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渤、黄海冬季海冰对大气环流及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渤、黄海冬季气候呈明显的变暖趋势。在1951-2010年共60年中,后30年较前30年,气温升高了1.6℃,升幅异常显著。与此相对应,渤、黄海冬季海冰的冰级下降了0.6级。渤、黄海冰情持续偏轻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相当一致。冬季渤、黄海气温异常是对全球大气环流变化的响应,直接受同期东亚大气环流制约。研究表明,渤海海冰和大气环流的关系是清楚的,这对预测渤、黄海海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1997/98年冬季渤海和黄海北部冰情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曼丽 《海洋预报》1999,16(1):49-55
海冰预报是渤、黄海重要的海洋灾害性预报项目之一。本文对1997~98年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的冰情概况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渤海流冰范围在短时间内的迅速增长与天气、海洋等因子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海冰生消过程虽然受各种因素影响,但主要取决于水温,而水温在很大程度上受气温的影响,决定冬季冷暖直接原因是大气环流的异常。海洋中的潜热是大气环流的主要能源,对北半球能量研究结果表明,夏半年大部份辐射量剩余是贮存在海洋中的,冬半年则释放到大气中。同时还表明,陆地、海洋、冰盖和大气之间存在着时间尺度为几天到几百年积蓄或释放大量能量的情况,而且这种现象是十分明显的,甚至在冰期中也会发现大气-海洋相互作用的重要表现。大范围的海冰生消及冰情状况改变着海洋的潜热,从而使大气环流发生变化。台风是发生在高温高湿的洋面上,与水温变化有直接关系,它的移动、发展都受到大气环流的制约。根据长期天气过程存在着隔季相关的韵律关系,渤海、黄海北部冬季的冰情与影响我国的台风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作者对35年(1952~1986年)观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渤海、黄海北部的冰情与台风的活动存在一些反相关关系。尽管这种关系的机制和方式还不十分清楚,但从客观事实出发,所统计分析出的一些规律性东西,对台风的长期预报还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4.
选取渤黄海历史冰情和气温资料、全球海温资料,分析了1971—2015年渤黄海冬季气温和冰情的变化特征。基于遥相关分析法,选取影响渤黄海冬季气温的前期海温关键区,建立了渤黄海冬季气温和冰级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渤黄海气温和冰情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二者呈负相关关系;根据全球海温遥相关型,冰季前期的夏季海温对渤黄海冬季气温影响明显,海温关键区为赤道以北低纬度中东太平洋海域、北太平洋白令海西南海域、西南印度洋和澳大利亚东南沿岸海域。由此建立的预测模型与实际观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海冰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刘钦政  白珊 《海洋预报》1998,15(4):8-13
海冰作为全球海气系统的一员,它与海洋、大气的相互作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已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我国渤海和黄海北部历年出现不同程度的冻结,其冰情的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历史上多次出现严重冰情造成钻井平台倒塌,船舶破坏,航运中断等严重海冰灾害...  相似文献   

6.
渤、黄海冰情与华北地区降水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北京1932~2000年逐月降水量资料、渤、黄海海冰资料及1951~2000年气候因子资料,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对冬季渤、黄海冰情与华北地区降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冰情与降水存在着条件相关,如果海冰冰级达到2.5级以上且冬季副高较前一年有增强趋势,年降水大于平均值的可能性很大。这一点是对华北降水进行预测的一个新发现,对华北年降水趋势预测有着积极的作用。根据冰情与副高可判断当年降水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渤、黄海海冰生消的演变过程、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了不同的海冰类型和表面特征;对渤、黄海历史冰情、等级划分、冰期以及海冰漂移特点进行了简要的回顾。  相似文献   

