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山东惠民凹陷沙四段上亚段层序地层与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通过钻井、测井、地震反射等标志,将惠民凹陷沙四上亚段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并以地层叠置样式、岩性、岩相的变化细分为低位、湖侵和高位3个体系域;在连井剖面层序对比的基础上建立起研究区沙四上亚段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岩芯、钻井、测井、古生物等资料的分析识别出沙四上亚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浊积扇、三角洲、滩坝、湖泊等沉积体系,并建立了不同构造带的沉积模式。首次系统分析了惠民凹陷沙四上亚段沉积相的构成、演化与分布规律,并预测了有利沉积相带,这对指导研究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用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运用沉积学及层序地层学原理,建立了东营凹陷利津洼陷滨县凸起南坡沙四上亚段层序地层格架,识别出扇体及沉积微相类型,并对扇体纵向上的形成期次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滨县凸起南坡沙四上亚段地层为一个三级层序,层序内部细分为3个体系域、7个准层序组,每个准层序组即为不同水动力条件控制下形成的一期扇体;扇体类型以扇三角洲为主,包括前缘水下辫状河道、前缘水下辫状河道间湾、前缘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及前扇三角洲泥5种沉积微相。在此基础上识别出每种微相的岩心、测井识别标志,并在层序格架内识别出各体系域内部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可指导研究区下一步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地质、地震、测井等资料,对东营凹陷胜北断层下降盘坨76块沙四上亚段扇三角洲沉积体层序地层单元进行了精确划分对比,将其划分为4个准层序、18个层组和29个单层。在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中,准层序及层组边界在地层记录中的表现形式随地理位置而变化;在完全由一种相构成的准层序、层组基准面旋回中,孔隙度和渗透率是A/S值变化的函数,在准层序及层组内部随A/S的变化,储层物性及其含油饱和度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卫城油田卫81断块沙四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钻井、测井,古生物等资料的分析,应用陆相层序地层学理论对卫城油田卫81断块沙四段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依据岩性,构造,古生物,测井等标志将沙田段划分出1个三段层序,2个体系域,4个淮层序组和18个准层序,其中,沙四下段为低水位体系域,主要发育洪水一漫湖沉积体系;沙四上段为湖侵体系域,主要发育湖粕三角洲沉积体系,烃源岩为沙四上段的暗色泥岩,储集层为沙四上段的湖粕三角洲砂体和沙四段的洪水流砂体。  相似文献   

5.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东营凹陷胜北断层下降盘坨76块沙四上亚段扇三角洲沉积体为例,对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下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学进行了研究。经过分析认为,在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单元划分为准层序组、准层序、层组、层四级,并对准层序和层组的类型和对比方法进行了总结。将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的层组类型划分为Fu、Cu和Cu-Fu三大类,准层序类型划分为Fu-Fu、Cu-Fu、Cu-Cu三大类,同时总结出了沿物源方向的相序递变和垂直物源方向的侵蚀切割对比2种准层序和层组对比模式。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东营凹陷南坡沙四下亚段逐渐成为重点勘探目标。由于地层的特殊性,针对研究区层序地层与砂体成因等问题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次研究采用V-C地层分析法,通过钻井、测井、地震、古生物等资料,将沙四下亚段划分为2个四级层序,根据地层呈叠加样式,将每个层序划分为两个中期旋回。在连井剖面层序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沙四段下亚段层序地层格架,受石村断层强烈翘倾的影响,南坡东部地区沙四下顶部大面积剥蚀。该时期主要发育冲积扇和咸水湖等主要相类型,本文首次系统分析了东营凹陷南坡沙四段下亚段沉积相的演化与分布规律,建立了沙四段下亚段的沉积模式,这对于指导研究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永旺  高霞  邓宏文 《铀矿地质》2006,22(4):202-208,201
东营凹陷北带中段,主要指胜北-利津断裂带两侧,包括利津、宁海、胜北3个地区。文章涉及的研究对象主要为与北带砂砾岩扇体相关的地层,即沙四上亚-段沙三段。根据Cross(1998)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笔者对区内沙四上亚-段沙三段进行了详细的层序地层研究。在连井剖面层序地层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该区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区砂砾岩扇体的沉积演化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8.
陆相断陷湖盆特殊的凸洼相间分布的地貌条件和多断裂发育的构造格局决定其物源的多方向性、沉积相的多类型性和平面分布的复杂性。综合地震、钻井岩芯、录井和粒度分析等各项测试资料,以及通过识别层序界面和总结沉积相变规律建立渤南—罗家地区沙四上段层序地层格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统计砂体连通性和岩屑组分类型确定物源方向,通过岩芯观察、单井-连井沉积相分析、地层等厚图等单因素图件分析,阐释渤南—罗家地区沙四上段平面沉积相展布特征和演化过程。研究表明,渤南—罗家沙四上亚段系由低位域、湖侵域和高位域组成的三级层序单元。在沙四上段沉积初期,湖盆中所充填地层终止于渤南断层,范围局限;至沙四上段沉积末期,湖水持续上涨,湖盆范围扩展到南部陈家庄凸起。低位域沉积地层主要分布于渤南断裂带以北部位并向南超覆于下伏地层,主要为来自于北部和东北部物源的厚层陡坡扇三角洲前缘沉积。湖侵域和高位域沉积地层则在全区均有分布,其中前者包括北部和东北部陡坡扇三角洲、南部和东南部缓坡扇三角洲以及中西部滩坝沉积;高位域沉积地层在盆地中心以深湖—半深湖沉积的厚层泥膏岩为特征,而在南部由于较长的搬运距离和相对低缓的地形条件而以缓坡扇三角洲沉积、浅水低隆起区碳酸盐岩沉积及其二者的混合沉积为主。  相似文献   

