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潮间带垒石蒙网养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潮间带进行垒石蒙网养鲍试验,4个岩礁区共设置136个石垛,放养壳长1.3 ̄3.0厘米的鲍55.1万只,经18个月养殖,共产商品鲍19.254吨,平均亩产1397.8公斤,平均壳长6.81厘米,成活率89.6%,实现产值693.144万元,利润352.81万元。该成果1996年被评为青岛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相似文献   

2.
皱纹盘鲍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邓岳文  刘晓  张国范 《海洋科学》2005,29(12):31-34
以11个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家系为材料分别在12,16和20℃养殖40d,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温度和家系的相互作用对壳长增长率存在显著影响(P〈0.05)。采用线性回归模式对皱纹盘鲍基因型与环境温度互作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不同基因型的壳长增长率对环境温度的响应模式和对环境温度的灵敏度程度上所表现的序关系。  相似文献   

3.
方斑东风螺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工作对方斑东风螺亲螺培育及产卵、种苗培养、幼螺养成过程中的一系列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行为及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实验结果表明,在方斑东风螺养殖过程中,不同饵料培养效果的优劣顺序为牡蛎 〉鱼 〉鲆饵 〉鳗饵.在培养密度较高时,玻璃缸流水培养效果要优于静水培养.但同为低密度培养时,静水与流水效果差异不大.水泥池养殖结果显示平面养殖每平方米可养壳高15mm以下幼螺1 000~2 000个,壳高15~20mm的1 000~1 200个,壳高20~30mm以上的600~800个.使用鲍笼立体养殖亦可获得很高的成活率与生长率,将壳高20mm以上的幼螺放入鲍笼,4~5层笼叠加立体养殖,每平方米可养1 667~2 333个,笼养60d的成活率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4.
皱纹盘鲍杂交幼鲍闽东内湾度夏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讨皱纹盘鲍杂交鲍幼鲍在闽东内湾度夏的生长与存活,以山东荣成两家育苗场培育的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杂交鲍幼鲍(XXK、DY)、福建东山岛培育的盘鲍H.discus discus幼鲍(DS)为材料,分别运输至福建霞浦内湾长腰海区、山东荣成爱连湾进行度夏培育.各幼鲍组XXK、DY、DS均为1龄苗种,起始壳长分别为31.51 mm±2.66 mm、30.76 mm±3.30 mm、30.63 mm±2.57 mm,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6个月的培育,在南方闽东内湾培育条件下,皱纹盘鲍杂交鲍幼鲍组壳长的日增长率达95.34 μm/d±29.14μm/73.81 μm/d±29.37 μm/d,存活率为50.06%±0.25%、49.88%±0.17%;盘鲍组壳长的日增长率则为65.81 μm/d±29.71μm/d,存活率为28.81%±4.87%.作为对照,在北方培育条件下,皱纹盘鲍杂交鲍幼鲍组壳长的日增长率达67.85μm/d±29.01μm/d、63.749 μm/d±22.99 μm/d,存活率为78.90%±2.24%、86.56%±2.98%;盘鲍组壳长的日增长率则为27.87μm/d±29.21μm/d,存活率为43.19%±1.85%.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养殖环境与幼鲍来源,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均显著影响幼鲍度夏的生长发育.本研究结果对皱纹盘鲍杂交幼鲍在南方闽东内湾的养成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分别用细胞松弛素B(CB,浓度0.5mg·L(-1))和低温(10℃)处理诱导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nobilis产生三倍体。抑制第一极体的三倍体诱导率分别达到44.1%和31.8%;而抑制第二极体的三倍体诱导率分别为90.2%和72.7%(胚胎初期检查)。CB处理组幼虫的日增长率显著超过二倍体(p<0.01)。养殖半年后,三倍体在壳高、壳长、壳宽和体重方面均显著大于二倍体(p<0.01);而养殖13个月后,三倍体的肉重和闭壳肌重分别比二倍体增加39.5%和67.4%。在繁殖期,三倍体在外观上没有生殖腺。  相似文献   

