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珊瑚礁岩的磁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沙群南永1井珊瑚礁岩的磁性测量结果表明,珊瑚礁岩的磁化率为负值,属抗磁性物质,但它有较稳定的剩余磁化强度,而且它的NRM近似对数正态分布,其值大部分分布在(0.8-1.6)×10^-4A.m^-1区间内。进一步研究发现珊瑚在生长过程中,富铁细菌及水介质等可以在珊瑚礁孔隙中留下铁磁性物质;另一方面,珊瑚在生长时也可能吸收铁离子,变成珊瑚礁骨骼的一部分。因此,珊瑚礁岩具有铁磁性,在古地磁场作用下,产  相似文献   

2.
南沙群岛南永1井珊瑚礁岩的磁性测量结果表明,珊瑚礁岩的磁化率(X)为负值,属抗磁性物质,但它有较稳定的剩余磁化强度(Mr),而且它的NRM(天然剩余磁化强度)近似对数正态分布,其值大部分分布在(0.8-1.6)×10(-4)A·m(-1)区间内。进一步研究发现珊瑚在生长过程中,富铁细菌及水介质等可以在珊瑚礁孔隙中留下铁磁性物质;另一方面,珊瑚在生长时也可能吸收铁离子,变成珊瑚礁骨骼的一部分。因此,珊瑚礁岩具有铁磁性,在古地磁场作用下,产生弱剩磁。  相似文献   

3.
东营市东辛2-4井磁性地层划分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通过东辛2—4井岩心样品的古地磁学研究,整段岩心呈现以正极性为主的混合极性特征。自上而下划分的布容、松山、高斯和吉尔伯特极性时和布容极性时内清晰显示出的哥德堡和布莱克亚时的界限分别位于井深28.0m、161.0m、274.5m和452.0m。据黄河口南北5个钻孔磁性地层的划分对比,长江口、苏北盆地和东营地区,吉尔伯特、高斯和布容极性时的沉积速度较快,松山极性时较慢或近于缺失;黄河口以北至河北地区,高斯极性时地层不发育,吉尔伯特、松山和布容极性时则较厚,表明它们所处的构造单元、地质基础和沉积环境有较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南沙群岛南永1井珊瑚礁岩心声速垂向变化与地质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珊瑚礁央心声速垂向变化与地质事件、沉积相、沉积岩石学、埋藏深度等有关。南永1井研究结果表明,在琵琶Ⅱ事件、布容正极性、松山反极性和松山反极性转换期、上桂事件和贾拉米洛事件时期形成的礁坪相珊瑚礁岩心声速Cp出现异常,Xi湖相珊瑚礁岩心声速值Cp较低。但物理机制尚未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西沙礁序列的磁性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西沙群岛西琛一井330m以上井段的149块岩心标本,用美国2-G型超导磁力仪进行了古地磁测定,获得了一个从更新世至中新世晚期包括布容,松山,高斯和吉尔伯特四个极性时及若干亚极性的磁性地层柱,为礁序列的划分对比,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松嫩平原西部近200m厚的第四系,基本记录了距今约300万年来地球磁场所经历的极性时与极性亚时的周期变化.东部高平原第四系仅厚70—80m,岩心自上而下记录了布容正向极性时和松山反向极性时的上部.讨论了第四纪底界与内分层、早更新世晚期地层缺失及关于林甸组与泰康组地层断代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亚东北边缘的珊瑚海和塔斯曼海,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复合体。最近运用磁性地层学和锶同位素测年方法对珊瑚取心进行研究,估计珊瑚礁中央的年龄为(600±280)ka,比布容—松山磁性倒转期(780ka)还年轻。这些结果支持以前依据ODP133航次的地层、同位素和地震数据得出的大堡礁相对年轻(晚更新世)的结论。从ODP133航次的沉积物得到的所有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记录表明其δ18O值在晚更新世有所下降,记录了700~300ka之间温度上升了4~6℃。现代热带珊瑚礁生长需要的最低温度为18℃,在海面温度达到24℃以前珊瑚礁的生长速度都是非…  相似文献   

