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川东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组成及成礁模式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川东北地区在地表露头上目前发现的长兴组生物礁以盘龙洞、通江铁厂河和羊鼓洞生物礁为代表。野外和室内综合研究表明:盘龙洞生物礁发育完好,生长有大量骨架岩,而羊鼓洞生物礁骨架岩几乎不发育,以障积岩为主夹少量粘结岩;盘龙洞骨架间充填物为生物碎屑和砂屑为主,泥晶灰泥很少,而羊鼓洞以生物碎屑和方解石灰泥为主;盘龙洞生物礁普遍发生了白云岩化,而羊鼓洞白云岩化极其微弱。通过盘龙洞与羊鼓洞生物礁对比研究,认为两者非同时形成,羊鼓洞生物礁早于盘龙洞,生物礁有由台地向盆地迁移趋势,其成礁模式为台地边缘礁滩组合型缓坡模式。  相似文献   

2.
生物礁是由原地的固着生物所建造的块状碳酸盐岩沉积。西沙海域自中新世以来发育了厚层生物礁地层。通过对最新全取心钻井西科1井岩心的宏观观察和微观分析,结合古生物及岩心测试成果,发现西科1井中新世和第四纪为主要造礁期,形成了两套分别以珊瑚藻和珊瑚为主要造礁生物的生物礁序列,底栖有孔虫为主要的附礁生物,而上新统为一套滩相沉积。生物礁序列发育骨架岩、粘结岩和障积岩三种礁相岩石,以骨架岩含量最高,非礁相岩石包括泥灰岩、颗粒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三种。白云岩地层以晚中新世到上新世早期最为发育,多为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所致,并受热液活动的影响。对生物礁序列的沉积分析,可为后期南海油气勘探以及生物礁储层分布研究提供一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3.
羌塘盆地生物礁岩特征与沉积模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三叠纪-白垩纪,特提斯海域内发育有大量的生物礁岩,羌塘盆地内亦广泛发育。生物礁沉积序列可划分为4类:(1)浅滩相生屑灰岩、核形石灰岩→生物礁岩→开阔台地相泥晶灰岩→斜坡相角砾岩;(2)开阔台地相灰岩→生物礁岩→局限台地相白云质灰岩;(3)浅滩相生屑灰岩→滨岸相碎屑岩;(4)潮坪相粉砂岩、泥灰岩→潮坪砂坝生屑灰岩→生物礁岩→潮坪砂坝生屑灰岩→潮坪相泥灰岩。生物礁岩可分为骨架岩、障积岩与粘结岩3种成因类型。成岩作用有重结晶、胶结、压实、压溶与破裂、溶蚀作用等。主要孔隙类型包括原生孔隙、裂隙与溶蚀孔、缝三类。晚三叠世造礁生物主要为珊瑚和藻类;中晚侏罗世以珊瑚礁与海绵礁为主。生物礁岩以海进体系为主,高位体系域也有发育,低位体系域中少见。可分为珊瑚礁、海绵礁、藻礁和层孔虫礁。南羌塘坳陷西部以珊瑚礁为主,东部以海绵礁为主;北羌塘坳陷西部为藻类珊瑚礁、层孔虫礁,台地内部有珊瑚礁、海绵礁。按古地理位置可分为台地边缘礁和台地内部礁,前者分布规模大,在地震剖面上也有明显的反映,有可能成为重要的油气储层。生物礁的发育状况全球海平面升降所控制。  相似文献   

4.
广泛分布在黔南晚石炭世礁相地层中,具有多样的生物形态。其造礁作用以粘结方式为主,可以集中密集形成粘结岩礁块,也可以与其它造礁生物共同建造礁体。其建造的礁体分布局限,礁体一般规模不大。Tubiphytes在工作区除形成礁体外,还通过包覆其它生物碎屑和粘连灰泥和碎屑颗粒形成粘结岩,构成珊瑚礁体的基底,起到固结基底的作用;也可以在其它礁体内部粘结充填在礁骨架中的灰泥和碎屑颗粒形成块状粘结岩,起到加固礁体的作用。Tubiphytes与其它生物碎屑一起作为碳酸盐岩造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礁相地层中也广泛存在。Tubiphytes在黔南晚石炭世礁相地层中是一类具有特色的生物。  相似文献   

