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本区经历四期变质作用,太古宙上壳岩系麻粒岩相变质、晚太古宙英云闪长岩高角闪岩相变质、早元古宙紫苏花岗岩类低角闪岩相变质和元古宙绿片岩相变质。麻粒岩相变质期可分三个阶段,早期角闪岩相、峰期麻粒岩相和晚期角闪岩相,其P-T-t轨迹为逆时针,与IBC型轨迹相似。导致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热源为英云闪长质岩浆的垫托作用,形成于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区内广泛发育的钾长花岗岩与晚太古宙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晚期的深熔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通化光华一带出露有一套变质玄武岩-含榴黑云变粒岩-石榴二云片岩的岩石组合,被称之为光华岩群,经笔者重新厘定,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双庙岩组、同心岩组,前者为一套变质气孔状玄武岩(斜长角闪岩),后者为黑云变粒岩及石榴二云片岩、砂岩,为一套杂砂岩及泥岩建造,其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早期,与集安岩群时代相当,分别属古元古代早期裂谷盆地的边缘相和盆地边缘相沉积.  相似文献   

3.
马切利斯与上元古达马拉造山带的角闪岩带相伴的几个受变质块状铜—锌硫化物矿床之一。富矿体的底板是含黄铁矿的石英—白云母—(绿泥石)片岩,夹有块状黄铁矿—石英岩夹层和独特的富黑云母标志的片岩。富矿体上盘围岩,由绿泥石片岩组成,含数量不定的石英、铁白云石和钙角闪岩条带状磁铁石英岩、钙—硅酸盐岩和角闪岩。这些岩石组合被认为是变质前的层状层序的代表。  相似文献   

4.
岗上超镁铁质岩主要由纯橄岩和石榴橄榄岩组成,主要组成矿物有橄榄石、铬尖晶石、石榴子石、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等。铬尖晶石的Cr#[Cr/(Cr+Mg)×100]从51到89变化,铬尖晶石矿物表现为4期次演化的特点,反映了从岩浆期向榴辉岩相、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演化特征。随着超镁铁质岩的演化,铬尖晶石中Cr#不断增大(51增大到89),而铬尖晶石Mg#[Mg×100/(Mg+Fe2+)]不断减少,氧逸度不断增加。在绿片岩相—绿片角闪岩相退变质过程中,铬尖晶石中Cr、Mg和Al减少,Fe相对增加,产生富Cr尖晶石变质作用样式。晚期剪切变形等次生变化有利于富铬铬尖晶石矿物的形成和铬尖晶石的富集。同时,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变质作用使铬尖晶石富集呈现容易开采的条带状,降低了铬尖晶石与其他硅酸盐矿物的结合强度,降低了开采强度和成本,使原本不易于开采的铬铁矿矿体变得可以开采。这些意味着铬铁矿矿体展布要结合后期变质作用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5.
塔克札勒蛇绿混杂岩带的变质作用 ,具大洋水热变质、俯冲变质和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的特征 ,其中以大洋水热变质作用为主。中志留世末洋盆扩张阶段 ,形成葡萄石、绿纤石相→低绿片岩相→角闪岩相的递增变质特征 ;早石炭世初洋壳向陆壳之下俯冲 ,俯冲变质作用不显著 ,仅见超镁铁岩具叶蛇纹石、纤维蛇纹石及绢石蚀变矿物 ;早石炭世中期塔克札勒有限洋盆开始粘连闭合 ,于晚石炭世早期褶皱造山 ,使蛇绿混杂岩带产生角闪岩相→高绿片岩相→低绿片岩相的退变质特征 ,使蛇绿岩带在辉长岩中由棕色角闪石退变为透闪石、阳起石和绿泥石、绢云母及绿帘石等变质矿物 ,是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的产物 ,属低绿片岩相  相似文献   

6.
造山型金矿中金的来源是目前广泛争论的问题,尽管变质成因模式受到了较多的关注,但研究实例还不多。加里东期是华南地区重要的金矿成矿期,浙江诸暨陈蔡杂岩发育了从绿片岩相到角闪岩相的岩石组合,变质时代为加里东期,同时,其变质温度和压力等都已经得到精确厘定,为研究华南加里东期金矿形成与变质作用的关系提供理想的研究剖面对象。通过系统采集陈蔡杂岩岩石样品,在详细的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的黄铁矿中的金及亲硫元素进行了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原位微区微量元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陈蔡杂岩角闪岩相岩石岩相学特征中有绿泥石,角闪石退变质为黑云母,反映退变质作用中有变质流体的回流。华南加里东期变质过程中,从绿片岩相到角闪岩相的相变过程中金及其他亲硫元素从主要赋存矿物黄铁矿中释放出来,进入变质流体,为江南造山带造山型金矿提供了金属来源。利用硫化物单矿物进行金的含量原位分析是解决变质过程中金活化迁移的重要手段。并提出华南加里东期变质过程中金的来源模式图。  相似文献   