8.
渤海、北黄海海冰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13  
渤海和北黄海的冰情随着历年冬季气候差异而不同.暖冬海冰覆盖范围不足海域的15%,而寒冬可覆盖海域80%以上.概述了海冰监测及资料来源.冰覆盖面积、外缘线位置和冰况等级等被作为反映结冰海域冰情的指标.用大连和营口站的气温表示渤海、北黄海海域的局地气候.用1952~2000年大连的月平均气温描述冰情的变化.给出冰情指数由1952/1953年到1999/2000年随大连站月平均气温变化.影响渤海和北黄海冰情和气候的因子很多,诸如大气环流的演变和太阳活动等.分析了多种因子与冰情的滞后相关,指出20世纪90年代渤海冰情持续偏轻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相当一致;渤海和北黄海冰情的年际变化与El-Nino现象以及太阳活动周期有关;讨论了海冰季节演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海冰展望和天气过程预报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荆艳琴 《海洋预报》1991,8(4):62-67
计算、分析,大连站冬季气温与同期渤、黄海海冰冰级的年际变化,不仅趋势一致且量级也相差很小。同时分析了最近4年冬季气温距平的逐日演变与影响渤、黄海大风降温天气过程的相关关系,得到一些有预报意义的指标。试报获得了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0.
根据渤海6个海洋站的海冰监测及气温观测数据统计,终冰日及冰期可用来表征当年渤海冰情严重程度,在大多数年份冰情与终冰日早晚和冰期长短呈负相关。根据2006/2016年的辽东湾海冰面积及外缘线资料,分析了11年间辽东湾冰情的年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辽东湾海冰受局地气温影响明显,两者呈较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分析结果发现,辽东湾海冰年际变化除受局地气候的影响外,还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极涡、东亚槽和欧亚环流等气候因子的共同调控,其中受太平洋副高北界位置指数、极涡面积指数、东亚槽强度指数、欧亚纬向环流指数影响最为显著,可作为辽东湾海冰预测的重要因子,此外北极海冰密集度也可以为预测当年冬季辽东湾每月冰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冬季北黄海表层海水pCO_2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2006年12月在北黄海走航连续观测所得pCO2 数据,结合水文、化学和生物等要素的同步观测资料,对该海域pCO2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冬季北黄海表层海水pCO2测值在203~683 μatm之间,平均值为408 μatm.辽南沿岸流及其影响区域是大气CO2汇区;山东半岛以北沿岸,122°E以西受渤海环流输送,黄河悬浮颗粒物影响的高浑浊度区域是大气CO2的一个强源区(最高值达到683 μatm);而占据北黄海大部的黄海混合水以及北黄海整体上是大气CO2的弱源.冬季北黄海表层海水pCO2分布主要受控于海水温度、碳酸盐体系平衡和生物活动,即温度越高pCO2越高、DIC 越高pCO2越高、叶绿素含量越高pCO2越低.其中辽南沿岸流及其影响区域生物活动的影响最为显著.而山东半岛以北沿岸的高浑浊度区域水体性质具有特殊性,较高的 pCO2受控于高的DIC浓度以及陆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基于Hadley中心提供的海表温度数据,分析了我国渤黄海冬季海温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同期东亚环流场及前期太平洋海温场与渤、黄海冬季海温典型空间分布型态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渤黄海冬季海温具有4类典型的空间分布型式,且均具有显著的准2a振荡周期。东亚地区冬季高、中、低纬位势高度场的异常分布型态及我国近海低层环流系统之间的相互配置对渤黄海冬季海温分布型有显著影响;同时,前期太平洋关键海域海温异常的不同配置是渤黄海冬季4类典型海温异常型态的前兆强信号。  相似文献   

