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湖南保靖县白岩洞地下河流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白岩洞地下河系统工程主要是解决保靖县城供水水源问题。本文通过三个时段的大量野外实测数据,分析了白岩洞地下河流域内岩溶泉、地表水体和地下河水的岩溶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结果显示,该流域内岩溶泉可分为两个主要类型,一类是与深循环有关、沿区域断层带分布,其水文、水化学动态相对稳定,水化学变化受深源CO2 浓度控制; 另一类为岩溶表层带泉,受地表环境、降雨量影响大,水化学动态变化较大。而地下河及其支流水的水化学变化特征介于表层带岩溶泉和地表水之间,其三个时段的变化规律跟表层带泉相似,主要水化学指标枯季( 12月) > 雨季1(次年4月)> 雨季2(次年7月) ,说明明显受降雨的稀释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2.
天桥泉域岩溶水系统水动力场、水化学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通过对天桥泉域岩溶水系统水动态和降雨量资料、万家寨水库水位与岸边岩溶水水位动态关系以及岩溶水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分析,确定了研究区岩溶地下水的流动方向和强径流带的分布位置;总结出了动荡型、滞后型和消耗型三种类型的岩溶水动态变化特征,得出黄河岸边岩溶钻孔水位与水库水位变化同步等结论。在此基础上,对黄河进行了分段渗漏量计算,渗漏量可达6. 926m3 /s;绘制出了反映天桥泉域岩溶水化学成分变化的水化学三线图。   相似文献   

3.
泉域地下水数值模拟及泉流量动态变化预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对位于岩溶地区的小南海泉泉域地下水进行了数值模拟和水平衡分析,全面分析了降雨、河、渠、库地表水系入渗对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影响,模拟了泉流量动态变化与区域地下水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气候条件和开采方案对泉流量的影响。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小南海泉流量多年平均相对变化率与降雨量多年平均变化率基本一致,减少泉域地下水开采量,特别是矿坑排水可有效地增加枯期泉流量。  相似文献   

4.
云应盆地东北部属鄂北贫水地区,赋存于古近系—第四系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是当地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亟需查明含水层的结构、含水层间地下水的转化关系等基本条件,为研究区内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提供依据。本研究通过野外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钻探工作,将研究区划分为单层含水层与双层含水层结构两个亚区(6个小区)。并通过地下水水位动态长期监测,获取了区内不同含水层的水位动态变化特征,分析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建立了区域地下水转化的概念模式,即:研究区地下水以接受山前降雨入渗及风化裂隙水侧向径流补给为主,主要以水平径流的形式经古近系孔隙-裂隙含水层及第四系孔隙承压含水层往澴水方向运移,而后进入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层。地下水和地表水在不同季节补排模式不同,雨季地表水(澴水)补给地下水,旱季地下水向地表水(澴水)排泄。古近系孔隙-裂隙水与上覆第四系孔隙水联系密切互为补给,共同构成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垂向多层结构的含水系统。独特的含水层结构决定了区内地下水接受降水补给的条件较差,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总体较贫乏,建议重点利用区域地表水资源,适度开发地下水资源,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5.
矿井水灾害给矿山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可据矿山积累的矿井水动态观测资料,采用数学方法预测降雨量或地表水流量超过正常值的未来年份,对可能发生的矿井水灾害进行预报,及早采取预防措施,并以恩口煤矿为例,预测1995年6月或1996年6月可能发生灾变。  相似文献   

6.
大同市区二十年地下水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建明 《地下水》2003,25(2):95-97
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同市地下水开采与地下水降深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分析了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其它因素,然后将地下水开采和大气降水量这两个影响地下水动态的主要因素与地下水动态进行复相关计算,求出相关方程,并进行不同开采量的地下水降深预测,最后根据这些地下水动态研究结果提出了解决大同市水问题几项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同时表明,地下水动态研究非常必要且现实意义明显。通过动态变化可以了解地下水的补排及储水介质的变化情况,利用动态变化规律可以预测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趋势,根据地下水动态变化特点可采取有针对性的、灵活的取水方案。可以说,地下水动态研究成果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中具有极大的可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杜毓超  梁彬  李兆林 《地下水》2006,28(2):48-52
湖南洛塔为一典型的溶丘洼地型岩溶区.本文利用近几年水环境监测资料,进行饱水岩溶带地下水的动态研究,认为影响岩溶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与降水、生态环境和土地覆盖程度等因素相关.降雨强度与地下水动态变化量呈正相关关系;植被、土壤的覆盖程度与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幅度、降雨动态滞后时效性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针对川北山丘区地下水资源和污染防护研究中地下水补给难以定量等问题,以川北典型山丘区平溪河北岸的山丘区子流域为研究对象,布设监测孔并对其地下水的水位和水温开展动态监测,并基于大气压监测数据校正地下水监测水位,分析了山丘区地下水水位及水温的年内动态变化特征;采用渗水试验和分段双栓塞水文地质试验获取含水层空间渗透系数;基于达西断面法定量计算了研究区内观测断面的地下水径流补给量,并建立了月降雨量与降水入渗系数的函数关系,结果显示:研究区多年平均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为16.61mm,多年平均降水入渗系数为0.0182;月降雨量与降水入渗系数呈幂函数关系;此成果可为研究区地下水资源、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及地下水数值模拟等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划分是进行矿床水文地质勘查重要环节,是做好和优化勘查设计的主要依据。根据我国煤炭矿山经过几十年的开采,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大规模开采,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现行规范划分方案在实际应用中不基础上,结合《煤矿防治水规定》,提出了矿床水文地质勘查类型划分的新方案:类分孔隙充水矿床、裂隙充水矿床、岩溶充水矿床、老空水充水矿床、地表水充水矿床和复合式充水矿床6个;亚类分顶板充水、底板充分水、周边充水和组合式充水4个;型分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中等、复杂和极复杂4个。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2020,(4)
以和什托洛盖煤田吉力湖西地下水亚系统为研究对象,对该地下水亚系统的赋存条件、含水层特征、地下水流循环特征以及地下水位动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含水层特征主要包括基岩裂隙水、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古近系碎屑岩类孔隙水;研究区补给来源主要为山区河道渗漏补给、暴雨洪流入渗补给和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排泄主要包括潜水蒸发和侧向径流两种方式。研究区潜水动态类型为蒸发型,年内动态变化曲线呈单峰、单谷型,水位变化幅度在0. 67 m左右。  相似文献   