7.
南秦岭造山带分布于商丹和勉略两条缝合线之间,其东段变质地层以志留系和泥盆系为主,包括少量的震旦系和上古生界。主要岩性包括变质泥质岩、石英岩、大理岩和少量的变质基性岩及片麻岩等。根据野外分布和显微组构特征发现这些岩石至少遭受了两期变质作用:早期为递增变质作用,它以佛坪地区的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中心,向外依次变为低角闪岩相(十字石—蓝晶石带)、绿帘角闪岩相(石榴石带)和绿片岩相(绿泥石和黑云母带),变质时代约为220~260 Ma。麻粒岩相以出现二辉石为特征,包括基性和中酸世麻粒岩等,野外只见于佛坪县城附近。高角闪岩相在泥质岩石中的矿物组合为夕线石-石榴石-黑云母-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其变质条件为t=688~693℃,P=0.5~0.6 GPa;低角闪岩相在泥质岩石中的矿物组合为蓝晶石(十字石)-石榴石-黑云母-白云母-斜长石-石英,其变质条件为t=570~598℃,P-0.7~1.0 CPa;绿帘角闪岩相在泥质岩石中的矿物组合为石榴石-黑云母-白云母-斜长石-绿泥石-石英,变质条件为t=518~545℃,P=0.5~0.8GPa;绿片岩相的矿物组合为白云母-绿泥石-石英-斜长石-(黑云母),其变质压力为0.6~0.65 GPa,温度可能为400~450℃。采用Spear提出的吉布斯方法,以石榴石变斑晶的环带变化得到高角闪岩相、低角闪岩相  相似文献   

8.
聂树人  贾紫宸 《现代地质》1991,5(1):41-50,T001
本文论述了北祁连含蓝闪石岩的岩石类型、原岩类型、特征矿物组合及产态.区内含蓝闪石岩的原岩包括优地槽内发育的各类富钠火山岩、含富钠火山质的沉积岩。在含蓝闪石岩分布区,岩石的变质相有葡萄石-绿纤石相、蓝闪石—绿片岩相、绿帘石-角闪岩相、铁铝榴石—角闪岩相等,未发现高压低温矿物组合.岩石应属区域动力变质作用产物,并对其形成环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变质区一般用变泥质岩或变基性岩来确定P-T条件,但是有关变质花岗岩的岩石学分析一般被忽视了,这里着重讨论判断正片麻岩中同变形P-T条件的相关系和方法。以前的研究汇编及笔者对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和华力西正片麻岩的观察表明,从绿片岩相到高角闪岩相,主要的共生转化依次出现奥长石+钾长石,而绿帘石消失,然后是白云母消失,变质的石榴石在绿片岩相和钠长石-绿帘石角闪岩相以及高角闪岩相中常见,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中,在老虎山地区发现了岛弧岩石与洋壳岩石互层状的接触带。它由一系列向北倾斜的叠瓦状岩片组成,以宽1~3km、长约30km呈EW向延伸的狭窄弧形出露地表。该带从岩相学上可以分成4个亚带:第一亚带由变质安山岩和变质砂岩组成,第二亚带是砂质片岩,第三亚带由砂质泥质片岩、石英闪长岩和角岩组成,第四亚带是变辉长岩、绿帘角闪岩和泥质片岩。由第一亚带的低绿片岩相、第二亚带的高绿片岩相、第三亚带的低角闪岩相到第四亚带的绿帘角闪岩相.变质程度依次增高。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证据表明,第一、二、  相似文献   

11.
邵军 《地球学报》1991,12(3):19-30
云开地区前寒武系云开群变质岩系的主体是片岩类、片麻岩类、硅质岩类及变粒岩。其原岩是一套陆源碎屑类复理石沉积建造,该岩系经历了加里东期的绿帘石角闪岩相—角闪岩相的前进变质作用和海西期的绿片岩相—绿帘石角闪岩相的退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在构造—岩浆作用下,部分变质岩遭受了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形成了各种形态的混合岩及混合花岗岩。变质岩系富含硅、铝、砷、硼及轻稀土元素,贫钾、钠、镍、铬、钴及重稀土元素,且含金量随岩石含Al_2O_3、有机碳量的增加而增高,是本区最主要的金矿源层。 在变质作用和构造—岩浆作用过程中,产生了Cl—K—Na型和S—K—Na型成矿热液流体,并活化、萃取了矿源层中的金,以氯和(或)硫络合物的形式迁移。在成矿的有利部位(如断裂破碎带、糜棱岩带等),金沉淀形成了矿床。  相似文献   