9.
莱州湾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中段发育典型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本文基于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通过对莱州湾凹陷三维地震、主要钻井及取心、测井等资料综合分析,对莱州湾凹陷沙三中段层序地层特征及层序格架内沉积体系展布进行精细研究。将沙三中段整体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并根据初次湖泛面、最大湖泛面及高水位体系域域内三角洲期次包络面的界定将沙三中段进一步划分为低水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3个体系域及6个四级层序。在层序格架内分析了研究区沙三中段沉积体系的展布特征及演化规律。沙三中段低水位体系域西部斜坡带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北部陡坡带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湖侵体系域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高水位体系域发育4期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高水位体系域Ⅰ、Ⅱ期发育坡移浊积扇沉积。根据层序发育和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认为沙三中段低水位体系域扇三角洲、湖侵体系域辫状河三角洲、高水位体系域坡I和II期的坡移扇沉积成藏条件最为有利,是下一步寻找岩性油气藏的优先目标。  相似文献   

10.
渤海湾盆地车镇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与隐蔽油气藏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综合利用钻井、古生物、测井和地震资料,将车镇凹陷古近系沙三段-东营组沉积划分为沙三-沙二下、沙二上-东营组2个二级层序,以及沙三下、沙三中、沙三上-沙二下、沙二上-沙一、东三段、东一、二段等6个三级层序.深断陷型三级层序的发育主要受控于多期幕式断陷作用,断陷活动强烈,物源供给充足,深水环境优质生油岩发育,低位域扇体类型多样,层序内体系域构成模式有利于隐蔽油气藏形成.沙三上亚段-沙二下亚段地层为典型的深断陷型三级层序,可划分为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该时期埕南断层活动强烈,物源供给充足,持续型陡岸沉积特点突出.详细研究了层序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各体系域时期沉积体系发育特点、有利砂体的展布规律.对该时期车镇凹陷隐蔽油气藏有利区带进行预测,提出了4种类型的10个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1.
惠民凹陷是一典型的陆相断陷湖盆,研究表明: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二、三、四亚段可划分为3种层序类型,即断陷初期型、强断陷期型和断陷后期型层序。本次研究采用了体系域的四分方案。断陷初期红色地层层序,受气候因素控制明显,在层序演化上有其独特的特点。研究区发育断陷初期型、强断陷期型和断陷后期型3种类型沉积密集段,不同类型的沉积密集段在层序中所处位置不同,控制着不同的烃源岩厚度和油气资源储量。   相似文献   

12.
Although sequence stratigraphic concepts have been applied extensively to coarse-grained siliciclastic deposits in nearshore environments,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analysis has not been widely applied to mudstone-dominated sedimentary successions deposited in more distal hemipelagic to pelagic settings. To examine how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s can be derived from the facies variability of mudstone-dominated successions, the Tununk Shale Member of the Mancos Shale Formation in south-central Utah (USA) was examined in detail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sedimentological, stratigraphic and petrographic methods. The Tununk Shale accumulated on a storm-dominated shelf during the second-order Greenhorn sea-level cycle. During this eustatic event,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of the Tununk Shale shifted laterally from distal middle shelf to outer shelf, then from an outer shelf to an inner shelf environment. At least 49 parasequences can be identified within the Tununk Shale. Each parasequence shows a coarsening-upward trend via upward increases in silt and sand content, thickness and lateral continuity of laminae/beds, and abundance of storm-generated sedimentary structures. Variations in bioturbation styles within parasequences are complex, although abrupt changes in bioturbation intensity or diversity commonly occur across parasequence boundaries (i.e. flooding surfaces). Due to changes in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dominant sediment supply and bioturbation characteristics, parasequence styles in the Tununk Shale show considerable variability. Based on parasequence stacking patterns, eleven system tracts, four depositional sequences and key sequence stratigraphic surfaces can be identified. The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the Tununk Shale reveals a hierarchy of stratal cyclicity. Application of sequence stratigraphic concepts to this thick mudstone-dominated succession provides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heterogeneity in these rocks over multiple thickness scales (millimetre-scale to metre-scale). The detailed sediment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parasequences, system tracts and depositional sequences in the Tununk Shale provides conceptual approaches that can ai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s in other ancient shelf mudstone successions.  相似文献   