8.
雷琼地区湛江组、北海组的古地磁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雷琼地区几个剖面的北海组、湛江组地层及其火山熔岩夹层进行了古地磁学研究,对这些火山岩夹层还进行了K-Ar同位素年代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湛江组地层的剩余磁性以反极性为主,其磁性序列特征类似于松山反极性时中、晚期的地磁场特征;火山岩夹层的剩余磁性特征以及它们的K-Ar同位素年代测定值则肯定了这些火山岩生成于松山反极性时中、晚期。北海组地层岩石剩余磁性表明,其生成于松山反极性时末期至布容正极性时早期。由古地磁和岩石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确定了湛江组地层时代为早更新世;北海组地层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9.
在东亚和东南亚第四系对比中,有关的几条界限,本文建议如后。采用Globorotalia truncatulinoides的初现位作为本区海相第四系的下界,其位置大致在古地磁Olduvai亚时的下界,时间约为距今1.9Ma。在南中国海、东海及沿岸地区,发现了以G.truncatulinoides的初现位为代表的一系列有意义的生物事件,如Pulleniatina finalis的初现位,Globigerinoides obliquus和Globoquadrina altispira的灭绝位,以及Globorotalia menardii和Pulleniatina obliquloculata壳体旋向的变化。此界限在东亚和东南亚也是相当稳定的。在陆相地层中,以泥河湾组为代表,狭义的泥河湾动物群(相当于晚维拉方动物群)所在地层的底界,其古地磁位置为Olduvai亚时的底界。以此作为陆相第四系的下界,与上述海相第四系底界一致。 以古地磁布容/松山界线作为中更新世和早更新世的界限,其年代为0.73MaB.P.。中国中更新世的标准地层周口店组,其底界恰为布容/松山的转换面,北京猿人的年代为0.60—0.23MaB.P.。在洛川黄土剖面上,布容/松山界线为古土壤S_7的底界。雷琼地区中更新统下部的北海组的底界也是布容/松山界线,所产的玻璃陨石的裂变径迹年龄为0.687—0.733MaB.P.。在黄海,布容/松山界线是第Ⅶ海侵层的顶界。通过岩石地层标志,以及动物群、古人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研究区5个钻孔松散沉积岩心磁性地层的划分对比,获知布容与松山极性带的界线,南黄海和陆区北部位于80.0—99.5m。陆区的南部此界线于270.4m深处。松山和高斯极性带的界线,海区未揭露到,其沉积起始时间都小于1.7Ma。而陆区的南、北部分别位于117m和328.2m。高斯和吉尔伯特极性带的界线,陆区北部为140m,而南部区为460.15m。沉积起始时间为3.4Ma。吉尔伯特底界仅北部陆区所揭示,为190.5m。松散沉积层与下伏白垩纪(?)石灰岩接触面位于400.35m,沉积起始时间约17.0Ma。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 Cryptofaunal communities consist of the animals and plants living within dead coral.As a very large part of a coral reef is composed of dead coral,the biomasses of crypto-faunal communities on a reef must be significant.And as many of the cryptofaunal animalsreproduce at regular intervals,rates of turnover of the community are also high and thusare major contributors to the productivity of coral reefs.Grassle(1973)collected a 4.7  相似文献   

12.
珊瑚荧光的古降水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珊瑚作为热带海洋气候环境的信息载体,不仅记录了过去海洋信息,也记录了陆源环境信息。Isdale于1984年在《Nature》杂志上发表论文阐明珊瑚的黄绿荧光记录了Burdekin河的径流量变化以后,国际上对珊瑚荧光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并取得了不少成果。研究表明,利用珊瑚荧光所提供的信息,可以重现过去大陆沿海的降雨变化情况、干旱或洪涝的变化旋回及入海河流的径流量变化。这对研究并重建过去气候环境、预报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评述了国外对珊瑚荧光的研究进展、报道了本实验室进行了初步工作,同时,对珊瑚荧光作为环境地球化学新的代用指标所潜在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南沙群岛附近海域采集的唇软珊瑚提取的新结构化合物──唇软珊瑚胆甾烷(24-亚甲基-3β,5α,6β,19-四羟基-5α-胆甾烷)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醋酸介导小鼠的毛细血管通透性、鸡蛋清所致大鼠足肿胀、大鼠棉球肉芽肿等炎症有显著抑制作用。抗炎机制研究表明:唇软珊瑚胆甾烷能显著抑制大鼠炎症足中致炎因子前列腺素E_2(PGE_2)和组胺的生成,同时对炎症足中的丙二醛的生成也有抑制作用。外源性花生四烯酸可完全桔抗唇软珊瑚胆甾烷对小鼠炎症足中丙二醛生成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珊瑚礁海岸海滩和礁坪是海岸作用是活跃的部分,也是近几十年来与海岸发育,海岸侵蚀联系最密切的部分,这一部分高潮时被淹没,低潮时完全出露或大部分出露,使得在此进行地质填图成为可能,这样的地质图可以提供许多信息,如沉积物粒度分布规律,沉积物来源和搬运方向,海滩岩所指示的古海岸线位置,人类活动特别是海岸工程对沉积物分布的影响以及海岸线的变化过程和趋势,在礁坪上开挖的人工水道内测流,能够了解水流的性质以及是否有足够的速度搬运沉积物,从而了解人工水道对海岸的影响和预测海岸的状态,这些方法也可以用于大陆泥质和砂质第岸侵蚀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南沙群岛珊瑚礁动力地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沙群岛受季风、台风和波浪的影响,珊瑚礁体呈NE-SW向椭圆形态,西南礁坪宽于东北礁坪。位于不同波能带内的珊瑚礁体发育了与之相适应的动力地貌单元。礁前斜坡高波能带地形陡峭,向风坡礁脊一槽沟系发育。外礁坪消耗大量波能,广泛覆盖生物碎屑,珊瑚生长稀疏。内礁坪宽广平坦,珊瑚生长良好。外礁坪堆积许多大礁块,尤以东北礁坪为甚。在湖低波能带,通常东坡缓于百坡,湖盆一般浪静流缓,为生物碎屑堆积区。  相似文献   

