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二滩水电站地震遥测台网持续时间震级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二滩水电站地震遥测台网的速度量和位移量观测记录,收集了震级ML为0.4 ̄5.4的460次地震(Δ〈210km)的振动持续时间3500多条,制作了该台网的持续时间震级公式和便查表。在方法上,不同于通常的按一次或两次曲线拟合,而采取计算机自动分段按折线拟合的方法,以阻尼最小二乘法完成其计算;在资料上,先分台制作8个子台的持续时间震级公式,在此基础上选择仪器、台基及公式中参数相近的子台,制作了适用于  相似文献   

2.
青海数字遥测台网地震监测能力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由30个子台组成,全部采用速度记录方式。用速度震级公式对各子台不同震级所能控制的距离进行了计算,得到台网对不同震级地震的监测范围。  相似文献   

3.
缑兰兰  陈勇  苏健  赵庆 《内陆地震》2003,17(2):145-149
选取乌鲁木齐地震台和克拉玛依地震台震级资料为标准样本,分析对比了遥测数字台网与模拟遥测地震台的震级相关性,求出乌鲁木齐遥测地震台网各子台震级与标准样本震级的回归方程,给出了标准样本震级与子台震级的换算值。  相似文献   

4.
三峡重庆库区数字遥测台网地震监测能力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峡重庆库区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由27个子台组成,全部采用速度记录方式。我们根据测试记录的数据,用速度震级公式ML=lg(AV/2πf) R(△),对各子台不同震级所能控制的距离进行了计算,得到台网不同震级地震的监测范围。台网基本上能够测定巫山至奉节段的ML≥1.2地震活动,同时能够测定一般地区的ML=1.8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5.
使用陕西数字地震台网数字地震记录资料,以台网平均震级为标准震级,分析各子台的震级偏差。结果表明,在150km震中距范围,子台测定震级偏差随震中距增大而减小,大于150km,震级偏差不明显。合阳、蒲城、华阴子台台基影响为正值,安康、汉中、彬县子台台基影响为负值,其他子台影响较小。震级偏差随方位角变化是明显的,且具有区域性相似特征。子台方位的震级偏差校正,台网震级标准误差显著改善样本数占81.7%,平均标准误差由0.243下降到0.168。  相似文献   

6.
利用二滩地震遥测台网1997年5~12月的地震记录资料,对“二滩水电站地震遥测台网持续时间震级的研制”一文中得到的平均持续时间震级公式进行了实际检验。检验结果表明,用平均持续时间确定的震级MD与用水平地动位移确定的震级ML相差绝大多数在010级以内,这说明了该经验公式符合二滩地震台网的实际。并且该经验公式还为速报限幅地震的震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方便,在地震速报中具有突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陕西数字地震台网子台测定震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陕西数字地震台网1998~2003年间的地震记录,以台网平均震级为标准震级,分析了各子台的测定震级。结果表明,各子台测定震级的偏差存在地域分布特征,震级随方位角显示趋势性变化。台址位于平原和山区交界处的台站,对于山区发生的地震测定震级偏大,对于平原地区发生的地震测定震级偏小。最后对震级偏差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1996年四川田湾地震序列揭示的水库诱震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6年3月28日田湾地震序列是四川二滩水库地震遥测台网自1992年1月正式运行以来,发生在库区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地震序列,主震震级ML=4.0,持续时间近2月,后续余震3 3个,其中震级在3.0以上的余震3个,因该序列地震位于二滩台网监控范围以外,为改善观测台站的分布条件,本文综合使用了二滩水库地震遥测台网,西昌地震遥测台网和四川区域台网约25个台站的观测资料,利用工业爆破和天然地震资料,计算耻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149次地震资料拟合出宁夏所属台网各台由振动持续时间求算震级M_D的公式,给出了各台M_D公式中的系数α,β,并讨论了当震级M_L≥5.0时持续时间“短缺”或饱和的原因。经统计检验,由持续时间测算的震级M_D比用最大振幅测算的震级M_L的残差减小一倍多,即精度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昆明电信传输台网测定的持续时间震级标度(M_D)与云南区域地震台网测定的振幅震级标度(M_L)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当 M_L>3.0级以上时,M_D 比 M_L 普遍偏大,于是确定了这两个台网震级系统间的统计关系。并用昆明电信传输台网记录的1982年至1985年发生的178个近震资料,建立了用该台网记录的水平向和垂直向地震波持续时间测定云南地区近震震级的单台震级公式和台网平均公式。  相似文献   

