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何惠 《水科学进展》2010,21(4):460-465
简要回顾了中国水文站网和观测技术的发展过程。根据2005年全国水文站网普查数据,分析了中国水文站网测报自动化水平和水文站网密度与布局现状,结合500km2以上河流水文站网设立情况调查,客观评价了水文站网对江河的水文控制程度。在评估中,与有关国家情况做了对比,以进一步认识中国水文站网现况。  相似文献   

2.
林旭钿 《水文》2006,26(6):88-89
水文站网是水文重要的基础工作。本文在总结广东省“十五”期间水文站网建设的基础上,以满足未来广东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目标,提出水文站网发展的思路和重点内容,为确保广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环境安全提供优质的水文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3.
冷荣梅 《水文》1998,(2):48-53
分析了四川省自然地理概况和水文气象特性,对四川省水文站网进行了水文分区,将全省划分为2个水文大区(一级区划)、7个水文亚区(二级区划)、15个水文分区(三级区划),提出了川西水文站网规划应采用模糊数学中贴近度方法,并给出了具体实例。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2003年8月27日,水利部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开展全国水文站网普查与功能评价工作的通知》(办水文犤2003犦113号),标志着全国水文站网普查与功能评价工作全面展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建成的各类水文站网在历年的防汛抗旱、水工程设计与运行调度、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有的水文站网功能在紧密结合社会实时性服务需求方面,特别是围绕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尚存在明显不足。为此,需要针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文工作的需求,对全国水文站网进行一次全面普查与评估,分析各…  相似文献   

5.
《水文》1959,(10)
当提到水文站网建設时,我們做水文工作的同志都会联想到現在我国的水文基本站网已經基本建成了,并且还有很多的专用站,羣众水文站网也正蓬勃的发展等等。事实上也确是如此,我国已經有了一个科学的水文基本站网,除此而外还有很多专用站和广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水文测站也在不断地发展,旧的一些仪器设备,逐渐被淘汰,新技术、新仪器逐步走向各水文测站,降低了测站职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测站人员的工作效率。对他什店水文站的新、旧设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认为:他什店水文站数字化改造工程较好解决了技术难题,在水文站自动化建设方面实现了断面电源、ADCP的远程控制,为全新疆水文站网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样板。  相似文献   

7.
西藏水文监测网络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初步分析西藏自治区境内水文气象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西藏水文监测网络及其空间分布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西藏水文站网密度低,而且空间分布差异性较大,认为分析降水、蒸发、气温等水文要素空间变化特征是对水文站网规划技术的有益探讨,对水文监测网络功能分析和优化水文监测网络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燕  毕彩霞  杜晨 《地下水》2018,(5):185-186
烟台市门楼水库水文站已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监测、分析、管理体制,利用现有水文机构和水文队伍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十分必要。以烟台市门楼水库水文站和门楼水土保持监测点为例,探讨水土保持监测点与水文站共建,两套监测站网多能互补,既有益于水保监测管理,又有益于水文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水文行业统计看水文事业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魏新平  张淑娜 《水文》2013,33(5):23-27
全国水文统计对制订水文事业发展规划和指导全国水文行业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全国水文统计年报》,对比分析"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国水文站网、设施设备、从业人员、经费投入等行业发展重要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水文站网向布局合理、项目齐全、功能完善的体系发展;水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测报设施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先进仪器设备推广力度加大,水文测验方式和技术手段由传统方式向现代化方式转变;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水文经费投入大幅增加,为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和水文业务工作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国水文事业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水文现代化水平逐步提升,水文测报和信息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胡续礼  杨树江  吴迪  潘剑君 《水文》2006,26(5):45-47
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水文资料的基本特点及其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情况,并结合水文资料在水土保持中的研究实例,探讨了加强水文资料在水土保持中应用范围与价值,在新一轮的站网调整建设中应与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建设结合起来,避免重复建设,加强水文站网功能,发挥现有水文站网作用。  相似文献   

11.
DEM支持下的梅雨区雨量站网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莉君  张静怡  孔胃 《水文》2019,39(2):67-71
雨量站网是水文站网整体功能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雨量资料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将直接影响洪水预报的精度,科学地规划和优化雨量站网,使雨量资料最大程度地反映流域的实际降雨情况,可以大大提高洪水预报系统的精度。根据水文技术发展的现状,采用抽站法,基于GIS技术,加入地形、气象等下垫面因素综合考虑,对梅雨地区雨量站网进行优化研究。  相似文献   

