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用波面高度分布的非正态特征反演非线性随机海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不依据波动的非线性方程,而是利用波面高度分布的非正态特征反演非线性随机海浪.在窄谱条件下,论述了反演的非线性波面、谱及波面极大(小)值分布同现有某些非线性理论结果的一致性,以深水正态海浪过程用浅水非正态特征反演浅水非线性海浪过程及其谱作为算例,并用实测资料检验,结果表明,其同实测值符合较好,从而说明本文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平稳正态过程反正弦定律在海浪谱估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浪谱”在海浪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方面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描述了海浪能量相对于组成波频率的分布,而且与海浪外观特征,如波高和周期等,有着固定的联系。许多学者已指出,在一般的条件下,处于“定常”状态的海浪可以近似地认为是正态的平稳随机过程,且具有各态历经性。因而,可以从海浪的一次连续记录曲线中,摘取其  相似文献   

3.
海浪的波谱特征分析对认识海浪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海浪谱反映了海浪的结构成分。这对海工建筑、海洋运输、船舶制造、海浪预报和海浪模拟等均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波群是伴随海浪经常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且经常伴随大浪的出现而出现。实践证明,波群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其破坏性远比单个波大得多,它是海浪破坏海工建筑物的重要因子,许多防波堤的破坏并非是由单个波的作用,而是由相继出现的几个大波(波群)作用的结果。早先,人们对波群这种习见的现象研究甚少。自1974年葡萄牙锡尼斯港深水防波堤的破坏之后,对波群的研究才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4.
变浅作用下浅水海浪谱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水海浪向近岸传播过程中,由于变浅作用,其波面高度分布,波谱都发生了变化。本文基于非线性系统的输出和输入间亦存在转换关系,通过波面高度分布函数建立了深水正态海浪过程作为输入和浅水偏态海浪过程作为输出之间的非线性转换关系,导出了深、浅水谱间的理论关系。在假定能通量不变的条件下,提出了一种由已知深水谱和波面偏度计算二维海浪变浅作用下的浅水谱的方法,并对其进行了讨论和检验。  相似文献   