5.
陕西西乡杨家沟早寒武世的生物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家沟早寒武世生物礁主要发育在仙女洞组下段及郭家坝组上段。造架生物以古杯为主,其次有肾形藻和表附藻。礁体共有三次发育演化过程,前两次受海侵条件控制系小规模点礁,礁灰岩以障积岩为主,粘结岩次之,晚期以藻类为主形成障积岩岩隆礁和粒屑滩。礁体发育受海水变迁影响,成岩作用有白云岩化及胶结作用。  相似文献   

6.
湘南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基本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学杰  陈林洲 《地质科学》1993,28(4):317-326
湘南生物礁发育于上二叠统长兴组。该礁体的岩石组合类型有:骨架岩、障积岩、粘结岩等。组成礁体的生物极为丰富,类型繁多。造架生物有:串管海绵、纤维海绵、Tabulozoan、水螅类、四射珊瑚等。粘结生物有:Archaeolithoporella、Tubiphytes、Tabulozoan及蓝绿藻。附礁生物有:腕足类、有孔虫等。礁体发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期、发育期、繁盛期和衰亡期。从礁体的发育关系来看,具有海侵过程中向岸推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贵州独山中泥盆统生物礁中同生滑塌构造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独山泥盆系是典型的浅海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独山鸡窝寨村中泥盆统鸡窝寨组下部发育由障积岩、粘结岩、骨架岩和生物砾灰岩等所构成的小型丘状生物礁,造礁生物主要为层孔虫和珊瑚。礁体内发育小型褶皱和小型断层等变形构造,褶皱以平卧褶皱和紧密褶皱为主,且转折端多以尖棱状和圆弧状为主,而小型断层则主要为小型的逆断层和分布于褶皱转折端的小型张性断层。礁体内的变形构造特征以及正常沉积的钙质泥岩基底和灰岩盖层共生表明,该生物礁形成过程中曾发生过可能与中泥盆世吉维特期黔桂海火山活动相关的同生变形滑塌,且可能与吉维特期黔贵海处较为频繁的火山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8.
南海西沙海域西琛1井生物礁的性质及岩石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沙海域西琛1井生物礁主要是由红藻门壳状珊瑚藻、有节珊瑚藻和绿藻门仙掌藻等钙藻组成的植物礁,其次为珊瑚礁.礁相类型主要有礁核相和礁后泻湖相.岩石矿物成分单一,以碳酸盐矿物为主,包括低镁方解石和铁白云石;结构组分有生物骨架、粒屑、泥晶和亮晶;结构类型有生物格架、生物障积、生物节片、生物捆扎和生物粘结结构.岩石类型包括骨架石灰岩/白云岩、粘结石灰岩/白云岩、粒屑石灰岩/白云岩.储集空间类型有粒间孔、生物体腔孔、藻架孔等原生孔隙和铸模孔、裂缝、颗粒内溶蚀孔、藻类溶孔、扩大的粒间溶孔等次生孔隙.孔隙组合类型以粒间孔 溶孔 晶间孔最为发育,储集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9.
重庆开县上二叠统长兴组红花生物礁成礁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红花生物礁露头的精细解剖和微相分析,研究了礁的内部构成和成礁模式。红花生物礁发育3期礁体旋回:礁A、礁B和礁C。礁A由生屑泥晶灰岩和骨架岩构成;礁B由生屑泥晶灰岩、粘结岩、骨架岩和生屑灰岩构成;礁C由粘结岩、骨架岩和生屑灰岩构成。红花生物礁造礁生物有钙质海绵、钙藻类、苔藓虫和水螅类,附礁生物为有孔虫、腕足类、双壳类、腹足类和棘皮动物等。单个礁体内,由下往上的生物演化为:腕足类+双壳类+有孔虫组合→钙藻类→钙质海绵+水螅类+钙藻类+苔藓虫组合→生物碎屑;岩性演化为:生屑泥晶灰岩→粘结岩→骨架岩→生屑灰岩。礁B的生屑滩内生屑间为泥晶充填,生屑分选、磨圆较好,是由相邻的高能生屑滩侵蚀搬运到礁B侧翼低能区沉积形成。3期礁都发育在碎屑滩上,礁A为低能环境下形成的礁,礁B和礁C在礁A形成的高地上成礁,为高能环境礁;单个礁体的完整成礁模式为:在浅滩之上,钙藻类大量生长、粘结吸附颗粒固结基底,钙质海绵和钙藻类在硬质基底上繁茂生长,形成具有抗浪格架的生物礁,礁体暴露水面死亡后遭波浪、水流改造形成生屑滩。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北部轮南地区奥陶纪生物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传桃  蒋维东 《中国区域地质》1996,9(4):330-334,T001
首次发现轮南地区奥陶纪生物礁。礁类型主要有:托盘藻障积岩隆礁、古孔藻障积岩隆礁,藻粘结灰泥岩隆礁、藻粘结粉屑岩隆礁和钙质海绵-蓝绿藻障积-粘结岩隆礁。划分出4个造礁群落,礁的发育明显受生态环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西沙海域西琛1井生物礁主要是由红藻门壳状珊瑚藻、有节珊瑚藻和绿藻门仙掌藻等钙藻组成的植物礁,其次为珊瑚礁。礁相类型主要有礁核相和礁后泻湖相。岩石矿物成分单一,以碳酸盐矿物为主,包括低镁方解石和铁白云石;结构组分有生物骨架、粒屑、泥晶和亮晶;结构类型有生物格架结构、生物障积结构、生物节片结构、生物捆扎结构和生物粘结结构。岩石类型包括骨架石灰岩/白云岩、粘结石灰岩/白云岩、粒屑石灰岩/白云岩。储集空间类型有粒间孔、生物体腔孔和藻架孔等原生孔隙和铸模孔、裂缝、颗粒内溶蚀孔、藻类溶孔和扩大的粒间溶孔等次生孔隙。孔隙组合类型以粒间孔+溶孔+晶间孔最为发育,储集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2.
2012年底在云南省泸西县东山镇地区中三叠统关岭组中发现大规模典型台地边缘鲕粒浅滩和生物礁,同时在向阳乡方摆村附近发现典型台地前缘斜坡相泥晶灰岩,滑塌构造发育.台缘生物礁垂向3分结构明显,礁基为浅滩相鲕粒灰岩、豆粒灰岩;礁核为粘结海绵-水螅骨架岩,蓝绿藻粘结结构和亮晶栉壳状胶结结构发育;礁盖为台缘斜坡相深灰色薄层泥晶灰岩和泥质灰岩.生物礁横向展布也具有3个明显特征:礁后为碳酸盐台地相灰岩,礁核为粘结海绵-水螅骨架岩,礁前为台缘斜坡相薄层灰岩和泥岩,局部发育滑塌构造和滑塌角砾岩.该发现可为滇东南地区继续寻找油气资源开辟新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3.
湘西北地区露头区早奥陶世生物礁发育,主要造礁生物有蓝绿藻(包括Cyanobacteria和Girvanella)、Pulchrilamina、Calathium、Batostoma、Archaeoscyphia。主要礁岩类型有障积岩和粘结岩,主要生物礁类型有障积礁和粘结礁。根据生物礁生长发育特征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奠基阶段、生长阶段和灭亡阶段。部分生物礁生长阶段形成的岩石类型上下不同,成礁方式也不同,据此可将生长阶段分为两期。根据生物礁上覆岩石类型的不同可推测其死亡方式是属淹死型还是属渴死型;根据围岩和礁岩的接触关系的不同,可形成追赶型和并进型两种生物礁埋藏模式。相对海平面的变化控制着生物礁的生长、发育、死亡和埋藏,海平面的上升和下降可形成生物礁不同的发育、死亡和埋藏模式组合。  相似文献   

