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美科技工作者首次在我国联合进行了为期七天的25m氮氧饱和空气巡潜科学实验,在五天饱和停留期间,四名潜水员进行了60人次50~75m不减压与减压反复巡潜。完成了Doppler监测和肺、心,脑生理功能测试,经53h50min减压,潜水员安全出舱,无一例减压病症。本实验方案对当前饱和潜水的新程序、巡潜深度时限、高压氧暴露限度以及饱和减压等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并对其安全性、实用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2.
350m模拟氦氧饱和—370m巡回潜水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名海军潜水员,呼吸氦氧混合气,在饱和居住舱内,经过2.5d,加压到350m饱和深度。在此深度实施了370m的巡回潜水,有效地完成了规定的援潸作业内容。在高气压下,潜水员未出现明显高压神经综合征症状。在350m深度连续生活工作三昼夜后,经14.5d减压,顺利回到常压,潸水员无任何减压病症状,确保了安全。在全过程22d的不同阶段.分别测定了多项医学指标,潸水员反应感觉良好,有较好的适应和作业能力.一系列医学保障措施是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加、减压方案都是安全的。此研究的完成,表明我国已具备了实施350m大深度饱和潜水医学保障的能力。对国防和经济建设将会有一定的军事、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空气潜水,尤其是较大深度的空气潜水应用水面吸氧减压法减压过程中,分别于潜水前、从快速上升开始至回到高压环境下的间隔时间内、潜水后回到常压环境中用多普勒测定血流气泡。测定结果表明对评价和选择所采用的减压方案具有重要的作用。在1986年,我们对11名潜水员取静坐状态下将多普勒超声议探头放在前心区最佳部位测定血流气泡并录音。气泡等级按Spencer方法分级。结果共测定55人次,其分级如下: 从快速上升开始至回到高压环境下的间隔时间内测得Ⅲ级13人次;Ⅱ级19人次;Ⅰ级19人次;0级4人次。存在血流气泡音者51人次,占总人次的97.73%。潜水前和回到常压下均无血流气泡音,无减压病发生。  相似文献   

4.
陈国根  肖卫兵 《海洋学报》1985,7(3):388-394
参加训练者为4名健康男性饱和潜水员,年龄23.3±0.5岁(均值±标准差,下同),身高173.8±3.9厘米,体重66.1±4.4公斤,体表面积1.75±0.07平方米,有实际潜水经验.训练前经详细临床检查,符合进舱要求.训练在2300型饱和潜水甲板居住舱内进行,分为生活及卫生两舱,总容积25.5立方米,舱内温度控制在30±2℃,相对湿度60-80%.在200米停留的53小时及107小时15分的减压过程中,氧分压分别为0.4及0.6ATA.加压前两周对潜水员进行了肺功能测试方法的训练,使能熟练掌握.在加压前的常压下测试一次,作为对照,在200米高压停留期间测试两次;在减压过程中,分别在127、80及38米深处各测试一次,为避免压力变化对测试的影响,测试时暂停减压;在减压完毕后5小时,在舱内测试一次,以观察减压后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和分析潜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设计了一套针对空气潜水的监控系统.系统利用计算机、视频监控、传感器技术,对潜水员的气源压力、供气压力、潜水深度、潜水时间及潜水过程中拍摄图像声音进行采集和记录.整个系统分为气源压力监测、潜水员深度监测和水下图像声音采集3个模块,可同时对4名潜水员进行实时监控,使水面人员可以准确地掌握...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4名潜水员在21ATA、呼吸氦氧混合气、暴露53小时、进行模拟饱和潜水环境下一系列生理功能变化的技术资料.通过一系列技术措施,成功地实施了医学保障任务,积累的资料对了解和评价机体在高气压下不同阶段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适应及工作能力,营养卫生状况,加、减压方案的安全性及医疗安全保证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对今后实施海上实际饱和潜水医学保障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模拟302米氦氧饱和潜水时,我们观察了潜水员的某些生理功能,其结果如下:1.到达最大深度时,脑电图有二种类型的变化:在脑的各叶,θ活动甚至δ活动增加;α节律减少,其振幅下降。在302米时可见θ波指数的增加和α指数的减少。2.从海平加压到150 m 时,受测者 A 没有出现明显的震颤,而受测者 B 和 C 即有明显的震颤振幅的增加。受测者 B 和 C 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出现最大的震颤振幅的变化。3.从加压开始到饱和深度时观察到潜水员心率下降,未见有明显的 ST 段和 T 波的改变,三名潜水员心电图都没有出现明显的 ST 段下降。在以 R 波为主的标准导联和胸导联的心电图上,既没有 T 波的倒置和双相,也没有 T 波的平坦,甚至在302米体力负荷时,也没有 ST 段和 T 波的不正常表现。4.肺通气量各参数的测量结果如下:当受测者从海平加压到302米后,肺容量几乎没有变化,但时间肺活量、最大肺通气量和最大呼吸流量随气道阻力的增加而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8.