16.
珊瑚礁的地球化学特征记录了其形成时周围海水的状况,能够反映古海洋、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然而珊瑚礁形成过程中及其形成后,容易受到成岩作用的影响,导致其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发生变化;因此,在对珊瑚礁的研究中,首先要识别出保存原始沉积特征的组分,并排除后期成岩改造的影响。以西沙群岛永兴岛的SSZK1珊瑚礁钻孔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矿物学、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层位的生物化石、碳酸盐胶结物进行原位地球化学分析,探索成岩作用对不同形成阶段矿物的改造。SSZK1井岩心的岩石类型主要为骨架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两大类;岩心礁相碳酸盐岩沉积后主要受控于早期大气成岩作用,成岩层段揭示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有胶结作用、新生变形作用和溶解作用。电子探针和LA-ICP-MS的原位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阶段的珊瑚礁碳酸盐岩的矿物成分较为单一,主要是由方解石组成,仅在局部的生物化石中保存了原始形成的文石。后期形成的碳酸盐胶结物(低Sr/Ca、低Sr、高Mg/Ca)和原始的生物化石(高Sr/Ca、高Sr、低Mg/Ca)具有明显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不同阶段的碳酸盐矿物受不同来源流体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南沙群岛珊瑚砂工程性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珊瑚砂是发育于热带海洋环境中的一种特殊的岩土介质类型 ,主要由珊瑚碎屑和其他海洋生物碎屑组成 ,碳酸钙含量高达 96 %。特殊的物质组成、结构和发育环境导致珊瑚砂具有独特的工程性质。文章综述了珊瑚砂的压缩性、破碎性、剪切特性和强度特性 ,指出了其显著的土力学特点 :高孔隙比、高摩擦角和低强度值。颗粒破碎是影响珊瑚砂变形和强度特性的主要因素 ,深入研究珊瑚砂的工程性质对珊瑚岛礁工程设计和施工、加强国防建设、开发热带海洋渔业资源和海底石油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徐闻珊瑚礁区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6年8月-2007年4月对广东省徐闻珊瑚礁区的浮游植物进行了周年的季节调查,结果共检出浮游植物262种(包括变种和变型):春季82种、夏季117种、秋季119种、冬季141种,其中硅藻门67属252种,甲藻门5属8种,蓝藻门1属2种.优势种共有37种:春季8种、夏季7种、秋季9种、冬季13种,几乎全为广温广盐性沿岸种类,群落结构具有亚热带和沿岸性特征,主要优势种为太平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acirica、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奇异菱形藻Nitxschiaparadoxa,f rhombus和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等,没有全年广布优势种;四季均出现的种类共有24种,全为硅藻,各季节间共有种类数在42-61种,Jaccard种类相似性指数范围在0.256-0.310,季节更替明显.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平均值分别为4.02和0.59,物种非常丰富: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在(5.35-12.87)×104cells/L之间,冬季最高,夏季次之,秋季最低,属双峰型变化,但与一般亚热带春、秋季出现密度高峰不一致.叶绿素α含量与浮游植物密度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而细胞密度、叶绿素口含量与各营养盐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从浮游植物吸收N、P的配比分析.N为春、夏、秋3季的营养限制因子,P为冬季的营养限制因子,但从N、P的绝对值看,N和P都是全年的营养限制因子,因此其水质营养类型属于亚热带贫营养型.在南北方向上,4个季节活性磷酸盐在各断面的含量依次均为B>D>A>E>C,这可能与该海区的流场特征及海底沉积物有关.  相似文献   

19.
运用铀系定年法首次对南水1井珊瑚礁岩心中的两个层位进行测年,结果与~(14)C测年一致,证实在晚更新世与全新世之间存在沉积间断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