14.
湘西北地区露头区早奥陶世生物礁发育,主要造礁生物有蓝绿藻(包括Cyanobacteria和Girvanella)、Pulchrilamina、Calathium、Batostoma、A,vhaeoscyphia。主要礁岩类型有障积岩和粘结岩,主要生物礁类型有障积礁和粘结礁。根据生物礁生长发育特征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奠基阶段、生长阶段和灭亡阶段。部分生物礁生长阶段形成的岩石类型上下不同,成礁方式也不同,据此可将生长阶段分为两期。根据生物礁上覆岩石类型的不同可推测其死亡方式是属淹死型还是属渴死型;根据围岩和礁岩的接触关系的不同,可形成追赶型和并进型两种生物礁埋藏模式。相对海平面的变化控制着生物礁的生长、发育、死亡和埋藏,海平面的上升和下降可形成生物礁不同的发育、死亡和埋藏模式组合。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奥陶纪生物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次发现轮南地区奥陶纪生物礁。礁类型主要有:托盘藻障积岩隆礁、古孔藻障积岩隆礁、藻粘结灰泥岩隆礁、藻粘结粉屑岩隆礁和钙质海绵-蓝绿藻障积-粘结岩隆礁。划分出4个造礁群落。礁的发育明显受生态环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16.
峡东宜昌黄花场下奥陶统生物礁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次发现峡东下奥陶统生物礁。造礁生物为攀苔藓虫、托盘藻、古钵海绵、蓝细菌和Pulchrilamina等。按造礁生物形成的格架类型有:粘结粒泥岩,藻粘结岩,攀苔藓虫障积岩,粘结障积岩等4种礁岩微相。这些微相在礁核中有、无和分布差异形成了灰泥岩隆礁,藻岩隆礁,攀苔藓虫障积岩隆礁和藻粘结-古钵海绵障积岩隆礁。各类礁都经历了奠基、发育、衰亡3个阶段。这一演化过程反映了沉积环境和水能量强度对礁发育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7.
西沙西科1井第四系生物礁-碳酸盐岩的岩石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志鹏  尤丽  李晓  刘立  廖静  刘娜  赵爽  于亚苹 《地球科学》2015,40(4):653-659
从西科1井生物礁-碳酸盐岩的岩心观察和岩石学特征的分析入手, 重点刻画了第四系全新-更新统乐东组生物礁-碳酸盐岩的岩石类型和生物礁类型.543片铸体薄片分析和214.89 m岩心观察表明: 岩石类型主要为粒泥灰岩、泥粒灰岩和骨架灰岩, 其次为粘结灰岩、颗粒灰岩、漂砾灰岩和砾屑灰岩.在纵向上, 埋深0~10 m层段以颗粒灰岩为主, 埋深10~22 m层段为生物碎屑砂分布段, 埋深22.00~214.89 m层段以粒泥灰岩、泥粒灰岩和骨架灰岩为主.生物礁类型以骨架礁为主, 造礁生物为珊瑚和少量珊瑚藻.骨架礁在埋深0~214.89 m均有发育, 丛状和块(段)状礁仅分布于埋深83~98 m.   相似文献   

