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些大震前在震源附近区域的地震活动比较平静,而周围区域则相对增强,这就是所谓的地震空区图象。在闽台一些强震前也有地震空区出现,而且台湾海峡南部大震前出现的地震空区,就是一个典型的震例。对这次大震之前的地震空区进行研究,可以对该大震前一些震兆信息作进一步了解,积累闽台区域地震预报的经验,对地震预报无疑有一定意义。文献[1,2]等对此已作了许多研究,本文是在参考有关文献的基础上,试图从动态角度对该地震前的地震空区形成、演化等进行分析,对有关参数进行计划,并引用郭增建等的地震立交模式[3]对该地震空区作物…  相似文献   

2.
云南通海震区的构造地貌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70年1月5日在云南通海发生的7.7级地震,仅次于1973年炉霍7.9级地震和1976年唐山7.8级地震,是近二十多年来发生在我国的第三个大震。在79年底,作者结合航片与卫片解译、钻探与物探资料的分析,对震区进行了专门的构造地貌调查,发现震  相似文献   

3.
1994年9月16日在我国台湾海峡南部,即北纬22°36’、东经118°41’发生一次Ms7.3级地震,有感范围北至上海、南京、合肥、武汉,西至长沙、南宁,是1900年以来我国东南沿海,继1918年南澳大震之后又一次大震。这次地震引起了广大地震工作者的注意,并根据各自的思路对该大震进行有益的研究。本文从该大震的活动空间特征以及震区地质和深部构造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之后,提出该大震发震构造的看法。一、地质构造背景在台湾海峡南部横亘一条非常醒目的北东东向澎湖一北港隆起带,长度250千米以上,宽50-90千米[2],隆起带基底为早白玉纪沉…  相似文献   

4.
2008年3月21日于田7.4级地震的构造背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3月21日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与策勒县交界处发生7.4级地震.地震发生在塔里木盆地的南边,靠近西昆仑山区边缘的阿尔金地震带.阿尔金断裂带西南端是有三个分支、向西撒开的构造,北面一支分布在硝尔库勒盆地,中间一支就分布在阿什库勒盆地,是这次地震主要的发震断裂构造;南面一支一直延伸到郭扎错盆地,限制了余震的分布范围.地震破裂是以拉张为主兼有走滑运动的倾滑破裂,是阿尔金深断裂左旋扭错的结果,和震源机制解的结果相一致.阿尔金断裂的强烈地震活动,往往伴随有青藏高原周边主要断裂带的大震活动.这次7.4级地震之后的一个多月就发生了四川汶川8级地震,在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和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西部及帕米尔高原周缘地区是否会引起地震活动的进一步加强,也值得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5.
地震是最具毁灭性的地质灾害,许多大地震今天说来仍令人心碎和胆寒.1755年11月1日葡萄牙里斯本地震,六分钟之内全城倾覆.1906年4月18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地震,使旧金山市遭灭顶之灾.1960年5月21日至25日智利地震使智利的地形貌几乎完全改观,海面上出现4.5m高的巨浪,远达美国、新西兰、菲律宾、日本等地.1976年7月28日我国唐山地震,24万生命殁于瓦砾,16万人顿成伤残.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名》2010,(7):4-6
从"5·12"到"4·14",从汶川到玉树,从苦难到苦难。 2010年4月14日清晨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山崩、地裂、残垣、断壁……州府所在地结古镇遭受毁灭性破坏。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危难关头,全国各族人民不分民族、不分宗教信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展现出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面貌!2010年4月21日举国哀悼,这也是继汶川地震之后,又一次为自然灾害中遇难的普通公民设立的全国哀悼日,国旗再次为普通人而降!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地衣形态量计法的基本原理和各种不同的具体量计方法及其在同震滑坡研究中的应用方法,指出将该方法应用于同震滑坡研究中,可以帮助提供地震时间、震中、地震频度、地震影响范围和地震断层的一些信息.  相似文献   

8.
川西南滇北接壤带(北纬26°—29°,东经101°—104°)位于中国南北地震带的中段,是古今地震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区之一。据地震目录统计,自公元625年以来,其发生5级以上的中强地震43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15次,7级以上大震4次。由于  相似文献   

