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腰椎小关节退变性损害的全面认识。方法:对60例腰椎小关节行CT扫描,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在60例病例中,腰椎小关节突退变,增生硬化14例、关节突肥大6例、骨质疏松21例、骨赘形成18例、半脱位(对位不良)9例、皮质下囊变9例;小关节间隙退变,间隙变窄20例、不均17例、消失8例、真空征19例、关节腔内游离体6例;骨性关节面退变性改变,关节面不平53例、硬化34例,关节囊钙化5例,黄韧带肥厚4例、钙化5例。结论:CT扫描能准确观察到腰椎小关节退变性损害的改变,能为临床治疗提供较可靠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影像学检查在腰椎小关节退变损伤中的临床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对比85例腰椎小关节退变损伤患者的X线平片、CT、MRI影像学资料,分别在关节面增生、关节面平整度、关节间隙变窄或真空征及小关节突骨质、关节脱位、关节突骨折、黄韧带钙化、关节面下软骨退变、关节囊肿胀、滑膜囊肿及滑膜囊疝等显示方面进行比较;并将退变引起椎体滑脱患者,在滑脱程度、部位及类型上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CT在关节面增生、关节面平整度、关节间隙变窄或真空征、小关节突骨质、关节脱位、关节突骨折及黄韧带钙化等显示优于X线平片和MRI;MRI在关节面下软骨退变、关节囊肿胀、滑膜囊肿及滑膜囊疝等显示明显优于X线平片和CT;X线平片在小关节突增生、肥大、变尖、骨赘形成及关节间隙变窄方面有一定的价值。X线平片、CT、MRI在椎体滑脱程度、部位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类型判定上CT明显优于X线平片和MRI。结论:影像学检查在腰椎小关节退变损伤的诊断上各有其优缺点,应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合理选择检查方法,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影像信息和最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探讨了CT对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搜集100例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男70例,女30例,回顾性分析了CT表现,结果:CT表现,腰椎小关节骨质增生肥大骨赘形成,腰椎小关节间隙狭窄侧隐窝狭窄,关节面骨质硬化边缘骨质缺损表面毛糙,腰椎小关节不对称,部分病例出现小关节半脱位及关节腔真空征,腰椎小关节角增大。结论:CT可充分显示腰椎小关节的解剖及病理改变,为腰椎小关节综合征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根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根据腰围个体化降低管电流在胸腰椎外伤多层螺旋CT检查中的可行性和方法。方法:取牛腰椎段,做成55~120 cm腰围的CT模型,其他扫描参数不变,以25~300 mA扫描椎体,得出图像质量合格的管电流值。131例腰椎CT检查的非外伤病例进行正常椎体常规和低剂量条件扫描,筛选出合适低剂量扫描条件;43例外伤胸腰椎体实施筛选的低剂量扫描。比较分析断层、MPR和VR、MIP图像。结果:CT扫描管电流与腰围相关性高,Pearson相关系数为0.994;以管电流为自变量,腰围为因变量,得出回归方程y=1.053 x-33.187,R2=0.984。低剂量扫描辐射剂量较常规剂量扫描明显减低;骨皮质、椎管内结构、椎管旁软组织及图像整体质量(骨窗及软组织窗)的图像质量与常规剂量扫描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它们的评分值均达到良好和可接受程度;VR、MIP图像优良率达到93%。结论:根据腰围个体化低剂量多层螺旋CT对胸腰椎外伤的检查是可行的,获得的图像以及三维后处理图像的质量能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可应用于胸腰椎外伤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基于胸部CT平扫的心外膜脂肪体积(EAT)与定量CT腰椎骨密度(BMD)及其下腰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0例行胸部CT平扫和腰椎骨密度定量CT体检人群的影像组资料。将纳入对象按照腰椎骨密度分组,对纳入者的胸部CT平扫影像图像重建,提取心外膜脂肪并计算其体积。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测不同组别患者心外膜脂肪体积差异,骨密度和心外膜脂肪相关性检验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最后利用logistic多元回归拟合受试者临床信息,建立预测体检人群下腰痛的数学模型,并采用测试者曲线和决策者曲线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和临床获益度。结果:不同观测者心外膜脂肪体积值测量值具有较高一致性。