11.
回归分析法在地下水动态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建芝  邢立亭 《地下水》2010,32(4):88-90
多年来,济南泉水断流的主因一直存在争议。本文根据济南泉域1960-2002年43年的地下水位、降雨量、市区开采量、外围开采量的统计资料,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找出影响泉域水位动态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济南泉域地下水动态变化分为两个阶段,上世纪六十年代(1960-1967年),影响地下水位的主要因素为降雨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1968-1989年),影响地下水位的主要因素为开采量,尤其是外围开采量。在此基础上,对回归模型进行了检验和预测,在模拟时间内的平均误差为2.1%,预测阶段内的平均误差为5.08%,与实际情况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12.
黑河流域走廊平原地下水补给源组成及其变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环境同位素、水文分割法和相关分析研究表明,祁连山区降水、冰川雪融水和基岩裂隙水通过出山口地表径流补给构成黑河流域走廊平原地下水主要补给源,具有年际和年内丰枯动态变化规律,与祁连山区降水量和气温的关联度分别为0.97和0.79,与平原张掖站降水量和气温的关联度分别为0.43和0.60。在自然径流条件下,祁连山区降水量变化是改变走廊平原地下水补给的主导因素,约占91%权重;气温变化是重要影响因素,约占9%权重。20世纪80年代以来祁连山区各补给源处于偏丰期。因此,近年来走廊平原地下水补给量相对50年代减少27.1%,人类活动是重要影响因素,急需加强科学调控。  相似文献   

13.
森林覆盖的喀斯特地区表层岩溶带的产流阈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中国南方喀斯特森林石山地区的表层岩溶带中出露的泉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泉水水位、pH、电导率、水温和降水的连续监测,发现表层岩溶带的降水补给的产流阈值为12mm。同时分析了不同降水补给引起的表层岩溶泉pH、温度、电导率的变化规律。雨季pH在降水后出现暂时的降低,电导率和水温出现暂时的升高。旱季pH、电导率等表现出比雨季更复杂的变化。按照水位、pH、电导率、水温对降水补给的反应的强弱不同,将表层岩溶带对降水的反应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级为表层岩溶泉的流量等都不发生变化;第二等级是表层岩溶泉的4个指标有部分发生微小缓慢的变化;第三等级是表层岩溶泉的4个指标发生显著的变化。表层岩溶带的产流阈值是区别有效降雨和无效降水的标准,并对理解岩溶地下水的形成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胡政  陈再谦 《中国岩溶》2018,37(2):245-253
以贵阳市地铁2号线三桥站主体结构基坑抗浮为研究对象,根据长观孔3~5年地下水位与降雨量关系对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提出一种定量计算抗浮水位的取值方法:抗浮水位值包括三个部分,勘察期间场区地下水最高水位(Hkmax)、可能的意外补给造成该层地下水位的上升值(ΔH0)及该层地下水相对勘察时的最大变幅值(ΔHe);长观孔地下水位呈雨季升高、枯季下降的变化规律,最高水位出现在6、7月份;通过对4、5、6月份的降雨量与观测孔水位进行线性拟合,得到地下水位变化量与月降雨量变化量的线性变化关系;结合历史降雨量推测场区地下水位的最大升幅为2.26 m,进而计算场区的抗浮水位为1 128.46 m。   相似文献   