13.
冰情,灾害,监测,预报,减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吴辉碇  白珊 《海洋预报》1998,15(3):100-103
本文概述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域冰情及其产生的灾害,概述海冰监测和预报。讨论防灾减灾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利用 POM(Princeton Ocean Model)海洋数值模式建立渤、黄、东海冬季三维环流动力学区域模型。模型在海-气边界使用包括风应力、气压和热通量的大气驱动, 海洋边界使用西太平洋模式提供的环流和潮位驱动, 综合模拟潮波运动、温度、盐度、环流变化和水位低频波动。 模拟了 2001 年 1 月寒潮过境时黄、 渤海水位低频波动及流场变化, 分析了其对大风过程、 气压、降温的响应, 发现冬季强劲的北风和西北风都可以通过抽吸振荡在渤、 黄海诱发水位的低频波动, 东北风则由于地形影响不能诱发渤、黄海的低频波动。气压和降温只是在波动幅度上有一定的影响。波动发源于渤海和北黄海, 最大波幅可以达到 0.6 m。波动进入南黄海后有沿黄海深槽西侧传播的倾向, 波动幅度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5.
根据1978—2015年渤、黄海沿岸观测风应力场与二维非线性垂直平均风生流模式,以及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调和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渤、黄海月平均风生流速度势、流函数场季节循环时空模态与年际变异.渤、黄海月平均风生流速度势、流函数场主要有两种时空模态,季节周期分量是时空模态的主要分量.由于风应力场季节循环变异,渤海流函数场季节时空循环变异程度大于速度势场,速度势、流函数场第二模态是季节变异的主要分量,黄海速度势场季节时空循环变异程度大于流函数场,速度势场第二模态是季节变异的主要分量.由于月平均风应力场强度年际变化显著线性减弱,渤、黄海季节平均风生流场强度年际变化也显著减弱.渤、黄海暖流与冷水团季节生消是风生流水平环流与垂直对流对冷 暖水体输送与汇集共同作用的结果,渤、黄海春、夏季辐合上升环流延缓及减弱了浅层暖水向深层传播,是春、夏季冷水团与温跃层形成的重要动力因素,因此,速度势是研究渤、黄海风生流场十分重要的因素.冬季渤海中部、黄海东部反气旋型及辐散下沉环流与黄海中部气旋型环流、辐合上升环流是黄海暖流季节转换与强度的主要动力控制因素,夏季黄海东部气旋型环流、辐合上升环流与黄海中部反气旋型环流、辐散下沉环流是黄海冷水团季节转换与强度的主要动力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6.
渤黄海海平面的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92年12月至2007年5月的高度计资料,研究了渤黄海海平面的变化特征。统计分析表明,近14a间渤海及北黄海、中央黄海海平面的平均上升高度分别为45.9mm和34.7mm,各海域的海平面上升速度不完全相同。研究发现,南方涛动指数(SOI)、纬向风应力距平都与渤海及北黄海、中央黄海的SLA呈负相关性,渤黄海海平面显著受SOI、纬向风应力调制,并且,SOI与渤黄海海域的风场之间有良好相关。将坐标系进行旋转后,获得与当地海平面异常相关最大的风应力方向。对SLA与新坐标系下风应力距平u的低频分量分析发现,渤海及北黄海海区、中央黄海对海平面影响最大的风应力距平u方向分别为东偏南20°方向、东偏南8°方向,风应力距平u分量与SLA、SOI的低频分量呈现更好的相关性。ENSO通过大气环流过程对渤黄海海域的风场产生影响,当地风场通过纬向风应力对渤黄海海平面的年际变化产生调制作用。因此,ENSO可以通过风应力对渤黄海海平面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冷空气活动及气温变化的角度分析了2009~2010年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气候背景状况,发现此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沿岸平均气温较多年偏低.通过对海冰冰情的发展与变化状况和各海区严重冰期内冰情分析显示,该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为偏重冰年.  相似文献   

18.
王培琴 《海洋预报》1989,6(2):65-67
芷锚湾海洋站位于40°00′N,119°55′E的辽宁省绥中县万家乡沿海。港口规模中等,主要为春秋季节渔业捕捞船只进出港口。冬季封港前期按排船只维护修理。因此封港前后冰情及冬季冰情轻重对船只维护及按排较为重要,现把该地区海冰预报方法中的综合概率法简单介绍如下。 一、资料整理  相似文献   

19.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渤海冰情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云吉  金秉福  冯雪 《海洋通报》2007,26(6):96-101
渤海是季节性的结冰海域,属于北半球结冰海区的南边缘,其冰情状况是对大气场和海洋场共同作用的响应。1951—2004年渤海海冰冰级与中国大陆气温距平具有很强的负相关性,渤海海冰状况是对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对华北地区的中短期气候变化的响应。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海冰偏轻年数逐年代增加,同时海冰平均等级也逐渐降低,是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渤海重冰年出现的周期大约为10a,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很接近,反映太阳活动对渤海冰情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极值事件。分析表明,渤海冰情与厄尔尼诺事件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厄尔尼诺不是渤海冰情变化的原因,相反,渤海冰情的加重,预示着厄尔尼诺的来临。  相似文献   

20.
渤、黄海海冰的变化和预报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51—2000年的渤、黄海的海冰资料,用小波分析和最优气候均态法对渤、黄海的海冰冰级进行分析和预测。小波分析结果较好地反映了渤、黄海海冰的变化规律,使对海冰的研究更符合实际情况。这必将有助于研究海冰变化的机理和不同尺度变化的相互作用。最优气候均态法较好地实现了对渤、黄海海冰的预测。此方法在海冰预报中不失为一种可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