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成都地区地处(北纬30°00′-31°30′,东经102°50′-105°00′)我国南北地震带中段的龙门山构造带东侧。区内及毗邻地地区的地质构造复杂;西缘有著名的龙门山断裂带跨越;东部有龙泉山断裂构造带斜贯;据卫片解释,区内尚有一些南北向、东西向、北东东向的断裂纵横交织。近20年来,地震台记录到各断裂均有一些中小地震活动。少数地震还有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对于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成都市有一定威胁。所以当前研究成都地区  相似文献   

2.
2005年华北及河北省地震活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2005年河北省及京津地区地震活动概况据河北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测定,2005年河北省及京津地区共发生地震926次,ML1.0级以下地震136次,ML1.0~1.9级地震651次,ML2.0~2.9级地震127次,ML3.0~3.9级地震14次,没有4级地震(见图1)。最大地震为2005年8月31日河北蔚县(40°00′114°49′  相似文献   

3.
滇西实验场水汞同步性异常与中强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1992年以来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24°40’~27°20’N,99°~101°30’E)水汞同步性异常与中强地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水汞同步性异常出现后,滇西实验场区发生M≥5.0地震或滇西实验场邻区(24°~28°N,97°~103°E)发生肘≥6.5强震的概率为75%,平均应震间隔时间为2.7个月,对应效果较好;而且滇西实验场区肘≥5.0地震发生前和滇西实验场邻区M≥6.5强震发生前,滇西实验场水汞同步性异常有很好的反映,概率为83%。  相似文献   

4.
真抓实干 求真务实 扎实推进农居地震安全工程试点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东良 《高原地震》2007,19(1):81-81,76
万宁市位于海南省东南部,18°35’~19°06’N,110°0'~110°34’E,为Ⅵ度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防震减灾着力点为民居地震安全设防工作。  相似文献   

5.
一种可能的中强地震空间分布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童远林 《地震》1999,19(4):408-412
以华东及邻近地区(29-39°N, 113-124°E)为研究区域,从地震的网络分布特征出发,提出了一种可能的中强地震空间分布方式,即近平行四边形的分布特征。使用二个平行四边形空间交汇的方法,可以预测未来发生地震的空间区域,其面积在1. 5°× 1. 5°的较小范围内。用这一方法对华东及邻近地区1970年以来6次ML ≥ 5. 0地震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6.
随着地震观测台网的加密,中国地震台网统一地震目录越来越完整。本文以地震资料丰富且研究程度较高的唐山地震为例,尝试利用中国地震台网统一地震目录直接确定断层面参数。将小震确定断层面参数的方法应用于唐山地震序列,对其断层面参数进行分段拟合,其中唐山断裂南段走向和倾角分别为213.4°和81.9°,唐山断裂北段走向和倾角分别为231.4°和89.1°,滦县段走向和倾角分别为125.1°和76.2°,卢龙断裂走向和倾角分别为46.1°和89.3°,宁河断裂走向和倾角分别为246.6°和81.8°。将所得结果与前人研究成果以及现今震源机制解参数研究的误差水平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了本研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地震活跃且地震定位精度较高的地区,中国地震台网统一地震目录可以广泛应用于断层面参数的确定。  相似文献   

