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通过配准的双气相定量CT对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气肿定量指标的对比分析,寻找最优肺气肿定量指标。方法:回顾性收集健康体检对照组55例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1级21例,GOLD 2级31例。将CT原始DICOM数据导入“数字肺”分析平台,测定深吸气末LAA%-950和深呼气末LAA%-910。将呼气相与吸气相CT图像配准,根据阈值法计算出肺气肿区域百分比(PRMEmph%)、功能性小气道病变区域百分比(PRMfSAD%)和正常区域百分比(PRMNormal%)。肺功能指标包括FVC、FEV1%、FEV1/FVC。组间一般资料、CT定量指标和肺功能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卡方检验,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T定量参数对轻中度COPD患者肺气肿的诊断效能。结果:轻中度COPD患者与正常对照组间性别、吸烟指数、FEV1%、FEV1/FVC、吸气...  相似文献   

2.
目的:定量评估肺亚实性结节(SSN)内非实性成分从基线到随访CT扫描之间的变化,以鉴别诊断有浸润表现的SSN,即微浸润性腺癌(MIA)和浸润性腺癌(IAC)。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有基线和复查CT,并有组织学结果的SSN。测量指标为SSN整体最大直径,非实性成分CT值均值、最大CT值、最小CT值和CT值标准差。以时间为因变量,用线性回归评估SSN测量值从基线到复查扫描的进展。采用受检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测量值年化改变对有浸润表现SSN的诊断能力。结果:71名患者(男32,女39)中纳入78个SSN,其中良性19个,原位腺癌10个,微浸润腺癌36个,浸润腺癌13个。所有SSN分类的直径均与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有浸润表现SSN的非实性成分CT值标准差与时间显著正相关(P=0.037)。良性和原位腺癌中,所有4个CT值指标与时间无相关性(P>0.05)。ROC分析提示CT值标准差年化改变可以明显诊断有浸润表现的SSN(P=0.014),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AUC分别为68.7%,77.8%和0.747。结论:在SSN的复查过程中,良性、原位腺癌、MIA和IAC的直径都有增加,评估CT值标准差的变化能够鉴别诊断有浸润表现的SSN(MIA和IAC)。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测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中患者入射体表剂量(ESD),对比设备剂量指示值(dose index,DI),建立两者之间的换算公式。方法:在接受肝癌TACE治疗的50名患者(男37、女13;年龄70.3岁±6.8岁)体表放置荧光玻璃剂量计,测量治疗中患者ESD。测定部位3处,分别为病灶背侧体表、CT及锥形束CT(CBCT)扫描野内。分别测量治疗过程中总ESD、1次CT扫描及1次锥形束CT扫描的ESD。治疗使用的IVR-CT设备为AXIOM Artis dTA/i-CT(Siemens)。探讨体表剂量与设备剂量指示值的关系。结果:ESD与设备DI之间的换算公式为ESD(mGy)=[(0.697×CTDI+7.175)×CT扫描次数]+[0.384×CBCTDI-5.472]+[0.567×透视DI-9.248]。结论:设备DI与实际测量的ESD有良好的直线相关性,使用换算公式可以得出治疗过程中患者ESD。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以体质量指数(BMI)为指导,不同噪声指数联合Z轴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对AIDS合并PCP患者胸部CT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采用Z轴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对30例AIDS合并PCP体质量正常的患者行常规剂量和低剂量CT平扫,常规剂量扫描预设噪声指数(noise index,NI)设置为10,低剂量扫描预设噪声指数(noise index,NI)设置为20,管电流范围:30~500mA,管电压:120kV。记录两次扫描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of volume,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并计算出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在纵隔窗下进行肺尖水平、主动脉弓水平、肺底水平三个层面的噪声值测量。以5分制对CT图像的质量及主观噪声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达到了临床诊断接受标准。NI为20时噪声值较NI为10时的噪声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为20时平均CTDIvol值、DLP值、ED值较NI为10时分别降低了63.20%、63.48%和63.