15.
The impact of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of Nairobi on the water budget is simulated using a high-resolution limited-area numerical model. The water substance fields are modelled with full physics in a control experiment. Five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are then performed by altering the land-use/cover over the domain of study to assess the influence of the city, forests and terrain undulations on the water substance field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ighest evaporation occurred in areas of the study domain with open grasslands/scattered bush-land's vegetation types and the least at the city centre. Deforestation would lead to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the loss of water effected through evaporation despite a reduction in transpiration. The observed rainfall amount and frequency were highest in the high ground portions to the northwest of the study domain. Numerical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urban heat island had a destabilizing effect on the flow, which enhanced convection that resulted in increased rainfall downwind of the urban area. Further growth and expansion of the city of Nairobi would increase the area and amount of rainfall received. Deforestation would decrease rainfall amounts. Massive reforestation would increase the observed rainfall. There has been a decrease in soil moisture at the current location of the city centre; the decrease is bound to increase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city. The City of Nairobi has resulted in a large decrease in the soil moisture through converting the natural fabric to concrete/asphalt material. Deforestation would result in a marginal decrease in the soil moisture. Further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Nairobi City would modify the water substance budget appreciably.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6.
以招远市道头地区作为研究区。本区位于低山丘陵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普遍存在缺水现象。本次根据前期调查结果,以区内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为基础条件,采用多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同时依靠钻探、抽水试验等技术手段,将区内的蓄水构造类型共划分了侵入-接触型蓄水构造、接触型蓄水构造和隔水型蓄水构造三类。通过对不同蓄水构造的构造类型,围岩岩性,构造与围岩相互关系,地下水流向,构造隔水性质等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确定靶区,结合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对靶区进行解译,根据解译结果最终确定井位,并在确定的井位点进行钻探施工和抽水试验,对其富水性进行验证。通过以上多方法结合最终提出了在该种地区中定井方法,提高了成井的成功率,为缺水地区找水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17.
Natural recharge due to rainfall (annual average 1,200 mm) over an area of 1,500 km2 of the Neyveli groundwater basin was carried out for two consecutive hydrological years, using the tritium injection technique. The lignite seams, occurring within the Upper Miocene formation in the basin have been mined for the last 40 years. The confined aquifer underlying the lignite seams has been pumped continuously since 1961, for depressurization and safety around the mine. The recharge zone is identified as an elongated zone, oriented in a NE–SW direction within the basin. Natural recharge measurements were made at several sites (single and duplicate injections), covering the entire basin. They indicate a recharge rate of 333–556 mm/year (24–40% of rainfall) in the north and northeastern parts, covering the previously defined recharge areas as well as some adjoining areas. Soil moisture movement at several duplicate sites in these areas showed significant downward migration of tracer during the non-monsoon period, probably caused by pumping in the mine area. Isotopic data of ground water samples in the northern and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basin indicates modern ages. Concurrent field observations like deep water table with high annual fluctuations and exposure of pebble beds, enabled the redemarcation of the aggregate recharge area as 650 km2. The redefined recharge area includes the areas identified by earlier workers as well as the new area on the northeastern side of the lignite mine.  相似文献   

18.
强震使大量松散堆积物堆积于高山峡谷内,由于持续降雨的作用,导致泥石流在汶川灾区频繁发生。降雨强度和物源与泥石流的起动有着密切联系,分析雨强和物源与泥石流起动的相关关系,可得不同雨强下,不同物源区泥石流起动的特征。通过对典型泥石流沟(映秀镇烧火坪侧沟,牛莲花心沟)进行野外样品采集,将两条泥石流沟进行对比室内试验。控制起动坡度,降雨强度与颗粒级配得出不同坡度下泥石流起动的表面流形成流量,起动流量。同时,与非强震区(西昌市琅环乡)的泥石流简单对比,得到强震区泥石流起动的临界条件及雨强,为泥石流的预测和治理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通过大量的试验结果,泥石流起动首先会形成表面流,然后形成冲沟,随着物源区雨强的增加,最终形成大面积松散堆积物失稳,整体起动。泥石流起动与汇水区面积成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是环境体系中最活跃的因素,植被对水分具有高度的依赖性,水分成为影响植物生存、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对植被的稳定性生长与恢复重建具有极大的限制性。泾惠渠灌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该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从土壤水分的测试技术和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研究方面进行综述,分析研究灌区2004~2007年四年土壤水分动态观测资料,得出研究区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同时简述水分有效性的研究进展,对提高农业干旱防御能力,制定节水灌溉计划,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每年的库水位下降期间,三峡库区的许多滑坡都出现了较大变形。为了深入研究库水下降作用下滑坡的动态变形机理,评价和预测此类滑坡的稳定性及发展趋势,本文以白水河滑坡为例,在现场地质调查和详细地质勘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十多年监测数据,分析其变形特征、失稳机理、影响因素及稳定性,预测了其变形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库水位下降的过程中,由于滑坡岩土体渗透性能较差,地下水来不及及时排出,滞后于水库水位的下降,滑坡受到了坡体内地下水向外的渗透动水压力作用,从而使得滑坡稳定性降低。另外库水位下降速度越快,滑坡的位移速率也越大,表现出阶跃型动态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