6.
杂色鲍与皱纹盘鲍!盘鲍杂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于1998~1999年在福建厦门和东山两地养殖场,对我国主要养殖鲍即杂色鲍与皱纹盘鲍、盘鲍进行杂交试验。结果表明,皱♂×杂♀的受精率为3.5%~15.0%,平均7.6%。皱♀×杂♂的受精率为1.5%~4.0%,平均2.8%。杂交成功的受精卵的胚胎和幼体发育均正常。杂色鲍×盘鲍杂交组合的受精率明显高于杂色鲍×皱纹盘鲍,无论哪个组合杂色鲍作为雌性亲本的杂交受精率均比反交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次报道饲料添加剂渔宝Ⅰ号对大珠母贝人工幼苗在室内饲养的应用效果。实验分4组同时对比进行,人工苗入池时平均壳高为6.61mm,经室内工厂化养殖54d,渔宝Ⅰ号组的贝苗增长率、成活率及壳高都为最高,分别达116.9×10-2,49.8×10-2及14.25mm;平均值分别为97.9×10-2,31.9×10-2及13.08mm。试验结果表明:投喂渔宝Ⅰ号可显著提高贝苗的增长率和成活率,对贝类的工厂化养殖起着重要的营养免疫调补作用,显示出广阔的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8.
养殖密度对九孔鲍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就放养密度对九孔鲍 (Haliotisdiversicolorsupertexta)的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进行了4个月的养殖实验。实验结果显示 :九孔鲍的生长明显地受到放养密度的制约。在5个实验密度组中 (分别为每养殖笼中放养35 ,40,45 ,50和55个鲍 )以低密度组的生长率为最高 ,达118.57μm/d。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 ,其生长率逐渐下降。但各密度组的存活率之间差异不显著。研究同时发现 :九孔鲍的壳长与湿体质量的关系为 :W=0.000093605×L3.0395;每月一次对鲍壳长的测量会对该鲍的生长有明显影响 ,在同等养殖密度和养殖条件下 ,不进行测量的对照组生长率比实验组的要高出15.4%(16.25μm/d) ;另外 ,九孔鲍的生长与水温也有明显关系 ,其生长的临界温度为14.8℃。  相似文献   

9.
合浦珠母贝三倍体和二倍体的生长比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合浦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D.)三倍体和二倍体的生长测定表明,三倍体成贝平均壳高、壳长、壳宽和体重均超过二倍体同胞,差异极显著(P<0.01)。特别是抑制第一极体形成的三倍体,经两年养殖,壳高、体重和肉重分别比二倍体增加13.01%,44.03%和58.37%。在繁殖期,三倍体的增长率显著超过二倍体。非繁殖期的大多数月份,三倍体的增长率和二倍体相差不大。因此,可以认为三倍体生长速度快主要是由于三倍体的生殖腺发育受阻,体内积累的能量转移到体细胞生长所致。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杂色鲍不同群体生长率与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6、20、24和28℃这4个设定的水温下,以杂色鲍(Haliotisdiversicolor)日本群体、台湾群体、越南群体和“东优1号”为材料,进行为期40d的养殖试验,对4个杂色鲍群体在不同温度下的壳长日增长率(LGR)和体重日增长率(WGR)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东优l号”杂色鲍群体在28℃时的LGR和WGR值分别达到162.23±15.79lxm/d和46.52±6.89mg/d,在4个温度下的LGR和WGR值都优于其他3个群体,台湾群体在较高温度(24和28℃)条件下的LGR和WGR值要高于日本群体,而日本群体在较低温度(16和20℃)时的值则高于台湾群体.双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表明,温度对杂色鲍不同群体的生长率指标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九孔鲍MSTN基因cSNP多态性及与生长性状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是中国南方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养殖贝类。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 MSTN)是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TGF-β)中参与动物肌肉生长的重要调控因子, 因此MSTN基因是动物遗传改良的重要候选基因。为探究九孔鲍MSTN基因的多态性及其生长相关性, 实验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对九孔鲍MSTN基因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筛选, 对MSTN基因SNP与体质量、壳长、壳宽进行关联性分析, 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技术检测九孔鲍MSTN基因不同基因型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 在九孔鲍MSTN基因中共筛选出9个SNP位点。SNP位点与生长性状关联分析发现, 九孔鲍MSTN基因编码区SNP位点g909C>T发生C/T同义突变与九孔鲍体质量、壳长、壳宽显著相关。TT基因型九孔鲍的体质量显著高于CC基因型和TC基因型个体; TT基因型的壳长、壳宽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5)。通过qRT-PCR检测显示, 在九孔鲍MSTN基因SNP位点g909C>T的3种基因型中, TC和CC基因型的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TT基因型(p<0.05)。研究结果表明MSTN基因SNP位点g909C>T可作为九孔鲍标记辅助选择育种重要候选标记。  相似文献   