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体质量指数为指导,运用Z轴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通过设置合适的NI进行低剂量扫描,既大幅降低了AIDS合并PCP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又满足了CT影像诊断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尘肺患者肺气肿程度及肺部小阴影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至2020年间十堰市太和医院收治的明确诊断尘肺且合并肺气肿的患者96名,进行胸部CT检查及肺功能测定;采用64排螺旋CT(GE Optima CT 680)进行三维容量测量系统定量分析全肺、左右肺、各肺上中下肺野低衰减区容积百分比(LAV%),并根据全肺LAV%将其分为A组:LAV%<15%,B组:LAV%15%~30%,C组:LAV%> 30%三组,分析肺气肿分布特点及与肺功能的相关性;将胸片评定小阴影密集度的标准应用于CT中得出CT图像的全肺、左右肺、上中下肺野小阴影密集度(SSD),并分析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全肺SSD与FEV1、TLC、PEF、MEF75%、MEF25%呈负相关,与RV/TLC呈正相关;全肺、左肺、右肺、及上中下肺野LAV%与FEV1、FEV1%、DLCO、PEF、MEF75%、MEF50%、MEF25%呈负相关,与RV、RV/TLC%呈正相关;当LAV%> 30%时,即C组LAV%与肺功能FEV1、FEV1%、DLCO、RV/TLC、PEF、MEF75%、MEF5...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宝石CT低剂量双期扫描测定肺体积在煤工尘肺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例煤工尘肺男性患者行吸气相与呼气相双期低剂量宝石探测器64排HDCT胸部检查,图像重建采用适应性统计迭代重建(ASIR)技术,并在CT检查后3日内完成肺功能检查(PFT)。从既往行常规剂量64排VCT胸部检查的男性患者中选取30例做为对照组。得出各组图像的噪声和每次扫描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DLP,ED)。两组间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以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不同扫描剂量及不同呼吸状态下的图像噪声、容积CT剂量指数。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全肺各容积指标(Vin,Vex,Vin–Vex,Vex/Vin,Vin–Vex/Vin 100%)与PFT指标(FVC,FEV1,FEV1/FVC%)的相关性。结果:所有图像质量主观评价均在中等评级以上,两组扫描的图像噪声无统计学意义;HDCT低剂量扫描并采用ASIR技术双相扫描剂量之和低于VCT常规剂量单次扫描剂量。煤工尘肺患者的肺容积指标(Vin,Vex,Vex/Vin,Vin–Vex/Vin100%)与PFT指标(FVC,FEV1%,FEV1/FVC%)三者均有比较好的相关性,其中Vex、Vex/Vin与PFT指标的相关性更好(P值均<0.01)。结论:宝石CT低剂量双相扫描肺体积指标可用于评价煤工尘肺患者肺功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直肠癌Mile’s术后局部复发与术后瘢痕CT灌注定量参数的优化测量方法。方法:连续入组因症状或复查怀疑直肠癌局部复发的直肠癌Mile’s术后患者10例,所有患者均行病变区CT灌注成像(对比剂70mL,延迟10s,扫描周期1s,扫描时间60s),CT灌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不同方式感兴趣区(ROI)勾画,包括:固定面积ROI(24mm2)、热点(单体素)、热区(24mm2)及肿块整体。分别获得各自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及相应灌注图。通过工作站横断面直方图分析软件,分别获得各定量灌注参数最高5%、10%、20%、40%和60%平均值。相隔两周,对以上参数进行二次测量。CT灌注扫描后一周内对所有病灶进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并长期随访证实病灶性质。SPSS软件对不同测量方法测量值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前后两次测量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10例患者,共11个病灶(复发组6个,瘢痕组5个)。不同测量方法的测量值差异大,肿块整体测量值最低,最高5%平均值最高。除固定ROI测量MTT、热点测量MTT和PS在复发组和瘢痕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外,复发组的其余各测量方法的各灌注参数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除热区测量PS外(P<0.05),其他方法前后两次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以肿块整体测量值及各项直方图最高百分比平均值稳定性最高(r≥0.960,P均<0.05)。结论:相较传统测量方法,利用横断面直方图分析软件获得最高百分数平均值对直肠癌术后骶前肿块灌注定量参数进行测量对直肠癌术后复发和瘢痕的鉴别更为客观、稳定,其中推荐使用最高5%平均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纹理分析在吉非替尼治疗肺腺癌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吉非替尼治疗3个月后,依据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Version 1.1)进行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PR)的肺腺癌患者,对治疗前CT基线平扫图像及治疗3个月时复查的CT平扫图像进行纹理分析,获得灰度直方图及灰度共生矩阵相关的纹理参数,比较治疗前后纹理参数的差异,并且对无进展生存期(PFS)进行了亚组分析,对PFS≥1年及PFS <1年的两个亚组治疗前后纹理参数的变化值进行比较。结果:21例经吉非替尼治疗3个月后评价为PR的肺腺癌患者,病灶经治疗后的平均灰度值、偏度和峰度、熵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标准差、角二阶矩和逆差矩高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前后的对比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PFS进行亚组分析的结果显示,Δ逆差矩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纹理分析有助于评价吉非替尼治疗肺腺癌的近期疗效且能够预测患者的PFS。