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基于社区参与的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区参与是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如何将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与保护同当地社区有机结合起来,使社区主动参与遗产的开发和保护,从而实现社区及遗产的良性发展已备受学者关注。对此,通过对社区参与旅游研究综述,分析目前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中的问题,提出了参与规划决策、参与遗产保护等等社区参与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途径,使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关山草原旅游风景区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业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山地是一个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之区域,但也是生态环境较脆弱之地带,必然带来生态环境危机。如何在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优化生态环境,使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而持续发展是首要研究的问题。通过对关山草原风景区的开发规划研究、提出关山旅游资源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意见与方法,以促使山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相似文献   

3.
以时间为主线,运用归纳总结法和类比分析法对中国旅游洞穴的保护方式进行分析。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保护方式,主要有无序自发、有序被动和有序主动3种类型。1950年以来,基本沿无序自发→有序被动→有序主动的趋势演变。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提出融“主体-客体、研究、开发、保护、管理、反馈”多位一体的保护式开发新模式。其中,主体、客体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构成内核,是该模式的“发动机”及运行和操作的中枢,由其衍生出的开发、保护、管理、研究四大运行系统与反馈系统一起构成外核,是该模式的实际操作和运行过程及结果。该模式的运行是以管理系统为操作系统和主线,经主体-客体系统启动研究系统,确定洞穴的特色,再对其他系统进行分析和构建;同时以反馈系统为调整系统和副线,实时评估运行效果,不断调整、更新各系统。  相似文献   

4.
姚鲁烽 《地理学报》2006,61(10):F0002-F0002
“全国第十二届洞穴学术会议暨山东沂源溶洞群探秘”于2006年9月11-16日在山东省沂源县召开.大会由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主办;山东省沂源县人民政府、淄博市旅游局承办;山东省沂源县旅游局协办.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我国旅游洞穴开发的规划、设计、管理及资源保护.会议主要内容包括:(1)岩溶景观与洞穴调查研究;(2)洞穴旅游开发规划设计、管理及资源保护;(3)沂源洞穴资源及旅游开发.来自全国120余位洞穴考察、规划设计、开发管理方面的专家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安庆武昌湖湿地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了湿地开发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列出了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的SWOT分析矩阵。提出武昌湖湿地保护及旅游开发的应对策略,为湿地保护及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文物古迹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文物古迹的特点,认真研究文物古迹资源的保护以及在国家法律允许范围内的开发利用,应对当前经济危机,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通过分析文物古迹的基本特征、文物旅游的开发现状,以及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进一步阐述了文物古迹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以期达到文物古迹合理有效的保护和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新疆和田地区地下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开发利用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马金珠 《中国沙漠》2002,22(3):242-248
和田地区地下水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但地下水的可开采资源量依地表水的开发程度不同而变化。如果地表水引水率维持现状,则地下水最大可开采量为地下水天然补给量的55.8%,截取的蒸发蒸腾量为604%,同时泉水的消减率为35.56%。若地表水的引水率达80%,渠系利用系数提高到0.55时,地下水最大可采量为天然补给量的59.7%,截取的蒸发蒸腾量为70%,而泉水的消减率为49.4%。地下水的开发必须与保护并重,首先应加强昆仑山区的冰雪资源和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合理开发平原区地下水与地表水;其次应积极预防地下水的污染及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负效应;同时必须加强基础建设和能力建设,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相似文献   

8.
新疆地质遗迹的分布特征与保护开发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黄松 《地理学报》2006,61(3):227-240
国际、国内地质遗迹保护的发展反映出地质遗迹保护理念从单一保护到保护与开发相协调的演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的地质公园将地质遗迹保护与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成为地质遗迹保护的最佳途径。新疆地质遗迹数量大、类型齐、等级优,复杂的地质地貌环境,造就和控制了新疆地质遗迹的类型和空间分布,主要类型为地质地貌景观和水体景观,空间分布可划分为阿尔泰、准噶尔、天山、塔里木、昆仑-阿尔金5个区,其中天山区和昆仑-阿尔金区是新疆最重要的地质遗迹区。基于首次全疆地质遗迹系统调研,指出新疆滞后的地质遗迹保护现状的根本致因是保护与开发协调性差,确定保护类型-形式-模式-级别-时序-分区六大保护步骤,提出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保护区及其他保护地相结合的复合型保护模式优选思路和5个优选模式,并据此建立针对新疆209个重要地质遗迹的保护开发备选名录。  相似文献   

