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This article considers public opinion in the republic of Dagestan on the expansion of hydrocarbon production in the Russian sector of the Caspian Sea. The article reports the findings of a survey (N = 956) conducted in 2010 in fourteen rural locations in the republic. Overall, respondents uniformly oppose the proposed expansion of offshore oil and gas production in the Russian sector of the Caspian Sea, seeing little economic benefit from this development and expressing concern about the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These findings resonate with work in geography on resource peripheries and development alternatives available in these locations.  相似文献   

2.
面向无人机应用的低空空域资源研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小罕  黄耀欢  徐晨晨 《地理学报》2021,76(11):2607-2620
相对于无人机技术及其应用的快速发展,承载无人机作业的低空空域资源的相关研究却相对滞后。本文从地理学的视角,对面向无人机应用的低空空域资源研究的相关关键问题进行了阐述。首先,从理论层面对低空空域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进行了界定,在国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体系中应加大关注;其次,分析了低空空域资源无人机应用的现状,对制约面向无人机应用的低空空域资源自然、社会两大方面的限制因素进行了归类分析,指出地理学的介入将加快其开发利用进程;最后,构建了由3大类9小类指标构成的低空空域资源量测度指标,提出了“资源非冲突、安全保障、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低空空域资源量测度4大基本原则,并由此形成了以国土范围(S)、真高(H)和时间(t)为基本三要素的低空空域资源量测度方法理论模型框架。从地理学的角度对低空空域资源研究进行的探索和思考,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理学和航空学的交叉融合。  相似文献   

3.
Building on Hayter et al.'s (2003 ) characterisation of resource peripheries in terms of four institutional dimensions, this article conceptualises four, similar 'transformations' (political, economic, socio-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intended to evolve this conceptual framework. The case of Chile is analysed in order to ground the analysis, emphasising the structural aspects of its historical experience as a resource periphery. It is clear that the country's condition as a resource periphery has been central to the transformations that have taken place since the early colonial period.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is, the article briefly explores the links between Latin American structuralist and emerging resource periphery accounts. As such, we discuss some of the policy options that might allow the country to move beyond resource periphery status – a goal which is necessary if uneven development in Chile is to be tackled. We conclude that if even and equitable development are goals of geographical analysis then structuralist-informed political-economic work of this nature warrants renewed emphasis.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核心-边缘理论模型是解释区域发展水平空间差异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已有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区域内部核心-边缘区旅游经济发展关系的不平等, 而对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与演变过程鲜有涉及。以旅游资源大省-四川为例, 研究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动态过程、阶段与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实证研究结果显示, 首位分布和规模-位序分布理论能够很好地揭示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 目前四川省旅游城市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发育典型, 核心城市-成都首位分布显著, 空间格局的演变以聚集形、非均衡的极化作用为主, 但扩散作用正逐步加强, 核心与边缘城市发展差距悬殊, 次级核心城市尚处于成长过程中; 经相关分析, 交通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城市规模、职能与城市化水平、区位因素是形成这种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本文探索一种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和阶段的定量研究方法, 并尝试解释其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 不仅拓展了该理论在旅游地理学上的应用, 也丰富了该理论本身的内涵、应用及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To date, only limited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the individual in rural geography compared to the importance given to the rural community. With the sociocultural turn and moral positions in rural geography, however, the individual is acquiring more relevance but encapsulated in analytical traditions of locality community and of marginal situations and people. This article synthesizes the most significant works about the individual, especially within rural geography, and its key dimensions are identified: citizenship (political and normative dimension), emotional aspects (the extraordinary moments in peoples' lives), everyday lif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rural place), and difference and otherness (between and within others). To develop an individual rural geography, these four dimensions, which reflect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rural individual, must be used in a complementary manner. The relevance of each dimension suggests different types of individualities in rural areas. Ultimately,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new humanism” in contrast with antihumanistic poststructural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6.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as one of the most prosperous in Australia's history. The boom was led by a buoyant minerals and energy resource sector, contributing to high levels of economic growth, rising real wages and low unemployment. Yet, as with the nation's previous resources booms, there were marginal transformations in the economies of those regions from which the minerals were extracted. Overwhelmingly, the wealth generated by the resource boom has concentrated in the cities. Moreover, public expenditure in resource regions also remains comparatively low, and indeed tend to reproduce a development framework oriented towards extraction rather than diversification. This paper employs elements of Innis' staples thesis to help explain this patter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in particular the relatively low levels of reinvestment in resource peripheries. Drawing on the notion of a 'resource bank', we contend that resource regions are often viewed as a reserve of latent wealth that can be drawn upon for the benefit of the urban 'core'. Yet, we also highlight emerging strategies aimed at overcoming this and that seek to return a greater proportion of wealth to those regions from which it was extracted.  相似文献   

