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沉积物中^238U等9种放射性核素γ谱法同时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广山  黄奕普 《台湾海峡》1998,17(4):359-363
本文报道了为测量沉积物中的γ放射性核素,用一个HPGe探测器γ谱仪同时记录10-200keV能区能谱和100-2000keV能区能谱的方法,一次谱数据收集可同时测定出^238U、^235U、^210Pb、^238Th、^228Ra、^226Ra、^40K、^60Co和^137Cs等核素的比活度。  相似文献   

2.
东太平洋沉积物U的地球化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地矿部“海洋四号”科学考察船1987-1989年在东赤道太平洋CC区所取得的27个深海表层沉积样品进行U的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U在深海沉积中的地球化学行为,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沉积的U含量不同,平均值由大至小的次序的含沸石粘土(2.16×10^-6),硅质粘土(1.95×10^-6),硅质软泥(1.65×10^-6),钙质硅质粘土(1.59×10^-6),在同类型沉积中U的分散性较大;U在区域  相似文献   

3.
九龙江河口区溶解态、颗粒态铀同位素的地球化学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九龙江河口区枯、丰水期水体中溶解态、颗粒态铀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的研究表明,溶解态铀与盐度存在良好的正相关关系,证实枯、丰水期该河口区水体中的铀均是保守行为。在低盐度区域(S<10),~238U主要以颗粒态形式存在,颗粒态~238U所占份额随盐度增加而降低。~(238)U之条件分配系数介于 1. 2 × 10~3~1. 5 ×10~5dm~3/kg之间,它与盐度呈负相关关系,但与悬浮颗粒物浓度无相关关系存在。枯水期悬浮颗粒物上~234U/~238U_A.R.与盐度的负相关关系为河口区悬浮颗粒物中~234U的优先沥取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厦门湾水体中^234Th的垂直分布及其时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飞舟  黄奕普 《台湾海峡》1999,18(3):259-265
1996年9 ̄10月在厦门湾上屿附近海定点站连续6个航次测定了水柱中溶解态、颗粒态^234Th(PTh)和溶解态^238U,获得了^234Th的时空分布图象,研究海域水柱中DTh、PTh和总^234Th(TTh)的放射性比度分别在0.80 ̄3.95Bq/m^3、1.93 ̄5.65Bq/m^3和3.47 ̄9.18Bq/m^3之间,整个水柱中DTh、PTh和TTh均与^238U呈不平衡,其特征是^34  相似文献   

5.
陈敏  黄奕普 《热带海洋》1997,16(2):91-103
利用^234Th-^238U不平衡研究南海东北部海域3个站位层水体中的颗粒动力学性质,测定了不柱中溶解态及颗粒态^234Th的比活率,具体讨论各相中^234Th/^234U)A.R。(放射性活度比)比值的垂直分布情况及其与水化学要素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采用分析电子显微镜法对采自太平洋陆架沉积层和海底山脉不同时代和不同成分的磷块岩的研究表明,在其中存在着超显微颗粒的自生铀矿物,在稀少的情况下还有自生的稀土元素矿物。在一系列来自纳米比亚陆架的上新一更新世磷块岩标本中发现了这两种类型的矿物。铀矿物是沥青铀矿、科芬矿和磷钙铀矿;稀土元素矿物为独居石、磷钇矿和氟铈矿,这证明它们不仅可能以类质同像混入物的形态存在于钙的磷酸盐中,还能以独立矿物相的形态存在。  相似文献   

7.
中国若干海域溶解态铀同位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敏  黄奕普 《台湾海峡》1997,16(3):285-292
本文测定了南沙海域,南海东北部海域,厦门湾塔角附近海域与九龙江口水体中溶解态^238U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南沙,南海东北部海域溶解态^238U比度及234U/^238U)A.R呈均匀分布状态,进一步证实开阔大洋水中铀同位素分布的均匀性。厦门湾塔角附近海域^238U含量较南海水来得高,且其变化与盐度的变化不要协调,表明海域也许存在^238U的附加来源。  相似文献   

8.
FACScan流式细胞仪在河口悬浮颗粒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介绍河口水域的悬浮颗粒物包括矿物和有机颗粒,它们分别来自所在水域、径流和海洋。有机颗粒物指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微生物、活体和死亡细胞以及矿物颗粒有机包被的复杂混合。在河口水混合过程中,诸如絮凝、凝聚、吸附、聚集、沉积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改变了上述不同颗粒类别的相对比例。传统的分析悬浮物颗粒方法存在着某些局限性。科尔特仪(Coultercounter)分析颗粒物的大小并不能提供不同碎屑的任何内在差异。使用显微镜观察大量的杂乱颗粒物耗时太大,也难以估计出总量。化学方法仅可检测悬浮物总体中某些特定组份的浓度。FA…  相似文献   

9.
海洋样品中^231Pa和U,Th同位素的联合分离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爱榕  施文远 《热带海洋》1992,11(1):101-105
  相似文献   