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青少年骶髂关节中的可行性应用价值,确定其CT扫描最优参数。方法:采用PHILIPS 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仪,选择年龄在14~30岁、体重<75kg、身体质量指数(BMI)<25的青少年患者150人,随机分成3组。常规剂量组,应用管电压120 k V、管电流250 m As;低剂量A组,应用管电压120 k V、管电流100 m As;低剂量B组,应用管电压100 k V、管电流100 m As。对骶髂关节进行扫描。记录3组CT扫描模式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由两位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独立评分,取平均值。统计方法采用秩和检验、方差分析。结果:3组患者的图像质量均可满足诊断要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B的辐射剂量较常规组显著下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00 k V、100 m As低剂量扫描技术可保证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并显著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并评估CT诊断对临床病情、临床治疗及临床特点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6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62例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 65岁,37例)和中年组(<65岁,25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CISS分型的差异,并通过CT头颅平扫总结脑梗死患者CT影像表现特征,此后对所有患者均使用静脉溶栓进行治疗,随访3月通过GOS评分统计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老年组与中年组CISS分型中LAA、CS、PAD、OE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组UE比率明显高于中年组(P<0.05),62例患者以LAA、UE型较为多见,中年组头痛头晕人数明显高于老年组,而老年组偏瘫、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者明显高于中年组(P<0.05),62例患者多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偏瘫及意识障碍,CT扫描276处病灶,其中46例腔隙性脑梗死,16例多发性脑梗死,其中17例病变位置在小脑,20例在皮质,14例在脑干,11例在基底区,溶栓治疗3个月后随访GOS评分结果显示20例5级,26例4级,12例3级,2例2级(持续性植物状态),1例1级(死亡)。结论:不同年龄段的脑梗死在临床特点上差异显著,老年患者UE分型更多,发生偏瘫、大小便失禁、意识障碍的可能性更大,中年患者临床多见头痛,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预后较好,此外CT诊断对临床病情、临床治疗及临床特点的分析均可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肺部恶性肿瘤适形射频消融(RFA)近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48例54个经病理证实的肺部恶性肿瘤在CT引导下行RFA,其中11个病灶联合化学消融治疗,通过临床观察和CT扫描监测并发症。术后1个月、3个月增强CT扫描观察近期疗效。结果:54个病灶RFA后即刻复查CT示病灶阴影增大,消融区域密度降低,术后1个月增强CT复查肿瘤去血管化表现,仅病灶边缘强化及肿瘤残留区域强化;54个病灶治疗后3个月复查增强CT,肿瘤完全消失(CR)61%(33/54),Ⅰ期24例,转移灶9个;肿瘤缩小(PR)39%(21/54),Ⅰ期1例、Ⅱ期16例、ⅢA期2例、2个转移病灶;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CT引导肺部恶性肿瘤RF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近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MSCT表现,探讨MS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及MSCT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了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12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5例,40岁以上8例,平均年龄5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和疼痛。12例均表现为腹膜后腔软组织肿块,肿瘤最大直径3.0~21.0 cm,平均11.0 cm。肿瘤呈类圆形7例,不规则形5例。其中CT平扫密度均匀2例中,增强扫描1例均匀强化,另1例不均匀分隔状强化。CT平扫密度不均匀10例中均见囊变坏死区,其中钙化2例、出血2例,增强扫描实质部分中度以上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呈分隔状。病理结果提示良性1例,低度恶性潜能3例,恶性8例,远处转移3例。免疫组化表现CD117阳性12例,CD34阳性7例。