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用NOAACHAIN监测近10 a来中国西北土地覆盖的变化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15  
近10 a来, 中国西北地区土地覆盖发生显著的变化. 利用基于遥感的中国西北土地覆盖动态监测系统NOAAAVHRR Processing Chain (NOAACHAIN), 预处理1 990年7~8月和1999年7~8月NOAAAVHRR影像资料, 对预处理过程的大气纠正和几何纠正方法及有关参数的计算进行详细的介绍. 对计算的参数NDVI进行统计, 获取两个时期土地覆盖变化的数据. 从NDVI差值分布图可以看出中国西北植被指数普遍减小, 植被退化严重, 严重退化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青海东部农牧交错区、新疆的天山地区和塔里木河下游的"绿色走廊"地带等;中度退化地区分布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新疆的准葛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南部、甘肃的民勤地区、陕西北部和甘肃庆阳地区北部等. 植被增加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伊利河流域、新疆北部、青海南部、甘肃兰州附近和陕西的秦岭等局部地区.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土地退化与生态重建研究进展   总被引:60,自引:2,他引:60  
万军 《地球科学进展》2003,18(3):447-453
喀斯特地区环境独特、生态脆弱,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热点地区。早期的研究多集中在喀斯特地区的水文、地质和地球化学等领域。近10多年来,喀斯特地区的土地退化乃至石漠化的问题日益严重,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压力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连续带,贫困人口集中,人口压力大,经济落后,土地退化严重,人地矛盾异常尖锐,如何开展生态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成为西部大开发中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贵州省是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典型代表,部分地区已经失去了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生态恢复和发展的可能性,因而需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措施,针对性的增加外部投入,进行生态重建。对生态重建的理论、方法、技术和模式进行了总结,认为喀斯特地区土地退化是区域人地复杂巨系统结构损害和功能紊乱的集中表现,片面的环境保护和单独的生态治理工程无法解决这个系统问题,区域的生态重建需要采用系统科学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喀斯特地区土地退化和生态重建研究中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21世纪前十年的中国土地覆盖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覆盖变化是陆地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驱动因素。在全球变化、生态环境建设、经济高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21世纪前十年中国土地覆盖发生了显著变化,对此变化的监测和分析不但能支持中国碳源/汇的评估和碳收支估算,还可为生态环境变化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在面向对象(object-based)的分类技术支持下,利用Landsat TM/ETM数据和HJ-1卫星数据,结合大量外业调查数据生产了30m分辨率的2000年、2010年中国土地覆盖数据(ChinaCover);采用像元二分法生产了植被覆盖度数据。利用这两个数据集对中国土地覆盖10年的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工表面和林地呈增加趋势,而耕地、湿地和草地面积呈减少的趋势;人工表面的快速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大规模减少是这一时期中国土地覆盖变化的最主要特点;土地覆盖类型转换中,耕地转换为人工表面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中东部地区,耕地转换为林地和草地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退耕还林还草的重点区域,耕地的扩张主要来自三江平原和新疆绿洲的农业开发。以植被覆盖度为评估指标显示森林、灌丛和草地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汶川地震重灾区、横断山以及武夷山等局部地区的森林质量呈退化趋势;塔里木盆地周围、青藏高原东部、太行山、吕梁山等地区的灌丛植被覆盖度有所下降;内蒙古中部、青藏高原西南部、新疆天山南部、呼伦贝尔等地区的草地出现退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土地覆盖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之一,尤其是河口地区,对环境变迁十分敏感。对珠江口东部地区1979年的Landsat MMS、1990年Landsat TM和2000年Landsat ETM影像的土地覆盖分类,并进行对比研究表明,此间,总体水域面积和绿地(包括森林和耕地)面积减少,建筑区和裸露地面积增加。但不同区域土地覆盖类型变化有明显的区别,西部主要是由于沉积作用和围海造地,造成水域面积减少,且20世纪90年代围海造地速率比80年代要大得多。东部海域沉积作用不是主要因素,局部海岸可能还存在侵蚀作用。交椅湾区水域面积变化不大,岸线位置也基本稳定,而且80年代的水域面积有所增多,是由于陆地人工水塘增多的结果。蛇口区主要是由于港口码头等建设,导致水域面积减少,码头向海域延伸的结果,90年代明显加大了码头建设的规模和速度。  相似文献   