18.
黔南宾夕法尼亚亚纪生物礁类型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南宾夕法尼亚亚纪海域广大,普遍发育了一套台地相碳酸盐岩.该区碳酸盐台地浅水非常适宜生物生存,特别是底栖生物大量繁盛,生物造岩作用十分强烈.宾夕法尼亚亚纪地层中含有极为丰富的底栖生物化石,其中包括多种造礁生物并建造了不同类型的生物礁,主要礁体有:Fomitchevella 珊瑚骨架礁、叶状藻骨架一障积礁、Ivanovia cf.manchurica珊瑚骨架一覆盖礁、未名造礁生物骨架礁、黏结生物Tubiphytes黏结礁.生物礁不仅种类较多,而且数量可观,反映了该时期生物礁的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应该是石炭纪生物礁发育的一次高潮期.  相似文献   

19.
生物岩是新兴交叉学科生物岩石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生物作用形成的岩石,主要包括生物礁岩、非造礁生物骨骼和泥晶组成的岩石、微生物骨骼组成的岩石、微生物作用形成的岩石。以往的生物礁和微生物岩分类系统只包括了一部分生物礁岩和微生物岩,尚有一部分宏体生物形成的岩石类型和微生物形成的岩石类型没有准确命名。为了促进生物岩的研究,作者提出一个包括生物礁岩、非造礁生物骨骼碳酸盐岩、微生物岩和其他微生物成因岩石的统一的生物岩分类系统,包括4个层级24种基本岩石类型。新增的基本岩石类型包括生物泥晶岩、微礁岩、微屑岩、包壳石、微骨架岩、微绑结岩、丝状岩、微泥晶岩等。作者还对部分岩石例如骨架岩等的定义进行了补充修正与完善,讨论了生物岩研究中存在的4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西藏改则地区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组发育有大量生物礁,造礁生物有六射珊瑚、钙质海绵和钙藻类,附礁生物为双壳类、有孔虫、苔藓虫、棘皮动物、腹足类、腕足类等。单个礁体的生物发育顺序可分为5个阶段,自下而上依次为:钙藻类+双壳类+腹足类→钙藻类+双壳类+六射珊瑚→六射珊瑚→六射珊瑚+钙质海绵+苔藓虫→生物碎屑。与此相对,各礁体岩性演化顺序也包括5段:生物碎屑灰岩→障积岩→骨架岩→粘结岩→生物碎屑和内碎屑灰岩。台地边缘生物礁的发育经历了3个旋回,各旋回组成结构相似,礁体均由礁基、礁核和礁顶构成,生物礁经历了生物礁奠基、初期繁盛、最大繁盛和生物礁衰亡4个演化阶段。旋回Ⅰ和旋回Ⅱ规模较大,内部构成复杂,旋回Ⅲ规模较小,内部构成较简单,自下而上构成一个海侵大背景下的次级进积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