由于无潮区附近具有潮差小、潮流强等特点,因而它对建港的港址选择有重要意义。黄河三角洲以泥沙多而闻名于世,但在口门附近泥沙运动并非到处相同,主要受海洋动力因子的制约,其中以浪、流、潮的影响最为明显。潮流、余流对5米等深线以外海区泥沙的启动和搬运起主要作用(因水较深,浪的影响要比岸边小得多),因此,开展近海区的潮流、余流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在潮流强的地方,不仅悬移的泥沙难以沉淀,甚至一些原有的沉积物也能在强潮流的作用下,逐渐被搬移他处,因此在强潮流区海底较硬。例如5号桩(119°00′E,38°01′N)的东北方15米水深的地方,潜水员下去埋捕砂器时,必须使用铁铲挖坑。现在黄河口门3米水深处,也是一个强流带,流速可达到120-140厘米/秒。潜水员潜入水下观察,发现那里的海底也很硬。  相似文献   

9.
建立壳寡糖的薄层色谱 (TL C)分析条件。通过对各种展开剂的实验 ,确定壳寡糖的 TL C最佳的展开剂是乙酸乙酯 :乙醇 :水 :氨水 =5 :5 :4 :0 .3。壳寡糖溶液上行展距为 8cm,采用浸渍法显色。本文方法分离效果好 ,简便 ,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0.
梁姗  王梅  宋薇  黄健 《海洋科学》2005,29(9):27-30
根据2003年10月底和11中旬对红岛海域的大面积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的底栖生物现状进行了初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远岸海域底栖生物样品的多样性指数低于3。生物种间个体数分布比较均匀,优势种不明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其发病因素多与遗传、吸烟、饮食习惯等相关。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UC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饮酒人群患UC的风险较正常人群高。笔者基于中医学理论、西医视角阐述酒与UC的关系。中医学认为,酒属辛甘湿热之物,入胃肠,损脾胃,脾胃虚损,脏腑功能损伤而发为UC。治疗UC实证以清热利湿、行气活血为法,重视通利药的运用;虚证以健脾益气、扶正祛邪为法。西医学认为,乙醇损伤肠道黏膜,可诱发UC,日常减少乙醇的摄入量能阻断UC发展和预防其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艾灸对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家兔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IL-17)和滑膜液中骨桥蛋白(OPN)、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索艾灸治疗RA的效应机制。方法:选用CL级日本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RA模型组、治疗组,每组各10只。采用弗氏完全佐剂(FCA)法建立RA模型。造模后第7天,治疗组采用艾灸(悬灸)肾俞、足三里,每穴各灸5壮,每天1次,以6 d为1个疗程,共干预3个疗程;空白组、RA模型组不做任何干预。检测各组外周血IL-10、IL-17和滑膜液OPN、VEGF的含量,观察滑膜组织中OPN的表达。结果:RA模型组、治疗组IL-17、OPN及VEGF含量均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1),IL-10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各指标水平均优于RA模型组(P<0.01)。与空白组相比,RA模型组、治疗组滑膜组织OPN阳性表达增加(P<0.01),治疗组OPN表达低于RA模型组(P<0.05)。结论:艾灸对实验性RA家兔滑膜炎症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OPN的表达,进而调节相关炎症因子及VEGF的表达,参与对RA滑膜炎症及血管翳形成的调节,其可能为艾灸治疗RA有效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3.