5.
一种荒漠化土地分类的新尝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近10年国际荒漠化概念的演化及我国官方和学术界对荒漠化的新认识,并在前人有关荒漠化土地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对我国荒漠化土地的类型按主营力(表1)和地表组成物质(表2)两种系统进行分类。 首先我们力图准确体现荒漠化概念的以下内涵:1)以土地退化为本质、因为土地退化本身是一个包括了土壤退化、植被退化和地表状况恶化在内的综合概念,所以不宜再单独将“土壤的理化性退化”或“植被的长期退化”作为荒漠化土地类型;2)与人类活动相关联。荒漠化不包括纯粹由自然因素形成的原生荒漠或类荒漠景观,所以,在目前…  相似文献   

6.
以重庆市涪陵区荒田片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四川盆地东部山地中岩溶槽谷地区的生态条件和土地利用特点,认为耕地石漠化严重和水资源利用能力极差是制约岩溶槽谷地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岩溶槽谷地区土地整理的重点和技术。岩溶槽谷地区的土地整理, 应在分析当地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和潜力、预测未来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基础上,以坡改梯工程和水利工程为重点,并与生态建设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通过专题研究及抽样调查,对岩溶化山地的资源环境及景观特征、土地退化原因和程度的划分、植被可恢复性及其土地持续利用等问题进行研究。对岩溶化山区不同退化程度的土地的改善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河西走廓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介绍了土地荒漠化的概念和类型以及河西走廓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分布特征和危害特征,着重分析了该地区土地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人口与畜牧的巨增,植被的惨遭破坏,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1)流域中上游用水过量导致下游缺水,荒漠化发展;(2)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造成天然植被退化甚至死亡;(3)灌溉方式的不合理引起土壤盐渍化的发生和发展;(4)农业过多地占用水资源而不考虑周济树林,草地,致使生态平衡失调等。  相似文献   

9.
多年冻土地区公路筑路技术研究现状与新课题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分析了中国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技术的研究现状, 介绍了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三期科研工作、青藏高原东部退化性多年冻土的研究成果和小兴安岭岛状多年冻土的研究方向. 在总结科研与实践工作的基础上, 提出了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技术的相关研究课题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动态变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由于青海湖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且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日渐突出,因此,近年来.青海湖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水位下降及水域面积减小、草原退化、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等。文章采用1975年MSS卫星图像及1987、2000年TM卫星图像作为遥感信息源,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方法,旨在查明青海满地区耕地、沙质荒漠化土地和水域等生态环境要素的时空演化规律,为青海湖地区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监测结果表明,25a来,青海湖地区的耕地及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出现明显的扩大,而水域面积出现明显缩小,同时由于湖周各河流土壤侵蚀的加剧,在部分河流入湖处泥沙淤积较为严重,生态环境出现明显恶化。  相似文献   

11.
构造成矿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在金矿找矿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综述了构造成矿学研究的基础,以及在区域构造成矿学、构造成矿流体、构造成矿定位机制、构造成矿动力学机制等方面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从构造成矿学的角度,深刻理解构造成矿学研究在成矿规律研究和找矿预测中的重要性.以江西洋鸡山金矿的找矿实践为例,阐述构造成矿学研究在实际工作中的成果,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关于加强流变构造学研究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变学构造研究已成为21世纪固体地球科学的前沿领域。构造地质学作为固体地球科学各个分支领域的带动学科,需要以流变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武装自身,以便从根本上和真正意义上开展大陆地质和大陆动力学的研究,进而推动板块构造理论的进步和为创建崭新的超越板块构造的构造理论奠定基础。在论及开展构造地质和大陆地质的流变学研究的5点理由之后,本文提出了3项旨在加强流变学研究的建议,即:1)大陆流变构造的观测、分析和积累研究,2)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3)基础理论学习与人才培养,供国内构造地质学界同仁讨论。  相似文献   