13.
以钻井、测井资料为基础,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为指导,通过层序界面和层序地层的测井响应特征研究,对宁东煤田中侏罗纪延安组含煤岩系进行了精细划分与对比。结果表明,宁东煤田中侏罗纪延安组层序地层界面位于测井曲线基值发生明显改变的转折点上,大型河道冲刷面、湖泛面以及进积(加积)与退积的相互转换面也是层序界面的发育位置;层序地层的测井响应特征中,进积类型测井曲线呈现漏斗型,退积类型测井曲线呈现钟形,加积类型测井曲线呈现箱型:宁夏宁东煤田中侏罗纪延安组可以识别出3个三级层序,共识别出9个层序组,并可进一步详细划分为9个四级层序。  相似文献   

14.
结合山东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古近系层序地层学研究,依据层序中湖平面变化特点和相应的沉积物特征,提出了构造运动和气候是本区层序地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中央隆起带古近系沙河街组二、三、四亚段可划分为 3种层序类型,即断陷初期型、强断陷期型和断陷后期型层序。由于构造运动导致湖岸线向盆地方向退缩,产生下降体系域,本次研究采用了体系域的四分法,即一个完整层序由低位、湖侵、高位和下降四个体系域组成,并且层序界面位于湖平面最大下降的位置,介于下降域和低位域之间。断陷初期红色地层层序,受气候因素控制明显,既不同于冲积地层层序,也不同于正常湖相地层层序,在层序演化上有其独特的特点。受构造作用和沉积物补给条件的影响,研究区发育三种沉积密集段,不同类型的沉积密集段在层序中所处位置不同,控制着不同的烃源岩厚度和油气资源储量。  相似文献   

15.
层序地层学模拟研究进展及趋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模拟层序地层学是层序地层学理论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在国外该项技术较为成熟.层序地层计算机模拟软件采用的算法主要有扩散算法、流体流动算法、几何控制沉积算法、经验数值逼近算法、沉积物搬运的构造校正算法.目前,国外学者对以海平面升降、构造沉降和沉积物供应为主控因素的层序地层概念模拟的适用性提出了质疑,并对层序控制因素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合当前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层序控制因素的"多变量系统"观点,将层序的控制因素分为综合变量和独立变量,进一步指出如果假设综合变量为独立变量,则可以简化层序模拟,假设越多,模拟越简单,但模拟结果越粗略;要使模拟结果真实地反映实际地层特征,就要尽可能采用独立变量.  相似文献   

16.
环流分解及其在沉积地层旋回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马尔柯夫链进行地层序列分析。当一个地层序列形成一个具有马尔柯夫性质和极限概率分布的马尔柯夫链时,它的转移概率矩阵可分解为细致平衡部分和环流部分。根据环流矩阵可确定该序列中的主要沉积旋回趋势,为地层序列分析提供重要依据。本文给出了两个研究实例。  相似文献   

17.
上扬子区震旦系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形成的古地理背景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上扬子区的震旦系包括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前者包含较多的黑色页岩,而后者则以发育大套白云岩为特征。从岩相序列到米级旋回,从沉积相序列到三级层序,可将浅水台地背景的震旦系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这些三级层序可以进一步归为一个二级层序。以各个主要剖面的层序划分为基础,依据地层记录中的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可以建立研究区震旦系的层序地层格架。其中包含较多的深水黑色页岩系的陡山沱组,反映了大冰期之后的海侵作用的特点;与寒武系的变化特征不同,自北西而南东沉积环境由浅变深,该沉积背景中沉积了原生沉积组构保存较为完好的灯影组白云岩,这种变化可能反映了前寒武纪末期特殊的白云石化作用特征,同时也代表了许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沉积学问题。从陡山沱组黑色页岩系到灯影组白云岩,不但构成了一个更大级别的总体向上变浅的沉积相序列,还反映了一个与三级和二级海平面变化过程相响应的缓坡型碳酸盐台地的生长发育过程,该过程较为清楚地显示在系列层序地层格架栅状图和岩相古地理图之中。  相似文献   

18.
层序的成因是沉积基准面变化所引起的 ,沉积基准面是全球性海平面变化、构造升降、沉积物供应和气候四个因素耦合作用导致的。通过对同位素测年、生物地层对比、层序成因、层序地层对比及层序界面性质五个方面的讨论 ,指出层序地层格架不是一个等时地层格架 ,不能作为全球对比的标准 ,它所体现的主要是沉积作用和沉积地层在三维空间的展布规律。  相似文献   

19.
陆相断陷盆地的构造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陆相盆地层序地层构型是构造运动、古气候、古湖平面变化与沉积物补给等动力学要素对沉积基准面控制的综合效应。其中,构造运动对盆地层序界面形成与层序内部充填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陆相盆地层序地层研究须以构造层序地层为主线,即通过构造对层序形成与演化的控制分析解释层序地层构型,预测其内部充填特征。经研究,断陷盆地构造运动对层序地层的控制主要表现在:(1)断裂活动通过控制基底升降运动直接制约着盆地沉积物堆积的可容纳空间的变化及至层序地层构型;(2)构造转换带或调节带控制盆地主体物源补给方向和沉积体系分布;(3)断裂活动及其塑造的古地貌控制着沉积体系与砂体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