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扬子地块及其北缘晚前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争议较大,主要是对“地层不整合”和“磨拉石建造”存在认识上的分歧,笔者据现代构造理论,对地壳变形和沉积建造的控制作用认为,地层不整合可以发育在被动大陆边缘形成初始阶段的裂谷期和裂谷期后,又可产生于造山作用过程;磨拉石建造应按构造动力学背景划分为拉张型、挤压型和剪切型三类;它们分别代表了威尔逊旋回不同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云南哀牢山地区构造岩石地层单元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8  
依据新获得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和构造岩石地层单元,重新认识了云南哀牢山造山带形成与演化历史。认为:在哀牢山地区元古界深变质岩系属基底构造层;前造山期岩石组合及构造演化为扬子地块西缘被动大陆边缘志留纪深水相碎屑岩→陆缘泥盆纪被动裂谷盆地中火山-沉积岩→石炭纪哀牢山有限洋盆及蛇绿岩石组合→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哀牢山洋-陆碰撞成陆及弧火山岩-陆相碎屑岩组合。燕山期主造山期及岩石组合为晚三叠世-侏罗纪前陆盆地磨拉石建造-同造山期中酸性侵入岩-燕山期脆韧性剪切带及构造岩。喜马拉雅山期陆内造山成原的岩石组合为第三-第四纪陆内山间盆地中磨拉石建造-红河韧性剪切带及构造岩-富碱侵入岩和煌斑岩。  相似文献   

3.
新疆奥陶纪古地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张致民 《新疆地质》2000,18(4):309-314
根据地层沉积特征及构造演化反映的构造环境、火山活动等因素,新疆奥陶纪沉积可划分为5大沉积区和若干分区,其范围和沉积特征简述如下附图91011: 阿尔泰区:位于额尔齐斯缝合带以北的阿尔泰地区,中寒武-早奥陶世为被动大陆边缘,沉积了巨厚的陆源碎屑复理石建造,早奥陶世晚期-中奥陶世未见沉积,晚奥陶世发育滨浅海相磨拉石火山磨拉石或碎屑岩建造及碳酸盐岩,不整合于下伏哈巴河群之上。 准噶尔-天山区:北界为额尔齐斯缝合带,南界为那拉提-红柳河缝合带,奥陶纪是古亚洲洋本区为准噶尔洋的发育期,经历了一次拉张…  相似文献   

4.
十万山盆地位于广西西南部,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华南板块的西北缘,是在华南板块与杨子板块拼接的加里东运动之后,早古生代华南洋再一次打开形成被动大陆边缘。晚二叠世末,该地区变成孤后盆地,进一步转化成前陆盆地。在盆山转换过程中,经历了三次沉积-构造盆山转换过程:泥盆纪-二早叠世分地新生与被动大陆边缘拉张裂谷;晚二叠世与中三叠世间盆地构造性质转换与前陆盆地;晚三叠世至侏罗纪的晚期前陆磨拉石沉积。在碎屑岩陆架沉积阶段,生成碎屑岩烃源岩层。在碳酸盐台地沉阶段,发育硝屑灰岩、藻灰岩、礁灰岩和暴露作用生成的白云岩储集岩。因而其早期被动大陆边缘阶段构了古生新储组合。前陆盆地早期在前渊盆地内沉积了一套碎屑岩烃源岩。它与早期的储集层构成了新生古储组合。同时也对下伏地层起到了封闭作用。沉积地层逐层向克拉通斜坡上超覆,发育地层圈闭。前渊阶段中期快速沉积的巨厚的复理石沉积和晚期快速沉积形成的磨拉石沉积有利于早期沉积的迅速埋藏、成熟和保存。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印支期磨拉石建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福建省三叠纪地层基本特征的野外观察及室内分析,认为中三叠世的安仁组属于印支造山运动同造山期的磨拉石建造;而晚三叠纪的大坑村组、文宾山组、焦坑组则是代表新构造旋回底部层序沉积的磨拉石建造。  相似文献   

6.
三叠纪充填的一套碳酸盐岩—碎屑岩地层,被划分为两个超层序和5个层序单元。超层序Ⅰ以复理石建造为特征,是金沙江缝合带初始碰撞作用的产物,是唐古拉山地区三叠纪前陆盆地早期挠曲沉降构造活动的沉积响应,标志着晚三叠世诺利期前陆盆地业已形成;超层序Ⅱ以磨拉石与酸性火山岩建造为特征,是前陆盆地晚期冲断抬升构造演化的沉积响应,表明晚三叠世瑞替期来自造山带的沉积物开始越过前陆隆起向隆后盆地迁移。  相似文献   