7.
采用偏离-份额四分量模型,分解2010-2015年兰白西城市群41个县(区)经济增长结构;采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41个县(区)经济增长总量及各分量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兰白西城市群呈现以兰州市和西宁市为双核心的"中心-外围"经济结构,兰州市的经济中心地位更为显著。(2)根据经济增长总量及各分量,将兰白西城市群41个县(区)分为经济快速增长型、经济滞后增长型、竞争力优势推动型和资源配置优势推动型等4种类型。(3)经济增长总量、份额偏离分量、产业结构分量在空间上存在集聚性特征,竞争力分量在空间上存在随机分布性特征,资源配置分量在空间上存在负相关性特征。(4)份额偏离分量、产业结构分量与经济增长总量的空间重合度较高,竞争力分量、资源配置分量与经济增长总量的空间重合度有待优化。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环境变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为解决或减弱这一矛盾,管理者需要新的知识体系和科学的决策工具。自然地理综合研究以自然地理要素空间变化及交互过程为主要研究内容,肩负着提供管理者所需新知识体系和科学决策工具的责任。流域作为空间上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单元,其相对独立性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了天然的空间单元。流域内各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过程的交互机理自然成为管理者解决日益激化的矛盾所需的新知识体系,而流域系统综合模拟恰恰为建立这样的知识体系提供了极为有效的研究方式;在管理者评价各种决策的成效时,必须知道各种决策所产生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基于流域系统综合模拟的情景分析为管理者提供了所需要的科学决策工具。因此,从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角度出发,流域系统综合模拟与情景分析应该成为新时代背景下自然地理学综合研究的新范式。文章结合2个小流域情景分析的研究案例,探讨了以流域系统综合模拟与情景分析为核心的现代自然地理综合研究需要解决的科学挑战,即流域系统综合模拟的系统化、空间化、定量化、易用化和决策化。  相似文献   