12.
刚玉矿化位于穆兹科尔(Muzkol)变质杂岩体内.该杂岩体近纬向展布在帕米尔中部阿尔卑斯褶皱带的东部,属蓝晶石—夕线石型阿尔卑斯带变质杂岩.地质填图发现有4个变质岩区:低绿片岩相(白云母—绿泥石)区,高绿片岩相(黑云母—绿泥石)区,绿帘石—角闪岩相区,角闪岩相区,而刚玉矿化集中在绿帘石—角闪岩及周围角闪岩相变质体内的交代蚀变区.交代蚀变区内的刚玉矿化通常与层面或 大型同倾斜褶皱轴面平行.根据母岩成分可将含刚玉交代岩分为3类,分别位于方解石大理岩内、白云石大理岩内及片岩内.在大理岩内,刚玉成粉红色,与白云母、黑云母、方柱石、钙长石、正长石、金红石、电气石、磷灰石、黄铁矿及石墨共生,以Al含量变化大和Fe含量低为特点.在片岩内,刚玉成蓝色,与黑云母、绿泥石、电气石及磷灰石共生各种类型的含刚玉岩石均以K,Na,Mg的含量较高而Fe含量较低为特点.根据P—T—XCO2图估算含刚玉交代岩的稳定范围在610℃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烟台北部芝罘群主要变质岩类的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变质相系及构造岩等特征的基础上,对该群变形,变质作用及演化特征进行了探讨。认为该区芝罘群曾经历1期韧性变形作用和4期变质作用(古元古代高角闪岩相,中元古代早期低角闪岩相,中元古代晚期高绿片岩相及新元古代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别山产出的榴辉岩相岩石包括石榴橄榄岩、榴辉岩、榴云片岩、榴辉片麻岩、榴玉英岩和榴辉大理岩等不同系列,它们均分布于花岗质片麻岩中。矿物共生序列研究表明,榴辉岩相岩石经历了从绿帘角闪岩相、柯石英榴辉岩相、角闪榴辉岩相、绿帘角闪岩相到绿片岩相的演化过程。花岗质片麻岩及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并未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但却与榴辉岩相岩石经历了同一期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事件,证明二者在地壳范围内发生了构造合并  相似文献   

15.
广西大容山-十万大山岩带中花岗岩类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带由花岗岩、花岗斑岩和少量混合花岗岩、酸性火山岩组成,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原地半原地→中深成侵入→浅成侵入→喷出相的完整花岗岩类成因系列。这些岩石在矿物组成、化学成分、微量和稀土元素以及同位素组成上十分相似,都来源于上部地壳,属陆壳转生型花岗岩,其源岩是由角闪岩相到麻粒岩相的变质沉积岩。  相似文献   

16.
琉璃庙地区变质杂岩主要由变质上壳岩、变质深成侵入杂岩及其脉岩群组成.它们多数经韧性变形改造形成各种类型糜棱岩和构造片岩.研究表明,变质上壳岩原岩主要以钙碱性火山(熔)岩为主.本区变质杂岩经历了三期变质变形作用,即高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大型复式同斜紧闭褶皱;绿帘角闪岩相动力变质作用及强烈的韧性变形,形成了以蓝闪石为特征的不同强度的糜棱岩带;绿片岩相动力变质作用和韧脆性变形作用.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杂岩主要出露于牡丹江断裂以东,并沿其呈南北向带状展布于佳木斯地块西缘.有关于该杂岩的矿物成分和变质作用演变方面的报道很少,且前人的研究多集中在变质程度为绿片岩相-蓝片岩相的典型黑龙江杂岩.通过对出露于黑龙江东部滚突岭地区的斜长角闪岩进行了地球化学与变质演化研究,其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石榴黝帘斜长角闪岩和石榴黑云角闪片岩,结果表明该地区石榴黝帘斜长角闪岩样品明显富集元素K、Ti,亏损Hf,Ta/Yb比值低(0.09~0.16),轻稀土(LREE)相对重稀土(HREE)稍有弱亏损,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平坦型,类似于MORB的特征.石榴黑云角闪片岩样品微量元素K、Th、Ti明显富集,轻稀土(LREE)相对重稀土(HREE)弱富集,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右倾型,与洋岛玄武岩相似.斜长角闪岩的原岩既有形成于洋中脊环境的大洋拉斑系列玄武岩,也有少量形成于板内(大陆边缘)或洋岛环境的钙碱性系列玄武岩.斜长角闪岩经历了3个变质演化阶段,分别为高绿片岩相的进变质阶段(T=400~500 ℃,P=400~500 MPa)、低角闪岩相的峰期变质阶段(T=550~640 ℃,P=590~630 MPa)和高绿片岩相的退变质阶段(T=530~560 ℃,P=530~560 MPa),记录了从早期升温升压到后期近等温降压的顺时针P-T演化过程,表明斜长角闪岩的变质作用可能与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的碰撞有关.   相似文献   