9.
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旅游开发与保护一体化的新型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分析低碳旅游和世界遗产保护目标的关系以及中国世界遗产保护和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将中国世界遗产地低碳旅游发展分为早期、成熟期两个不同阶段,并相应提出两个阶段遗产开发与保护模式,分析两种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一个实例研究。该研究聚焦于奥地利的皮茨山谷,其从冰川保护防线之危机、冰川灾难,以及经济利益驱使下的不可避免的旅游开发三个方面阐述了冰川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相互矛盾。本文力图从法律上和民意调查的资料上为冰川保护,抑或旅游开发寻求依据。面对区域开发这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本文同时考虑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方面。本文重在介绍西方学者的研究思路,以及法律和民意在西方决策层次上的重要意义,希望能飨同行,并与之切磋。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仪征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工业化城市化不断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无序、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特别是小尺度地域单元,缺乏科学的开发分区引导,陷入了生态保护与开发时序安排的矛盾之中.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以生态与经济因素为双导向,探讨打破行政边界的网格评价单元划分、评价指标的选择和处理等技术方法,通过开发约束和开发潜力两方面指标的叠合分析,实现小尺度地域的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将仪征市划分为优先开发、适度开发、限制开发、适度保护和优先保护等5种类型区,引导开发向生态约束小、发展潜力大、发展基础好的区位发展,并降低生态价值高、建设难度大的区位的开发力度,协调地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梅州市名城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名城文化内涵出发,着眼于作为客家人文中心和名城文化景观的集中的梅州市区,全面分析了其中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资源的特征及其文化内蕴。揭示了梅州名城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发过程中的成绩与存在问题。并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觉,结合旅游开发和城市规划,论证了科学保护与开发梅州名城文化景观的下述对策与途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升名城办的职能并与相关部门共营名城文化氛围;强化名城轴线与标志性文化景观;抢救与保护“老字号”等一批文化景观景区;适度利用,以积极的开发促其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美丽中国"、"美丽乡愁"等一系列生态文明战略的颁布,传统村落的巨大价值和深远意义已取得了业界广泛共识。然而,现有的开发实践多存在着功利化动机明显、模式化抄袭严重的不良倾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被视为争取资金支持、扩大地域影响的工具。中原地区这类遗存基底破损严重,实证资料获取困难,如何排除障碍和干扰,准确提炼地域风貌的精髓特质,客观评价既有策略的成效与得失,提升开发建设的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研究根据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的现有状况,结合中国本土地理学的理论逻辑,围绕文脉辨识的核心概念,通过基本把握、主导原则、一般思路的剖析和中原案例的实证,系统阐述了益于文脉辨识、提炼及应用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运用DPSIR模型对地理标志产品进行研究,以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5个部分简化地理标志产品开发与保护的研究过程,系统分析地理标志产品开发与保护过程中的关联因素,找出制约其开发与保护的相关因素,进行针对性调整。探讨适合地理标志产品开发的策略及保护对策,以实现产品经济效益的转化与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5.
杭州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现状与前景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湿地生态旅游是基于丰富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发生的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它可以实现旅游者回归自然、体验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愿望。在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总结了西溪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该地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及前景,并就杭州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湿地生态环境及资源保护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谢莉  冯亚芬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3):98-101,133
广东梅县松口镇是岭南四大古镇之一,享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的美誉。作为历史的产物和反映历史文化与民族习俗沉淀的千年古镇,其不但是稀缺的,而且是不可再生的。松口古镇文化是一种"活着"的文化,为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松口古镇应在加强保护的同时,科学、合理、适度地开发,突出"客味"和"乡土味",塑造客家文化旅游精品,促进古镇可持续发展,以期达到与旅游开发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7.
环渤海地区耕地利用态势及保护开发途径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根据环渤海地区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土地概查、土地详查分析和实地调查研究 ,分析了环渤海地区人口增长、城市化、工矿交通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对耕地占用和耕地质量有待提高的态势 ;提出了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基本农田保护、重点区域耕地保护和中低产田改造等耕地保护措施 ;探讨了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的增地潜力与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独具少数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湖南省虎形山花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挑花艺术、打蹈舞、乌哇歌、花瑶服饰艺术等保存较好、文化内涵丰富、级别较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条件下,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与旅游相结合成为品级较高的旅游产品。旅游开发可以促进遗产保护,遗产保护好后反过来可以提升旅游开发层次,从而形成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的良性互动。在此互动过程中应注意运用社会学互动原理,根据互动各个阶段的具体特征进行针对性研究,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手段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达到双赢。  相似文献   

19.
目前跨区域型廊道遗产尤其受到旅游者青睐,如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茶马古道.但在旅游开发利用的同时,也对这些大型遗产的科学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在美国遗产廊道和欧洲文化线路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对两者进行中国化的理论解读,提出廊道遗产的概念,作为大型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新理念与方法.该文重点研究廊道遗产旅游资源如何在地格理论、ASES模型、CBD理论和嵌套式三角模型等的指导下进行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20.
湘南勾蓝瑶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幼君 《热带地理》2007,27(3):279-283
湘南江永县兰溪勾蓝瑶古村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具有唯一性、可创新性、内涵丰富性的宝贵资源,同时又是一种十分脆弱的旅游资源。该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保护古文物,传承民族文化,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建议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加强对古村落旅游资源的规划,科学开发与保护,突出特色,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