形类的生物地层特征及其沉积古环境意义。研究认为:中更新世早期(Q21),未见介形类,以冲洪积沉积环境为主,兼有河湖交替演化;中更新世晚期(Q22),介形类生物组合为Leucocythere plethora-Eucypris inflate-Limnocyther dubiosa,推测为封闭性的半咸水、咸水湖相沉积环境,气候偏冷;晚更新世早期(Q31),介形类生物组合为Leucocythere plethora-Limnocythere dubios,反映了封闭性的半咸水深湖相沉积环境;晚更新世晚期(Q32),少见淡水介形虫化石,以Ilyocypris manasensis-Candoniella albicans-Cypria luminosa为组合特征,反映了以河流冲洪积环境为主;全新世(Q4)为河流沉积环境。通过河套盆地区域沉积环境的综合分析认为:中更新世晚期(Q22)至晚更新世早期(Q31),河套盆地为封闭性内陆湖盆,黄河为内流河;自晚更新世晚期(Q32)以来,黄河逐渐地转为外流河,河套盆地为外流湖盆。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内陆盆地晚新生代干旱环境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简述了塔里木内陆盆地的产生和发展,着重讨论了晚新生代这一巨大内陆盆地干旱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文章中提出晚新生代塔里木盆地及周边山地出现一个相对湿润期(中新世)和两个干旱期(上新世、第四纪)的初步结论。同时阐述了该盆地现代干旱环境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5.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上石炭亚系祁家沟组地层出露较完整,沉积序列清晰,古生物化石丰富,但一直以来对祁家沟组的时代多有争论,且介形类研究薄弱。笔者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祁家沟剖面上石炭亚系祁家沟组中鉴定出的介形类共计11属19种,并系统研究了这些介形类的组合面貌、地层分布,探讨了其古环境和古地理意义。结果表明: (1)根据介形类的组合面貌推断,祁家沟剖面祁家沟组的时代应为晚石炭亚纪莫斯科期—卡西莫夫期; (2)祁家沟组介形类生态类型属于古足目类和光滑速足目类的混合集群,符合构造活动区域的介形类OA1-OA3组合特征; (3)根据介形类的生态组合变化以及沉积学的证据,推断祁家沟剖面祁家沟组整体为滨、浅海沉积,存在海退序列; (4)祁家沟组介形类面貌与同时期的塔里木、准噶尔、中天山以及俄罗斯乌拉尔地区等产出的介形类最为相近,与北美、西欧和华北等板块的介形类也较为相似,表明晚石炭亚纪准噶尔、塔里木等块体聚集,并且距离劳俄大陆较近,所以其可与欧洲、北美板块的介形类进行属种交流。研究结果不仅进一步丰富了祁家沟组的化石材料,也对探索古亚洲洋演化特征和区域矿产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介形类爆发与绝灭事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界富含微体化石,节肢动物介形类分布尤其广泛,其中Cetacella、Cypridea、Austrocypris、Hemicyprinotus、Cyprideis 和Ilyocypris inermis是晚侏罗世以来各相关层位的标准化石。这些水生生物的绝灭或发生均很迅速,在区域或全球范围内均可对比,具有生物事件地层学意义:Cetacella属的绝灭可能是侏罗、白垩纪之交全球性的古气候降温和气候带变化在柴达木盆地的反映;早白垩世之后Cypridea的迅速衰退是地外因素灾变的结果;中始新世晚期的Austrocypris的绝灭、渐新世Hemicyprinotus的绝灭都与当时地质条件的改变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中中新世Cyprideis的爆发推断是青藏高原隆升,导致气候干燥、湖水咸化的结果;而晚更新世晚期I. inermis等介形类动物群的急剧衰减则与全球气候骤然变冷的末次冰期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东南部的达参 1井 4 6 m处 ,介形类 Ilyocyprisinermis突然大量灭绝 ,使得介形类总体丰度大大减少 ,介形类生态组合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该事件称为 Ilyocypris inermis灭绝事件 ,其年限约为 3万 a左右 ,具有十分重要的古环境意义。它是更新世晚期全球气候急剧恶化在柴达木盆地的反映 ,证明了柴达木盆地气候演化和全球气候具有同步性 ;另一方面 ,也为 3万 a左右青藏高原的隆升提供了微古生物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介壳微量元素具有重要的沉积古环境古气候意义,结合介壳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特征和介壳化石组合生态环境特征可得到柴达木盆地西部上干柴沟组中上段更为详尽的古环境古气候演化特征。柴达木盆地西部上干柴沟组中上段介壳微量元素比值Sr/Ca、Ba/Ca、U/Ca及元素Sr、Ba、U在A阶段(28.35~26.42 Ma)值较低,B阶段(26.42~23.08 Ma)值整体较高,段末值有所下降,C阶段(23.08~22.33 Ma)值明显上升,Mn/Ca和Mn值变化大致相反。A阶段Sr/Ca和Sr均值(分别为0.002 278、37.76×10-9)较低,B阶段均值(分别为0.003 347、41.46×10-9)较高,C阶段二者均值(分别为0.003 346、56.06×10-9)也较高,Ba/Ca、U/Ca、B、U有着类似的平均值变化特征,Mn/Ca和Mn值有着相反的平均值变化特征。同时相应各阶段介壳化石组合有所不同。通过介壳微量元素变化及化石组合特征,结合同期深海氧同位素及前人研究成果表明,上干柴沟组中上段柴西古湖古环境古气候演化特征为: A阶段,盐度较低和还原性较强,水位较高,气候相对温暖润湿;B阶段,整体盐度较高和氧化性较强,水位较浅,气候整体炎热干旱,段末气候干旱程度降低;C阶段,盐度和氧化性增高,湖水变浅,气候向冷干演化,响应了早中新世中国西北内陆干旱化。该地区该时段古气候主要受全球气候演化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与副特提斯海西退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