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对3次海上调查的CTD溶解氧观测资料与现场同步实验室测定的溶解氧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反映了CTD仪器溶解氧传感器从开始使用到溶解氧膜失效整个过程观测数据漂移的变化趋势。证明溶解氧传感器中溶解氧膜6~9个月的使用有效期限,并给出了如何用现场实验室测定的溶解氧数据(Labox)对CTD观测的溶解氧数据(CTDox)进行溶解氧偏差(Diffox)校正的方法。为今后海洋调查中取得真实可信的溶解氧资料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2.
北海湾无机磷和溶解氧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1998年10月和1999年1月、4月、8月的调查资料,对北海湾无机磷与溶解氧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湾无机磷含量主要受北海、合浦沿岸排污的影响,南流江中岸水影响不大;溶解氧的空间分布表面上以沿岸水的影响,实际了浮游植物强烈的光合作用起主导作用;该湾△O2l△P比为1:290,与Redfield提出的理论值1:276相比偏高,从理论上表明了北海湾溶解氧主要以产氧的浮游  相似文献   

3.
1 海水溶解氧测定方法1.1 经典温克勒滴定法具体做法是在海水样品中加入少量MnCl_2和KOH溶液,其反应原理为:MnCl_2+2KOH2KCl+Mn(OH)_2↓白色Mn(OH)_2沉淀迅速被溶液中的溶解氧氧化,生成褐色沉淀Mn(OH)_3即: 4Mn(OH)_2+O_2+2H_2O=4Mn(OH)_3↓褐色Mn(OH)_3用硫酸或盐酸溶解即:  相似文献   

4.
研制出一种对溶解氧敏感的传感膜,其荧光材料主要是邻菲咯啉钌。由光源发出的中心波长为465 nm的强光照射到铺有该络合物的膜片上,激发出中心波长为620 nm的荧光,水体中的溶解氧会对激发出的荧光产生猝灭效应,猝灭程度与溶解氧的质量浓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该膜片在无氧水中的荧光强度是空气饱和水中的20倍,变化较为明显。对比检测荧光信号在待测水体中猝灭前后的强度,即可测出水体中溶解氧的质量浓度。基于这一原理和荧光测量技术研制了光学溶解氧分析仪,利用该仪器对6处不同水域的天然水体进行测试,所得测试结果与国标碘量法的测试结果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误差≤2%,响应时间<1 min。在海水中30 m深处进行36h稳定性考察,所得溶解氧质量浓度数值平均偏差小于0.2 mg.L-1,证实仪器可适应较为恶劣的环境,且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海水中的溶解氧与水体中动植物的生长有着密切关系(陈国珍,1961)。溶解氧和氧饱和度的资料对估计水体生产力和评价水体的有机污染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本调查海区位于30°20''-32°00′N,124°00′E以西至长江口及其沿岸,地貌和水动力学均较为复杂。长江等水系终年输人淡水,在丰水期几乎影响到整个调査海区;东海沿岸流和合湾暖流的侵入导致调查海区溶解氧的分布变化较为复杂。我们于1985年8,11月和1986年1,5月对该海区进行了包括溶解氧在内的综合调查。共设6个断面50个调查站(图1),分层采样,沿用 Winkler法进行溶解氧测定,结合同期水文、生物调查资料,研究了溶解氧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两个航次CTD观测资料与现场同步Winkler滴定溶解氧资料比对分析,阐述了溶解氧传感器测量误差校正方法以及剖面测量中测量误差变化过程,并依据传感器校正系数漂移变化预估传感器使用寿命,为今后海洋调查取得真实可信溶解氧资料提供技术指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用微型计算机控制柱塞滴定器,以电流滴定法检测终点的海水溶解氧的自动滴定法;给出了仪器结构框图和计算机程序框图;讨论了方法的的不确定度,并与淀粉终点检测法和比色终点检测法等进行了比较。本方法操作简便,测定的标准偏差为0.30μmol/L,单个样品分析只需3min。  相似文献   

8.
海洋生物膜的形成及其对金属腐蚀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许昆明 《海洋科学》2008,32(9):71-75
为了揭示海洋生物膜形成对金属腐蚀的影响,描述了在不锈钢上形成的海水生物膜,制备了伏安微电极,并测量生物膜中氧化还原化学成分如溶解氧、过氧化氢、锰和硫在不同位置的垂直分布。结果表明,生物膜中存在溶解氧的垂直浓度梯度。在溶解氧浓度小于10μmol/L条件下,生物膜中的某些位置出现过氧化氢和锰离子,在无氧条件下,生物膜中有硫化物出现,这些化学成分表明生物膜中确实有锰氧化还原菌或者硫酸盐还原菌的活动迹象。生物膜在固体表面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浓差电池或者生物极化作用的存在意味着生物膜的形成可能加速金属基体表面的局部腐蚀过程。  相似文献   

9.
海水中溶解氧,很早以来,就是海洋调查的主要观测项目。溶解氧的测定方法自Winkler滴定法建立以来,一直沿用至今。目前我国的海洋调查,仍然是采用Wink-ler法。Winkler法操作比较费时,手续繁杂,要求分析人员有熟练的分析技术。因此国外现在多采用仪器分析方法,其中对海水溶解氧的测定,多采用膜电极法测定,已有商品化的仪器出现。甚至还有不要采水,直  相似文献   