11.
叙述了在FreeBSD环境下构建基于PPTP的VPN网关的过程和技术,分析了基本概念、实现方式以及在江西省地震信息网的实际应用等。  相似文献   

12.
对兰州地震研究所的三段历史作回顾,分别为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的体制沿革变迁,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观象台早期创建;兰州地震研究所硕士点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13.
山西大同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记录的震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球及地壳的分层结构出发,使用较成熟的理论,从地震波传播的基本原理入手,结合多年的震相观察分析工作实践,选取了山西大同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近年来的一些典型震相进行了分析,得出本台网记录到震中距小于100km的地方震震相有Pg,P11,Sg,S11震中距在100km~500km的近震震相有Pn,Pg,P11,Sn,Sg,S11对比分析了在本台网内及周边地区发生的爆破与天然地震在震相上的差异性,并对其特征作了较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4.
利用山东数字地震台网的实时记录波形资料,采用在频率域积分方法,计算出各台站背景噪声的位移值。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山东地区背景噪声位移值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台站背景噪声幅值与不同地区地质环境、岩性密切相关,位于第四系黄土覆盖层较厚的鲁西聊城、菏泽地区,鲁西北德州地区和鲁北东营、滨州地区各子台的背景噪声位移值较大,鲁中、鲁南山区和胶东半岛地区的基岩台站背景噪声位移值较小;同时,白天噪声值大于夜间噪声值,但深井观测台站的背景噪声值相对稳定。此项研究为绘制台网监测能力图提供基础数据,并为计算各台站的场地响应及震级修正值等测震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促进台网的改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洪体  崔仁胜  王宏远  叶鹏  李丽娟 《地震》2020,40(3):153-166
本文在理论上研究了对齐误差对测试地震计自噪声的影响。指出对齐误差影响到2台仪器记录间的计算互功率谱密度, 进而影响到被测仪器记录间相干函数计算, 最终影响到被测仪器的自噪声计算。发现当存在对齐误差时, 在信噪比较高频段计算得到的自噪声水平比仪器的实际自噪声水平要高, 在一般的实际测试中可能高20 dB以上。为了消除对齐误差对自噪声测试的影响, 提出通过投影逆变换把观测记录变换到标准坐标系下, 再用变换后的观测记录来计算地震计自噪声。给出了基于以上思路和传感参数对比测试方法的地震计自噪声计算处理流程, 合成数据、 实际测试数据的处理检验计算结果表明, 本文方法可以有效克服地震计自噪声测试中对齐误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采集夏县中心地震台温泉水及周边水点样品进行水化学组分特征分析。利用矩形图、Na-K-Mg三角图等方法,初步分析温泉水的水质类型、水-岩平衡状态、热储温度以及循环深度等,并结合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初步分析温泉水补给来源。研究表明,夏县中心地震台温泉水化类型属于Na-Cl·SO4型,水-岩反应属于部分成熟水,热储温度为148.8℃,循环深度为3.91 km,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温泉为断裂型温泉。以上结果可为该台流体异常分析提供基础研究资料,为夏县地区水化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裂隙岩体渗透性空间分布的指示克里格估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较详细介绍了指示克立格估值的基本方法和原理,以指示变异函数为基本工具分析了向家坝坝址区裂隙岩体渗透性空间分布的结构特征,表明该址区裂隙岩体渗透性存在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在此基础上用指示克立格法对未采样点处进行估值,估值结果显示坝址区裂隙岩体渗透性存在明显的壳状渗透结构特征.通过这一实际应用,表明指示克立格法可以较好地描述裂隙岩体渗透性的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8.
运用福建前兆观测台网资料,分析了形变应力场和水位震后效应场等前兆场的空间变化规律与福建区域地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福建多次ML>4.5地震的孕育过程均伴随着形变应力及水位震后效应的成场.研究认为,当形变应力场与水位震后效应场的时空演化规律趋于一致时,这一区域就具备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背景条件,跟踪分析形变应力场及水位震后效应场的空间迁移规律,可对未来发生的地震的空间位置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根据断裂力学原理,研究了水库蓄水后,在原有产生断裂的地应力基础上库水产生的附加应力,并分析了张开和闭合断裂的应力强度因子的变化趋势和正断层、逆断层及走滑断层发生扩展的可能性,从而揭示不同断层诱发水库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We examine relationships between nationwide sparing use of water and farmer income of China in this article. As increasing implementation of water projects and irrigation system, the cost of water use has increased in many regions. However, as local policy-oriented urban expans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have carried out during the past decade, water demand has increas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water use and farmer income are uneven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are ambiguous over time, especially it is uncertain that farmers can benefit from those so called water-saving programs when urban expansion grows faster in China. Based on consumption theory, empirical results of Blundell–Bond dynamic panel-data model with 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 (GMM) estimators indicate saving one percent of water has positive impacts at 0.085–0.35 percent on farmer income in the following statistical year. Population has negative impacts on farmer income. Particularly in Central China, one percent of increase in population wil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decrease 0.276 percent of contemporaneous farmer income. Particularly, in Eastern China with large population during years 2004 through 2012, the total amount of water use increases one percent, contemporaneous farmer income loses 0.04 percent. Thus, saving water can benefit future farmer income, and it indicates that urban expansion may induce the diversion of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rom rural to urban area. Policy implication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water allocation and farmer income distribution caused by water-saving programs needs to be further studied at regional scale, in particularly to the regions with large population and urban expansion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