18.
缅甸含硬玉的蛇纹石化橄榄岩及其围岩的岩石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以缅甸帕敢地区含硬玉岩的蛇纹石化橄榄岩及其围岩-未细分的变质岩为研究对象,较详细地研究了各类岩石的岩相学,岩石化学及主要矿物的组成,认为该区超基性岩为含铬铁矿的蛇纹石化纯橄岩,它的围岩由含多硅白母蓝闪石片岩,石榴斜长角闪岩,大理岩及透辉石大理岩,石英岩等构成。通过其中典型的变质反应分析与计算,认为围岩的变质程度分别为蓝闪石片岩相和的高角闪岩相,其中蓝闪石片岩相的压力大于0.8-1.0GPa,斜长角闪岩相的温度为582度,通过对比分析世界上不同产地硬玉岩的特征,认为硬玉岩,尤其是优质者,产出环境如下:(1)容矿岩体属超基性岩,以含铬铁矿的纯橄岩为最佳;(2)围岩中存在低温高压变质岩,即蓝闪石片岩-榴辉岩类;(3)位于与俯冲带有关大地构造单元内。  相似文献   

19.
梁爽  张谦  刘嘉惠  李真  闫全人  吴春明 《岩石学报》2021,37(12):3797-3814
西峡-内乡地区位于北秦岭造山带东部, 出露黑云斜长片麻岩、变质砂岩、石英片岩、石墨大理岩、石榴角闪岩等变质岩石。激光拉曼测试表明,变质岩锆石与独居石包裹体中, 未发现高压-超高压变质特征矿物。值得注意的是,显微岩相研究也未见到多期变质作用的证据。对变质独居石和变质锆石进行的LA-ICP-MS U-Pb定年表明, 副变质岩记录的变质高峰期时代为414~405Ma, 石榴角闪岩记录的变质高峰期时代为401~379Ma, 属晚志留世-中泥盆世。区内岩石普遍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 变质高峰期P-T条件为660~710℃/0.53~1.02GPa, 属于中压变质相系。不同变质岩的变质高峰期压力条件差异明显, 说明这些岩石俯冲深度不同, 在折返阶段才以构造岩片的形式混杂在一起。各种变质岩中退变质矿物组合普遍不发育, 暗示抬升速率较快。  相似文献   

20.
西藏定结幅前寒武系结晶基底中发现基性麻粒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工作区在构造位置上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高喜马拉雅带中段 ,聂拉木群作为喜山期抬升和剥蚀揭露的最老的结晶基底 ,是研究喜马拉雅造山隆升作用最直接的证据。笔者在 1∶ 2 5万定结幅区调工作中 ,首次在定结县聂拉木群的剖面研究中发现了基性麻粒岩 ,并在其中找到反映喜马拉雅快速隆升的降压反应结构和多期变质矿物组合 ,这对于研究该区的地壳组成和高喜马拉雅带的隆升机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聂拉木群基底变质杂岩总体上分 3个组成部分。1聂拉木群以角闪岩相为主体的变质表壳岩系 ,进一步分下部的曲乡组和上部的江东组 ,前者主要为一套片麻岩和混合岩、混合片麻岩组合。后者为一套厚层石英岩、黑云石英岩、石英片岩和黑云母片岩 ,底部夹大理岩和石墨片岩。 2灰色片麻岩(TTG?) ,主要发育在曲乡组片麻岩分布区内。 3原地—半原地花岗岩 ,岩性有片麻状混合二长花岗岩、片麻状—眼球状粗斑黑云二长花岗岩。基性麻粒岩的产状有两种 :1在江东组和曲乡组中呈透镜体产出 ,横向上断续相连 ,基本上可恢复层状产出的特征。 2在片麻状花岗岩和片麻状英云闪长岩中呈包体的形式产出 ,退变质反应结构发育 ,但仍能找到麻粒岩相的残留矿物 (紫苏辉石 )。基性麻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