9.
嵌入性视角下创意产业发展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伴随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制度、文化及关系转向,新经济社会学中的“嵌入性”理论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以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为例,首先分析了嵌入性概念在经济地理学界的运用和发展状况;其次,结合创意产业特性,从经济地理学学科发展的层面,探讨了从嵌入性视角开展创意产业发展研究的必要性;然后,从文化制度嵌入、地域嵌入、网络嵌入3 个维度,对国内外创意产业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回顾,并对该领域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最后,对未来的创意产业的相关研究提出展望,并进一步指出,区域经济的嵌入性研究,既是中国学者参与国际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对话和争辩的重要领域,也是推进主流经济地理学本土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贸易网络研究起源于复杂网络科学,其研究问题属于经济地理学全球化关注范畴。然而,关系经济地理作为经济地理全球化研究的中坚力量,同样借鉴社会网络和网络科学的思想,几乎没有参与到贸易网络的研究和对话中。论文针对这一现象,从介绍关系经济地理的网络范式入手,阐述关系经济的网络范式来源、过程与研究成果,并梳理现有贸易网络研究的进展,分析现阶段关系经济地理的网络思潮与贸易网络的区别,重新思考经济地理在关系视角下,应该以何种方式参与到贸易网络的讨论中。主要结论如下:① 关系经济地理的网络范式仅仅借用社会网络研究小部分概念,重视在整体网络空间中行动者的嵌入性,几乎不关注网络的整体结构及其对集体行为的影响;② 贸易网络研究主要探讨国家间贸易网络的结构与性质,而关系经济地理普遍从企业出发研究贸易流动背后的生产网络,其理论基础难以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③ 关系经济地理的贸易网络研究应该重视全球集群网络理论的运用,重新思考网络概念的经济地理学基础和多维网络相互耦合关系研究等问题。论文有助于推动关系经济地理学学者如何借助学科理论基础参与到贸易网络国际化研究中,对探讨现阶段经济地理理论应用和新方法实践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环境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反思资源环境在学科内部边缘化的产物,旨在重建经济地理学理论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联系。历经近20年的发展,环境经济地理学研究片段化、地位边缘化的问题无明显改观。为此,本文回溯了环境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思路,归纳了以环境经济地理学名义开展的研究工作,探讨了环境经济地理学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研究发现:① 环境经济地理学过去20年的发展思路是以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探讨适应资源环境变化的经济发展与空间布局模式,凝练了环境治理和绿色转型两个研究主题。② 面向环境治理,环境经济地理学应用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理论,探讨企业和地方如何实现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共同提升;同时,借助区位分析评估作为区位因子的环境规制如何影响经济布局,发现了诸多“经典假说”的反例。③ 面向绿色转型,环境经济地理学与演化经济地理学结合,应用区域多样化和路径创造理论,分析了区域绿色转型的条件和过程。④ 环境经济地理学的未来发展需要克服范式差异、加强问题导向、推动理论创新,挖掘中国丰富的环境经济地理问题所蕴含的机遇。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工业发展:一个综合区位分析框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苗长虹  樊杰  张文忠 《地理研究》2002,21(1):125-133
本整合现代经济地理学、新制度主义和演化经济学、规范性区位分析三种理论,提出了一个包括制度、技术、市场、区位资源禀赋等区位因子并将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相结合的综合区位分析框架。运用框架,对中国农村工业的发生与发展、宏观分布与微观布局等和出了一个系统解释。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性转型研究动态与经济地理学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晓辉  董柯 《地理研究》2022,41(1):18-33
近年来,可持续性转型概念进入经济地理学者视野,用于探究区域绿色技术、消费市场和产业转型的多维因果过程与空间动力机制,已成为演化经济地理学和环境经济地理学新兴议题之一。为掌握该研究动态,本文对2000—2020年来共计2453篇可持续性转型文献进行回顾,重点探讨了转型地理研究进展和理论不足,阐述了经济地理学对可持续性转型研究的理论价值和融入方向。本文发现:① 可持续性转型是创新研究和可持续管理领域热门议题,呈多学科介入特点;其中,转型地理研究正不断崛起,并聚焦区域绿色新兴产业发展的社会-技术共演过程、多尺度动力机制、环境经济和社会效应及其转型地理性等问题。② 经济地理学对转型研究有三个视角优势:时空语境敏感性;转型过程、机制和结果的空间多样性;新产业系统的地方嵌入及其合法化的地理性。③ 经济地理学对可持续性转型研究含三个提升方向:概念内涵深化(含地方、尺度和空间)、多范式互动融合(演化、制度和政治经济地理)、分析框架构建方向(多地理尺度性与多层次视角,区域创新系统与技术创新系统)。④ 中国转型地理研究在三个议题上有广阔前景:基于国家语境敏感的地方转型探索、绿色利基发展与转型空间机制研究、以及区域新产业路径发展与转型研究。  相似文献   