12.
6—DMAP抑制九孔鲍受精卵第二极体的释放诱导三倍体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当50%九孔鲍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后,用6-DMAP不同的浓度进行不同的持续时间诱导三倍体。结果表明,6-DMAP的诱导浓度为300μmol/dm^3、诱导持续时间为10min时,其诱导的三倍体率为90%以上,并且胚胎的孵化率高达85%,幼体的畸形率较低,为50%-55%。用该方法多次进行了九孔鲍三倍体生产诱导和苗种培育试验。本文还对6-DMAP的作用机理以及九孔鲍三倍体诱导中的诱导因子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广泛存在于海中基质表面的微生物粘膜对鲍幼虫附着和变态的诱导作用,研究了不同年龄微生物粘膜 ( 1 ~ 6 d ) 对杂色鲍幼虫附着和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 ~ 6 d微生物粘膜均显著地诱导幼虫附着,其中 3, 5 和 6 d 微生物粘膜还显著地诱导幼虫变态;幼虫的附着率和变态率分别与微生物粘膜中的藻类密度和细菌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性,推测藻类和细菌可能在幼虫的附着和变态中起着重要作用.垂直基质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90 % 以上的幼虫附着在具 23 d 微生物粘膜的载玻片表面且变态率达 70 % 以上,进一步证实了微生物粘膜可以诱导杂色鲍幼虫的附着和变态,同时也证实了幼虫具备选择附着基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孙小真  刘志刚 《海洋科学》2010,34(10):62-67
对马氏珠母贝人工育苗换水、投附着基和饵料等关键环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换水组的D形幼虫及壳顶幼虫的存活率,稚贝育成率以及D形幼虫、壳顶幼虫及稚贝壳长日生长率比换水组分别提高了15.3%、259.6%、186.5%、33.3%、34.2%、12.4%,且差异显著;(2)第1、2次投附着板组的稚贝壳长日生长率均比一次性投附着板组快,第3次投附着板组的壳长日生长率比其他所有组均慢,且差异均显著。多次投附着板组的同一批次稚贝均匀度均比一次性投附着板组好,且多次投附着板组比一次性投附着板组的稚贝育成率提高了32.5%,稚贝存活率提高了19.3%,采苗量提高了35%;(3)投喂虾塘水组稚贝存活率、育成率及壳长日生长率比投喂50%自溶酵母+50%小球藻组分别提高了28.1%、47.2%、35.9%,而投喂这两种不同饵料的稚贝阴干后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通过封闭不换水育苗、多次投附着板及投喂虾塘水中的生态饵料的方法可以高效地培育出健康的马氏珠母贝种苗。  相似文献   