13.
景观地球化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德兰  曾勇 《江苏地质》2003,27(3):159-163
在界定景观及景观地球化学研究对象及内容的基础上,概述了景观地球化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其中整体论是各种研究方法的基础,非常规研究方法将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对国内外景观地球化学研究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与分析。提出单学科深入与多学科交叉整合发展是2l世纪景观地球化学研究发展的趋势,也是其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The hazard assessment of potential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s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study of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s. In this study, we assessed the hazard of potential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s in Huaxian County with a new hazard assessment method. This method is based on 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and the Newmark cumulative displacement assessment model. The model considers a comprehensive suite of information, including the seismic activities and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the study area, and simulates the uncertainty of the intensity parameters of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rock groups using the Monte Carlo method. Unlike previous assessment studies on ground motions with a given exceedance probability level, the hazard of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s obtained by the method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allows for the possibility of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tudy area in the future. The assessment of the hazard of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s in this study showed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historical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assessment properly reflects the macroscopic rul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s in the study area, and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ramework for the management of the risk of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s and land planning.  相似文献   

15.
16.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performed a combined mineralogical and radiological study of approximately 500 samples of clays and clayey fractions from 58 wells in the Carpathian foothills. As a result of this study,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a combined mineralogical, geochemical, and radiological study of a complex of clayey authigenic and epigenetic minerals, as well as a study of the ions, organic matter, and water soluble salts absorbed by them, may provide an idea of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 rocks under study were formed.- -Scripta Technica, Inc.  相似文献   

17.
沉积盆地的动力学分析──盆地研究领域的主要趋向   总被引:46,自引:5,他引:46  
沉积盆地的动力学正在成为盆地研究领域的主要趋向,并将成为跨世纪的固体地球科学研究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认识盆地的成因,揭示其全部演化历史中的动力学过程,并探求来自地球系统的内在驱动力。这将需要定量地分析反映动力过程的参数,阐明各种控制因素的联合、复合作用及演化中的过程序列。了解盆地演化与发生在深部,包括地壳和岩石圈以下的物质状态和过程之间的关系以及板块相互作用所造成的成盆区应力场,这将是盆地动力学理论研究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定量动力学模拟技术的新进展已表明其为这一领域研究不可缺少的支柱。层序和事件地层学、构造-地层分析和高精度定年技术的结合提供了完整的研究盆地充填动力学的方法。盆地流体研究正在成为这一领域的热点。已取得的成就源于多学科联合研究和新技术的使用,坚持这一科学界的共识将是继续取得新突破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水质模型研究进展与流域管理模型WARMF评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以地表水、地下水与非点源为代表的水质模型研究发展历程,揭示了水质模型由经验-机理、单要素(或无机、大量、无毒要素)-多要素(或有机、微量、有毒要素)、单介质-多介质、稳态-动态、点源-非点源-两者统一研究、饱水带-包气带-二者统一研究、小规模分散(河流、湖泊、地下水等)-大规模集成(整个流域)、理论研究-实际应用研究的发展特点。认为当前水质模型正处于由水质研究向以水质为中心的流域管理研究转变的关键时期,给出了一个流域管理新模型WARMF的介绍与特点分析。  相似文献   

19.
风沙物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风沙物理学研究在土壤风蚀、沙粒跃移和风沙流结构等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展望了风沙物理学在地表风蚀、沙物质的风力搬运和沉积、风成地貌理论和相似理论、风沙工程理论与应用等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风沙物理学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成都市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和双层采样的效果   总被引:20,自引:8,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琦 《中国地质》2002,29(2):186-191
成都平原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在研究元素基准值及分布特征,构造、农业、环境污染的研究,天然气的预测,pH值的计算等方面取得了进展。并且判定深层样对研究深部元素分布、构造研究、根深作物发育、天然气预测、浅层样对浅层元素分布、农业地质、环境污染等研究有着特殊的作用。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及其双层采样方法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