骨密度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3组受试者心外膜脂肪体积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F=65.8,P<0.001)。心外膜脂肪体积与腰椎骨小梁密度存在负相关关系(r=-0.805[95%CI:-0.858,-0.745])。腰椎骨密度、心外膜脂肪体积以及临床综合模型受试者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95%CI:0.75~0.83),0.75(95%CI:0.72~0.81),0.88(95%CI:0.81~0.94)。腰椎骨密度、心外膜脂肪体积和临床混合模型的临床获益阈值区间分别为0.02~0.89,0.05~0.82,0.01~0.98。结论:不同骨密度人群心外膜脂肪体积存在差异。心外膜脂肪体积与腰椎骨密度存在负相关关系。基于腰椎骨密度和心外膜脂肪体积等临床指标建立的诊断模型对于体检人群下腰痛具有较好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腰椎峡部CT反向扫描技术的价值。方法 CT扫描架向头侧倾斜,定位线与腰椎峡部平面平行,扫描角度与间盘层面相反。结果 反向扫描技术图像可清晰显示腰椎峡部裂隙宽度及关节错乱情况,防止漏诊。结论 反向扫描技术应在腰椎间盘扫描中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在腰椎创伤性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腰椎创伤性骨折患者76例,经CT轴位平扫(2DCT)后进行三维重建(3-DCT)即表面遮盖(SSD)及多平面重建(MPR),将其图像资料进行比较.结果:3-DCT能立体、直观显示腰椎创伤性骨折的部位、类型、三柱结构、椎管狭窄及脊髓受压等情况.结论:3-DCT作为2DCT的重要补充,对腰椎创伤性骨折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断有指导意义;SSD及MPR既有良好形态学又有密度层次的图像,可协助三维显示椎间盘碎裂、突出和膨出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一站式重组在腰椎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公司16排螺旋CT(Light speed 16)对50例临床拟诊为腰椎病患者,分别行常规腰椎间盘扫描和CT容积扫描;在AW4.2工作站上将CT容积扫描图像进行模拟常规腰椎间盘扫描重组及一站式重组(包括VR、MPR)。对常规腰椎间盘扫描、模拟常规腰椎间盘扫描重组及一站式重组在腰椎生理曲度、腰椎椎体骨质增生、椎间关节异常、骨性椎管狭窄、横突及横突孔异常、椎间隙变窄、侧隐窝狭窄、椎体许莫氏结节或破坏、椎间盘异常、椎旁软组织异常、神经根受压、腰椎滑脱程度或类型、前后纵韧带及黄韧带钙化等相关征象的显示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前后纵韧带及黄韧带钙化、神经根受压、椎间盘异常、侧隐窝狭窄、椎旁软组织异常、横突及横突孔异常在常规腰椎间盘扫描,模拟常规腰椎间盘扫描重组,一站式重组上三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腰椎生理曲度、椎间关节异常、腰椎椎体骨质增生、椎体许莫氏结节或破坏、腰椎滑脱程度或类型、腰椎间隙变窄、骨性椎管狭窄在常规腰椎间盘扫描和模拟常规腰椎间盘扫描重组上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和一站式重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SCT容积扫描一站式重组能够准确地显示更多的腰椎疾病相关的影像征象,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影像信息,并且降低了患者的检查费用及放射辐射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组及三维容积重建在胸腰椎损伤分型和严重程度TLICS评分系统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的50例胸腰椎损伤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44±9.8)岁。所有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扫描,采用矢状位MPR和三维容积再现(VR)技术进行处理,根据典型CT表现推断后方韧带复合体的损伤情况,并且利用胸腰椎损伤TLICS系统进行评分,TLICS分值>4分的病例通过手术证实。结果:50例胸腰椎损伤患者中,共检出76个椎节骨折和14例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其中单纯压缩型18例,爆裂型28例,平移/旋转型20例,牵张型10例;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的CT表现有棘突撕脱骨折5例,椎体平移和旋转3例,关节突横行骨折2例,小关节脱位2例,棘突间隙增宽合并小关节脱位1例,棘突间隙增宽伴关节突骨折1例。结论:通过多平面重组及三维VR技术能有效检出骨折与脱位,提示PLC损伤,可作为胸腰椎损伤重要的检查手段之一,尤其是对于急诊患者,早期可用来指导临床进行TLICS评分。   相似文献   

10.
