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1960~2007年间广东省汕尾遮浪海洋站冬季风强度与海表温度的月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暖冬现象在粤东沿海的响应,从而为南海水文气象要素、海洋灾害年预报和中长期预报提供有效依据。研究分析表明,粤东沿海冬季风强度与表层海温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暖冬现象有很好的响应,粤东沿海冬季风强度的年代际变化缓慢减弱;表层海温年际变化逐渐上升,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呈明显上升趋势,恰好与近20年的暖冬现象相吻合;强厄尔尼诺(拉尼娜)年,粤东沿海冬季风强度异常偏弱(强);沿海表层海温异常偏高(低);海表温度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周期值;平均风速与平均海表温度的相关性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采用回归相关方法,分析1960~2011年广东省沿海5个海洋站的年平均海面温度(SST)变化的特点,结果发现:1)广东沿海的年平均SST呈准同步变化;2)年平均SST呈显著上升趋势,近52年平均上升率为0.019℃/年;3)广东沿海SST与广东陆地气温呈准同步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根据1960—2013年广东省沿海5个海洋站的实测月平均海表温度(SST)及南海高压特征指数、太阳总辐射、季风、全球年平均地表温度距平等资料,采用比较方法,分析近54年最低、最高年平均SST的季节变化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得出近54年来年平均最低、最高SST分别为1984年(SST距平为-0.95℃)与2002年(距平为+0.91℃);SST差异主要发生于冬、春季月份,其形成原因与全球变暖、南海高压强弱变化、太阳总辐射强度、冬季风强度等季节变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燕  程正泉  叶萌 《气象》2008,34(2):52-60
采用1951-2005年广州气温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55年来广州市气温变化情况以及成因.结果表明:广州气温在1980年代中期以来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冬季最低气温增温最为显著;冬季低温(≤5℃)日数明显减少,夏季高温(≥35℃)日数则显著增加;500hPa高度场的异常升高、冬季风和夏季风强度的减弱与广州气温的升高有直接的关系,而城市化进程同样也在广州气温尤其是冬季最低气温的增温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23个自动气象站2009—2018年逐小时气温资料,分析了宜昌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演变,结果显示:(1)近10 a平均热岛强度为1.4℃,呈-0.172℃/10 a的缓慢减弱趋势。近10a夏季平均热岛强度为1.5℃,呈0.017℃/10 a的缓慢增强趋势。(2)热岛强度日变化是早晨到中午迅速减弱,午后至傍晚逐渐加强,夜间达到一天中最大值且保持稳定。(3)热岛强度年变化的谷点是1月,2—10月呈"台阶"状上升至峰值,每个"台阶"宽度约为3个月,11月—次年1月持续下降至谷点。热岛强度以夏季和秋季较强,冬季和春季较弱。(4)热岛强度的日、季节和年变化在时间上总体滞后于气温的变化;日、月最高气温时热岛弱,最低气温时热岛强。可能是城市下垫面热容量较大的"热滞效应"所致。(5)热岛强度高值区与城市核心区空间分布一致,高值区凸伸方向和趋势与城市建设发展方向高度一致。(6)近5 a热岛强度面积无明显变化,但城市中央区域热岛强度等级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6.
近40年来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时空变化趋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奇异值分解(EOF-SVD)综合分析方法和1961~2000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近40年来东亚冬季风和冬季表面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EOF得到的冬季海平面气压场主成分空间结构(第一特征向量)及其时间系数可以较好地反映出东亚冬季风的变化, 而且可以同时得到东亚冬季风强度和南扩程度的变化, 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通过对冬季海平面气压和表面气温年代际分量的EOF-SVD综合分析, 发现了东亚冬季风强度减弱、南扩加强的年代际变化趋势, 冬季表面气温则表现出中高纬地区海陆热力差异减弱、低纬地区海陆热力差异加强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两者之间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另外, 大陆冬季表面气温与海平面气压的年代际对应关系比海洋的更加显著, 表明对温室效应的区域气候响应与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之间可能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联系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对近年来中外关于东亚冬季风(EAWM)年代际变化问题研究进展做了回顾和评述,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内容:(1)东亚冬季风明显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冬季气温经历了一次冷期(从20世纪50年代延续到80年代初中期),一次暖期(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后期延续到21世纪初)和近10-15年(约从1998年开始)出现的气候变暖趋缓期(也称气候变暖停顿期)。(2)东亚冬季风主要表现出强-弱-强3阶段的特征,即从1950年到1986/1987年,明显偏强;从1986/1987年冬季开始,东亚冬季风减弱;约2005年之后,东亚冬季风开始由弱转强。与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相对应,东亚冬季大气环流以及中国冬季气温和寒潮都表现出一致的年代际变化。(3)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与大气环流和太平洋海表温度(SST)的区域模态变化密切相关。当北半球环状模/北极涛动(NAM/AO)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处于负(正)位相,东亚冬季风偏强(弱),中国冬季气温偏低(高)。此外,北大西洋年代尺度振荡(AMO)对东亚冬季风也有重要影响,在AMO负位相时,对应东亚冷期(强冬季风),正位相对应暖期(弱冬季风)。因而海洋的年代际变化是造成东亚冬季风气候脉动的主要自然原因,而全球气候变暖对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减弱也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哈尔滨市的冬季气温变化代表全省的冬季气温变化特征。从1881年到1999年,哈尔滨市的冬季气温平均值上升了1.8℃,其中近30年就上升了1.1℃。80年代以后发生的气温突变促使气温急剧上升。哈尔滨市冬季气温与EINino的相关程度及NINO C区的SST与北半球500hPa东北亚区气温的相关程度均由强弱。80年代后,西伯利亚高压逐渐减弱,北太平洋高压逐渐增强。上述事实反映了黑龙江省气温变化的物理因子在发生变化,导致了气温变暖。  相似文献   

9.
辽宁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及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1961-2012年辽宁省53站月平均气温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的月平均高度场、风场和海平面气压场资料,分析了近51 a来辽宁冬季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在归纳并计算了前人定义的六种东亚冬季风指数的基础上,对比了辽宁冬季气温与这6种东亚冬季风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961-2011年辽宁东部冬季气温均方差大于西部,全省绝大部分地区为显著的正趋势;辽宁冬季气温EOF第一模态表现为全省一致异常偏高或偏低的特征;时间系数显著上升,于1977年发生突变;并存在4.5 a、2 a和3 a的周期变化;朱艳峰定义的东亚冬季风指数是各指数中与辽宁冬季气温变化关系最紧密的指数,它无论从突变时间、周期特征、相关系数还是反位相对应关系上,都与辽宁冬季气温关系最密切,且850 hPa经向风场和海平面气压场也能说明二者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利用锡盟地区12个站点1961-2005年的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锡盟地区近45年来的气候变化趋势及干旱发生特点.结果表明近45年来,锡盟地区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以冬季升温最为明显,平均上升了0.66℃/10a.年平均气温波峰、波谷都呈明显上升趋势,波峰有9-14年周期,波谷有7-16年周期.年降水量变化不明显.干旱出现的概率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