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为计划协调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的建筑规范的一个前奏,本文旨在讨论阐明两国的地震危险性状况,给出了475年重复周期的峰值地面国速度危险性图,同时给出了新西兰2500年重复周期的典型钣应诸危险性图。  相似文献   

2.
中美两国最新地震动区划图的对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介绍了中美两国地震动区划的技术方法、使用的资料、区划结果,并对两国的区划图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它们分别反映了两国地震科学研究的程度和抗震设防的水平,结果表明:中关两国具有相同的编图思路,具体技术方法和区划结果有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国科学院与西德马科斯·普朗克协会关于中国、西德两国地震代表团互访的协议,以袁维丹为团长的中国地震代表团一行8人于1980年6月27日至7月16日对西德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考察访问。在访问过程中,两国科研人员各自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并且探讨了进一步加强两国地震科研工作的联系与交流,以及进而开展合作的可能性。西德朋友对我们  相似文献   

4.
一、美苏两国地震预报方面的合作据塔斯社杜尚别1977年12月20日和1979年2月15日电综合报道,美苏两国地震预报计划经过五年的努力,据该计划的负责人涅尔谢索夫宣称已接近于能够准确地预报地下风暴。两国共同研究的基地是加尔姆附近的地球物理场。这里苏尔霍勃盆地每天发生不同强度的地下振动,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相互作用的交汇处。安装在此地山洞里的地震仪不断记录到形成两种波的地下信号,一种波使岩石先压缩  相似文献   

5.
苏联和日本两国对太平洋地区和上地幔构造的合作研究是苏联科学家在1968年发起的。在此以前,两国都在这个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合作的协调工作,在日本由国立地幔研究委员会负责,在苏联则由苏联科学院部际地球物理委员会负责。在国际合作研究上地幔计划范围内,第一阶段(1968~1970)是以熟悉两国深部地震探  相似文献   

6.
根据中国国家地震局和朝鲜地震局地震科技交流与合作1989—1990年度计划书,第二次中朝地震科学研讨会于1990年6月7—8日在平壤举行。由中国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陈章立率领的中国地震代表团一行10人以及以朝鲜地震局副局长金胜男为首的朝方代表10人参加了会议。另外,朝鲜地震局的其他20余名科技人员也旁听了会议。在两天的研讨会上,中朝两国科学家共宣读了14篇论文,充分展示了两国在以往的合作过程中,以及在各自的地震科研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中方科学家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在地  相似文献   

7.
以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副司长孙其政为团长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考察团,一行10人,于1989年10月13日,赴泰国进行了为期8天的地震考察。在此期间,我们对不久前在泰缅边界发生的6.4级破坏性地震现场进行了考察,以及位于泰国西北部距曼谷近300公里的2个水库大坝和电站。两国地震工作者就如何利用强震仪监测库区水位变化,如何研究强地面运动对水坝的影响等多项内容进行了讨论;两国台站的工  相似文献   

8.
零讯     
首次由中国地震学会和日本地震学会联合发起和组织的中日地震学术讨论会将于1989年5月28—31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学术讨论会的目的是交流中日两国地震学者近年来地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讨论地震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中日两国地震学会在地震研究领域内开展合作研究的课题和途径,扩大和增进两国地震学者的友好交往。这次学术讨论会研讨的内容较广,涉及到地震学研究的各个主要领域,包括:地震预测;地震波传播和震源物理的理论、观测和实验研究;强地面运动的预测、地震区划;地震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和美国合作建设的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今天正式投入运转,中美双方和被邀请的法国、联邦德国和挪威的地震专家今天上午在北京地震台参加了剪彩仪式.根据1980年中美两国签订的中美地震  相似文献   

10.
新疆地震局因“伽师强震群成因综合研究”课题工作需要,由监测研究室和分析预报研究室组成专家工作组,于1998年4月17日至5月1日先后对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地震研究所进行了工作访问。此次出访主要是为伽师强震群成因综合研究课题收集吉、哈两国部分台站记录到的与伽师强震群序列相关的地震波形、到时及震相、数字地震记录、地震目录等资料。工作组在比什凯克和阿拉木图访问期间,得到两国地震研究所的大力协助与支持。他们分别提供了吉尔吉斯地震台网1980年以来的地震到时数据,吉、哈部分台站记录到的伽师强震群的到时…  相似文献   