实变型细支气管肺泡癌与肺炎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实变型细支气管肺泡癌与肺炎的CT特征以及哪些征象对于鉴别二者更有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的实变型细支气管肺泡癌和36例肺炎的CT表现,包括病变的分布、密度、假囊征、空气支气管征、枯树枝征、铺路石征、实变边缘磨玻璃密度影、独立存在的磨玻璃密度影、实变跨肺叶分布、实变肺叶体积增大和叶间裂膨隆、肺不张、CT血管造影征、共存结节、纵隔淋巴结、胸水以及胸膜肥厚。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的CT表现包括病变的密度、假囊征、枯树枝征、铺路石征、实变边缘磨玻璃密度影、实变跨肺叶分布、实变肺叶叶间裂膨隆以及共存结节。结论:患者肺部出现低密度实变,并具有假囊征、枯树枝征、铺路石征、实变边缘磨玻璃密度影、实变跨肺叶分布、实变肺叶叶间裂膨隆、CT血管造影征和共存结节,提示实变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171例腰椎软骨结节的CT表现。腰椎软骨结节可单发或多发,有时为多个软骨板同时受累,软骨结节位置较表浅,多位于椎体中央区域,另有一部分位于边缘区,有少数病例呈弥漫性分布。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引起腰神经通道异常的原因和CT影像特征。本文采取的材料和方法为回顾性分析89例下腰部腰神经通道异常病例,包括85例退行性病变和4例造先天性的病例。结果是CT明确显示各种异常原因,如椎间盘突出,软骨结节,骨质增生,小关节突异常,黄韧带肥厚,椎板畸形等。从而得出CT诊断这类异常是极其有效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SAPHO综合征脊柱病变的CT表现特征,并进行定量分析。方法:纳入20例SAPHO综合征年轻患者,行低剂量CT检查,应用2017年强直性脊柱炎CT韧带骨赘评分(CTSS)评估椎体边缘骨赘增生、骨质破坏分布特征以及椎体骨质硬化、骨质硬化伴破坏和许莫氏结节的分布特征,评估椎间隙及椎旁软组织异常。结果:20例患者中18例提示全脊柱CT异常,145个椎体单位受累,以椎体前缘病变2.1%(68/3312)为主,对吻状病变9.9%(82/828)与非对吻状病变7.6%(63/828)在分布上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别,1个椎间隙狭窄,椎旁软组织未见异常;诸病变颈椎、胸椎、腰椎分布无统计学差异,总体病变以胸腰段为主;CTSS与病程无相关性。结论:低剂量CT可准确反映SAPHO综合征脊柱病变的胸腰段前缘椎体骨赘形成的特征表现,CTSS无法反映病程。   相似文献   

14.
笔者分析了32例腰椎峡部的CT表现,着重讨论了其诊断与鉴别诊断,并强调了平行椎间盘扫描之重点在于层面需包括“峡部层面”的技术,认为峡部层面是观察峡部裂隙的最佳层面。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骨巨细胞瘤(GCT)的X线平片、CT、MRI影像学表现,分析误诊的原因,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搜集30例手术病理证实的GCT病例,回顾性分析其术前X线平片、CT平扫、MRI影像学表现。结果:GCT发生于股骨远端13例,胫骨近端6例,股骨近段4例,肱骨近端3例,桡骨远端2例,腰椎1例,髂骨1例。术前误诊5例,约占16.7%。结论:X线平片、CT和MRI从不同角度反映GCT的病理特征,合理结合三种检查方法,能更全面显示GCT的影像学特征,有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周围型腰椎管狭窄及椎间静脉压迫症的临床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周围型腰椎管狭窄及椎间静脉压迫症的CT表现,为骨科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术中的处理提供依据.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腰椎管狭窄及椎间静脉压迫症的患者52例,全部行CT平扫,部分有CT增强扫描.分析其各种类型的CT表现和不同术式的选择及术中所见.结果大多数病例术中所见与CT表现相一致.CT诊断引起侧隐窝狭窄、椎间孔狭窄及椎间静脉压迫症的原因有:椎间盘的病理性膨突、侧方椎间盘突出、上关节突增生肥大、椎体后外缘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腰椎滑脱等.结论选择合理的CT扫描方法可以提高诊断符合率.正确的CT诊断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术中的处理,能有效的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噪声指数结合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在胸部与腰椎QCT体检人群中的一站式扫描应用.方法:前瞻性收集来我院体检中心做胸部CT和腰椎QCT受检者100例,随机分两组(常规剂量组、低剂量组),其中胸部常规剂量组50例(噪声指数设置为NI=8.5),低剂量组50例(噪声指数设置为NI=14).分别记录两组受检者的身高、体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