15.
以蛤仔橙色全同胞家系为材料,采用建立近交组和设置对照组的方法,进行了近交对橙色家系的生长和存活性状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实验期间,橙色家系壳长生长都慢于对照组,除60日龄外,其它各日龄二者壳长差异显著(P<0.05);橙色家系存活率高于对照组,除360日龄外,其它各日龄二者存活率均差异显著(P<0.05)。橙色家系生长的近交衰退率范围为5.38%—26.57%,平均值为15.48%±6.44%,但存活性状在各日龄没有出现近交衰退。在330日龄时,对橙色家系的形态学性状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结果表明:近交使橙色家系内出现小型化个体。本研究为通过建立家系选育蛤仔橙色新品系的育种方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经2代家系选育的速生长系施氏獭蛤(Lutrariasieboldii)为亲本,通过巢式平衡设计构建了30个全同胞家系,以未经选育个体的同期子代作为对照,分析各家系及对照组不同阶段生长和存活差异。实验结果显示, 3月、9月和15月龄的施氏獭蛤全同胞家系生长性状均高于对照组(P0.05), 3月龄的家系壳长、壳高和体质量分别相对提高1.33%~9.33%、0.83%~15.83%和0.74%~25.19%,9月龄的家系壳长、壳高和体质量分别相对提高1.83%~10.46%、3.95%~12.45%和6.01%~20.60%,15月龄的家系壳长、壳高和体质量分别相对提高2.45%~25.62%、2.62%~15.01%和7.00%~28.73%,15月龄累积壳长、壳高和体质量生长量前3家系均值分别比家系平均提高9.38%、5.07%、9.34%;幼体期(1 d~30 d)、培育期(30 d~90 d)和养成期(90 d~450 d)各家系的存活率均值低于对照组5.61%、2.45%、2.08%,累积存活率均值低于对照组9.08%,但存活率排名前三的家系均值要高于对照组22.52%;根据全同胞家系生长和存活数据比较,家系A5、A12、A15于不同时期均表现出稳定优异的生长性状,家系A8、A15、A14于不同阶段均具有稳定的存活性状。以上结果表明,经选育施氏獭蛤家系的生长性状具有明显优势,其中,兼具有高生长和存活性状的家系A15可优先作为良种培育材料。  相似文献   

17.
以2014年构建的壳金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全同胞家系为亲本,通过近交和设置对照组的方法,研究了近交对壳金长牡蛎家系幼虫期与稚贝期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实验期间,壳金F1家系的壳高、壳长和存活率均小于对照组。壳金F1家系的壳高和壳长仅在1日龄、190日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存活率仅在20日龄时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幼虫期,壳金F1家系壳高的近交衰退率范围为0.85%—13.70%,壳长的近交衰退率范围为0.75%—10.83%,存活率的近交衰退范围为4.24%—27.44%。稚贝期,壳金F1家系壳高的近交衰退率范围为6.16%—9.90%,壳长的近交衰退率范围为1.76%—14.21%,存活率的近交衰退范围为1.92%—4.18%。  相似文献   

18.
黄万红 《台湾海峡》2005,24(4):526-532
在福建沿海养殖的九孔鲍不论是成鲍还是幼鲍均经常发生脓疱病,死亡率可达 50%-60%,其症状与皱纹盘鲍脓疱病相似,但对药物的敏感性却不同.研究发现: 导致福建省的九孔鲍发生脓疱病的主要致病菌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而非 河流弧菌(V.fluvialis).其对多数药物不敏感,在43种抗菌药物中只对呋喃妥因、氯霉 素、痢特灵等中度敏感,而对青霉素、复方新诺明和头孢类药物则完全不敏感.由于上述 药物已被列为禁用渔药而不宜使用,故生产中应以新研制的无公害防治药物替代.  相似文献   

19.
杂色鲍和九孔鲍三倍体的化学诱导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严正凛  江宏  李丕廉  方少华  张跃军 《台湾海峡》1999,18(3):337-341,T001
本文首次报道了用化学药物法(CB、咖啡因以及高PH高钙溶液)休克杂色鲍和九孔鲍受粗卵诱导产生三倍体的试验结果。结果表明,用CB诱导杂色鲍,三倍体诱导率高达59.0 ̄76.2%;用咖啡因诱导杂色鲍和九孔鲍,三倍体导率低,分别为30 ̄20%。本就它们在诱导中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