11.
为了加强重点监视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作为768工程的一部分,国家地震局于1981年下达了建设临汾无线遥测台网的任务,并由山西省地震局负责承担组建。在各兄弟单位的大力帮助和临汾中心地震台全体同志的努力下,仅两年时间就建成并投入运转。1983年9月,国  相似文献   

12.
“译编”序     
地震是没有国界的。我们都认识到,地震夺走了数十万人的生命,使发生破坏性地震的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遭到极大危害。无论是在深入研究地震过程理论方面,还是在创建地震危险性评定以及地震和地震灾害预测方法科学原理方面的合作,仍然是两国地震学者加强合作的基础。在过去16年期间,中、哈两国地震工作者们实施了大范围的地震科学研究和组织工作,获取的新资料在敬请读者关注的专著中广泛地应用。作者致力于专著工作时,力求找到对下列问题的解答,即破坏性地震何地、何时和为什么发生?当然,一个人不可能对这些问题作出全面…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中日地震预报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0月27—28日在北京召开。这是国家地震局同日本文部省和测地学市议会共同商定的两国地震科学技术交流项目。第一次讨论会是1984年12月在日本举行的。  相似文献   

14.
应我国的邀请,日本松田时彦教授等一行6人,于1989年6月14—20日访问了广东省地震局,进行了为期6天的学术活动。在两天的学术交流中,东京都立大学贝冢爽平教授作了日本第四纪地质的研究报告,介绍了1987年出版的1∶100万日本第四纪地质图的编制原则和方法。日本国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国和智利两国科学技术混合委员会双边科技合作交流协定中有关地震科技合作交流的项目,由国家地震局安启元局长和研究员张国民、副研究员徐祥文组成中国地震考察组于1987年12月1日至12月10日在智利作了为期10天的地震考察、友好访问和科技交流。之后考察组还访问了中国南极基地。  相似文献   

16.
由西藏自治区科委和国家地震局合作的重点科研项目“西藏察隅、当雄大地震考察”工作成果於今年6月15—17日在四川省成都市通过了验收评审。 1950年察隅地震和1951年当雄地震是建国以来我国大陆地区发生的两次最大地震,为开展这两次大震的客观震害、烈度评定、地震地质及发震构造条件等方面的研究,在西藏自治区科委和国家地震局的领导下,由四川省地震局具体组织实施,西藏自治区地震办公室、国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各方面的关系都有了重大发展,特别是边境地区的合作发展更快。两国政府已决定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苏联中亚地区可以直接开展科技交流和合作。这完全符合两国科学家的愿望。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与苏联吉尔吉斯科学院地震研究所于1988年12月6日在乌鲁木齐签定的地震科技合作议定书是这一合作的重要实例。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综述了中日两国地震工作者在把模糊数学方法用于地震预报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一些初步成果,重点介绍了近两年来取得的某些最新成果,其中包括两国合作研究的成果。主要内容有:模糊数学方法在地震前兆分析研究中的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在根据地震活动性预报地震方面的应用和模糊数学方法在地震综合预报研究中的应用。最后以表格的形式归纳了五类模糊数学方法在地震研究中的主要应用方向与当前的应用概况。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中苏地震科技合作协议和中国新疆与苏联哈萨克、吉尔吉斯两共和国地震区划合作工作大纲,1991年10月22日至11月5日,苏方十一名专家应邀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的有关专家在乌鲁木齐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地震区划合作研究。 作为合作研究的第一阶段,双方分别就地震区划工作的现状和共同感兴趣的具体研究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并就中苏两国地震区划工作的特点,各自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中苏关系日益发展,两国边境地区经济、科技等方面的联系与交流不断扩大。198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代表团应邀访问了苏联中亚及哈萨克的五个加盟共和国,签定了包括地震科技在内的双边合作计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与哈萨克、塔吉克、乌孜别克和吉尔吉斯地震部门之间互致了合作备忘录,并与吉尔吉斯科学院地震研究所签署了合作协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