9.
《地理教学》2011,(11):62-63
日本地震是否有可能导致世界其他地方发生地震?地球上地震发生率是否有所增长?为什么全球范围内地震活动急剧增多?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地震与太阳活动的统计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与太阳活动的关系是研究活动性和地震预测中有意义的课题。作者选取云南省及周边地区1965~2006年2级以上地震为样本,使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相关分析方法对地震与太阳黑子、耀斑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中小地震为主的样本与太阳活动不相关、大地震与太阳活动存在弱相关性的结论。作者的结论与以往研究者的结论不同,原因在于以往的研究者使用大震强震为样本,样本数少,得到的结论存在不可避免的偶然性。因此在一个地方具备发生大地震的内在条件时,关注太阳活动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地震作用后堆积层斜坡的变形规律与稳定特性是我国西南山区防灾减灾工程中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深入研究震后堆积层斜坡变形发展规律,将坡体概化为花岗岩强风化土与砂土配制而成的匀质土模型,采用土工离心模型试验的方法,探讨地震影响深度为10 m时不同震松程度(震松坡体压实系数分别为0.90、0.85、0.80)对边坡震后时效变形与长期稳定特性的影响,并进一步将离心模型试验结果与原型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随震松坡体损伤程度增大,其应力与位移场于震后短期的调整幅度将相应提高;地震震松坡体密实程度以压实系数表征于0.90~0.80间变化时,其位移场于震后的主要调整时间为0.7~1.1 a;由于物理试验中边坡坡度较缓(约35.7°),地震震松坡体时效位移以竖向固结为主;离心模型坡面水平位移与原型斜坡代表性测孔顺坡向位移随时间的演进规律具有较好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红外增温现象与地震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NOAA卫星热红外遥感图像对新疆塔里木盆地进行研究,对比分析发生在塔里木盆地周边的2次中强地震,结果发现在震前1个月内均有不同程度的红外增温现象。这两次增温现象的分布范围、异常持续时间和地震三要素的关系不明确。2003年2月在巴楚县东部上空出现的增温现象,形态呈放射状,地点相对固定,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分析认为该现象可能和伽师-巴楚MS6.8地震有关。而1999年1月托克逊MS5.6地震前出现的增温现象主要表现为边界清晰、色调均匀的高温雾状物,其分布地点与未来震中位置无关,却始终沿塔里木盆地边缘分布,认为很可能是与地震无关的大气逆温现象。以上震例说明塔里木盆地出现的红外辐射增温现象,并不完全与孕震机制有关。如何对震前红外辐射异常与大气自然现象进行有效甄别,还需要根据增温出现的季节、地形地貌环境,以及增温区演化特征来判断。  相似文献   

13.
《地理教学》2011,(9):60-61
大范围多处断层错动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海域11日发生该国有地震观测记录以来最高震级地震。日本专家认为,震中区域发生连锁反应,出现大范围多处断层错动,是此次巨震成因。此次地震的能量相当于1995年里氏7.3级阪神大地震的约180倍。日本气象厅说,此次地震属逆断层型地震,在从岩手县到茨城县南北约400公里、东西约200公里的范围内出现了断层错动。  相似文献   