秦山Ⅲ期核电站工程邻近水域叶绿素a的电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 1 995年 1 0月至 1 996年 7月秦山 期核电站邻近水域生态调查资料 ,对叶绿素 a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该调查水域叶绿素 a含量低 ,表层叶绿素 a平均含量为 0 .2 93mg/m3,底层叶绿素 a平均含量为 0 .2 2 2 mg/m3。叶绿素 a含量的季节变化明显 ,秋季最高 ,其它依次为夏季、春季、冬季。与该水域过去的调查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发现叶绿素 a的含量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漂白体系中溶剂、表面活性剂、双氧水浓度3个重要参数的优化选择,研究了海水养殖珍珠的漂白技术。首次发现在海水养殖珍珠漂白过程中,以海水为介质漂白效果明显优于用甲醇、乙醇、丙酮和蒸馏水。在以海水为介质的漂白体系中,表面活性剂贝芬家用洗手液使用效果较优,双氧水体积分数为5%,效果最佳。同时探讨了漂白时间对珍珠长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清营汤对急性脑出血吸收热清醒患者hs-CRP及SOD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6例急性脑出血吸收热清醒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营汤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hs-CRP、SOD水平及NIHSS评分、体温变化。结果:2组hs-CRP水平在治疗后3d达峰值、SOD水平在治疗后7d达峰值,同组不同时间段hs-CRP、SOD水平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s-CRP水平在治疗后3、7、14d均低于同期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同期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NIHSS评分在治疗后3、7、14d呈下降趋势,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NIHSS评分在治疗后7、14d均低于同期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体温在入院后4d维持在38.5℃~38.6℃之间,在第5~9天逐渐向正常体温发展,在第10天后维持正常体温;治疗组体温自入院后逐渐恢复正常,在第5天后维持正常体温。结论:针对急性脑出血吸收热清醒患者,清营汤能促进患者体温、缺损神经功能恢复,这可能与下调血清hs-CRP水平、上调SOD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6.
胶州湾内外水体部分化学、生物因子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 1997- 0 8~ 1998- 0 6间 5次海洋调查的基础上 ,分析讨论了胶州湾内外水体营养盐和叶绿素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从调查来看 ,硝酸盐和磷酸盐的季节变化呈双高峰 ,分别在 8月和 12月 (硝酸盐 :7.0~ 9.0 μmol/L;磷酸盐 :0 .4~ 0 .5 μmol/L) ,低值在 10月和 6月 (硝酸盐 :1.2~2 .2 μmol/L;磷酸盐 :0 .2~ 0 .3μmol/L)。硝酸盐的值湾内明显高于湾外。磷酸盐的值各站的差别较小。相对来说氨氮的季节变化规律不太明显。分析表明营养盐的季节变化受河流径流及水体内各生态过程的共同作用。叶绿素的季节变化呈春夏季高 (2 .6~ 5 .1mg/m3 ) ,冬季低 (0 .2~ 0 .6 mg/m3 )的特征。并从浮游植物碳量平面分布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2009年8,10,12月及2010年3月分别对烟台四十里湾的12个站位开展了四个航次的季节调查.研究发现浮游植物3门45属73种,其中硅藻46种,甲藻24种,褐胞藻3种.硅藻是构成调查区域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类群.浮游植物种类与数量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8月)物种数最多(57种),秋季(10月)次之(40种)...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三角洲平原型水库总磷的变动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连续 4年对黄河三角洲 6座水库水环境化学的观测发现 ,水层中总磷 (TP)丰度存在明显的季节波动 ,并与氢离子 (H)或 (和 )氯化物 (Cl)丰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p<0 .0 1 ,p<0 .0 5) ,但没有发现其随着年度推移的变化规律。根据对 7座 9~ 2 6年不同库龄水库的调查发现 ,随着库龄的增加 ,底泥中沉积的总磷 (DP)显著增加 (p<0 .0 5)  相似文献   

19.
2008年黄海浒苔绿潮爆发区营养盐浓度化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8年7月22-26日和8月5-14日2个航次对黄海浒苔绿潮爆发区的调查数据,研究了调查海域营养盐的浓度变化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第2航次NH4-N的平均浓度为0.34 μmol/L,低于第J航次,第2航次NO3-N、PO4-P和SiO3-Si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63 μmol/L、0.39 μmol/L和6....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菖泽定眩汤治疗以孤立性眩晕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 例以孤立性眩晕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基础治疗+针刺+菖泽定眩汤)、常规组(基础治疗+常规西药)、针刺组(基础治疗+针刺)、中药组(基础治疗+菖泽定眩汤),每组各30 例。比较4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眩晕程度[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并评价综合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总有效率联合组为93.33%(28/30),常规组为53.33%(16/30),针刺组63.33%(19/30)、中药组为76.66%(23/3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4组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NIHSS评分、血清Hcy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均低于其余3组,针刺组和中药组均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4组BI评分、血清SOD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均高于其余3组,针刺组和中药组均高于常规组(P<0.05)。4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针刺联合菖泽定眩汤治疗以孤立性眩晕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脑梗死,能减轻患者眩晕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血清Hcy含量,提高血清SOD含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