5.
联合海浪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期,海浪被抽象成一些简单的模式(如正弦波、有限振幅波等等),而加以研究,也得到了许多能近似符合实际的结果。但是,对真实海浪而言,其内部结构和外观特征都是复杂的,且都受着随机性的制约。因此,自五十年代初期开始,人们已广泛地使用随机函数(随机过程)来作为描述海浪的模式。当用随机函数这种模式研究海浪时,海浪谱是一种有效的工具,而如何获得海浪谱便构成海浪研究中重要的问题。海浪谱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但利用海浪过程的现实(观测记录)求谱是最基本、最可靠的方法,这方面国内外已进行了许多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海浪的波谱特征分析对认识海浪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海浪谱反映了海浪的结构成分。这对海工建筑、海洋运输、船舶制造、海浪预报和海浪模拟等均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波群是伴随海浪经常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且经常伴随大浪的出现而出现。实践证明,波群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其破坏性远比单个波大得多,它是海浪破坏海工建筑物的重要因子,许多防波堤的破坏并非是由单个波的作用,而是由相继出现的几个大波(波群)作用的结果。早先,人们对波群这种习见的现象研究甚少。自1974年葡萄牙锡尼斯港深水防波堤的破坏之后,对波群的研究才日益受到重视。 对波群的研究目前多采用包络方法、马尔科夫链方法和波能过程线法。波群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波群的统计特征(如波群链长统计);另外,波群的模拟也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目前用包络方法研究波群比较普遍,且有不少研究成果。徐德伦等(2001)综述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及结果,文圣常等(1984)也进行了详尽的讨论。 以往的研究大都是研究波群的统计特征,如合田良实(1976)、 Ewing(1973)、Rye(1974)。而针对地域性的波浪,我国学者也只是以包络方法为基础讨论了不同地域海浪波群的统计特征(常德馥,1987;葛明达,1986;范顺庭,1998)。就波群本身的结构特征而言,即波群的波谱分析特征以往的研究涉及尚少。作者拟借助于谱分析方法,对带有典型波群的实测的海浪记录来分析海浪波群的波谱结构,进而借此对海浪波群的结构特征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未破碎变浅随机海浪的波面高度概率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青岛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实验室现代化的大型水槽,设计进行了多种海浪强度下,由深水传入近岸不同坡度水底上的变浅随机海浪的实验.依据实验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对变浅非正态海浪过程而言,其波面高度分布取Gram-Charlier级数前3项,所得结果与实验分布符合良好.该分布中σ、λ3、λ43个参量是测点水深和波浪强度的函数,并获得了与无因次参量Hs/d之间的经验关系,为预测变浅随机海浪的波面高度分布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
利用Jason-1卫星高度计观测资料,验证了WWATCH Ⅲ海浪模式在模拟南海冷空气过程海浪场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结果发现,以NCEP再分析风场驱动的WWATCH Ⅲ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冷空气影响南海时的海浪变化,模拟结果与Jason-1卫星高度计的观测资料有比较好的一致性.在近海岸地区以及冷空气活动末期,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有所降低,但平均相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均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说明WWATCH Ⅲ模式可以作为我国南海地区海浪模拟预测研究的有效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9.
波群对垂直桩柱的作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波浪槽中进行了具有不同群因子和连长的随机波群对三种直径的桩柱作用力的实验研究,指出波浪峰力的比值不随波群的连长变化,而随波群因子的增加而增大。由于桩柱是一非线性系统,作用力的群团子大于波浪的群因子,其连长小于波浪的连长。波浪峰力的比值不仅随KC数的增加而增大,还随波群因子GF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大型水槽设计了在由深水到近岸不同坡度处海浪在变浅作用下诱导产生的长周期重力波的实验。正态随机海浪在深水生成并沿斜坡向浅水传播,记录了不同水深处波面高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并进行统计分析和谱分析。实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长周期重力波的能量随着水深的变浅而增高,其谱锋频率位于0.2~0.3fp附近,这里fp是深水正态海浪过程的谱峰频率。长周期重力波的能量与入射波的能量比与波面高度分布的偏度密切相关。进一步分析了两种波动的能量谱峰值比和波面高度分布偏度的相关关系,获得了经验关系,为预测近岸浅水长周期重力波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全球变化影响下青岛海岸带地理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全球变化的影响下,近50多年来青岛海岸带地区的地理环境要素发生了许多超常的变化。其中,年平均气温1991-2002年比20世纪50年代上升了0.94℃,同期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上升了2.18℃,≥10℃的天数由每年207.6d增至218.5d,近海年平均海水温度在20世纪60年代为13.45℃,而1991-2002年为14.20℃,上升了0.75℃。海岸沙滩侵蚀加剧,20世纪90年代以来灵山湾每年蚀退达7m;胶州湾面积由1952年的559km。缩减为2002年的382km^2;滨海漏湖湿地几乎全部消失。由于海岸带气候和水温的变暖使研究区动植物群落发生变化,如茶树从南方引中成功并形成产业,一些本来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越冬的鸟类(如大天鹅)已迁至山东半岛越冬;某些生活在温暖海洋中的海洋动物也频现青岛。  相似文献   

12.
青岛劈石口断裂的构造特征和现代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地质观察和断裂平、剖面图的绘制,阐述了青岛劈石口断裂的空间展布、构造特征和构造作用.并应用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地震地质学和构造年代方法对劈石口断裂的现代活动性进行了研究,认为上述断裂自晚更新世以来,其活动性趋向稳定状态,属于晚第四纪不活动断裂.  相似文献   