10.
利用高精度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对2014年1月长江口表层水中溶解铀浓度及其234U/238U比值、2013年3月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各矿物组分的铀含量及其234U/238U比值进行了测定,研究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除了长江径流和海水之外,长江口还有其他的溶解铀来源。水体中过剩铀与悬浮颗粒物浓度呈现显著相关性(r2=0.96)。对长江口表层沉积物进行的序列提取实验进一步表明,水体中悬浮颗粒物或沉积物中可解吸态和碳酸钙结合态铀可以在河口区域释放进入水体,而铁锰氧化物和有机物结合铀比较稳定,不受河口区混合过程的影响。每千克颗粒物或沉积物能够释放约2 μmol颗粒态铀,使其转化为溶解态。然而,铁氢氧化物和细颗粒物的絮凝吸附作用也可使溶解铀同时从河口水体中清除。在低盐度区,铀的清除和添加过程速率相近,使溶解铀呈现暂时的"伪保守"现象:颗粒态释放的铀具有明显低的234U/238U比值,导致水体的234U/238U低于保守混合值。在中高盐度区域,溶解铀呈现明显的富集现象。但是由于水相和颗粒相中的铀交换,可释放颗粒态铀的234U/238U接近溶解铀的234U/238U比值,从而导致水体的234U/238U比值呈现出保守性。长江口颗粒物的铀释放通量为(3.48±0.41)×105 mol/a,约占输入的总颗粒态铀通量(1.80±0.17)×106 mol/a的19.3%。长江口输入东海的溶解铀总通量(河流溶解态铀与河口添加铀之和)为(2.68±0.13)×106 mol/a,约为世界河流入海铀通量的11.7%。  相似文献   

11.
伶仃洋第四纪沉积物的铀钍含量和年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样品采自珠江口伶仃洋海区的5个钻孔。测量了各种样品中之U,Th含量,比值及年龄。结果表明,这5个钻孔基底面上沉积之最老年龄距今超过3600a。  相似文献   

12.
用批量平衡实验法研究了腐殖酸(Humic acid,HA)在4种矿物蒙脱石、高岭石、针铁矿和水锰矿上的吸附。Freundlich和Langmuir模型都可以很好地描述吸附行为。矿物对腐殖酸的吸附能力顺序为:针铁矿水锰矿蒙脱石高岭石。增大盐度有利于促进吸附,但溶解有机质对吸附影响很小。腐殖酸在蒙脱石、高岭石和水锰矿3种矿物上的吸附随溶液pH值的升高而减少,而在针铁矿上的吸附只有当pH值高于7时才逐渐降低。腐殖酸在矿物表面上的作用机制最可能是疏水作用和氢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海洋沉积物重金属研究中的晶粒度与粒度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理论估算及实验数据验证,发现6/a(a为晶粒粒径)可以很好地表示晶粒的比表面积。结合吸附理论模式讨论发现参考元素Al、Li等的粒度效应和重金属的粒度效应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海洋自生矿物必须考虑到晶粒度效应,在陆源碎屑对重金属吸附的粒度效应校正中粒度可代替晶粒度;重金属含量随粒度变化的曲线为双曲线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重点分析粒度<3μm的颗粒。  相似文献   

14.
南海三沙永乐龙洞悬浮体组分及其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沙永乐龙洞位于南海北部永乐环礁上,水深达300m,是世界已知最深的海洋蓝洞。采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对2016年10月和2017年3月在永乐龙洞从表层到270m的24个不同深度采集的水体悬浮体组分进行了分析,发现悬浮体组分种类丰富,粒度差异大,来源/成因多样,可分为生源碎屑、陆源碎屑、自生矿物颗粒、有机包膜-海洋雪花和人工产物碎屑等5类。生源碎屑以碳酸盐为主,主要来自现代珊瑚礁的松散沉积物,是悬浮体的主要组分。陆源碎屑主要是造岩矿物如石英和长石,以及一些包括重矿物的副矿物,其中细小的陆源造岩矿物碎屑,有可能来自气溶胶沉降,粗粒碎屑可能来自附近琛航岛工程散落的海南岛沿岸海砂。自生矿物颗粒包括重晶石、球状微粒氧化铁集合体和纳米黄铁矿。纳米黄铁矿及其集合体出现在130m以深水体中,是含硫化氢的无氧极端水体的特定产物。有机包膜在生物降解过程中形成,有时包覆多个不同组分的颗粒,常呈片状漂浮在水体中,形成海洋雪花。人工产物碎屑包括多种金属碎屑、微塑料纤维丝和过硫化铅丝。金属碎屑可能来自船只金属部件耗损,微塑料纤维可能来自渔网残余。本文是首次有关海洋蓝洞悬浮体组分的系统报道。永乐龙洞悬浮体组分特色鲜明,对认识其生态系统和沉积记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副溶血弧菌菌株1211U的活的非可培养状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将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菌株1211培养于低温贫养条件下,以平板菌落计数法(PC)和最大近似数法(MPN)检测可培养细菌数,50 ̄60d后表明可培养数下降为零。吖啶橙荧光显微镜直接计数法(AODC)检测细菌总数,表明细菌总数始终变化不大,而活菌直接计数法(DVC)检测到的活菌数保持在10^5个/ml。本实验证明了副溶血弧菌1211U株在一定的条件下或进入活的非  相似文献   