14.
西方经济地理学之演变及海峡两岸地理学者应有的认识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马润潮 《地理研究》2004,23(5):573-581
近半个世纪以来 ,西方主流经济地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变革。除了受到世界性生产制度及新科技发展之影响外 ,其学术思潮也从早期的叙述性及二战后的科学的预测性 ,经历了制度转向及文化转向 ,进入了 80年代以后的新经济地理学时期。西方主流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开展 ,是以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为基础的 ,在发展中国家不是全然适用。我们不应将中国大陆及台湾仅仅视为测试西方理论的试验场。应以实况为基础 ,开发适合国情的理论 ,建立我们特有的学术身份 ,并用它来批判主流理论之不足 ,与主流对话 ,变成主流的一部分。这应是我们学术国际化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headquarters of top 500 larg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in Turkey. It contributes to the knowledge of economic geography by examining regional clusters of headquarters activity in Turkey. As a country, Turkey's corporations have not been extensively analyzed or integrated into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geography literature especially given the fact that headquarters activities in general are important but understudied in the literature of geography. This study therefore extends the corporate literature further in an international dimension, a priority that has been noted as important in the headquarters literature of geography. It argues that not only does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corporations remain important in urban systems but also that they are linked to the dynamics of local and regional economies with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t shows that various Turkish cities have distinctive internal structures comprising agglomerations of different industries. Although some of these industries are better performing in big cities, the majority of the cities in the top 500 large enterprises list underperform on average.  相似文献   

16.
分形理论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介分形理论 ,并给出了四种常见分形维数 :Hausdorff维数、盒子维数、信息维数和关联维数的定义 ,探讨它在人文地理学各分支学科 (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交通地理学 )的应用及其地理意义。  相似文献   

17.
理解新经济地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志丁  葛岳静 《地理研究》2013,32(4):731-74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地理学术界出现了两种“新经济地理学”,分别隶属于经济学和地理学。然而由于两学科在研究传统和学科分析框架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两种新经济地理学在研究思维、方法和内容等众多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分歧。经济学的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可以分为视角、参照系和分析工具三部分;地理学的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可以分为观察、实地调查、原因分析和政策建议与理论提升四部分。正是这种学科研究传统和分析框架的差异导致两种新经济地理学的分异,同时也成为理解两种新经济地理学的出发点和突破口。本文回顾了对新经济地理学争论的两个焦点,从学科的分析框架出发对两种新经济地理学的前提假设、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等进行对比分析,指出经济学与地理学的互相借鉴和融合对发展新经济地理学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探析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本文研究和分析了对当今经济学界和地理学界带来较大冲击的"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背景、研究视角和方法等问题。认为经济区位论、传统经济地理学、新国际贸易理论和产业组织论及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的发展是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基础;收入递增带来的规模经济、运输费用、生产要素的不可移动性、历史发展的偶然性、路径依赖等相互作用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和经济发展的基本视角;集聚力和分散力的相互关系是研究空间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9.
经济地理学发展审视与新构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小建 《地理研究》2013,32(10):1865-1877
分析了现今国际经济地理学发展中基于少数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基于少数国家地理背景、基于经济学原理的偏颇,提出基于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特殊的政府与社会关系、特殊文化、特殊的学科背景建立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应侧重经济社会发展、侧重人地和谐,侧重政府的特殊作用、侧重国内区域间关系与全球的影响、侧重与自然地理的关系,在研究中注重自然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的兼顾。中国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地理研究、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与地区跨越、政府特殊作用下的区域发展、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人地和谐与区域发展、农村聚落格局的演变趋势等,均可作为重要的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时代的地理综合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21世纪科学技术和知识将取代资本与劳动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因子。知识经济时代所需求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本、信息、资源的配置格局,以及生命支撑系统的服务功能将与工业时代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变化对地理学综合研究大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本文从地理学综合研究的迫切性入手,分析了在知识经济时代综合研究的不同层次及可能涉及的领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理学综合研究应在四个方面进一步深化和革新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①拓展地理综合研究的空间;②构建要素综合的非均衡观;③充分考虑科技和知识对自然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强势作用;④逐步整合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