14.
地壳形变和地面温度异常是构造地震活动监测的两项重要指标,时间序列分析是提取地震活动异常信息的主要方法.该文以汶川地震为例,分析发现汶川震前位移、基线长度、应变分量时间序列出现显著的地壳形变动态异常,同震形变最为显著.分析地面温度增量时间序列,发现震前震中附近出现3次异常,持续时间为9~13 d,地面异常增温高达10°C,增温高值区主要沿龙门山断裂、鲜水河断裂、红河断裂展布,与活动断裂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对同一像元应变与地面温度增量时间序列进行关联分析,发现地壳形变与地面温度异常特征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云南鲁甸“8·03”地震地表破裂与大型地震滑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鲁甸"8·03"地震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诱发大量次生山地灾害。根据实地考察和遥感解译,在地震烈度Ⅸ度区内发现一条地震地表破裂带,沿破裂带发育有4个(特)大型滑坡和一个高危堰塞湖。该破裂带具有典型的右旋走滑特征,系右旋走滑断层活动的结果。根据其发育特征,该断层应为"包谷垴-小河断裂"沿小河-乐红镇方向的延伸部分,对地震灾区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也是4个大型滑坡形成的重要动力来源。综合分析断层的位置特征和大型地震灾害的分布情况,推断该断层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建议进一步加强该发震断层诱发次生山地灾害的调查与分析,防止次生山地灾害造成新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触发的绵远河流域崩塌滑坡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地震后ALOS影像自动提取了汶川地震重灾区绵远河流域内的崩塌滑坡,结合野外调查共确定地震触发崩塌滑坡1 073处,面积48.5 km2.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是浅层崩滑体;同时由于地震力作用强烈,触发了许多深层、高速、远程滑坡,并形成了大量的滑坡堰塞湖.汶川地震诱发的第二大滑坡文家沟滑坡就位于流域内,该滑坡是本次地震中滑动距离最远的滑坡.地震导致大量的碎屑物质堆积在沟道内或悬挂在斜坡上,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基于GIS的统计分析表明,地震滑坡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发震断层的控制,流域内的崩塌滑坡受到了映秀-北川断裂和江油-都江堰断裂的双重影响,主要分布于两断裂上盘的一定范围内;地层岩性影响着地震滑坡的类型,岩浆岩、白云岩等硬岩主要发育浅层崩滑体,而上硬下软的地层多发生大型滑坡;大部分崩塌滑坡都发生在海拔1 000~2 000 m的高程内;坡度是崩塌滑坡发生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大部分崩塌滑坡发生在25°~55°的范围内;坡向对滑坡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背靠震源(发震断层)方向的斜坡比面向震源(发震断层)方向更容易发生滑坡.  相似文献   

17.
据统计,世界上平均每年约发生66万次地震,其中毁灭性地震(震级大于8级)1.1次;最强烈地震(7至7.9级)18次;破坏性地震(6至6.9级)120次;中等地震(5至5.9级)1000次;弱损坏性地震(4至4.9级)6000次;有感地震49000次无;感觉微震60多万次。我国自1901年至1969年,发生的大于等于5级地震共1600多次,  相似文献   

18.
利用NOAA/AVHRR资料,通过遥感图象处理、地表温度反演、空间统计分析等技术方法。分析姚安6.5级地震震前的热红外温度变化。对计算结果的单点采样比较和面域剖面分析表明,2000年1月15日姚安6.5级地震前,震区出现了明显的热红外持续增温;震前两天热红外温度与地震平静时段的同期同区域温度相比出现了大面积的3℃0℃的正值区域;与同期温度背景场相比,在断裂附近震区增温仍较明显。研究还表明,将卫星热红外辐射技术用于实际地震预报还需要解决两个重要问题:一是资料的时间连续性问题;二是热红外异常与地震的孕育、发生的定量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9.
芦山地震灾区地震前后地质灾害发育规律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芦山地震前后地质灾害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规律,对研究区震前3 814处和震后新增1 337处地质灾害与各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震后新增灾害数量的88.41%分布在距震中100km范围内,密度随距震中距离的增大而减小;新增灾害67.31%分布在地震烈度Ⅶ度及其以上地区,灾害密度随地震烈度减小而逐渐减小。2.震前和震后新增灾害数量和密度均随距河流距离的增大而减小。3.震前和新增地质灾害数量和密度在砂砾岩和花岗岩中较为发育。4.震后和新增灾害数量和密度均以海拔500~1 000 m和1 000~1 500 m较大。5.震前和震后新增灾害总数的94.99%和91.85%发生在坡度小于40°的范围;震前灾害密度在随坡度增大逐渐减小,震后新增灾害密度随坡度变化规律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是震前灾害以滑坡为主,而震后新增灾害崩塌和滑坡数量相当。  相似文献   

20.
刘宏 《地理教学》2011,(22):6-8
新华社电(记者蓝建中)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海域11日发生该国有地震观测记录以来最高震级的里氏8.8级地震。日本专家认为,震中区域发生连锁反应,出现大范围多处断层错动,是此次巨震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