16.
联合使用扫描电镜(SEM)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EDX)的技术手段,对2012年春季采集的南黄海中部泥质区的悬浮体样品进行悬浮体颗粒结构和组成的系统观察,揭示研究区悬浮体类型、特征及空间分布,并首次发现了高温燃烧颗粒。结果表明:研究区悬浮体颗粒类型多样,包括碎屑矿物、自生矿物、生物碎屑、高温燃烧颗粒等单颗粒类型,其中高温燃烧颗粒以硅质或者铁质规则球状颗粒出现;同时发现了有机包膜体、矿物质絮团、矿物-生物碎屑絮团、矿物-有机包膜絮团以及矿物-生物碎屑-有机包膜复合絮团等絮团类型颗粒。实测结果表明,悬浮体颗粒粒径范围为0~500μm,主体集中在0~20μm,平均粒径为7.84μm,不同类型悬浮体粒径差别显著,其级配符合对数正态分布。该区悬浮体颗粒在水体中以递变悬浮方式搬运,能较长时间保留在水体之中。  相似文献   

17.
我国渤海—东海表层沉积物中吸附气态烃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吸附气态烃系指沉积物中有机物质转化为烃类气体被矿物颗粒吸附的甲烷及其同系物.吸附气态烃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这是因为:气态烃类有良好的迁移性能,从地下深处或油气藏向上扩散运移时,导致了近地表沉积物中烃类浓度的增高和气体组合的改变.根据高对比度的烃类异常,可以追索和指示油气藏、评价生油岩、研究油气的分布规律.近年来,我国学者利用吸附气态烃研究现代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取得了丰富的资料和可喜的成果.作者从1974年开始,对渤海、黄海及东海表层沉积物中的吸附气态烃进行了研究,大量的实验资料表明,吸附气态烃在表层沉积物中广泛发育,绝对含量之高可与内陆还原环境下的沉积物或生油岩相媲美,并有相同的气体组合.一、吸附气态烃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8.
方建勇  陈坚 《台湾海峡》2008,27(2):221-229
本文根据2004年7月25日至8月10日在台湾浅滩及其邻近海域获取的悬浮体样品,采用了"微孔滤膜法"取得数据,利用偏光显微镜、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结果表明:悬浮体含量在水平分布上为由近岸向外逐渐降低,总体上表层悬浮体含量高于底层;悬浮体的成分包括粗颗粒组份(它生矿物碎屑、自生矿物和生源碎屑)和细颗粒组份(无机矿物颗粒和超微生源颗粒),其中表层矿物碎屑分布特征为由岸向外递减,底层矿物碎屑则为近岸低、浅滩区高和浅滩外侧低;自生矿物和表层生源碎屑都具有自岸向外增加的特点;细颗粒组份中无机矿物颗粒为主,超微生源颗粒含量较少.研究区悬浮体分布受水文因素、物质来源及海底地形的影响,中国大陆陆源输入影响研究区悬浮体成分及其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9.
采用从深海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培养的海洋微生物,分别进行几种海洋细菌(Jeotgalibacillus sp., Paenisporosarcina sp.,Sulfitobacter sp.)对稀土元素Ce的富集成矿过程的模拟实验。实验过程中利用ICP-MS、SEM、TEM等分析测试手段考察了微生物与稀土元素的相互作用过程。结果表明,三种海洋细菌对稀土Ce都有吸附富集作用,海洋细菌吸附富集稀土元素Ce的效率主要与细菌密度和稀土元素浓度有关,不同的海洋细菌对稀土元素的富集能力也有所不同。海洋细菌吸附富集稀土Ce并矿化的过程中,稀土元素Ce首先被吸附在细胞表面形成成核点,随后在细胞表面被矿化形成含稀土Ce的非晶相结构的矿物颗粒。通过考察海洋细菌对稀土Ce的生物成矿过程,进一步探讨了海洋微生物富集稀土成矿的过程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系统采集了浙闽三条中小河流的代表性表层沉积物和悬浮物样品,用1N盐酸淋滤样品,研究稀土元素(REE)在酸溶及酸不溶相态中的组成特征。浙闽河流沉积物酸溶组分中的REE在总REE中的占比可达32%~82%,其中Fe-Mn氧化物和黏土矿物吸附态是细粒沉积物酸溶组分REE的主要赋存形式。浙闽河流沉积物酸溶组分的REE组成反映其遭受化学风化的信息;酸不溶组分主要由硅酸盐造岩矿物和稳定副矿物组成,尤其是锆石对REE组成有重要贡献。酸不溶相REE组成揭示,当地流域风化物质与潮流作用带入的长江源细颗粒是浙闽河口沉积物的主要来源。REE在风化及水动力分选过程中会发生分异,使得沉积物全岩组成不直接继承其源岩的REE组成特征,运用于物源判别时候需要慎重。中国东南河流沉积物显示Gd异常,这不是人类活动引起的Gd输入所致,而只反映中国东部物质的组成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