7.
安徽明光盆地第三系层序地层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明光盆地第三纪沉积物以陆相红色类磨拉石建造为主 ,晚期覆盖陆相火山岩建造 ,通过对陆相红色类磨拉石建造的分析表明其形成于冲积扇和扇前河湖环境。在对明光盆地内各类陆相沉积建造的沉积环境、沉积相、陆相沉积体系域和地层层序界面的分析基础上 ,根据盆地的充填沉积序列划分出 5个层序 (三级层序 ) ,由于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 ,其层序发育皆不完整。在对其进行层序地层学分析的基础上 ,初步建立了明光盆地的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8.
通过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及其与粗碎屑沉积建造和地层不整合关系的综合分析,提供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事件的年代学约束及其沉积响应特点。印支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230~190Ma,包含215Ma和195Ma两个峰值年龄,在盆地西南缘发育晚三叠世粗碎屑类磨拉石建造及其与上覆地层的平行不整合。燕山期构造事件主要发生在燕山中晚期的150~85Ma,包含145Ma、120Ma和95Ma等3个峰值年龄,在盆地西南缘发育燕山中期的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的粗碎屑类磨拉石建造及其地层间的角度不整合。喜山期构造事件主要表现为盆地区域的多旋回构造隆升,至少包含55Ma、25Ma和5Ma等3个幕次的峰值年龄事件。其中,锆石和磷灰石叠合分布的峰值年龄(145Ma)和其相关的角度不整合、逆冲推覆和区域岩浆活动等,共同指示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的一次关键构造变革事件。  相似文献   

9.
西藏拉萨林周地区的下二叠统旁多群的地层层序以前并不十分清楚,其中“杂砾岩”的成因也争议很大。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研究,在林周旁多地区新发现了其中部的含有坠石的纹层状粘土岩,并建立了旁多群中部和上部的地层序列。旁多群中部以陆源碎屑少、悬浮泥质为主的欠补偿深水盆地相沉积为特征,而上部以陆源碎屑丰富的滨、浅海相沉积为特征。旁多群自下而上反映了两期岩浆构造事件:第一期发生在该群中部沉积之初,伴随着基性玄武岩的喷发,该群中部沉积时,盆地进入裂谷鼎盛时期,随后进入以旁多群上部为代表的裂谷充填阶段;第二期构造事件可能发生在旁多群和乌鲁龙组沉积之交,乌鲁龙组沉积物中含有大量的长石碎屑、火山岩岩屑和凝灰质沉积岩,指示这期岩浆构造活动的存在。旁多群中的坠石沉积指示旁多群的形成背景是裂谷构造环境下的冰海相。旁多群中的杂砾岩按照成因可以划分为:具有正粒序结构的杂砾岩,为重力流沉积岩,反映侧向水流的搬运;不具有正粒序结构的厚层块状、含有坠石沉积的杂砾岩,为水下冰碛岩,反映冰川、冰筏作用存在,指示大陆上有冰川作用。这种分类和命名有助于石炭-二叠纪冰川发育过程和旋回性的研究,也有助于提高冰海相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的可靠性和精度。  相似文献   

10.
吴跃东  刘家云 《安徽地质》2001,11(3):185-194
安徽省定远东部一明光地区古近一新近系划分方案不一,通过地层剖面的测制和利用构造一岩性一岩相法进行l:5万地质填图,系统采集了ESR测年样,并结合区域对比.自下而上划分古近纪定远组、明光组,新近纪下草湾组和桂五组。该区古近一新近纪沉积物以陆相红色磨拉石和陆相火山岩建造为主,陆相红色类磨拉石的建造分析表明其形成于冲积扇和扇前河湖环境,碎屑物质来源于沉积区东边扬子地层区的浅变质岩和沉积区西北侧华北地层区变质岩和未变质岩石。其陆相火山喷发岩形成于大陆边缘活动性环境,是区内火山活动最盛的时期。其盆地类型为箕状断陷型、迁徒型和坳陷型。根据盆地充填沉积序列划分出4个层序(2个二级和2个三级层序),层序Ⅰ和层序Ⅳ不完整,层序Ⅱ和层序Ⅲ皆由冲积沉积体系域、湖扩张体系域和湖萎缩体系域3个基本单位构成。层序界面主要有区域构造运动界面和盆地构造应力转换面一体系域转换界面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1.
马槽园群是华南前寒武纪地层中的重要单元,其沉积特征及时代归属对建立和完善扬子北缘地层格架、认识和恢复当时的古地理格局有重要意义.通常认为,扬子北缘马槽园群(下部八里垭组,上部火烧尖组)是一套角度不整合于中元古界神农架群之上的新元古代磨拉石建造.取自该群下部八里垭组上部的同沉积凝灰岩样品的高精度离子探针(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165±14)Ma.该年龄数据表明,马槽园群沉积地层的形成时代应为中元古代,而不是新元古代.野外调查与沉积相分析表明,马槽园群沉积地层中滑塌包卷、正粒序等重力流沉积构造发育,主体为一套斜坡相碳酸盐岩重力流沉积,而非磨拉石建造.结合前人研究结果认为,马槽园群无论是在沉积特征还是时代归属上都不能与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系地层进行对比,而应该属于裂谷系之下的基底地层.  相似文献   