10.
海水溶解氧自动电位滴定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项研究直接采用ZDJ-4A型自动电位滴定仪及其铂金-甘汞电极体系测定海水中的溶解氧,具有操作简单、稳定可靠、速度快、精度高和适于现场使用等优点.大量实验数据表明,该分析方法的测量精密度和重复性精密度已达优于士0.02mg/l之水平,测量准确度与经典的温克勒法持平,基本实现了海水溶解氧的自动化分析.  相似文献   

11.
虾池的溶解氧含量及其补充量和消耗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对虾养殖池塘溶解氧含量及其收支情况的研究结果表明,虾池DO值具有明显的季节和昼夜变化。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是虾池溶解氧补充的主要来源,夏季最高可超过5mg/(dm3·d)。养殖后期对虾的耗氧量占总耗氧量的34%,底质和池水耗氧量分别占30%和35%。根据虾池氧的收支情况讨论了池养对虾的生产容量。  相似文献   

12.
根据1987年6,8,11月和1988年2月4个航次珠江口伶汀洋的调查资料,分析了溶解氧的特征。结果表明:溶解氧含量表层均高于底层,周年变化呈现从夏季到冬季逐渐上升,且明显受珠江径流的影响,溶解氧(基本上是不饱和状态)与盐度成负相关。有机物和营养盐均影响溶解氧,但水温仍为溶解氧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溶解氧赤潮预报简易模式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在海洋浮游生物中,有很多单细胞微小生物,由于异常地急剧繁殖,并高度密集在一起,从而引起海水变色的现象,称谓“赤潮”.目前,普遍认为赤潮的发生与海水中磷、氮等营养盐、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某些有机化合物的大量增加有关[l];另外,还与水体的停滞和气象条件密切联系[2,3].赤潮的发生意味着生态平衡的破坏.  相似文献   

14.
乳山湾口及其邻近海域溶解氧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5.
乳山湾邻近海域低氧现象及成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9-06-2009-09及2010-05-2010-06在乳山湾及其毗邻海域的综合调查,分析了该海域溶解氧的变化,初步探讨了影响溶解氧变化及底层低氧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夏季乳山湾邻近海域存在季节性低溶解氧区,溶解氧在6,7月份相对较高,而在8,9月份相对较低,最低值出现在8月份,为3.21mg/L(饱和度为35.5%),表观耗氧量为5.82mg/L。乳山湾外邻近水域溶解氧略高于湾口和湾内。底层溶解氧水平受到潮汐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周日波动性,变化范围介于3.74~8.26mg/L;在落潮时质量浓度降低而在涨潮时质量浓度升高。在这一区域存在较为强烈的温、盐跃层,从而限制了表、底层溶解氧的交换,而COD质量浓度的升高为这一区域的耗氧过程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潮汐、黄海冷水团的顶托作用、有机物质在底层水域的氧化作用以及底泥耗氧过程导致底层溶解氧的亏损。  相似文献   

16.
台湾海峡中北部夏季溶解氧饱和度分布与上升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据台湾海峡中北部1983年5月至1984年5月、1987年7,8月和1988年5~7月调查资料,讨论了该海域夏季溶解氧饱和度分布特征及其与上升流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区夏季上升流的中心位置经常出现于海坛岛北侧至湄洲岛一带海域,西南季风是该区上升流产生的主要动力因子,该区上升流平均流速为4.4×10~(-3)cm/s。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8年早春和夏季长江口邻近海域的调查数据,分析溶解氧(DO)的时空分布,并讨论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夏季DO浓度变化范围为1.58~9.37 mg/L,浮游生物光合作用产生的DO是夏季表层水体过饱和的主要因素;夏季调查海域受台湾暖流北上引起海水层化加强,同时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表层生物大量繁殖所引起有机碎屑的沉降和耗氧分解作用是底层低氧区存在的主要因素.夏季在台湾暖流影响下底层水体表观耗氧量(AOU)与营养盐成正相关关系,底层有机物耗氧降解过程与营养盐的再生密切相关.早春DO浓度变化范围为7.90~10.1 mg/L,长江口外北部海域和浙江近岸海域海水混合均匀,DO浓度主要受温度控制,而台湾暖流影响区海水出现层化现象,其低DO含量也为低氧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Dissolved oxygen (DO) concentrations were surveyed in the Daliao River Estuary in autumn to investigat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trends of DO distribu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O is weakly stratified in the Yingkou section of the Daliao River Estuary, and remains constant vertically in the areas near and out of the entrance. Horizontally, both instantaneous and continuous observations show that the Yingkou section of the Daliao River Estuary is affected by hypoxic conditions; while no conditions of low DO have been observed in the areas near and out of the entrance.DO-salinity correlations exhibit different controlling factors of DO distributions in different sections of the Daliao River Estuary. At the upstream part of the Yingkou section of the Daliao River (A1-A4), oxygen demanding materials and the associated biochemical processes are the main factor controlling the DO distribution, but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Yingkou section and the area near and out of the entrance (A5-A15), tidal advections are more influential for DO distribu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