13.
曹海荣  沈志良  姚云  苏畅 《海洋科学》2009,33(11):18-23
以青岛地区2002年的统计资料为依据,对该地区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2002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541 5 hm~2,生态承载力为0.375 1 hm~2,生态赤字达到1.166 4 hm~2.这说明青岛地区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压力已经超出自然界的承受能力.通过分析,该地区的能源消耗高,生态赤字较大,农业和林业基本不存在生态赤字,可持续发展度较高,而近年来对海洋的过度开发及排污,导致青岛沿岸海域的生态足迹迅速增加,生态赤字越来越高.旅游产业虽然对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压力,但是给当地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青岛地区每公顷生态足迹可产生1 720美元的产值,高出了1 106美元/hm~2的世界平均值,是中国内地平均产值的4倍.青岛地区生态效益较高,但仍需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其可持续发展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青岛地区已评价的42处矿泉水点资料,从有益元素的种类水化学性质及形成条件三个方面对矿泉水进行了不同性质的分类;从岩石、构造、地貌环境方面阐明了矿泉水的分布规律;探讨了矿泉水成因,指出了含有益元素的岩石是矿泉水形成的基础奶利的构造,地貌环境是矿泉水的形成条件,深成地下循环水的溶解作用是矿泉水的归宿的初步论断,提出了断裂破碎带及其次级构造裂隙发育区、大理岩、中基性火山岩分布区及第四系底部有良好  相似文献   

15.
简要分析了青岛市水资源的紧张状况,指出了青岛市扩大海水利用必要性,并对利用海水冲厕的可行性,以及海水冲厕实验小区的技术指标进行了搪塞。  相似文献   

16.
青岛市是我国沿海开放城市,但由于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一直是制约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分析总结青岛市城市供水现状的基础上,按照青岛市发展规划对城市需水进行了预测和供需平衡分析,提出了解决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青岛市水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岛市是我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形势十分严峻。从青岛市水资源的具体问题出发,对诸如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污染、海水入侵等问题进行具体和理论上的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保护对策,在水资源的评价、开源与节流、区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污染防治与污水资源化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均提出新的观点,为青岛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对青岛市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青岛及其邻区NE、NW向断裂的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NE、NW 向断裂是青岛及其邻区两组重要的区域性断裂构造。通过野外地质和地貌观察,依据所测的地震活动和断裂活动的绝对年龄,认为青岛地区NE向断裂自晚更新—全新世以来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并根据NW 向断裂对海岸线方向、海底地貌,特别是NW 向断裂对地震的控制作用,认为青岛及其邻区NW 向断裂是一组区域性活动断裂。鳌山卫—即墨微震带是NW 向断裂的现代活动性的表现。在地震监测工作中应加强对NW 向断裂活动性的监测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夏季黄海浒苔大规模暴发,并在青岛近岸海域大面积聚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基于在夏季和冬季所获得的多学科调查资料,重点研究了青岛近海的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生态影响,阐明了该海域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参数之间的耦合响应。研究显示,夏季黄海冷水团的边界可扩展至青岛近岸海域,并在局部涌升至上层水体,形成沿岸上升流;该上升流可对上层营养盐产生一定的补充,进而促进浮游植物的繁殖,并于底层海域对应形成溶解氧(DO)和pH的低值。夏季青岛近海的上升流可能还有利于随南风漂移至此的浒苔的生长,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浒苔的局地旺发;同时,夏季该海域特定的锋面系统对浒苔聚集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冬季黄海暖流在苏北浅滩外侧向山东半岛南部海域延伸,扩展至青岛近海的暖水舌与近岸低温水之间的锋面特征明显,而且在向岸暖水与近岸冷水间还对应形成了明显的营养盐和叶绿素(Chl-a)锋面。该项研究从多学科交叉的视角,增进了对青岛近海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之间耦合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研究青岛地区玄武岩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提出玄武岩地下水及其含水层(体)的开发途径:干旱年份尽可能多开采地下水,丰水年份人工回灌以增加水资源可利用量。人工回灌的水源可利用大沽河弃水,通过现有井、钻孔及地下隧道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