12.
王敏  刘爱民  戴传固  黄勇  陈厚国  牟世勇 《地质学报》2009,83(11):1601-1611
现代大陆边缘盆地研究结果显示,仅根据蛇绿岩分布划分大地构造单元、分析构造演化可能得出误导性结果.而详细的沉积建造分析、结合其他地质资料可以得到更可靠的结论.东昆仑南缘西段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显示,该区晚古生代地层为一套不含火山岩的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从石炭系到三叠系,由北往南沉积建造由陆缘碎屑岩逐步转化为深海浊积岩,显示典型被动陆缘构造环境.这种特点表明,东昆仑南缘蛇绿岩并不代表成熟大洋地壳残片,而是发育于夭折裂谷环境的初始洋盆;其代表位于研究区以南地区的金沙江古特提斯洋盆的北部被动陆缘(现代地理方位).研究区内不整合覆盖在晚古生代地层之上的侏罗系磨拉石建造代表碰撞造山晚期的上叠前陆盆地,表明印支期造山旋回的结束.  相似文献   

13.
赖应Jian 《广东地质》1996,11(2):27-37
广东及其邻域晚古生代沉积盆地的大地构造性质,属于海西-印支期拗拉槽。泥盆-石炭纪期间,先后经历了拗拉槽旋回的上拱开裂阶段,陆内裂谷阶段和挠曲下翘阶段。可划分出3个构造区,裂陷海槽区,走滑海盆地和盆级稳定区,前两者均发衣下部碎屑岩建造,中部深色碳酸盐岩建造,上部浅色碳酸盐岩建造三元组合,矿床主要产在沉积于陆内裂谷阶段的深色碳酸盐岩建造之内及其下与下部碎屑岩建造的过渡部位,矿种较多,矿物组合以硫化物的  相似文献   

14.
环境磁学反映的藏南沉错地区1300年来冷暖变化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西缘帕米尔-西昆仑山北麓和西南天山南麓前陆盆地中巨厚的晚新生代磨拉石建造在岩石地层上包括阿图什组、西域组、乌苏组和戈壁组.通过对这套磨拉石建造及其中生长地层和生长不整合的野外观测,结合磁性地层年代学,初步研究了西域砾岩(即西域组)和西域运动的起始年代以及西域运动可能的演化阶段,得到如下初步认识:1)研究区西域砾岩开始沉积于3.5~4 6 Ma B.P.之前,其底界具有穿时性,其年代从山体向前陆盆地一般逐渐变新;2)在上述前陆盆地分布着4~6排由晚新生代磨拉石建造组成的逆断层-褶皱带.各排褶皱带均发育有生长地层及生长不整合,生长地层的开始沉积指示了该排褶皱和相应生长不整合的开始形成.从最靠山体一排褶皱带生长地层开始沉积的年代,初步判定西域运动的起始年代在西昆仑山叶城附近约为3.6 Ma B.P.,在西南天山喀什附近显然早于2.4 Ma B P.此后该运动可能经历了4~6个活动阶段,每一阶段又由若干个相对活跃期和相对稳定期组成.它们可通过各排褶皱带内生长地层的产状、组成和年代测定来确定.本文还探讨了生长地层和生长不整合形成过程中构造变形与侵蚀-剥蚀和沉积作用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云南楚雄前陆盆地晚三叠世沉积建造及盆地演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刘贻军  孟祥化 《现代地质》1998,12(4):576-581
根据沉积建造的类型、系列和体态认为楚雄盆地在晚三叠世经历了3个明显的发育阶段:第一阶段为早期聚敛碰撞阶段,发育了黑色页岩建造和碳酸盐复理石建造;第二阶段为构造相对静止期,发育了火山复理石建造和陆源复理石建造;第三阶段为盆地充填阶段,发育了海相磨拉石建造和陆相磨拉石建造。3个阶段中的沉积建造属于次稳定型和非稳定型两大类。  相似文献   

