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真实模拟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湿润地区的陆面与大气之间的能量和物质交换 ,发展了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南京气象学院 ( NIM)陆面过程 ( LSP)模式。该模式是由等温植被参数化方案和本文建立的土壤模式所组成。土壤模式又分为五层模式和两层模式两种。利用 1 979年 5~ 8月“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资料作验证 ,同时将五层模式与 Deardorff( 1 978)陆面模式、两层模式作了对比 ,结果表明五层土壤模式的模拟效果较好 ,它比 Deardorff模式优越 ,也比两层土壤模式模拟效果稍好一些。  相似文献   

2.
为了能真实地模拟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湿润地区的陆面与大气之间的能量和物质交换,发展了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南京气象学院(NIM)陆面过程(LSP)模式.该模式是由等温植被参数化方案和本文建立的土壤模式所组成.土壤模式又分为五层模式和两层模式两种.利用1979年5~8月"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资料作验证,同时将五层模式与Deardorff(1978)陆面模式、两层模式作了对比,结果表明五层土壤模式的模拟效果较好,它比Deardorff模式优越,也比两层土壤模式模拟效果稍好一些.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国外同类模式基础上,结合自己特点建立了一个土壤一植被-大气近地层的相互作用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土壤和植被与大气之间的各种通量输送是与近地层大气进行的,而不是同较高层大气直接交换,更符合实际情况。以大气几十米高处的风、温度、湿度为输入参数,驱动运行本模式,进行敏感性试验,并用有限的观测数据相比较。结果证明,本模式能合理模拟土壤、植被、大气的温、湿以及各种通量的变化。进一步与中尺度大气模式耦合可以用于气候研究。  相似文献   

4.
一个引入近地层的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模式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鸣  江静  苏炳凯 《大气科学》1995,19(4):405-414
本文在国外同类模式基础上,结合自己特点建立了一个土壤-植被-大气近地层的相互作用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土壤和植被与大气之间的各种通量输送是与近地层大气进行的,而不是同较高层大气直接交换,更符合实际情况。以大气几十米高处的风、温度、湿度为输入参数,驱动运行本模式,进行敏感性试验,并用有限的观测数据相比较。结果证明,本模式能合理模拟土壤、植被、大气的温、湿以及各种通量的变化。进一步与中尺度大气模式耦合可以用于气候研究。  相似文献   

5.
NIM陆面过程模式的研究Ⅰ:模式建议与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能真实地模拟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湿润地区的陆面与大气之间的能量物质交换,发展了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南京气象学院(NIM)陆面过程(LSP)模式。该模式是由等温植被参数化方案和本文建立的土壤模式所组成。土壤模式又分为五层模式和两层模式两种。利用1979年5~8月“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资料作验证,同时将五层模式与Deardorff(1978)陆面模式、两层模式作了对比,结果表明五层土壤模式的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不同土壤类型、不同测定距离下人工及DZN2型自动站土壤湿度的差异,在河南省泛区、鹤壁、许昌三个试验点选择代表性较强的砂土、粘土和壤土三种土壤类型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2014年在冬小麦全生育期分别距离自动站探头140—150 cm、100—110 cm位置人工取土,进行土壤湿度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在冬小麦生育期内,人工与自动站所测土壤湿度的差值粘土最小,壤土的次之,砂土的最大,粘土、壤土播种时差值最大,砂土中最大差值出现在抽穗前。差值随土壤深度的垂直变化,总体表现为砂土波动范围最大,壤土、粘土的相对较小。在10—30 mm降水后,三种土壤类型差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砂土中差值增加最大;降水量在30—50 mm后,粘土和壤土的差值较小,砂土的差值较大。三种土壤类型下,人工取土点距离自动站探头150 cm以内,总体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全苏农业气象研究所研制的气候-苏联粮食产量模拟系统,分析了使用的一些结果.此计算系统首次将以物质能量交换和农作物生产力模式表示的综合程序编译系统与全国的水文气象、农学、土壤数据库连接起来.在计算100年农业气象指标及产量的基础上,分析了现代气候条件波动对农业产量的影响.探讨了下个世纪上半叶  相似文献   