7.
自19世纪90年代以来,潮汐是否会触发地震这个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研究选用1970年1月1日至2017年5月31日期间南北地震带(20°N—40°N,97°E—105°E)M_L≥2.0地震目录资料,通过测量南北地震带地区地震事件与潮汐的相关性来研究潮汐是否能触发地震.选用完备性检测、G-C法、R/S分析方法对原始地震目录进行预处理,分别构成未去除余震和去除余震每日地震数量时间序列,利用经验模态分解和快速傅里叶方法,对比分析了潮汐与每日地震数量构成的时间序列频谱特征.结果表明,在本文研究区域,两种每日地震数量时间序列均与潮汐的月潮周期、半月潮周期存在相关性,并且去除余震后的每日地震时间序列的优势频率更加集中,表现的相关性更好.此外,Schuster’s测试结果也进一步证明,研究区域地震活动性与固体潮汐存在显著统计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31°00′N,103°24′E)Ms8.0巨震对中国东部地区地震形势的影响.(1 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西南侧印度板块碰撞、东部太平洋板块俯冲和挤压以及东南部的菲律宾板块作用等,并在大陆内部形成了多条大的活动构造.这些板块之间、断裂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大陆内部地震活动呈现西强东弱,东西呼应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9.
张敏  周建峰 《高原地震》2009,21(3):17-21
选取苏南地区(30°-35°N,115°~125°E)为研究区,采用中国地震局提供的1970年以来ML≥2.0级地震活动的资料,经过完整性和一致性处理,对研究区进行全时空扫描确定中短期预备空区,以分析该地区中强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图像的时间、空间及强度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邓辉  董非非  卢福水  李正 《中国地震》2020,36(3):484-491
按照最大化利用有限地震资料的研究思路,充分发掘可利用信息,综合文史记载、人文历史、地震研究成果等资料,对2次江西早期中强地震进行甄别和参数复核,得到结果如下:304年吉水-永丰间地震的震中约为27.3°N、115.2°E,震级5.0级左右; 455年余干地震的震中约为28.7°N、116.7°E,震级5?级左右。该结果可为江西早期地震研究和潜在震源区划分提供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甘东南地区宽频带地震台阵背景噪声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甘肃东南地区150个宽频带流动台站2010年的垂直分量连续波形记录,通过计算台站对之间背景噪声的互相关函数并叠加得到5—10s和10—20s两个周期的瑞雷面波信号,并通过信噪比和归一化背景能量流两种方法研究了该地区背景噪声源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甘东南地区5—10s和10—20s周期的背景噪声源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和各自的优势方位.5—10s周期的背景噪声在夏季的能量优势方位为170°—240°,噪声源主要位于印度洋,而冬季为100°—150°,主要位于北太平洋;10—20s周期的背景噪声源则比较复杂,其优势方位受多个大洋的交替影响,夏季噪声源能量优势方位为170°—210°,噪声源主要位于印度洋,冬季为90°—150°和310°—355°,噪声源分别位于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由于这两个周期的背景噪声源在甘东南地区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因此在利用背景噪声方法研究该地区介质速度结构时需充分考虑噪声源的非均匀性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将辽宁地区(38~44°N,119-125°E)按2°×3°分成四个区,采用单事件多台站观测联合求解波速比的方法,利用P、S波到时记录,计算了1999年11月辽宁岫岩Ms5.4和2000年1月Ms5.1地震、2003年3月沈阳ML4.1地震前后及近两年以来辽宁地区的波速比,结果显示辽宁地区中等地震前波速比出现低值异常,波速比低值异常区与辽宁地区的中等地震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可以作为辽宁地区预报中等地震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基于祁连山地区78个地震台站的垂直分量连续波形记录,计算台站对之间背景噪声的互相关函数,并叠加得到5-10 s和10-20 s两个周期的瑞利面波信号。利用归一化振幅方法,分析不同周期范围的噪声源能量在不同方位随季节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显示:祁连山地区5-10 s周期背景噪声的能量优势来源,夏季集中在110°-170°方位,冬季集中在300°-350°方位,但在110°-150°方位也有相对微弱的能量分布,表明第二微震带的噪声能量来源在夏季主要来源于太平洋的海洋活动,冬季主要来源于大西洋的海洋活动;10-20 s周期背景噪声的能量优势来源在夏季集中在70°-150°和170°-230°方位,在冬季则集中在290°-350°和70°-130°方位,表明第一微震带的噪声能量在夏季主要来源于印度洋的海洋区域,冬季主要来源于北大西洋和太平洋。由于2个周期的背景噪声源在祁连山地区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因此在利用背景噪声方法研究该地区介质速度结构时,需充分考虑噪声源非均匀性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荣昌台S波分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SAM方法对重庆市荣昌台2000~2006年(缺2001年资料)的数字地震资料进行S波分裂的计算分析,并讨论了其与该区构造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S波快波偏振方向主要集中分布在NW向40°~45°、75°~85°。认为S波快波优势分布方向为NW向,与荣昌地区所受区域应力场方向大致一致,与该区的主要基底断裂走向接近垂直,反映了该区应力场的大致轮廓,为地震预报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5.
对1970年以来华北北部及东北地区(37°-55°N,103°-135°E,除甘肃、宁夏和境外朝鲜)的36次Ms 5以上中强地震前空区和条带图像扫描分析,着重讨论研究区不同类型地震(大主震、中强主震和晚期强余震)与空区、条带关系,主震与空区、条带持续时间关系,主震与空区、条带空间尺度及围空、条带起算震级等统计关系,一定...  相似文献   

16.
We employed a double-difference algorithm (hypoDD) to relocate earthquakes within the region bounded by 66°E-78°E and 32°N-42°N in the period of 1964-2003 repor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Seismological Center (ISC). The improved hypocentral locations delineate a double-layered Wadati-Benioff zone in the eastern Hindu Kush intermediate seismic belt. Based on this feature and other evidences, we propose that the intermediate-depth earthquakes beneath the Pamir-Hindu Kush region may occur in two collided subduction zones with opposite dip directions.  相似文献   

17.
计算了2001年1月至2018年9月鄂尔多斯块体西南缘地区(33°—38°N,103°—109°E)ML≥3.0地震的震源机制,分析了该区域震源机制解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平均矩张量技术反演了该区域的构造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震源机制类型以走滑型和逆冲型为主,其空间分布基本与区域构造动力背景和断裂性质一致,少量不符合区域构造性质的震源机制则反映了局部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区域构造变形主体为NE向压缩,NW向相对扩张,反映了青藏高原块体对鄂尔多斯块体的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震源位置及速度结果的联合反演方法确定闽粤赣交界区(24°~26.5°N,114°~117.8°E)地震的震源位置以及震源区速度结构。结果显示:1闽粤赣交界区地震震源平均深度随震级增大而加深的特征明显,即地震震级越大,震源深度越深,但平均深度不超过15 km;越靠近沿海,地震震源深度有加深的趋势。2通过对河源地区、邵武-河源断裂带中段(寻乌-瑞金)区域、政和-大浦断裂带中段(漳平附近)区域以及闽粤近海区域地震剖面研究,发现地震多发生于高低速异常结合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