16.
西藏萨嘎地区构造岩石地层新认识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萨嘎地区古近纪海相沉积放射虫化石和上覆陆相沉积年代学研究证实,原古近系折巴群包含了早白垩世—早始新世不同时代的沉积,而不整合在其上陆相磨拉石沉积时代为早始新世中晚期(41.2 Ma~46.2 Ma)。变形分析表明萨嘎地区原古近系折巴群经历了强烈复杂的构造变形,不同时代的沉积岩系呈构造岩片在空间上重复叠置,表现出典型构造岩石地层单元的特点。萨嘎地区海相沉积岩系中始新世早期放射虫化石的发现和构造属性的确定,表明始新世早期沿萨嘎一线存在一定规模的特提斯海盆,特提斯洋的最终关闭和印度-欧亚板块全面碰撞造山作用发生于早始新世中晚期,并在此后发育与碰撞造山作用相关的磨拉石沉积。  相似文献   

17.
对测区岩石地层系统进行了重新划分厘定,正式填图单元33个、非正式填图单元20个;在南羌塘板片内首次发现晚三叠世磨拉石建造,并新建亭共拉组;将班公湖一怒江结合带南侧的接奴群解体为多仁组和日松组;证实竟柱山组与江巴组应为不同的岩石地层单位,江巴组应恢复其岩石地层单位,并在竟柱山组之上;发现木嘎岗日岩群复理石-硅质岩建造被沙木罗组陆源碎屑岩角度不整合覆盖,从而揭示班公湖-怒江结合带的关闭上限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证实郎山组与下伏地层之间存在一大型海侵超覆界面;在古昌蛇绿混杂岩带内首次发现斜长花岗岩,获128Ma(Ar-Ar)年龄。证实拉布错一带有一条蛇绿岩带存在,并在蛇绿岩中获141Ma(Ar-Ar法)年龄,表明其构造侵位时期为侏罗系。  相似文献   

18.
王永标  黄继春 《地球科学》1997,22(4):369-372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结合最新的野外发现,特别是放射虫硅质岩的发现,对东昆仑造山带南坡小区,阿尼玛卿山小区及巴颜喀拉小区北部范围内沉积地层序列进行了重建,根据沉积组合在地层纵向序列上的变化,将本区古海洋在海西-印支斯的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浅特提斯海与阿尼玛洋的并存阶段,阿尼玛卿洋的闭合与巴颜喀拉海的诞生阶段,巴颜喀拉浊积盆地的形成阶段和陆内盆地磨拉石建造阶段。  相似文献   

19.
滇黔桂晚海西—中印支伸展裂谷海盆地的演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夏文臣  周杰 《地质学报》1995,69(2):97-112
在详细研究各类喾体积的相序构成和沉积演化过程的基础上,采用动态成因及地层分析的方法,恢复了已曹受严重构造破坏的滇黔桂伸展裂谷海盆地的地层格架,根据各类等时地层界面的性质和地层序列划分出了5个沉积幕,详细解剖了各沉积幕的三维空间构成。同时以沉积体系或为单位,恢复了各沉积幕中相应阶段的构造古地理环境,将伸展裂谷盆地的演化历史划分为陆壳初始裂陷和洋壳化阶段,盆地伸展扩张阶段、洋壳俯冲和盆地分化段以及盆地  相似文献   

20.
豫皖交界中新生代地层特征及盆地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果胜  段翔 《现代地质》1997,11(2):229-236
豫皖交界地段中新生代盆地位于合肥盆地的南缘。该区中新生界划分方案不一。通过超覆不整合的厘定及区域对比将其自下而上划分为中侏罗统三尖铺组、凤凰台组,上侏罗统金刚台组,下白垩统段集组、陈棚组,第三系戚家桥组和第四系。中新生界沉积物以陆相红色类磨拉石建造和陆相火山碎屑岩建造为主,陆相红色类磨拉石的建造分析表明其形成于洪积扇和扇前河湖环境,碎屑来源是沉积区南侧的大别隆起和向北逆冲的浅变质岩带。其盆地类型为复合盆地,具有由南向北、由西向东迁移的特点,而盆地的性质则发生了从前陆盆地向断陷盆地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