8.
稻田甲烷排放的初级模式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爱菊  王明星 《大气科学》1995,19(6):733-740
本文建立了一个区域尺度稻田生态系统CH4排放的初步模式,该模式能从理论上反映稻田CH4产生、传输与排放的机理,并提供了一种估计不同区域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稻田生态系统CH4排放总量的有效方法。模式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水稻的生长、土壤有机物的分解和CH4的产生、传输及排放过程。模式分别模拟了早稻和晚稻CH4的排放,模拟结果与实测比较接近,CH4的季平均排放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偏差在10% 左右。模式的敏感性实验表明,温度是稻田CH4排放规律的主要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9.
季劲钧  余莉 《大气科学》1999,23(4):439-448
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VIM)研究地表面物理过程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耦合的机理和实现方法,其基础是植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等物理过程影响植物的生理生长过程,使得植被宏观形态和相应的地表的动力学参数上发生显著变化,又反过来作用于植被与大气、土壤之间的物理交换过程。这种气候与生物圈双向反馈过程是在季节和年际时间尺度上的主要相互作用机理。应用AVIM于内蒙古半干旱草原,模拟了在大气状况强迫下,草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植被与大气之间CO2、潜热和感热的交换,揭示了地表物理和生物学过程耦合反馈机理。  相似文献   

10.
该文利用陆面过程模式LPM-ZD和一套观测分析资料对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陆面特征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模式LPM-ZD比较地模拟了该区域内不同类型植被和土壤的温,湿变量以及陆气间能量交换的日变化特征,能够合理地模拟我国中东部区域的陆面过程特点分布,很好地反映了我国南北方区域气候特点的差异和我国夏季风气候特点。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草原温室气体排放日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静态值-气相色谱法研究内蒙古草原温室气体N2O、CO2、CH4与大气交换的日变化规律。CO2日排放变化形式基本相同,和大气交换的总结果是向大气排放,影响草原N2O排放日变化形式的关键是土壤含水量和表层土壤理化特性,日温变化主要影响其日变化强度;影响草原CH4日变化形式的关键因子是土壤水分和供氧状况,而温度和植物的生长状况则影响吸收强度,利用内蒙古草原温室气候排放相对固定的日变化形式,可以对相同生产季内每周1次的观测结果进行矫正。  相似文献   

12.
美国农业气象和农田蒸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自玺 《气象》1996,22(6):3-9
美国的农业气象比较强调基础和应用研究,重点为土壤-大气系统中的能量交换,水分交换,物质积累和转化,农业生产模型以及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等。试验多在大田条件下进行,配有比较完善的数据自动化采集系统,在农田实际蒸散的测定中,中子仪和蒸散仪得了广泛的应用,并用来检验各种蒸散计算公式。潜在蒸攻的计算方法很多,多在Penman公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研制了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和其它公式相比,Penman-M  相似文献   

13.
南海夏季风建立的气候特征Ⅱ—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8,他引:1  
用NCEP 40年再分析格点气象资料对南海夏季风建立的气候特征的年限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到:(1)南海夏季风的建立时间前20年与后20年明显不同,前20年较晚为5月第6候,后20年则分别为5月的第4候和第5候,(2)除了第3个10年(1978-1987年)外,其余3个10年南海夏季风雨季的建立都比夏委风建立要早1至2候。(3)南海夏季风建立是孟加拉湾西南季风爆发性发展和东进的结果,4个10年孟加拉湾西南季风都在5月第3候及5月第4候有一个爆发性的发展过程,但它的东进速度及爆发强度却很不相同,这对南海夏季风建立时间的早晚有重要影响。(4)南海夏季风建立期间,前20年与后20年高低空环流形势相差很大,前20年与后20年相比对流层低层印缅槽较强而副热带高压中心位置偏东,对流层高层副热带高压中心移上中南半岛后北移距离较大,位置偏北,经过比较可以看出对于南海夏季风的建立和发展来看后20年的环流形势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4.
二维的大气CO2——大西洋碳循环模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描述了一个二维(纬度×深度)的大西洋碳循环模式,模拟了大气和海洋间CO2的交换以及碳在海洋中的输送过程。模式在运行时使用了一个12层的三维动力学模拟的海洋环流的结果。大西洋被划分成397个网格箱,每个箱子中各种形式的碳的含量、总碱度、溶解的无机营养物和溶解氧的浓度以及几种14C(碳14)同位素的值分别得到求解。模式稳定状态的计算采用解大型稀疏线性方程组的直接解法。计算结果与“地球化学的海洋研究(GEOSECS)”的实际观测数据对比,表明模式较好地再现了实际大西洋中几种化学量的分布。  相似文献   