12.
数据驱动模型在渭河流域来水预报中的开发和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有的水文预报方法分为过程驱动模型方法和数据驱动模型方法两大类,近年来随着水文数据获取能力和计算能力的发展,数据驱动模型在水文预报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回归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均属此类.本文首先采用距离平方反比与泰森多边形相结合的方法,由雨量站观测到的降水量求得渭河流域各四级区的降水量,然后采用自回归模型结合年~月~旬逐级修正的方法对渭河流域10个四级区进行降水预报,采用降水~气温~径流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渭河流域28个水库进行径流预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水文实验的概念与内涵,归纳了水文实验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系统地回顾了国内外流域水文实验的发展历程,梳理了应用实验方法进行植被截留与阻滞作用、降水径流关系、非饱和带水分运移以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文过程研究的进展,分析了当前水文实验发展的不足,提出未来水文实验的发展方向:传统的实验流域着重于地表水研究,没有深入水文循环系统的内部,应将水文实验的研究范围从地表扩展为关键带部分,并加强跨流域的补给、径流与排泄关系研究;多学科交叉的综合观测实验与协同研究是水文实验的发展趋势;当前水文实验的系统性与规范性仍显不足,应重视水文实验站网建设,加强水文实验的规范性,以促进实验数据交换和研究成果对比。  相似文献   

14.
魏山忠  王俊 《水文》2006,26(3):89-92
长江水文监测的水文、水质、河道信息,水文气象预报、水文水资源分析评价成果是维护河流健康的基础支撑信息。加强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的规划,加快水文测报现代化建设,提升水文水资源预报能力,大力开展长江水文水资源变化规律研究,促进水文事业发展,是长江水文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程琳  刘金清  张葆华 《水文》2011,31(2):15-19,61
根据几十年来水文工作的经历以及相关资料,就历史阶段、建设阶段和发展阶段的中国水文发展历程进行概述。重点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在水文站网建设、水文测报、水情报汛、水质监测、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回顾了在水文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并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6.
程琳  刘金清  张葆华 《水文》2011,31(1):17-21
根据几十年来水文工作的经历以及相关资料,就历史阶段、建设阶段和发展阶段的中国水文发展历程进行概述。重点介绍了改革开发以来在水文站网建设、水文测报、水情报汛、水质监测、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回顾了在水文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并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7.
里下河地区水文情势复杂,既有腹部的水网区、又有沿海垦区,水文站点众多.随着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河道、水系水利工程化程度不断提高,原有水系的水文特征已有所改变,传统水文工作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针对该地区水文业务工作的实际情况,本文就如何调整水文监测站网、提高自动测报能力、加强技术分析研究,使水文业务发展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等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8.
王菊  胡超  金惠英  梁妙元  李胜 《水文》2021,41(1):55-60
对水文监测网络的实时状态进行综合评估,从而掌握网络的整体性能是对水文监测网络进行管理的重要方面.针对当前水文监测网络综合评估缺少合理有效评价机制的现状,设计并开发水文监测网络实时状态综合评估系统,实现对水文网络中测站传感器、RTU、信道状态的采集、评估和综合呈现,提高对水文监测网络的分析水平.  相似文献   

19.
数字高程模型在流域水系拓扑结构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56,自引:4,他引:5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回顾了利用数字高程模型自动提取流域水系的方法,着重介绍了Martz和Garbrecht开发的数字高程流域水系模型(DEDNM)的基本原理、模型结构、计算流程,包括数字高程模型中凹陷区域的识别和消除、平坦部位水流流向设定、流域分水线勾划、河网生成、河网与子流域编码及河网结构拓扑关系的建立,并将其应用于淮河史灌河流域--全球能量与水分循环亚洲季风试验强化观测区。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很好地自动生成流域水系,从而为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开发研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淮河流域防汛实时水情信息传输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欣金彪 《水科学进展》1997,8(3):288-291
详细介绍了淮河流域防汛实时水情信息传输系统的形成,系统的信道、构成和功能,系统硬件配置及软件开发,运行情况和系统的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