结论:腹膜后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临床症状少;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能较好地反映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CT增强图像测量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间隙面积,并评估其与体重指数(BMI)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行腹部CT增强检查的538例非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患者,根据体重指数及性别各分成4个级别(Ⅰ级:BMI<18.5 kg/m2;Ⅱ级:BMI 18.5~24.9 kg/m2;Ⅲ级:BMI 25~29.9 kg/m2;Ⅳ级:BMI ≥ 30 kg/m2)。结果:男、女组间隙面积与BMI均呈显著正相关(r=00.50、0.55,P<0.01),间隙面积与BMI分级均呈中等相关(r=00.43、0.45,P<0.01)。随BMI增加,该间隙面积增大。结论:通过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间隙面积和BMI呈显著正相关,可以为诊断SMAS提供参考值标准及筛查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比较气道支架置入术后多排螺旋CT与气管镜随访检查的结果,评估多排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30例(恶性疾病109例、良性疾病21例)行气管或支气管支架置入术患者,在术后3个月或并发症加重时行多排螺旋CT并行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在(1.2±0.6)天后行气管镜检查。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支架置入位置、形状、管腔的通畅和邻近气道的CT显示进行评估,并与气管镜结果进行比较。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两位医师的结果。以配对卡方检验判断CT诊断支架并发症的准确性。结果:61(46.9%)例患者的CT结果显示支架未见异常,其中5例显示不符,后者在气管镜检查显示支架内气管肉芽肿形成,管腔的轻微变窄(<25%)。69例(53.1%)支架在CT上显示有异常改变,其中4例诊断肿瘤复发而气管镜证实为肉芽肿,其余65例与气管镜诊断一致。CT在发现支架置入术后局部异常的灵敏度为96.2%,特异性为100%,诊断准确性为93.1%。结论:CT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查,对气管内植入支架相关检查结果准确性高,可在气管支架随访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CT表现及动态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AIP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通过随访患者分析类固醇治疗前、后不同时期AIP的CT表现及转归。结果:类固醇治疗前,5例AIP患者CT见胰腺弥漫性肿大,1例胰头局限性肿大;CT增强扫描显示受累胰腺渐进性强化;2例CT见胰周低密度带;6例受累胰腺区胰管不可见;6例CT见胰腺段胆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类固醇治疗后,6例复查和4例远期随访患者CT显示胰腺进行性缩小,其中2例萎缩的胰腺实质呈渐进性强化;2例胰周低密度带消失;6例胆管恢复至正常管径。3例胰腺病变复发,其中2例胰腺弥漫性肿大,1例胰头局限性肿大伴胰体尾萎缩;3例受累胰腺区胰管不可见;1例胰体尾前方出现假性囊肿。结论:类固醇治疗前与病变复发时AIP的CT表现相似,主要包括胰腺弥漫性、局限性肿大以及受累胰腺区胰管不可见,治疗后CT复查及随访可见胰腺进行性缩小或胰腺萎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腺内分泌肿瘤(NETP)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19例NETP患者的CT表现,运用Fisher精确检验法分别比较不同级别、功能性和非功能性肿瘤与病灶大小之间关系。结果:19例共23个病灶,其中功能性NETP4例,非功能NETP 15例。根据WHO分级,G1级7例,G2级10例,G3级2例。CT平扫完全实性病灶6个,囊实性17个,完全囊性为0个,钙化4个,主胰管扩张10个。低级别肿瘤小于3 cm 72.7%(8/11),高级别肿瘤大于3 cm 83.3%(10/12),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功能性肿瘤小于3 cm66.7%(4/6),非功能性肿瘤大于3 cm 82.4%(14/17),同样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腺内分泌肿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肿瘤的最大径有助于不同及功能性、非功能性肿瘤的判断,并可指导临床制订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宝石CT对冠脉支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45例冠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宝石CTA数据,测量支架内腔的实际直径,比较支架内腔CT值与邻近血管腔CT值的差异。结果:共60枚支架,均显示清晰、无术后狭窄。当支架实际内腔直径≥2 mm时,支架内腔CT值测量稳定性较好,支架内腔CT值与邻近血管腔CT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支架内腔直径<2 mm时,支架内腔CT值测量稳定性差、测量不准确,但是仍能部分观察支架内腔情况。结论:宝石CT冠脉CTA成像,对冠脉支架内腔直径≥2 mm者诊断较理想,对支架内腔直径<2 mm者仍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