15.
地表非均匀性对区域平均水分通量参数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次网格尺度地表非均匀性对于网格区平均通量具有重要影响。若将网格区视为均一地表 ,并不能真实描述地 气通量交换过程 ,且可造成很大误差。文中从理论上证明 ,区域平均水分通量的变化率可分解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区域水分通量的算术平均变化率 ;第二部分为非均匀性所引起的水分通量变化率扰动 ,它与区域内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变差系数有关。数值试验表明 ,地表土壤水分的水平空间变差系数集中反映了区域内土壤水分分布的非均匀程度 ,不同土壤对同样的非均匀程度其敏感性是不同的。变差系数愈大 ,非均匀性愈强 ,在相同的土壤水分平均值下 ,不同土壤类型对地表非均匀程度的敏感性并不相同。例如沙土和粘土受非均匀性的影响就可相差数十倍。  相似文献   

16.
土壤活性氮气体(HONO和NO)排放是全球氮循环的关键过程,对大气化学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集了农田,草地和森林三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样品,分别对样品进行了风干,冻干和烘干三种处理,并与未处理的新鲜土壤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类型土壤的冻干土与新鲜土样品的p H值差异最小。总的来说,三种干燥处理都能提高新鲜土壤NH_4~+-N, NO_3~--N和溶解态有机N的含量。与新鲜土壤相比,冻干土壤HONO和NO的最大排放通量及完整干湿交替循环的总排放量没有显著增加,而风干和烘干土壤显著增加。因此,冷冻干燥方法可能更适合涉及土壤活性氮气体排放通量的研究。这一发现的重要启示是,我们需要慎重评价以往基于不同干燥方法得到的有关陆地–大气界面活性氮交换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氮循环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一个包含土壤和植被的区域气候模式及其性能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耀存  钱永甫 《大气科学》1995,19(3):329-338
本文研制了一个三维地气耦合的区域气候模式,该模式由大气、土壤和植被三个子模式组成,各子模式间通过动量、能量和水份交换过程进行相互作用。在大气子模式中提出用z-z*混合坐标系处理地形的新方法,并把诊断分析中的散度修订方案引入数值模式,使其在物理依据上更加合理。此外,模式中较为详细地考虑了影响区域气候形成和变化的物理过程。简单的数值试验表明,区域气候模式比较真实地模拟了土壤和植被冠层的温度日变化,对区域气候平均态也有一定的模拟能力,可较好地处理大地形,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并对下垫面热力非均匀性的响应也是敏感的。  相似文献   

18.
《天气—土壤—冬小麦收成》(Погодапонва-чрожайозимойпшеницы)一书由苏联水文气象出版社于1978年出版。全书263页,共分四章。第一章:“天气—土壤—收成”分析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在这章中作者论述了建立模式的前提条件;《天气—土壤—收成》综合生物物理模式的理论以及不同时效产量预报方法。第二章:冬小麦土壤气候资源。这一章描述了产量的农业气候资源;产量的土壤气候资源以及土壤气候资源的鉴定方法。第三章:农业技术与收成(产量规划的基础)。阐明了品种生物学特性对产量形成的影响、出谷率和谷物质量,还有前作效应等。第四章:为冬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能量转换原理和作物关键生育期的光合有机物质对形成籽粒产量贡献比率,建立粮食作物光能、光温、气候、气候—土壤生产潜力四层统计模式,计算和分析了江苏省中稻、小麦、玉米不同生产潜力分布特征及利用现状,进而提出开发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为深入研究土壤类型和土壤湿度对雷电电磁场传播效应的影响, 首次将工程勘察领域研究得出的土壤湿度和电导率计算关系应用到雷电电磁场模拟计算中。基于Heidler雷电通道基电流函数模型和MTLL回击模型, 在Mur一阶边界条件下, 利用2D-FDTD计算粘土、粉土和砂土这三种具有代表性土壤在不同土壤湿度和观测距离下的雷电电磁场。研究结果表明: 相比于粉土和砂土, 雷电电磁场沿粘土地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水平电场更容易受土壤湿度的影响, 特别是土壤湿度较低时, 即土壤湿度从5%到6%变化过程中, 水平电场峰值的波动幅度达39.86%;当土壤类型为粘土时, 水平电场Er、垂直电场Ez和磁场Hφ受土壤湿度影响等级为Ez > Hφ; 随着闪电电磁辐射传播距离和土壤湿度的增大, 场幅值减小, 波形的波头上升沿时间变慢。研究结果为准确评估和量化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壤湿度对雷电电磁场传播的影响以及优化闪电站网定位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